关于西部大开发宣传的几个问题,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几个问题论文,大开发论文,西部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自去年底党中央作出西部大开发的经济建设决策之后,我们的大众传播媒介进行了广泛的宣传,把人们的视线引导到以前不大关注的西部,这对于形成西部大开发的舆论是至关重要的。现在的问题在于,前期的社会动员泛泛地谈论开发西部尚可,如何持久地、有计划地做好这项工作,就需要总结经验,从政策把握、宣传策略和宣传方式等诸方面进行探讨。
一,“大开发”是一个不能拆开来理解的词组
党中央作出西部大开发的决策,依据的是经济发展的梯度推移理论,有充分的准备,是改革开放20多年来国家政策连续性的表现。“大开发”是一个不能拆开来理解的词组,一个广义上促进西部经济全面发展的概念,它不仅意味着经济指标的大提高,还同时包含生态环境的改善、人们精神文明程度和生活水平的提高等一系列完整的内容。
我们历史上对“大”字有一种浪漫的情感性理解。一提“大”字,就认为要不顾一切地“大干快上”,失去分寸,乱了阵脚。一些商家的报纸广告,已经在“大”字上做了不少文章,例如“抓住大机遇、进行大思考、制定大计划、融通大资金、实施大计划、引进大项目、培养大产业、实现大发展”这样耸动的口号。我们的宣传在这方面需要给予实事求是的引导,这么多“大”当然会令人激动不已,但凡事不能都追求“大”,也不可能到处都有“大”可做。要量体裁衣、量力而行。
现在还有一种站在本地区局部利益上的理解,简单地把“大开发”想象为在短期内使当地经济指标通过开发而大大提高,从而出现一些只顾眼前利益而不考虑长远的“短期行为”,这很容易破坏本来就脆弱的经济基础,需要事先在宣传上予以提醒和抑制。在西部大开发的背景下,有些地区的领导同志出于鼓劲的好意,提出本地区经济要如何“超常”发展的口号,对这样口号的宣传应谨慎为好。
对于西部大开发的宣传,在前期轰轰烈烈了一阵以后,现在我们需要冷静,做一些宣传规划。首先要深入理解党中央作出这项重大决策的背景和过程,宣传者必须要比被宣传者在理解上高一个层次,才谈得上准确宣传和取得宣传效果。
二,大开发必须遵循市场经济规律
现在关于大开发的宣传,由于无形中过多地谈到政府行为(巨额投资、优惠政策等),给人造成一种印象,似乎大开发就是中央政府给钱,西部各地发展。于是一些地方动员起来了,驻京办事处正在扩充人员,说客盈门,向中央各部门要钱。这种现象不能不说与总体宣传造成的无形误差有关。因此,以后的宣传中需要较多地强调西部大开发主要是市场经济行为,贯彻市场经济配置资源的方针。政府所起的作用是在市场经济失灵的地方,解决公共产品的生产和完善问题,例如较大的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人才、教育、法治环境、总体规划等等。有的地方(例如基础建设)也不能全包下来,需要动员社会力量,特别是民间资本的融入。在资金的使用上,可以采取项目上网、政府采购或公共机构采购、特大项目向全世界招标等方式,以保证合理、有效的使用。在西部大开发的宣传上,我们要切忌刮风,需要总体平衡,全面说明西部大开发的内涵。
宣传中一定要强调,我们不能用计划经济时代的思维方式看待西部大开发,要有新思维、新办法,把开发的过程作为一个不断改革原有体制的过程,以适应按市场经济规律开发的需要。现在有的西部地区政府,在搞大型招商洽谈会之前,就把招商引资、内外贸易成交额等定出具体数字,分解和落实到各部门,造成层层造假,一些洽谈骗子得以在其中混吃混喝。这种“计划”行为与西部大开发的内在涵义相去甚远,需要及时予以揭露和批评,提醒各级干部改换观念,正确理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要坚决制止“搭车现象”,适当揭露一些地方的部门借西部开发之名,图本部门利益的事情(例如借开发西部的名义乱收费、摊派出资搞画册和专集、登宣传本地的广告),以告诫各级干部严格遵循中央的政策,绝不能使西部开发的巨大商机,成为少数人“千载难逢的发财机遇”。现在这方面的事情开始多起来,但宣传上提醒不够。
在西部大开发的宣传中,需要较多地论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论如何在西部大开发中实践,多提供一些市场经济的观念,以便大开发在启动之时就奠定稳固、正确的思想基础。一位西部的干部谈到,只有构筑起市场经济新体制的高速公路,西部才能承载更多的物流、人流、资金流。(注:毕嘉《开发更需要体制创新》,《人民日报》海外版2000年6月1日。)这说明了一个道理,即必须把大开发和西部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结合起来。
最近西部各省区关于建机场的报道多起来,由于国家为每个机场提供三分之二的资金,争立项目和庆贺获得项目成为报道热点。机场是需要建的,但是这个热点中体现的开发西部的思路仍然是政府行为和行政手段。一条飞行支线,每年50万人次的客流是盈亏的平衡点,我国东部的大部分支线尚未达到这个数字,西部达到这个数字更困难。这种宣传无形中给人造成的印象,扭曲了西部大开发主要是市场经济行为这个基本认识,提供资金不考虑回收,因为钱是国家的,无人承担责任。
三,大开发尤其要强调软环境建设
现在关于西部大开发的宣传中,强调最多的是各种优惠政策,目的是吸引内外资,特别是外资的进入。政策倾斜是必要的,但过度的倾斜只会造成腐败,关键要造就适于资金进入的软环境,即办事效率、法律环境、服务环境,遇到纠纷时能够得到公正的裁决和处理;还有就是当地人的法治观念和市场经济的观念。一些地方媒介竞相宣传的当地优惠政策,与国家现行法规抵触,已经使得开发区失去了创造基础设施条件。某外商到西北某县洽谈生意,国家级贫困县请人家吃熊掌、鱼翅,结果客人连夜找借口走掉了;某台商到西南某县投资,看到县城破旧的医院、脏乱的街道,尽管土地使用费极低,随即打消了投资的念头。这样一种人文环境和周边环境下的优惠政策,他们不敢要(因为无法治保障),不敢来(因为无配套设施和服务)。
西部人民通过电视和其他大众传媒已经看到了开放的多元化的信息世界,不能说他们很保守。但是从看世界,到自己走出去,迈出这一步是艰难的。西部城市人口早已习惯于在福利劳保下过固定的低水平的生活,觉得那是一种“小康”状态了;贫困的农村人口已有三代之久受输血型扶贫政策的哺育,竟然出现许多劳动者不爱劳动的怪事。城乡社会弥漫着“等靠要”的风气,仅仅振兴科技是不够的,还需要进取的人文精神,或者说,精神文明建设对于社会发展(包括经济发展)具有关键性的促进作用,需要大力宣传。这种宣传不是说空话,而要用事实教育人。例如,包头一家电池公司被上海的某公司兼并后,技术、市场都搬到了包头,但是慢节奏的包头人说完成不了这么高的定额。于是从上海来了20位工人示范,结果超额20%。包头人叹服了,干活速度加快,没出一个月,人人都达到定额。集宁一家焊条厂被台湾一家公司兼并,工人从800多人减到158人,产量却从每月600吨提高到1000吨。开始节奏快得吃不消,后来适应了,收入多了,生活也好了。他们明白了:好机会是留给勤劳向上人的。现在的问题是,这类宣传太少,需要更多的生动实例,形成舆论,来逐渐改变人们的观念。
软环境建设归根到底要靠人的观念的变化。今年4月,西北某城市举办大型商贸洽谈会,四星级宾馆打电话要押金,市话也收费;客人刚住进去,服务员立即来收走冰箱里的饮料,生怕客人喝了不交钱;只来了3万人就使600万人的城市交通几近瘫痪,交警在如此情况下罚款先于疏导;出租车不准进会场,开到会场门口的车被拿掉顶灯;大型欢迎晚会,部分与会者没票,场上却坐着不少接待单位的家属、孩童;要走了,联络人找不到,车票无踪影。都是小事情,但反映了人的素质和管理水平。不解决这些属于软环境的问题,“大开发”说多少遍也无济于事。因此,宣传西部大开发,一个至关重要的话题需要说给西部各省自己听,这就是打破传统守旧的惰性文化氛围,更新观念。这是西部大开发中最为重要的事情。这就如陕西电视台“24小时”节目中一位观众说的:“生活在西部的人太需要旁观者来指出我们的毛病了。只有确立先进的观念,摆脱惰性,西部开发才能真正上路。”(注:任涛《京陕博士西部交锋》,《人民日报》海外版2000年5月11日。)
在这方面,东部已有的经验值得再宣传。例如深圳的投资环境多年来获得外商的认可,在于自身的一系列努力:1993年取消企业行政级别;1994年实施企业无主管改革,全部与原主管单位脱钩;1995年实施转换政府职能改革;1997年以后,实施政府审批制度改革,审批项目减少五分之三,审批实行公开化、规范化,全部刊登在媒介上。这些软环境的变化,首先得有观念的变化。有些地方出台优惠政策为什么会相互竞争?因为不融及部门利益,税收、地价等等都是国家的。而深圳这些政府行为的改革,触及了政府本身和各部门的利益,没有观念的改革,经济改革是难于深入下去的。
四,西部大开发各个话题宣传中的平衡问题
现在关于西部大开发的宣传中,每个具体话题上需要注意宣传内容的全面、平衡。中央关于大开发的决策是全面的,有梯度发展的,而在具体宣传中往往为了强调某一方面,而忽略其他。这会给未来实践带来不应有的损失。
1.关于资源开发的宣传。西部的矿产资源相对丰富,长期以来被形容为“地大物博”。实际上除了少数矿产外,这方面的资源经过多年开采后,也已有限。因而,为长远打算,宣传资源丰富时应有所克制,在宣传开采资源的同时,必须将配套的环境保护工程同时提上日程,以防止开发性灾难。
相当多的矿业开采需要水资源,而这正是西部所缺少的。柴达木盆地各县市在西部大开发的背景下争上项目、跑工程,已经出现水资源枯竭和水污染问题。青海省水利厅的专家指出:大规模开发柴达木盆地资源应考虑到这一区域的水资源现状和生态保护的实际情况,要避免因盲目追求发展速度和规模而导致“开发性灾难”。(注:侯德强《柴达木切莫灾难性开发》,《人民日报》海外版2000年4月13日。)据说塔里木盆地沙漠下发现大量地下水,这方面的报道给人一种用之不竭的感觉。这是喜讯,但是依然要提醒,节约使用宝贵的塔里木地下水,是未来盆地石油天然气资源得以持续开发的保障。
2.关于人才资源的宣传。西部相对缺乏科技人才是事实,但是现在关于解决西部人才的宣传,只限于到东部用较好的条件招聘人才,这个思路是狭窄的,而且招聘的方式也成问题。在今年5月北京举办的“高新技术企业人才招聘大会”上,西部来的各团队几乎没有招到人,他们事先不了解这类招聘会的性质(主要是无业者找工作,无业的高新技术人员很少),同时招聘内容空泛,项目不具体,均不是既招商又招人。熟悉专业人才的聚集和流向,宣传用多种方式吸引、培养人才,是西部大开发中人才资源宣传的要义。
历史上西部“三线工程”留下了许多科技人才,还有多年来西部本身培养的人才,首先需要挖掘和继续培养他们。例如尚不是三线重点地区的新疆,就有47万多科技人员、数百家公营和民营的科研机构。一方面“孔雀东南飞”,不考虑如何留住,另一方面又单纯到东南高薪招聘人才,这种恶性循环不应继续了。这两方面都要动作,但重心应放在前者。我国东部的企业和外商在人才方面的战略,也不是大量派人到西部,而是以人才、技术、服务本土化的方式解决问题,通过占有本土化人才资源谋求对科技前沿的垄断,抢占西部经济发展的制高点。而对西部而言,这可以使他们踩在巨人的肩膀上,较快地获得人才,两相有利。除了适当请进来、外面到本地直接培养人才,还可以送出去,这方面的宣传思路应开阔一些。甘肃省委书记孙英说:“过去我们总是希望人才从东部调到西部来,从外国到我们中国来;现在看来,可以采取多种方式。”(注:欧阳群《外资西进能否赚钱》,《人民日报》海外版2000年4月6日。)
3.关于治理荒漠的宣传。治理西部荒漠的话题自从北京连遭沙尘暴袭击以后,成为媒介宣传的重点之一。这对于提醒公众关注西部大开发的环境保护问题,是有积极意义的。但是,几乎所有的宣传,一是摆出问题,二是如何用各种方法被动地锁住风沙。这种单纯资金投入性的宣传,除了国家出资外,外商和国内民间投资者怎么能来呢?而靠道德捐助是有限和不能持久的,必须以市场经济的方式解决问题。
在宣传上,我们不应把荒漠完全作为负面问题提出,还要着力宣传另一面,即荒漠地带也能生财。这里有多种特殊的资源,即风力、强光、太阳能等气象资源。我国荒漠地带的日照一年大多在70%以上,年日照3000小时以上,每平米的太阳能可达到10.62万千瓦,利用1平方米太阳能,全年等于烧掉32吨多标准煤。新疆山口地区的风力常年在七八级,这种资源的利用率目前尚很低,其他荒漠地带这种资源的利用尚没有提上日程。沙漠光照温室技术在我国也没有提上日程。如果能够在利用荒漠气象资源方面多做些文章,无论对挖掘西部动力资源,还是对招商引资,都会带来长远的效益。
另外,治理荒漠的宣传中较多地批评了滥放牧、滥挖草伐木等破坏性行为,这当然是必要的,但是如何从制度上保证当地人不再做这些事情,宣传不力。如果荒漠土地不属于当地农牧民所有,或他们对于土地没有长期的使用权,地是国家的,羊是我的(于是便有“少生孩子多养羊”的说法),他们不可能产生积极的环保意识。现在已经花大量篇幅介绍了各种成功的治理方法,更为重要的是,要以典型宣传说明,通过保障农牧民对荒漠土地较长期的使用权,使他们产生主动治理自己土地的积极性。这应是未来治理荒漠宣传的要义。农牧民们是聪明的,只要他们有了主人翁意识,各种因地制宜的治理方法就会涌现出来。
4.关于人文资源的宣传。现在关于西部地区人文资源的宣传远少于物质资源的宣传,已有的内容大多是美丽的风光,漂亮的姑娘,旅游景点,以及“我们××好地方”等等的说法,这些是需要的,但不能停留在这样的表层。西部是我国早期文明最辉煌的地方,这里能够找到几乎所有中国美术、音乐、舞蹈、戏剧、诗歌发展的活的源头,看到多民族文化多元一体的发展和交融;它一度还是中国经济的中枢。由于历史、地理的原因,西部的发展落后了。现在它丰厚的原生文化在某些地方保存完好,而这种文化类型在许多西方国家已经绝迹。然而,现在的宣传只是把它作为一种经济资源看待,在没有保护措施的条件下,引来无数游客,造成无法弥补的文化遗产的损失,例如敦煌石窟壁画由于游客呼吸带来的碳酸成份造成的消蚀;新疆发现一处早期佛教岩洞,在没有任何保护措施条件下便作了报道,洞中珍贵的文物很快失窃。
把西部人文资源作为一种全国和世界性的文化研究资源,适当吸引境外文化商人投资,从多种文化、不同学科和文物保护的视角综合考察,而不仅限于记录和整理,西部大开发带来了这种可能的历史机遇。应该借这股东风,形成西部文化开发潮,宣传上对此需要作出准备和规划。
5.关于信息通道的宣传。过去讲生产,铁路是先行官;现在讲开发,信息通道是否畅通是先决条件。现在关于西部大开发的整体宣传中,这方面的比例较小,在热心于基础建设、物质资源的开发、人才的引进的同时,如果没有与当代信息通道相配套,这些开发便无法落到实处。在这个意义上,较快地建立西部完整的信息通道的宣传也需先行,以便以信息的流动带动物质的流动。
目前我国信息化程度排在前10位的省区,没有一个是西部的,倒是最后4名全是西部的。显然,这是西部经济发展滞后的一个重要的原因。信息产业在西部一些地区刚刚起步,远没有培育出市场;而在信息网络服务方面,价格又让本来不景气的企业却步。于是形成一种恶性循环:社会、经济方面的落后导致信息化程度低下;而这种情况又进一步使得各方面发展更落后。反映这些问题、组织讨论解决办法,以便促使大开发中实现有效的信息战略,这是大众媒介对西部大开发的最好支援。
6.关于各省区开发的宣传梯度。西部大开发了,各西部省区的宣传媒介动作都较快,出台不少专版、专题节目。现在回顾起来,有些凌乱无章,似乎抓到米就下锅。各省区的经济发展、环境保护、人文资源研究等都存在不同的梯度,不可能同时启动,应有发展次序,有近期重点,远期规划,用不同的方式,有多种推移方向。因此,在宣传“大喊大叫”了一段时间后,现在需要冷静下来为各自省区的开发宣传作一近期和远期的宣传计划,使之稳步推进,给舆论灌注一种较为清晰的本地发展的脉路。例如,新疆以天山北坡经济带为经济发展龙头,同时推出十年治沙、理水的规划,如果宣传上以此三项为当前重点,集中报道和组织讨论,对于全区舆论的引导,力度就比泛泛地谈论开发这开发那大多了。
7.关于借鉴其他国家开发经验的宣传。我国现在的西部大开发,在世界现代经济开发史上是偏后的,既然有前人的经验和教训,那么这份宝贵的历史遗产我们应给予充分的关注,通过媒介的介绍和分析,提供给西部各省区。
其中较主要的是美国的西部大开发和俄国的西伯利亚大开发。这两地的开发,前者成功的经验较多,特别是法治化管理先行的经验。后者经验和教训都有,经验方面,是有明确的长期开发战略、重点突出和连续性,以及近年市场经济方式下的自我发展模式;缺点方面,是计划经济时期偏重一头、单纯物质资源扩张而带来经济结构矛盾的严重凸现。还有英国、西班牙等国对其前殖民地开发的某些经验和教训,北美和拉美开发中人的素质差异的影响作用等等,也值得研究。
现在关于西部大开发的宣传中,这方面的内容只限于个别报纸,尚很稀少。如果宣传部门组织有关专家们参与,这项工作会较快地取得成效,对我国的西部大开发将带来有益的启示。
8.关于总体宣传的平衡问题。西部大开发是一项需要几代人才能完成的宏大事业,宣传上既需要一定的力度,也要张弛适宜。特别在当前已经宣传了一段之后,下一步宜更多些理性。目前西部地区的同志期望值很高,与中央确定的分阶段实施有限目标的总体设计有差距。在这种情况下,我们的大众媒介一定要冷静,在舆论上要帮助人们正确把握和理解党中央关于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整体思想。关于精神文明建设对大开发的促进作用,要给予较多的关注。大开发归根到底要依靠人,人的观念、人的素质、人的知识结构体现着生产力的潜在能量。
对于许多具体的宣传,要从总体上衡量一下是否适度、全面。例如在宣传物质资源开发时,必须涉及西部如何解决工业污染、水土流失、风蚀(西北)水蚀(西南)的问题。宣传引进资金,必须与知识经济的环境相配,只专注于硬通货,忽略软件投入,结果往往费力、花钱而无结果。
西部国企改革不能只停留在整顿领导班子、内部挖潜、技术革新的层面,而没有体制与机制的创新。现在需要多宣传党的十五大提出的“公有制多种实现形式”,启发西部企业的改革走体制创新的路子。
在“扶贫脱贫”的宣传上,即使是科技兴农,也要从总体发展的角度考虑,不能只是让农民附着于土地,必须未雨绸缪,及早考虑到农业劳动力过剩、随着产业结构的变化而变化的问题。特别在少数民族地区,这个问题宣传上若不做长远准备,劳动力过剩与民族问题一旦纠缠在一起,事情就严重了。
几年前,一个日本大公司来到西部作了不同的几项投资,但是收效不够大。他们觉得来得太早,就像鸟儿因为天还黑,看不见虫子。现在天亮了,虫子在哪?这就需要宣传工作大力跟进,帮助人们(包括西部人民自己)看清哪里有虫子,有多少虫子,让早来的鸟儿吃到虫子,刺激更多的鸟儿来寻找虫子。宣传的任务当然不仅于此,还要唤起和培养人文精神,为西部大开发提供精神动力。
“我是滴血的杜鹃”,这是80年代一本关于中国经济问题著作扉页引证的诗句。21世纪的中国西部大开发宣传,仍然需要这种滴血杜鹃的精神,持久地向全中国和世界展示西部的魅力、西部的问题、西部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