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价管理:“海上大寨”的新考题——访大连獐子岛渔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总裁吴厚刚,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獐子论文,大寨论文,大连论文,考题论文,渔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对于资本市场来说,獐子岛还很年轻
记者:2006年9月28日,獐子岛在深圳中小企业板上市,如今已经一年有余。这一年多来,你对资本市场的认识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公司在经营管理方面最显著的变化是什么?
吴厚刚:这一年的中国资本市场,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变。2006年獐子岛上市时,深证成指只有4200点,现在已经接近20000点。当时獐子岛的发行价、开盘价、一段时期内的股价,都创造了中国资本市场的纪录,甚至一度被称为“中小板股价霸主”,但这些纪录现在已经全部被刷新。可以说,市场对獐子岛的态度,已经从上市初期的充分肯定发展到今天的持续考察。
上市前后,公司的发展模式和管理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甚至有些变化我们一时还不能适应,最显著的是公司管理层的能力如何与外在压力平衡的问题。对于资本市场来说,獐子岛还很年轻,所以,我们在尽力、尽快缩短差距的同时,也想呼吁市场,允许我们有一个适应的过程。
上市前,我们曾经被监管部门称为“制度建设最好的拟上市公司”,下一步要着重推进制度的执行,执行比建设更为重要。
记者:资本市场给了公司很多正向的帮助,同时也给公司带来了很大的压力。表现最明显的有哪些方面?你在这方面体会最深的是什么?
吴厚刚:资本市场对公司的助推和保障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首先是市场运作和品牌运营。我们在这方面有很多工作要做,而上市则给我们开了一个好头。其次,无论是在制度建设、产业结构调整,还是薪酬激励、人才引进等方面,上市都对我们形成了良好的正向推动。第三,公司上市后的抗风险能力明显增强,国内外合作的机会也在不断增多。
但上市对公司的作用,不仅仅是帮助那么简单,上市后我们“两方受压”的感觉非常明显。外部对公司发展有了新的要求,对公司效益的期盼、投资者对我们的利益分配政策的关注、对投资回报的要求等等,这要求我们在经营方面有更规范、更谨慎的决策。
让我们没有想到的是,今年以来宏观环境紧缩和国际食品安全方面压力加大,导致公司运营面临很大的压力。我们遇到了很大的困难,而且很多是在我经营期间从未遇到过的:暖冬、风暴潮、香港贝毒事件、中国食品安全、人民币升值,这些对公司发展的不利因素全都聚集在一起。
如果獐子岛没有上市,业绩差一点就差一点,我们可以通过调整自身发展节奏来缓冲这些事件的影响。但上市后,其“结果导向型”评判,使这些客观因素不能成为阻碍公司的发展理由,因为市场对我们的要求很高,投资者希望看到的是公司的稳健发展。
分析师的观点不会影响我们的节奏
记者:从公司上市到现在,外界对公司的评价起伏很大,机构投资者的持股比例一直在下降。你认为是因为公司目前处于发展调整期,还是二级市场表现不太理想?
吴厚刚:两方面原因都有。首先是别人的表现太疯狂,而不是我们表现不好。基金也需要寻求自己的利益,需要交出让持有人满意的答卷。其次,我认为我们目前的股价基本上能和公司所处的发展阶段相匹配,都处于调整期。在这个阶段,公司的股价如果大起大落,反而不正常。
很多研究人员在分析报告中认为,公司目前的股价相对安全。而我们认为,从长线投资角度考察,公司完全可以成为投资者的“养老股”。二级市场不应该给我一分钟的停滞和宽容,但公司自己要对运作情况有基本的评估。我们到底是力量型的还是技术型的?这需要判断。市场上也有一些分析和判断,我认为很有道理。“养老股”的概念,不是喊出来的,是需要我们扎扎实实做出来,包括内部管控能力、外部竞争能力和应变能力,应该有良好的持续状态。
记者:上半年公司在资金方面面临很大的压力,在公司披露的财务报表中,这是从来没有出现过的现象,直接导致券商看淡公司未来的经营业绩。
吴厚刚: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我们按照上市后公司发展的正常规划进行了大额投入,占用了大量现金,这和我们的产业特性有关。海产品养殖周期很长,从栽培到收获,平均需要三到四年,这期间只有投入,没有产出。
去年下半年和今年上半年,我们的主要产品虾夷扇贝的养殖面积增加了十几万亩。今年以来,我们采购了大量苗种,鲍鱼、海参等品种的育苗规模翻番,加工量也比原来翻了一番。另外,我们有大量的资金以存货形式表现,包括苗种和冻品两种形态。此外,公司策略方面的原因也影响到现金占用。例如贝柱,其资源相对有限,所以我们采取了“一挂二”的投入方式,今年的生产能够满足跨度两年的运营,这也造成了资金占用。
活品销售策略的变化也是原因之一。鲍鱼是公司的王牌产品,考虑到更好的市场机会和公司的全面运营布局,我们把鲍鱼的销售时间从二季度调整到三季度。做出这个决定,对公司上半年销售收入的影响可能要达到几千万元。
虽然经营现金净流量是负值,但还是在正常范围内的。资本市场方面,我们的研究相对较少,但这并不意味着它对我们不重要。有这么多分析师对我们的发展做出评价,对我们的运营决策也有一定的帮助,但他们的观点不会影响我们的节奏,我们还是会按照既定的路线发展。
“我们是第二,但不知道谁是第一”
记者:你在形容自己企业的时候有一句话:“我们是第二,但不知道谁是第一。”为什么这么说?
吴厚刚:我觉得我们还不错,能力强、成长性好,在这个产业内,国内确实找不到效益比我们还好的企业。但我们的问题在于规模太小。
把自己定位在第二,还有一层意思是想相对地激励一下自己,而不是否认别人。我认为,承认是第二,永远都还有可以追赶的目标。一旦说第一,就有可能松懈。为了体现这种竞争精神,在公司内部,我们非常强调“业绩说话”。
以前我们在獐子岛上时,在长海县(獐子岛所在县)一直领先。把办公地点搬到大连以后,我们很快发现了之前的局限性,对标方向也转向全国有可比性的公司。现在,我们把目光投向国外。日本有几家企业发展得很好,尤其是世界第一的日本马鲁哈公司,它的成功,经历了三个大的发展阶段,即资源加市场、市场加资源、技术加市场,这对我们的启发很大。
我们当前阶段的工作重点是把自己的海洋资源优势开发好,把品牌做起来,然后依托品牌扶持产业,用市场需求指导产业,例如养什么、谁来养、在什么地方养、怎么管理,这样才能把这个产业做起来。
记者:从外在表现来看,我们觉得公司在市场开拓方面节奏比较缓慢,从报表上来看,这已经对公司发展形成了制约。
吴厚刚:公司已经认识到这个问题,在销售方面采取了很多策略,特别是品牌传播和渠道建设方面。但总的来说,我们现有的网络和队伍发展都还比较慢,销售管理和服务能力还有待提高。
我们原来不是一个完全市场化运作的企业,也不是接受市场能力非常强的企业,我们更强的是生产。上市后,生产规模上去了,市场方面的制约马上体现出来。要让消费者心甘情愿地把钱掏出来,送给一个不太熟悉的产品和企业,这不是一个可以突进的过程。
现在我们最主要的任务就是做市场。上市以后,我个人的工作重点几乎全部从生产转到了市场。因为不管你有多大的产能,市场做不好,产能就不能转化为效益。我们今年有两句话“一切服从市场,一切满足客户”,全员跑步进市场,做出模板城市,然后逐步向全国推广。
我们的每一种产品,都有其独特的销售模式和策略,为了向市场靠拢,我们在这些方面都做了不同程度的调整。下一步,我们准备推行“一城一代,一区一策”的销售策略,即一个城市一个代理,代理商队伍要扩大,每个区域都可以根据当地消费水平和消费习惯的不同,在允许的范围内对销售价格做出微调。
这些工作在今年上半年的业绩上还没有充分表现出来,我相信在今年下半年,尤其是第四季度,调整的成效将会在公司的业绩上得到体现,到明年还会表现得更好。
从心里讲,我挺崇拜王石的
记者:上市给你个人带来的最大变化是什么?
吴厚刚:公司上市不到一年,很多工作以前都没做过,对我来说完全陌生,这也让我认识到自己在能力上的很多不足,很多方面需要加强。
我个人认为,这个企业未来能发展到什么地步,我的作用很关键,所以我对自己的要求是尽快提高自己的职业化能力。我过去在政府部门、乡镇企业、集体企业任职,运营和掌控市场能力方面是我的弱项,亟须加强。但我从来没有想过让投资者和市场允许我和我们的团队慢慢进步,我的想法只有一个:明确前面的目标,赶快跑,尽自己最大的努力跑。这个过程中,个人的学习力很重要,另外,还要把整个团队带起来,这是当前最重要的任务之一。
记者:和投资者沟通,最难的是什么?
吴厚刚:我注意到,投资者对公司的评判有两个极端。一种意见认为,公司目前的股价已经过分高估,公司股票不值这个价钱:另一种观点认为,獐子岛的潜力非常巨大。应该说这两种观点各有道理,关键是投资者把公司放在多长的周期里观察。持前一种心态的很多投资者可能认为,“海上大寨”、“黄海深处的一面红旗”应该在资本市场上有非常出色的表现,但一段时间以来的股价,和他们的预期产生了巨大的落差。这和我们工作做得不到位有些关系,也许是我们没有充分向投资者说明公司目前所处的发展阶段,以及这个阶段所表现出来的一些特点。这些东西我们心里是清楚的,但双方信息交流不充分,信息落差造成了预期落差。
其实和一年前相比,我们已经很张扬了。但我仍然认为,保持适当的低调是应该的,不该冲的时候就坚决不冲。很多事情并不是我们主动隐瞒不讲,而是我认为不到说的时候,因为没有考虑清楚。一旦目标明确下来,我们就会全力以赴。
上市之后,我们的发展方向定在三个方面:规模、品牌、技术提升。在实际操作上,很多方面我们都有进步,但步子还是慢了,运作大手笔的能力需要迅速提升。我们的资源和市场潜力都没有问题,网上甚至有评论说,这样的企业谁都能经营好。所以我们的能力问题就很突出。现在我们刚刚上市不久,利益差别矛盾突出,市场要求高、变动大,集体作战能力要求非常强,每块板都不能短。
从心里讲,我挺崇拜王石的,天天爬山,什么都不管,企业还是照样发展。把一个企业做到这个份上,确实非常不容易。
后记:獐子岛上的“许三多”
在记者所见到过的所有上市公司以及非上市公司老总当中,吴厚刚基本可以算是最“无趣”的一个:在那个脑袋里,除了虾夷扇贝本身,就是虾夷扇贝的市场——对了,还有鲍鱼和海参。两个多小时的采访中,他甚至连一个玩笑都没有开过。
和吴厚刚聊得最多的话题,不是獐子岛的产品,而是獐子岛在资本市场上的表现。来自证券公司和基金公司的分析师们说,獐子岛海珍的质量,长期以来在一个较高的水准上,“稳定到了让人乏味的地步”。但公司的股价一直摆脱不了地心引力。始终徘徊在令人提不起兴趣的安全区。分析师们普遍认为,这家企业好像不怎么会卖东西,优质产品不能转变为企业效益。
吴厚刚并不避讳这些问题,他详细阐述了公司目前的状况,尤其是市场开拓状况。但他对资本市场和公司之间相互影响的认识,和记者的理解大不相同。
记者试图告诉吴厚刚,上市可能是企业个性由沉默转变为张扬的关键点,因为它必须得到投资人的支持,必须在一个全新的平台上获得发展动力;獐子岛在深交所中小企业板上市已一年有余,一年多来,A股市场狂飙突进,深交所成份指数已经涨了350%,而昔日“股价霸主”獐子岛,只涨了20%左右;持有獐子岛股票的6777位投资者遍布全国,只需要动一动面前的电脑,他们就能在不到一分钟内,肯定或否定獐子岛做出的所有成绩……
但是记者得到的回答,翻来覆去就是这样几句话:“獐子岛的股价,基本上可以反映出企业目前的发展水平。”“要投机,獐子岛绝对不是合适的对象。”“我们需要时间。我们的目的,是培养一只值得信任、能够用来养老的股票。”
事实上,记者并不是想蛊惑吴厚刚动脑筋让獐子岛在二级市场上更加引人注目,尽管记者知道有很多上市公司这么干。记者想告诉吴厚刚的是,一家上市公司在二级市场表现欠佳,不但会给公司的品牌声誉带来负面影响,而且会给经营者带来巨大的压力,这和他们的产品质量并不完全正相关——企业的资本性格表现,常常会掩盖企业自身的状况,尤其是在人人狂热的当下的A股市场。
吴厚刚对外界的评价并非毫不在意,但他说,他和獐子岛也许永远无法满足那些逐利者的要求。他的沉稳,让我觉得自己也许有些杞人忧天。这个在记者看来甚至算不上精明的吴厚刚,带领獐子岛上5000户原住民和他们的事业,一步一步从黄海深处走到中国资本市场,靠的就是许三多那样的执著:《士兵突击》中的许三多,笨拙而不合群,在战友们看来毫无可取之处,新兵训练时,甚至连向后转都会自己把自己绊个跟斗。但许三多始终坚持自己认为“有意义”的事情,不抛弃,不放弃,按照自己的节奏和能力,他把每一件事情做到了最后。每一个准备“教育”他的人,最后无一例外地都被他用实际行动给教育了。
吴厚刚说,他从心底里佩服王石,“能把一个企业管理成这样,确实不容易。”当记者问他有没有信心成为另一个万科的时候。这个獐子岛上的“许三多”告诉我,“还有很长很长的路要走。”
吴厚刚简历:
大连獐子岛人,刚参加工作时在獐子岛上的造船厂工作。
后历任獐子岛渔业总公司财务办总会计、副主任;财务部副经理、经理;獐子岛渔业总公司副总经理、总经理;獐子岛镇党委书记、镇长。
2001年4月起,任大连獐子岛渔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带领獐子岛渔业逐步成为中国渔业的领跑者。
2004年11月~2006年9月:任大连獐子岛渔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
2006年9月大连獐子岛渔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上市,任董事长、总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