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货币体系改革的目标和过渡方案_国际货币体系论文

国际货币体系改革的目标和过渡方案_国际货币体系论文

国际货币体系改革的目标和过渡方案,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国际货币论文,体系论文,目标论文,方案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国际货币体系经历了金本位制、布雷顿森林体系,发展到目前的牙买加体系,对世界经济的发展发挥了重大的作用。其在不同阶段推动世界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存在自身无法克服的弊端。现行的牙买加体系实际上是以美元为中心的多元化国际储备和浮动汇率体系。它的弊端主要有三条:主要发达国家享有铸币税,“特里芬难题”并未从根本上解决;汇率波动不稳给各国经济、国际贸易和投资带来消极影响;没有建立公正权威的有能力统管国际货币体系的超国家金融机构,缺乏有效的国际政策协调机制。本文拟就如何消除上述弊端以及对现行国际货币体系的改革进行探讨。

一、对国际货币体系改革不同方案的评价

国际货币体系改革的方案归纳起来主要有下列几种。

1.关于建立一个什么样的金融机构统一管理国际货币体系的问题,主要有三种观点

(1)建立一个世界性的中央银行;(2)建立一个超国家的金融机构;(3)仍由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来行使世界中央银行的职能。第一种观点由艾伯特·哈特,尼古拉·卡尔多尔和杨·廷贝尔根等于1964年提出,欧元之夫蒙代尔也持这种观点;第二种观点由库伯在其近著《国际货币体系》中提出;第三种观点由10国集团1984年的一份报告提出。(注:庄起善:《世界经济新论》,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52~156页。)

前两种观点实际上是相似的,其意都是要建立一个新的超国家的金融机构来行使世界中央银行的职能,第三种观点是主张由IMF来行使世界中央银行的职能。笔者认为,前两种观点是合理的,因为IMF现有的职能和运行规则不适合成为世界中央银行。

2.关于由什么来充当世界货币和国际储备资产的问题,有四种主要观点

(1)世界货币由世界中央银行发行,名称为国际商品储备货币,其价值由一个选定的商品篮子来决定,商品篮子由一些基本的国际贸易产品,特别是初级产品构成,重点是解决初级产品价格波动对发展中国家不利及国际储备货币币值不稳的问题。这个观点由艾伯特·哈特等于1964年提出。(2)由超国家的金融机构发行单一通货,这个机构的执行董事会由各国政府代表组成。各国投票权根据它的GNP占全部成员国GNP总额的比重予以加权。这个机构行使最终贷款的职责,控制单一通货的发行,实行统一的货币政策。这个观点由库伯在他的上述著作中提出。(3)建立集中的国际信用储备制。国际储备货币应是真正的国际储备资产,而不是黄金或其他贵金属或任何国家的货币,各国应将其持有的国际储备以储备存款形式由IMF掌管,国际间的支付活动反应为不同成员国国际储备存款账户的增减。该储备总量应共同决定并按世界贸易及生产发展潜力的需要进行调整。贷款由国际社团集体决定。这种集中储备制能自由地运用贷款权作长期或短期的投资而不会冒不能清偿的风险。这个观点由伯特·特里芬于1982年提出。(4)IMF协定体现的现行货币体系基本结构是健全的,没有必要进行重大改革,特别提款权对今后长期的全球储备是必要的。这是发达国家政府的共同观点。(注:庄起善:《世界经济新论》,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52~156页。)

笔者认为,观点(1)是基本合理的,但不完善。国际商品储备货币,其价值由一个选定的商品篮子来决定,操作困难。世界货币的价值确定关键是要解决与各国货币兑换的比值问题,或者说最合理的兑换比值由什么来确定。我们认为兑换比值由各国货币的购买力来确定是最合理的。这样既有可操作性,又有合理性。观点(2)也具合理性,但也不完善。如果各国投票权根据它的GNP占全部成员国GNP总额的比重予以加权,那么对发展中国家就不公正。观点(3)是基本合理和公正的,但仍需进一步完善。判定其基本合理和公正,是因为它避免了“特里芬难题”并“剥夺”了主要发达国家获得国际铸币税的特权。但他主张国际储备货币仍由IMF掌管这一条就决定了世界经济仍会由发达国家主宰。因为,IMF的决策权是以各国的经济实力大小,按股份制原则来决定的。观点(4)对发展中国家显然是不公正的。因为IMF协议设立的现行货币体系基本结构是不健全的,特别提款权自身的缺陷并不能解决国际储备不足和发展中国家国际支付能力不足的问题。

3.关于应建立什么样的汇率机制的问题,主要有两种对立的观点

(1)主张建立一个既稳定又具有一定灵活性的汇率体系。具体方案是设立汇率目标区,最早提出这一方案的是美国经济学家魏福德·依赛尔。汇率目标区是指在主要工业国的货币之间确立汇率波动的幅度作为目标区,其它货币则盯住目标区随之波动。这一方案的基本内容是选择一组可调整的参考汇率,制定一个波动幅度并由各国政府加以维持,目标汇率应随经济情况变动而调整。(注:庄起善:《世界经济新论》,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52~156页。)发展中国家和德国、日本等发达国家都持这种观点。(2)主张维持现行汇率制度。这种主张美国最坚决。他们认为现行汇率制度在世界经济十分动荡、政治形势不稳定的情况下,能促进国际收支的调节,维持自由贸易和支付,有利于国内货币政策的推行。他们认为第一种观点与市场经济的核心精神——价格由市场决定相矛盾。(注:何国华,周立群:《灵活性并非唯一目标——现行国际汇率体系的缺陷及其改革方向》,载《武汉金融》,2003年第1期。)

观点(1)几乎成为了公认的正确观点。罗伯特·蒙代尔认为,汇率的巨大波动对经济的稳定会产生巨大的负效应,其典型案例是日本和亚洲金融危机。(注:(美)R·A·Mumdell:《全球货币体系与亚洲货币合作前景》,载《华南金融研究》,2002年第4期。)观点(2)遭到大多数国家政府和经济学家的反对。有的学者(注:周建华,何嗣江:《现行国际货币体系如何适应金融全球化的挑战》,载《浙江社会科学》,2001年第3期。)提出,现行国际货币体系的汇率制度与金融全球化的矛盾日趋尖锐。现在实行的是以浮动汇率为主的混合体系,国际货币间的汇率常常受发达国家经济运行状况的影响,导致国际间汇率发生频繁变动。而金融全球化使全球范围内的资本流动大大加快,更加剧了汇率的异常波动。因此应改变以推动货币自由兑换为首要目标的现状,建立以抑制风险、防范危机、稳定国际货币和信用为目标的国际货币体系。

4.实行G-3联盟

这个方案由罗伯特·蒙代尔提出。(注:杨燕青:《诺贝尔奖得主蒙代尔:纵率全球“金融架构”》,载人大复印资料《金融与保险》,2002年第1期。)他建议目前主导世界经济的三大货币区域:美元、欧元和日元经济区实行联盟。这个联盟建立在美元、欧元和日元之间的固定汇率基础上,下一步以此为平台,建立一个真正需要的世界货币。这个计划可分五步走:第一步,确立一个公共的通货膨胀率;第二步,确立一个度量通货膨胀的共同指数;第三,将汇率与美元锁定;第四,一个公共的货币政策;第五,在铸币税分工上达成一种协议。只要这个联盟成为事实,IMF就可以建立一个国际货币。下一步就是建立三个中央银行,最后则按照各国经济规模的大小建立一个世界中央银行。也有学者提出另一方案,主张将世界划分为五个货币区域,各个区域基本由经济发展水平相当,有一定相关性和可比性的国家组成。在区域内实行单一的货币或固定汇率制度,同时区域内要建立严格的自身监控体系。这五大区域可以按照欧元、美元、日元、人民币和卢布来划分。欧元货币体系已经建立起来了。美元化进程事实上一直没有停止。日元区局限于东亚和东南亚一些新兴工业国家范围内。人民币区包括南亚和中亚及西亚部分国家在内。卢布区包括在东欧受原苏联影响较深的国家及中欧一些经济发展水平达不到欧盟要求的国家。应该说,这是两个从现实出发的过渡方案。

二、国际货币体系改革的理想目标

笔者认为,国际货币体系改革首先需设计一个理想目标,然后还要设计一个过渡方案。

理想目标应符合下列要求:(1)符合客观经济规律的要求;(2)对所有国家都公平公正,能促进各国的经济发展特别是能帮助和促进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3)汇率体系既稳定又有一定灵活性,并具有经济合理性。具体方案如下:

1.关于建立一个什么样的金融机构统一管理国际货币体系的问题

不能由IMF来行使世界中央银行的职能,而应重新建立一个世界性的中央银行作为国际货币体系的统管和监督机构。它具有一个国家中央银行的职能,即具有发行世界货币,制定和实施货币政策,监督各国的中央银行,吸收各国的存款和向各国提供贷款等等职能。它与IMF最主要的不同点之一,是国际货币体系规则的制定或改动,必须由世界各国以民主集中制原则投票决定;投票权应一国一票,而不能以存入世界中央银行资金份额来决定,即不能以股份制原则来决定。

2.关于由什么来充当世界货币和国际储备资产的问题

(1)世界中央银行发行的世界货币是唯一的国际支付货币和国际储备货币。它不是黄金或其他贵金属或任何国家的货币。这一货币应由每个国家用本国货币兑换,取消发达国家货币天然成为国际货币享有国际铸币税的特权,还发展中国家一个公平。一个国家向世界中央银行兑换世界货币,实际上是用自己国家货币的购买力换其他国家的货币购买力,它必须先让渡自己的货币购买力,才能用兑换回的世界货币向其他国家购买它所需要的商品。但世界中央银行发行的世界货币并不是凭空发行,而全部是各国的存款演变的,因而每一单位货币都有实在的购买力。(2)世界货币的币值是由世界上几个影响力最大的货币,如美元、欧元、日元和人民币等组成“货币篮子”决定,可以美元的币值为基准,第一年首先确定一单位世界货币与一美元的币值相等。然后每年根据“货币篮子”加权平均值的变化调整币值。各国货币与世界货币的汇率通过购买力的比较来确定。(3)任何一个国家如遇到逆差或偿还国际债务的困难,可向世界中央银行申请援助(贷款),世界中央银行应根据需要向各国吸收足够多的存款,足够满足各国在国际贸易和吸收国际投资等方面对世界货币的需求;同时,世界中央银行还必须制定一套合理的规则,既能促进贷款国的经济发展又能保证贷款的安全。

3.关于应建立什么样的汇率机制的问题

应建立一个既稳定又具有一定灵活性的汇率体系和机制。要从根本上解决汇率不稳的问题,关键是三条。(1)世界中央银行发行的世界货币是唯一的国际支付货币和国际储备货币。它不是任何国家的货币。(2)这个体系和机制的基础是各国货币的汇率都由各国货币购买力的相互比较来确定。形成这个机制的条件是各国货币的汇率都盯住世界货币。(3)世界中央银行必须完全具备调节世界货币流通量的资格和能力。世界中央银行要监管和协调各国中央银行的宏观货币政策,要制约各国的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的幅度,保持各国物价的基本稳定。在金融全球化的情况下,世界中央银行对投机性的短期资本流动必须负起监管责任。现在的权威主张设立汇率目标区,是在维持现行的美元、欧元和日元作为世界货币的前提下提出的,它具有有利于发达国家而不利于发展中国家的不平等性质,而且要维持稳定的汇率也难,因为它仍然受各国经济状况和货币供求的影响而又没有一个强有力的超国家的金融调控机构进行调控。如何保证以购买力作为确定汇率的基础?并不是每个国家的汇率都要通过测算货币的购买力来决定,那当然没有可行性。事实上,在世界货币由世界中央银行发行的条件下,在经济规律作用下,自然会形成购买力为汇率的基础。而在现行的以发达国家的货币作为国际货币的条件下,则不可能形成购买力为汇率的基础。首先,在现行条件下,各国的国际贸易支付、国际储备资产的积累、国际金融市场和发展中国家的借贷构成对发达国家货币的巨大需求,使发达国家的货币汇率既偏高又会随着这些需求的频繁变化而变化。这种汇率显然与货币的购买力是背离的。其次,因为很多发展中国家的货币汇率是盯住发达国家的货币的,所以发达国家的国内经济状况的变化也会引起很多国家货币汇率变化。再次,IMF不能控制所有的国际货币的流通量,也就不能控制各国货币汇率的变化。而在世界货币是独立于任何国家的货币和各国货币的汇率首先都盯住世界货币再作转换的条件下,购买力平价理论描述的汇率如果偏离购买力平价就会引起供求变动自动趋向购买力平价的过程。这是因为:其一,各国的国际贸易支付和国际储备资产的积累只是构成对世界中央银行发行的世界货币的需求,不会构成对发达国家货币的需求,不会使发达国家的货币汇率偏高和随着这些需求的频繁变化而变化。其二,所有国家的货币汇率都是盯住世界货币的,其基础是货币的购买力,如果某一个国家与世界货币的汇率发生变化,一般是因为该国货币购买力变化引起的,但在机制上又是通过供求的变化来实现的。当一国货币的购买力下降,就会引起其他国家去该国购买商品所使用的世界货币的购买力下降,其他国家就会减少对该国商品购买量,为了抑制出口的减少,该国只有降低本国货币的汇率。当然它也会引起连锁反应,造成国与国之间汇率的变化。但是这种变化是由购买力的变化引起的,具有经济上的合理性。其三,关键是世界中央银行是各国承认的合法机构,它完全具有调节世界货币流通量的资格和能力,并且还有对各国宏观经济政策进行监督和协调的权力,因此能基本保持各国货币购买力的稳定。

上述理想方案的价值不仅在于它的公平性,同时也符合经济规律的要求。经济学中关于货币职能的原理之一,是当货币越出国界在世界市场执行一般等价物职能时,货币就具有了世界货币的职能。严格意义上的世界货币不应该是任何一个国家的货币,应该脱去国家的印记全面执行货币的职能。而此方案中的世界货币符合这一原理。它全部是各国货币转化而来,拥有相对稳定的购买力,也就具有相应的价值,所以能执行一般等价物职能。货币流通规律和价值规律在世界货币的运动中同样会发挥作用。表现为某国货币流通量过多或过少造成本国货币贬值或升值,它与世界货币的汇率就会发生变化;世界货币的流通量过多或过少也可能造成世界货币的贬值或升值;世界市场上大多数商品供求发生变化,世界货币的价值也会发生变化。因此,世界中央银行也要根据世界市场的变化适时地调整宏观货币政策。当世界货币的流通量过多或世界市场上大多数商品供不应求时应实施紧缩的货币政策;当世界货币的流通量过少或世界市场上大多数商品供过于求时应实施扩张的货币政策。但它与一个国家的中央银行使用的货币政策工具是不同的。它不是通过法定准备率和公开市场业务来调控,而是通过货币的发行量和贴现率来调控。

三、国际货币体系改革的过渡方案

如何实现理想目标?现在权威的过渡方案是蒙代尔提出的:先建立美元、欧元和日元的货币联盟,再以此为平台,建立世界中央银行。我们不同意此方案。我们的新方案简而言之是:第一步,先成立发展中国家的中央银行;第二步,再成立世界中央银行。

第一步成立发展中国家的中央银行,首先要制定的规则是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国际贸易全部以该银行发行的国际货币作为流通和支付手段。任何一个发展中国家需要国际货币都必须用本国货币去兑换。它的职能类似于上述的世界中央银行。在此基础上发展中国家须与发达国家谈判,最终形成协议,建立世界中央银行,于是进入第二步,国际贸易全部用世界中央银行发行的世界货币来支付。实施这一方案,人们首先会觉得不可行,其实不然。一些人首先想到的是发达国家不会放弃世界货币的特权,而且其经济实力又强大,如果他们不放弃特权,那么南北双方的国际贸易和国际投资就不可能进行。但实际上并不是不能解决。如果发展中国家反过来不接受发达国家的货币进行国际贸易,而要求对方必须支付发展中国家的中央银行发行的世界货币,那么发达国家也得不到他们所需要的发展中国家的商品,同样对发达国家也极为不利。所以这一过渡方案并非没有可行性。当然,这个过渡期也许很长。因为从总体上说,发展中国家还没有摆脱对发达国家的依附,它需要大多数发展中国家从依附走向自立,使发展中国家的总体经济实力与发达国家势均力敌,那时发展中国家才有资格和能力与发达国家谈判创建新的世界货币的问题。因此,这个过渡方案必须再分为几个步骤:第一步,培育几个经济实力相对强大的发展中国家的货币成为国际货币,逐步扩大其在国际贸易支付中的份额。比如中国的人民币,俄罗斯的卢布,巴西的雷亚尔都可培育成国际货币。第二步,形成几个发展中国家的货币联盟。比如可在亚洲形成人民币货币区,在东欧形成卢布货币区,在南美的南方共同市场形成雷亚尔货币区。第三步,以这几个货币区为基础,成立发展中国家的中央银行;第四步,成立世界中央银行。

笔者认为,上述理想方案和过渡方案能从根本上消除现行国际货币体系的弊端,不仅能实现公正,也符合经济规律的要求。实际上,要改革现行国际货币体系,这两个问题也是紧密联系的。要解决汇率不稳和“特里芬难题”,就必须取消发达国家获取“国际铸币税”的特权,即要符合经济规律的要求,必须按公正原则行事。尽管这个方案实施起来有相当的难度,但这个方向是不容置疑的。

标签:;  ;  ;  ;  ;  ;  ;  ;  ;  ;  ;  ;  ;  ;  ;  

国际货币体系改革的目标和过渡方案_国际货币体系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