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企业内部控制失效的表现、成因及对策(论文文献综述)
孙志远[1](2021)在《大股东权力、利益侵占与内控风险 ——基于康得新财务造假的案例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经济进步促进了我国资本市场的快速发展,三千余家上市公司走上资本舞台,然而蓬勃发展之下财务造假事件频频发生,给资本市场各主体带来严重影响。我国上市公司的股权结构普遍存在集中度过高的情况,极有可能引发内部控制失效和利益侵占等问题,进而导致财务造假事件发生。康得新作为一家材料高科技企业,短短七年的发展就达近千亿市值,之后大股东操纵百亿巨额造假导致退市,教训深刻。康得投资集团作为康得新控股股东,为满足自身资金需求而利用大股东权力侵占康得新利益,在此过程并行导致内部控制失效,中小股东权益遭受损害,为维持康得新在资本市场的表现,康得新实控人钟玉及其管理层实施财务造假行为,在此过程中介机构未勤勉尽责为之造假提供了机会,增加了发现难度,资本市场的不完备也削弱了对财务造假该有的威慑力,使广大投资者蒙受巨大损失,给资本市场造成恶劣影响。康得新造假金额大且影响深,是资本市场众多造假事件的典型缩影,本文对康得新造假案例的研究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本文运用案例研究法、文献分析法及财务指标分析,结合大股东控制、利益侵占及财务造假相关研究成果和理论,研究大股东权力对上市公司财务造假行为的影响。首先介绍康得新造假案例背景,梳理出康得新财务造假的过程和后果;其次从财务和经营信息角度对其造假进行识别,用财务和大股东特征识别其不实表现;再次深入分析造假手段及成因,探究大股东控制导致财务造假的传导机制;最后结合康得新财务造假成因提出防范上市公司财务造假的建议对策。分析康得新造假链式传导机制发现,其控股股东一股独大及资金链紧张成为链源因子导致利益侵占及内部控制失效,然后催生财务造假,同时外部监管不足为其提供了造假机会,资本市场不完善也进一步削弱了对造假的威慑力。我国上市公司普遍存在股权结构较为集中现象,康得新造假案例为我们提供了相应的教训和经验,本文对防范上市公司财务造假提出了以下建议:一是加强大股东权力制约,强化上市公司内部控制建设,降低大股东操纵风险,防范大股东利益侵占;二是加强审计等中介机构监督,增强其独立性;三是增强资本市场威慑,提高违法成本,提高投资者保护水平。通过这些对策以期减少上市公司财务造假事件,规范上市公司财务行为,助力资本市场健康发展。
孙常祥,王永德[2](2021)在《秋林集团内部控制失效案例研究》文中指出有效的内部控制是企业保持核心竞争力,持续经营的关键。随着我国资本市场的不断发展,上市公司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保持优势地位,必须要认识到内部控制的重要性,加强内部控制建设。本文以哈尔滨秋林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为例,结合coso内部控制的五要素对企业内部控制失效的成因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关的解决对策,以期能给其他上市公司带来一定警示,进而加强内部控制建设,提高内部控制的有效性。
许鹏[3](2021)在《中国地方政府债券信用评级体系研究 ——国际经验借鉴》文中研究说明债券信用评级是对某一发行人所面临的信用风险总体程度或某一特定债券按期还本付息的可靠程度进行评估,并按一定标准分类标示高低等级的经济活动。中国地方政府债券信用评级随着地方债券发行应运而生,为市场相关方评估地方政府债务偿付能力和信用风险状况提供信息服务,并成为推动地方债券发展不可或缺的要素之一。目前,国内学者对中国地方政府债券的研究多集中于债券运行机制或发行定价等方面,少有基于国际经验,从信用评级层面展开讨论,相关理论研究和实践经验都尚较薄弱,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本文的研究价值。本文认为,首先,信用评级是地方债券发行的必备要件,是对地方政府信用风险和总体信誉度的综合评估,贯穿于债券注册、发行及存续期间的各个环节,对债券定价、市场交易、风险管理等方面起到制度保障作用。其次,当前中国地方债务存在管理不规范、过度举债以及隐性负债风险聚集等问题。信用评级可以详细、全面地揭示地方财政收支和债务管理状况,对发挥市场化约束机制,规范地方举债行为,化解隐性债务风险,强化信息披露制度均有重要推动作用。第三,国外成熟市场的地方债券信用评级发展时间较长,在评级方法、配套制度和监管环境等方面上积累了大量先进做法,中国可以取长避短,充分借鉴有益的国际经验,推动自身地方债券信用评级体系建设。第四,未来随着不同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和政府治理能力的不断分化,地方债券信用利差势必进一步走阔,从而放大市场投资人面临的信用风险。信用评级是对地方政府信用风险最直观、专业的综合评价,可以降低市场信息不对称性影响,减少信息获取成本,为投资人提供决策依据。第五,加强中国信用评级体系建设关系到本土评级机构发展和评级行业质量整体提升,有助于增强中国在评级领域的权威性和话语权,抵制国际评级霸权主义,维护中国政府和企业的信用安全和经济利益。本文指出,地方政府债券已经成为近年来中国债券市场上发展最快的品种之一,其既是一种创新型财政政策工具,又是规范地方债务管理,防范化解债务风险的重要抓手。目前,中国地方政府债券发行过程中存在信用评级失效,市场定价失真,信息披露不足,地方政府行政干预等问题。本文从发挥债券信用评级作用、改进债券监管制度、建立债券保险制度和设立地方债务数据库和风险预警机制等四个方面提出相应对策。在中国地方政府债券信用评级初登历史舞台之时,国外市场发展已相对成熟,如美国三大评级公司开展市政债券评级业务已近百年历史,评级体系完备,评级框架、方法和理念成为国际公认标准,评级质量在充分的历史数据中得到验证;日本本土评级机构在行业政策扶持下发展迅速,在与国际评级公司的市场竞争不落下风,占据国内地方债券评级业务的半壁江山;澳大利亚州政府债券信用评级的国际化和市场化水平高,为本国债券市场吸引到大量外国资本;印度作为新兴市场国家代表,在市政债券评级领域也进行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改革尝试。本文通过国际比较分析,充分论述了美国、日本、澳大利亚和印度等国的地方政府债券发行和信用评级在运行机制、制度设计、监管政策和市场环境等方面的各自特点和发展经验,对其中优缺点加以深入分析,并结合中国国情,提出四方面借鉴之处,一是充分认识地方债券和信用评级的重要作用;二是优化国内信用评级制度环境;三是培育本土评级机构,抵制国际评级机构的垄断行为;四是推动信用评级国际化进程。在实践地方政府债券信用评级方法方面,本文阐述了国际评级机构关于市政债券信用评级的模式、流程和应用,并以此为基础,结合中国实际情况,在评级指标选取和结构设计方面做出针对性安排,构建了多层次的地方债券信用评级指标体系,并以2015至2018年中国地方政府债券相关样本数据为基础,运用熵值法测算出各层级评级指标的权重,具有一定的创新意义,可以说,本文开展的地方政府债券信用评级的独立性更强,评级结果的区分度和准确度更高,评级信息更加公开与透明。最后,对改进中国地方政府债券信用评级体系提出政策建议,包括打破市场对中央财政隐性担保的预期;着力解决隐性债务问题;改进地方政府债券信息披露制度;建立“政府+市场”的双信用评级制度;削弱监管制度对信用评级的过度依赖;建立跨市场的评级监管协调机制;增强市场评级机构独立性;扩大评级市场对外开放,增强中国信用评级话语权等方面。总体上,本文从历史脉络出发,对中国地方政府债券运行和信用评级的演化历程和发展趋势,方法应用和制度安排进行全面总结梳理,论述了其内在逻辑和外在表现。从国际视角出发,对国内外地方债券特征和信用评级机制加以多方位对比分析,总结其中的优缺点,并汲取有益经验,提出对中国的借鉴之处;从理论研究和实证分析出发,创新性地设计并运用更贴近中国国情且更具有效性的地方政府债券信用评级方法。可以说,本文对进一步完善中国地方政府债券信用评级体系,发挥信用评级在规范地方债务管理,提升债券市场化水平,增强市场各方信息获取能力等方面均有积极意义。
刘琦[4](2021)在《内部控制视角下ZG公司财务舞弊问题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上市公司财务舞弊愈演愈烈,无论是公司数量还是舞弊金额都呈爆发式的增长。2019年的康得新、康美药业财务造假案,2020年初的瑞幸咖啡财务造假案,这些案件都刷新了人们对财务舞弊的认知,如何防治财务舞弊成为人们所关心的话题。现阶段我国上市公司财务舞弊手法呈现出隐蔽性的特征,而ZG公司被证监会点名就是因其舞弊手段隐蔽且复杂,将其作为案例进行研究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舞弊手段的隐蔽导致外部监督的作用有限,所以本文选择从内部控制角度出发,对该财务舞弊事件展开研究。本文首先采用文献研究法,对国内外文献中关于财务舞弊的现状、原因、识别方法和治理对策等进行整理分析,对财务舞弊与内部控制进行系统性的了解,为后文,发现和解决案例中的问题提供理论基础;其次采用案例分析法,对ZG公司财务舞弊事件进行全面的了解,包括事件的经过、舞弊的内容和造成的影响等,然后从内部控制五要素出发,对造成ZG公司财务舞弊内部控制的缺陷进行梳理;最后针对ZG公司内部控制存在的缺陷提出具体的解决方法,帮助公司更好的防止财务舞弊的发生。本文通过研究得出结论,有效的内部控制可以抑制财务舞弊的发生,有效的利用财务舞弊识别方法可以提升公司风险评估的能力。ZG公司应当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机制,积极防止财务造假,推动公司长远的发展。对ZG公司财务舞弊事件的研究,有利于帮助公司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体系,提高公司防治财务舞弊的能力,促进我国证券行业乃至整体经济体制的良性发展。
黄潆仪[5](2021)在《P银行会计风险分析与控制对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我国商业银行因为会计风险的爆发而产生损失的现象频繁出现。特别是各商业银行的分支机构出现的违规操作行为,不仅使其会计风险持续积累,而且还因为被处罚而使得商业银行蒙受直接或间接的损失。虽然分支机构在接受处罚之后,大部分商业银行都能够悉心整改,从而提高会计风险的防控力度。但是,类似案件却始终未曾有所减少,反而还与日倍增。由此能够充分说明,就现阶段而言,我国商业银行在会计风险防控方面存在明显的漏洞。虽然表面上商业银行都能够重视会计风险防控,但是真正落于实处,具有会计风险管理高效执行力的商业银行少之又少。本研究以P银行为例,系统的分析了P银行会计风险的具体表现。全文共分六个部分,第一部分简要阐述了研究背景和意义;第二部分简要阐述了银行的会计风险;第三部分主要讲如何识别P银行会计风险,以及P银行目前存在的会计风险主要表现为会计核算风险、会计信息风险和会计内控机制风险;第四部分通过调查问卷的方式,分析了P银行会计风险的产生原因在于其内部审计失效、会计信息流通不顺畅以及会计风险控制机制不完善,这些原因导致P银行会计风险持续爆发,尤其是各分支机构相继被处罚;第五部分针对这些会计风险的产生原因提出强化内部审计的效用、优化会计信息流通系统、改善风险控制机制等对策;第六部分结合P银行会计风险的经验教训,提出P银行对其他商业银行会计风险防控的启示,包括高度重视银行内部审计效用、加快信息沟通系统的完善、打造多元化的风险控制机制等,并得出总体结论,只有重视内部审计、加快完善会计信息沟通系统、打造多元化的风险控制机制,才能使我国商业银行的会计风险得到有效防控。希望能够为我国商业银行提高会计风险防控水平起到必要的参考和借鉴作用。
王国永[6](2020)在《P汽车4S店内部控制问题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当前在中美贸易战和新冠肺炎疫情的双重影响下,2017年销量开始进入下行的汽车行业,更是雪上加霜,2020年上半年汽车4S店亏损面已经达到38.3%,约八成的汽车4S店销量出现了下滑,但是豪华车市场却出现了增长,这是消费升级和豪华车品牌的市场渗透战略促成的。本文所研究的P汽车4S店经营的是德国进口豪华车品牌,销量与去年同期相比基本持平,虽没有出现大幅下滑,但是随着本品牌网络的扩展,同城已经有了第二家4S店,竞争也越来越激烈,公司销售额和利润均出现了滞涨。P汽车4S店的董事会要求管理层提升运营效益,途径之一是可以通过加强内部控制建设,增强抗风险能力,进而促进经营效率的提升。国内同行业的4S店也可以据此参考建立和完善本单位的内部控制。从查阅整理内部控制的相关文献着手,搜集理论依据,应用理论,集中关注COSO的内部控制框架体系的形成过程和主要内容,理解国内内部控制规范和配套指引的出台背景及框架内容,然后结合理论采用实地访谈法访问P汽车4S店的管理层及部分员工,调研4S店内控实际情况和存在的问题。论文的内容第一章介绍研究的背景和意义,简述本篇论文的行文思路以及所研究内容和方法;第二章简述内部控制的理论基础;第三章介绍所研究的4S店的基本信息和经营情况,对4S店的内控对应的五要素进行提炼,了解其内部控制整体实施的情况;第四章对4S店实地调研中发现的主要内控问题进行成因分析,历史上发生过的个别重大的内控事项以案例方式呈现;第五章给出完善内部控制的对策,重大的问题给予更多的完善建议。第六章研究结论和思考。笔者认为,尽管P汽车4S店内控中的存在一些问题,但整体还是有效的,在当前4S店行业内还算是做的比较先进的,特别是其董事会对内部控制发现的问题是比较重视的,也及时采取了对应的完善措施,是可以支持P汽车4S店良性健康发展下去的。但P汽车4S店要取得进一步发展,内部控制仍要与时俱进,进行改善,并注意对人的因素重视,注意约束管理层滥用职权和加强员工职业道德教育与培养,逐步形成良好的企业文化。
吴灿华[7](2020)在《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内部控制问题及对策研究 ——基于案例分析展开》文中研究表明在社会保险保障体系中,社会保险经办机构作为社会保险制度执行的实体机构,作为社会保险基金的“大管家”,担负着具体落实社会保险政策的职能,承担着业务经办及待遇发放等重要责任。社会保险经办机构的管理及运营与全体参保人员的利益息息相关,影响着社会保险制度是否能健康持续发展,关系着政府能否成功转型服务型政府。而随着保险事业的迅速发展,社会保险经办机构的内部管理不断曝出短板,风险不断累积,内部工作人员贪污受贿、侵占挪用、欺诈骗保等违法犯罪案件时有发生。因此,当下必须采取切实有力的措施,不断加强社会保险经办机构的内部控制管理能力,防范社会保险基金管理风险。“以案明纪、以案说法”常常更能起到警示教育作用。通过剖析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发生的真实具体案例,用通俗简洁的语言介绍分析案情,能够让我们更直观、更具体、更深刻地掌握到内部控制失效的问题及原因。内部控制覆盖到社会保险经办机构的各个部门及每一个工作流程,关乎每一个工作人员及每一天的工作内容,需要我们时刻关注内部控制的每一个细节。所以本文选取具体的案例作为研究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内部控制问题及对策的重要基础。本文主要采用了文献研究法、案例分析法等写作方法。首先介绍社会保险经办机构的相关概念及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内部控制的相关概念及政策法规;而后将经办风险归纳为道德风险、操作风险及信息风险三个类型,并选取三种风险对应的三个内部控制失效典型案例进行剖析;然后根据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内部控制五大要素进行问题总结,具体包括组织机构控制存在制度建设漏洞、业务运作控制中以信任代替监督、基金财务控制中审核审批缺乏规范、信息系统控制没有适时依托大数据及内部控制的管理与监督力度明显不足;最后针对健全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内部控制提出了五个建议对策。通过本文的研究,以期能够提高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对内部控制的重视及关注程度,有效保障社保基金的安全完整,同时提升经办机构管理运营水平。
李佳[8](2020)在《YL农村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对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当前,随着我国宏观经济的不断发展,互联网金融的兴起,以及利率市场化的到来,国内的银行业,特别是农村商业银行在发展的过程中都必须面对市场激烈的竞争,同时也会遇到各种不同的挑战,我国农村商业银行操作风险逐渐增大主要是由于此类金融机构属于地方农村金融机构,并且此类金融机构纷纷推行新型银行产品,电子银行业务也得到了大力发展。再加上近年来员工流动性也在逐渐增大,这也就使得管理操作风险的难度逐渐增大。此类金融机构在操作风险防范上应当不断加强,才能使农村商业银行在经济新常态下得意保持稳定的发展。本文以YL农村商业银行作为研究对象,对YL农村商业银行的操作风险的识别、以及评估和控制做了一定的分析和研究,阐述了YL农村商业银行对操作风险的目前管理情况,且了解了问题产生的成因。针对YL农村商业银行在发展中的风险管控以及处理现状进行研究,从实际的研究结果来看,目前YL商业银行在发展的过程中针对风险的管控还存在明显的不足,因此为了更好的解决这个问题就要尽快建立针对风险管理的项目,全面提升该银行对于操作风险管理的水平,这是由于日前各个商业银行之间的竞争日益激烈,且商业银行目前所面对的风险总量与结构的复杂程度在日常的管理中逐渐增加,目前应当继续加大力度对人员进行培训,不仅需要整体提高人员的综合素质,更需要增强员工的伦理以及道德习惯,从而降低由于人员造成的操作风险。只有不断科学的对人员进行培训与考核,不断地加强操作风险的控制以及不断地提高内部人员对于操作风险的敏感度,这样就能够及时的发现潜在的风险并且及时加以解决,同样也要对各部门进行法纪观念的加强培训,提高银农村商业银行业务的质量,一定程度也可起到控制操作风险的作用。还可邀请同业人员中的一些优秀人才来对银行员工进行授课,促使银行内部人员能够学习到先进经验以及操作风险防控理念。本文搜集和整理了国内外相关文献资料,借鉴了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依据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有关理论,从阐述YL农村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的现状出发,分析了其存在的问题及成因,在此基础上,分别研究了YL农村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的识别和风险评估,呈现了防范YL农村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的具体方案,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代田[9](2020)在《Z保险公司J分公司内部控制体系存在的问题及改进对策研究》文中认为现阶段,保险业务蓬勃发展,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给保险业的发展提供了重大契机,众多中小型保险公司如雨后春笋般纷纷出现,保险行业的竞争日益激烈。然而,长久以来,不专业的保险销售使消费者对保险的偏见根深蒂固,加之目前在我国保险行业中,大型保险公司由于其成立时间早、公司规模大、专业化程度高、在消费者群体中已形成口碑等原因,中小型保险公司想要在市场上有长久的立足之地并非易事。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必须要提升中小型保险公司的综合实力和竞争力。而提升实力和竞争力的关键,就是完善内控体系的运行机制,内部控制体系的完善程度体现了保险公司的价值和发展前景。由此来说,对中小型保险公司内部控制的改善性研究十分必要。本文以Z保险公司J分公司为研究对象,综合运用ISM解释结构模型、内控五要素理论对Z保险公司J分公司的内控体系进行了深入研究。首先,梳理了国内外大量有关保险行业、内部控制体系的文献;其次,介绍了Z保险公司J分公司的发展现状,分析了Z保险公司J分公司内控体系在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监督方面的现状;然后,结合访谈和调查问卷指出了Z保险公司J分公司内控体系现存的问题,分析了问题的深层原因,并结合ISM解释结构模型和调查问卷的分析,归纳出影响Z保险公司J分公司内控体系的直接因素;接着,通过对内控体系的直接因素的分析,提出了Z保险公司J分公司内控体系的改进方案;最后,根据Z保险公司J分公司内控体系的改进方案内容,提出了改进措施的实施建议,以提高该公司内控体系的运行效率和综合实力。本文具有两重意义。第一,针对于Z保险公司J分公司而言,本文有利于改进目前公司内部控制的现状,防范企业运营中的风险因素,提高业务的运行效率,有助于Z保险公司J分公司内控体系的完善和综合实力的提高;第二,针对于其他中小型保险公司而言,对z保险公司J分公司内控体系的改进研究对其他中小型保险公司同样具有参考价值。
李辉[10](2020)在《富碱性水弱胶结软岩巷道围岩控制机理与应用研究》文中指出我国西部矿区弱胶结煤系地层的开采带来了诸多技术难题,其中最为复杂的是富水条件下,特别是富碱性水条件下弱胶结软岩巷道的围岩控制问题,其解决的关键在于掌握水岩作用下巷道围岩的变形特征与规律,揭示水化学损伤下的围岩失稳机理,从而提出合理支护方案,实现巷道安全稳定。本文基于西部矿区弱胶结地层水文地质调研,围绕碱性水作用下弱胶结围岩物理力学损伤机理与变形控制,综合采用实验室试验、理论分析、数值模拟以及现场实测等方法,开展富碱性水弱胶结软岩巷道围岩控制技术研究,对进一步丰富软岩巷道围岩控制理论,指导富水条件下弱胶结地层开采实践、推动我国西部煤炭资源高效利用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及理论价值,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通过对我国西部矿区弱胶结地层赋存环境调研,提出了碱性水-弱胶结软岩水化学作用实验方法,得到了弱胶结泥岩和弱胶结粉砂岩在不同碱性水、不同浸泡时间条件下的矿物组分微观结构与宏观力学特性损伤规律。掌握了浸泡液溶液离子种类及浓度变化规律。(2)根据矿物组分与浸泡液离子浓度变化规律,推演了水岩作用化学方程式,揭示水岩化学作用本质与岩石物理力学损伤机理。根据实验室测试数据,拟合变量因子与损伤因子的关系曲线,建立了基于时间效应、碱性程度以及微观孔隙变化的宏观力学损伤演化方程,得到了损伤演化本构关系。(3)分析测试了锚固剂、锚杆杆体及锚索钢绞线在不同碱性水环境中的物理腐蚀特征以及力学性能损伤规律,研究了不同锚固区围岩、pH值、腐蚀时间对锚固体拉拔性能的影响规律,确定了富碱性水弱胶结软岩条件下锚固体主要破坏形式与破坏机理,提出了锚杆碱蚀防治方法。(4)根据巷道围岩含水层分布、富水环境pH值、以及水岩作用下锚固区围岩的可锚性,将巷道围岩分为5类,并分别设计给出支护形式。以大南湖七矿实际开采地质条件为例,通过数值计算确定了不同支护形式的合理支护参数,形成了富碱性水弱胶结软岩巷道分类支护技术方案。(5)对试验区域巷道围岩的水文地质条件进行评价并分类,提出了分类支护方法,对富碱性水弱胶结软岩巷道分类支护技术方案进行了工业性试验,并对围岩稳定性监测方案进行设计,实现了巷道围岩变形、锚杆索受力等的现场监测。该论文有图131幅,表31个,参考文献139篇。
二、企业内部控制失效的表现、成因及对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企业内部控制失效的表现、成因及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1)大股东权力、利益侵占与内控风险 ——基于康得新财务造假的案例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关于大股东侵占研究 |
1.2.2 关于财务造假动因研究 |
1.2.3 关于财务造假识别预防研究 |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1.4 创新之处与不足 |
2 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
2.1 概念界定 |
2.1.1 大股东侵占相关概念 |
2.1.2 财务造假相关概念 |
2.2 理论基础 |
2.2.1 大股东控制相关理论 |
2.2.2 利益侵占相关理论 |
2.2.3 财务造假相关理论 |
3 康得新造假案例背景 |
3.1 康得新介绍 |
3.1.1 康得新基本情况 |
3.1.2 康得新股权结构 |
3.2 康得新财务造假过程 |
3.3 康得新财务造假后果 |
3.3.1 公司困境重重 |
3.3.2 投资者损失巨大 |
3.3.3 资本市场受冲击 |
4 康得新财务造假案例分析 |
4.1 康得新财务造假的识别 |
4.1.1 财务指标异常 |
4.1.2 大股东股权质押 |
4.2 康得新财务造假的手段 |
4.2.1 虚增利润 |
4.2.2 隐瞒大股东占用资金 |
4.2.3 隐瞒关联担保 |
4.2.4 隐瞒募集资金使用 |
4.3 康得新财务造假的成因 |
4.3.1 大股东侵占催生造假 |
4.3.2 内控失效加剧风险 |
4.3.3 监管不足提供机会 |
4.3.4 市场不完善削弱威慑 |
4.4 康得新财务造假因子链式传导机制 |
4.4.1 基于权力-侵占-内控的因子体系 |
4.4.2 基于权力-侵占-内控的链式传导 |
5 防范上市公司财务造假问题的对策 |
5.1 加强大股东权力制约 |
5.1.1 建立股权制衡机制 |
5.1.2 增强董事会监事会独立性 |
5.1.3 加强内部控制建设 |
5.2 加强审计银行监管 |
5.2.1 增强会计师事务所独立性 |
5.2.2 规范银行资金业务 |
5.3 增强资本市场威慑 |
5.3.1 提高造假责任主体惩罚 |
5.3.2 完善退市及投资者保护制度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2)秋林集团内部控制失效案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
二、内部控制失效文献综述 |
三、秋林集团内部控制失效案例分析 |
1. 公司简介 |
2. 秋林集团内部控制失效的表现 |
3. 秋林集团内部控制失效的后果 |
4. 秋林集团内部控制失效的原因 |
5. 秋林集团内部控制失效的启示 |
四、结语 |
(3)中国地方政府债券信用评级体系研究 ——国际经验借鉴(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文献综述与评析 |
1.2.1 地方政府债券融资 |
1.2.2 地方政府偿债能力 |
1.2.3 地方政府债务风险 |
1.2.4 地方政府债券信用评级 |
1.2.5 信用评级模型构建 |
1.2.6 国际信用评级的垄断与霸权 |
1.2.7 对相关研究的评析 |
1.3 研究方法、框架与主要内容 |
1.3.1 研究方法 |
1.3.2 研究框架 |
1.3.3 研究的主要内容 |
1.4 研究的创新与不足 |
第2章 地方政府债券涵义与相关理论 |
2.1 涵义界定与辨析 |
2.1.1 地方政府债务 |
2.1.2 地方政府债券 |
2.1.3 地方政府信用评级 |
2.1.4 地方政府债券信用评级 |
2.2 相关理论及评述 |
2.2.1 财政分权理论 |
2.2.2 发行债券风险理论 |
2.2.3 政府债务风险理论 |
2.2.4 信用风险理论 |
2.2.5 信用评级理论 |
2.2.6 相关理论评述 |
第3章 中国地方政府债券发行历程分析 |
3.1 地方政府债务现状和成因 |
3.1.1 地方债务现状 |
3.1.2 地方债务演化进程和成因分析 |
3.2 地方政府债券发展历程及发行情况 |
3.2.1 地方政府债券发展历程 |
3.2.2 地方政府债券发行情况 |
3.3 地方政府债券发行总结 |
3.3.1 地方政府债券发行的可行性与必要性 |
3.3.2 地方政府债券发行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
第4章 中国地方政府债券信用评级发展演进过程 |
4.1 地方政府债券信用评级模式 |
4.1.1 地方政府债券信用评级基本原则 |
4.1.2 两种地方政府债券信用评级模式对比分析 |
4.1.3 地方政府债券信用评级的必要性 |
4.2 地方政府债券信用评级流程与现状 |
4.2.1 地方政府债券信用评级流程 |
4.2.2 地方政府债券信用评级发展历程 |
4.2.3 地方政府债券信用评级现状 |
4.3 当前地方政府债券信用评级的市场吻合度分析 |
4.3.1 地方债务的软预算约束导致评级结果同质化 |
4.3.2 评级信息披露不充分使评级缺乏可信度 |
4.3.3 债券市场发展滞后制约了评级业务发展 |
4.3.4 评级行业监管机制尚未健全 |
第5章 地方政府债券运行及信用评级的国际经验 |
5.1 美国市政债券运行经验 |
5.1.1 市政债券特征 |
5.1.2 市政债券监管制度 |
5.1.3 市政债券信用评级 |
5.1.4 信用评级优缺点分析 |
5.2 日本地方政府债券运行经验 |
5.2.1 债券特征 |
5.2.2 债券监管制度 |
5.2.3 债券信用评级 |
5.2.4 信用评级优缺点分析 |
5.3 澳大利亚州政府债券运行经验 |
5.3.1 债券特征 |
5.3.2 债券监管制度 |
5.3.3 债券信用评级 |
5.3.4 信用评级优缺点分析 |
5.4 印度市政债券运行经验 |
5.4.1 市政债券特征 |
5.4.2 信用评级优缺点分析 |
5.5 国际评级机构的地方政府债券信用评级方法分析 |
5.5.1 标准普尔公司评级方法 |
5.5.2 穆迪公司评级方法 |
5.6 国际经验总结和借鉴 |
5.6.1 充分认识地方债券和信用评级的重要作用 |
5.6.2 优化国内信用评级制度环境 |
5.6.3 培育本土评级机构,抵制国际评级机构的垄断行为 |
5.6.4 推动信用评级国际化进程 |
第6章 中国地方政府债券信用评级方法设计与应用 |
6.1 信用评级指标体系构建 |
6.1.1 基本原则和评估步骤 |
6.1.2 评级指标选取与样本描述 |
6.1.3 评级指标权重确认 |
6.2 评级指标得分和评级结果测算 |
6.2.1 评级指标得分处理过程 |
6.2.2 评级结果分布状况 |
6.3 信用评级结果的区域性分析 |
6.4 本章信用评级方法评价 |
6.4.1 本章信用评级方法对国际经验的借鉴与创新 |
6.4.2 本章信用评级方法有效性分析 |
第7章 结论与政策建议 |
7.1 结论 |
7.2 政策建议 |
7.2.1 打破市场对中央财政隐性担保的预期 |
7.2.2 着力解决隐性债务问题 |
7.2.3 改进地方政府债券信息披露制度 |
7.2.4 建立“政府+市场”的双信用评级制度 |
7.2.5 削弱监管制度对信用评级的过度依赖 |
7.2.6 建立跨市场的评级监管协调机制 |
7.2.7 增强市场评级机构独立性 |
7.2.8 扩大评级市场对外开放,增强中国信用评级话语权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4)内部控制视角下ZG公司财务舞弊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一、选题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一、国外研究现状 |
二、国内研究现状 |
三、文献述评 |
第三节 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
一、研究内容 |
二、研究方法 |
第四节 创新点 |
第二章 相关理论基础 |
第一节 财务舞弊的相关理论 |
一、财务舞弊的概念 |
二、财务舞弊方法 |
第二节 内部控制的相关理论 |
一、内部控制的概念 |
二、内部控制的基本内容 |
第三节 财务舞弊与内部控制的关系 |
一、财务舞弊与内部控制整体的关系 |
二、财务舞弊与内部控制五要素的关系 |
第三章 ZG公司财务舞弊案例介绍 |
第一节 ZG公司介绍 |
一、公司简介 |
二、股权结构 |
三、供应商、客户关系 |
四、组织结构 |
第二节 ZG公司财务舞弊的基本情况 |
一、财务舞弊案件的披露 |
二、调查结果 |
三、处罚结果 |
四、财务舞弊的影响 |
第三节 ZG公司财务舞弊的主要表现形式 |
一、未披露大股东及关联方非经营性占用资金事项 |
二、未披露其他形式资金占用事项 |
三、虚增营业收入 |
四、通过虚假业务操控应收预付款 |
第四章 基于内部控制的ZG公司财务舞弊成因分析 |
第一节 内部环境因素 |
一、治理结构不合理,制衡失效 |
二、员工职位构成不合理 |
三、高管胜任能力有待加强 |
四、企业文化落实有待加强 |
五、外审机构聘任受控制 |
第二节 风险评估因素 |
一、风险识别能力不足 |
二、风险分析能力不足 |
第三节 控制活动因素 |
一、审批程序上存在漏洞 |
二、会计控制系统存在不足 |
三、资产管控意识薄弱 |
第四节 信息与沟通因素 |
一、信息披露不完整 |
二、信息披露不准确 |
第五节 内部监督因素 |
第五章 基于内部控制的ZG公司财务舞弊治理对策 |
第一节 改善内部环境 |
一、改善治理结构 |
二、提升人力资源管理 |
三、加强企业文化建设 |
四、完善外审机构聘任制度 |
五、完善监督举报机制 |
第二节 重视风险评估 |
第三节 完善控制活动 |
一、加强审核和审批控制 |
二、完善会计控制系统 |
三、提高资产管控的能力 |
第四节 加强信息与沟通 |
第五节 优化内部监督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一、研究结论 |
二、研究不足 |
三、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5)P银行会计风险分析与控制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商业银行会计风险的表现形式及防范 |
1.2.2 商业银行会计风险的成因及影响 |
1.2.3 文献评述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4 创新点 |
第2章 商业银行会计风险理论基础 |
2.1 风险理论与相关基础理论 |
2.1.1 风险理论 |
2.1.2 风险识别理论 |
2.1.3 风险控制理论 |
2.2 商业银行会计风险概述 |
2.2.1 商业银行会计风险的概念 |
2.2.2 商业银行会计风险的特点 |
2.3 商业银行会计风险的表现形式 |
2.3.1 会计核算风险 |
2.3.2 会计信息失真风险 |
2.3.3 会计内控机制风险 |
2.3.4 联行业务风险 |
第3章 P银行会计风险的现状 |
3.1 P银行概况 |
3.2 P银行会计风险的表现形式 |
3.2.1 会计核算风险 |
3.2.2 会计信息风险 |
3.2.3 会计内控机制风险 |
第4章 P银行会计风险成因分析 |
4.1 调查问卷分析 |
4.1.1 调查问卷设计与发放 |
4.1.2 调查结果分析 |
4.2 P银行会计风险成因 |
4.2.1 会计核算风险的成因 |
4.2.2 会计信息风险的成因 |
4.2.3 会计内控机制风险的成因 |
第5章 P银行会计风险控制对策 |
5.1 强化会计核算风险意识和审计效力 |
5.1.1 强化会计核算风险意识 |
5.1.2 提高内部审计效力 |
5.2 优化会计信息流通系统 |
5.2.1 健全会计信息披露体系 |
5.2.2 提高基层信息流通效率 |
5.3 健全会计风险控制机制 |
5.3.1 调整会计选人用人机制 |
5.3.2 完善会计风险预警机制 |
5.3.3 落实会计监督机制 |
第6章 结论与启示 |
6.1 结论 |
6.2 P银行对商业银行会计风险控制的启示 |
6.2.1 高度重视商业银行内部审计效用 |
6.2.2 加快会计信息沟通系统地完善 |
6.2.3 形成多元化的会计风险控制机制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P银行会计风险成因调查问卷 |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 |
致谢 |
(6)P汽车4S店内部控制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论文的研究背景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研究述评 |
1.3 研究的思路及方法 |
1.3.1 研究的思路 |
1.3.2 研究的方法 |
2 内部控制的理论基础 |
2.1 内部控制的含义 |
2.2 内部控制的目标 |
2.3 内部控制的五要素 |
2.4 内部控制的原则 |
3 P汽车4S店的内部控制现状 |
3.1 P汽车4S店的概况介绍 |
3.2 P汽车4S店内部控制环境 |
3.2.1 P汽车4S店董事会和组织框架 |
3.2.2 P汽车4S店人力资源政策 |
3.2.3 P汽车4S店企业文化 |
3.3 P汽车4S店的风险评估 |
3.4 P汽车4S店的控制活动 |
3.5 P汽车4S店的信息与沟通 |
3.6 P汽车4S店的内部监督 |
3.7 从五要素角度评价P汽车4S店的内控有效性 |
3.8 P汽车4S店内控的访谈 |
4 P汽车4S店内控主要问题及成因分析 |
4.1 内部控制环境有待进一步完善 |
4.1.1 人力资源政策存在的问题及成因分析 |
4.1.2 员工的职业道德有待提升 |
4.1.3 管理层对内控的重视不够 |
4.2 控制活动存在的问题及成因分析 |
4.2.1 不相容职务没有做到完全分离 |
4.2.2 售后索赔环节员工恶意串通舞弊 |
4.3 信息与沟通存在的问题及成因分析 |
4.3.1 瑕疵车辆没有及时告知客户 |
4.3.2 信息系统建设不完善 |
4.4 内部监督环节的问题及成因分析 |
4.4.1 销售折扣与折让缺少严格的监督 |
4.4.2 呆滞料和配件批发环节缺少监督 |
4.5 资产安全存在的问题及成因分析 |
4.5.1 公司车辆频繁发生交通事故 |
4.5.2 库存配件的安全管理需加强 |
5 P汽车4S店完善内部控制的对策 |
5.1 构建良好的内部控制环境 |
5.1.1 完善员工离职退出机制 |
5.1.2 把绩效考核落到实处 |
5.1.3 重视员工的职业道德教育和培养 |
5.1.4 引导管理层对内控的重视 |
5.2 完善内部控制活动的对策 |
5.2.1 不相容职务分离的完善措施 |
5.2.2 零配件索赔环节员工串通舞弊完善措施 |
5.3 完善信息与沟通的对策 |
5.3.1 新车的瑕疵,强制履行告知义务 |
5.3.2 信息系统的建设完善 |
5.4 完善内部监督的对策 |
5.4.1 新车销售中折扣权限的监督 |
5.4.2 完善售后事故车折扣的监督 |
5.4.3 加强对呆滞料和批发环节的监控 |
5.5 资产安全管理完善对策 |
5.5.1 预防车辆发生交通事故的对策 |
5.5.2 配件库存管理的完善措施 |
6 结束语 |
6.1 研究结论 |
6.2 研究不足与展望 |
附录一 P汽车4S店内部控制调研表 |
附录二 车辆瑕疵告知书 |
参考文献 |
致谢 |
(7)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内部控制问题及对策研究 ——基于案例分析展开(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第一节 选题背景和意义 |
一、选题的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第二节 文献综述 |
一、国外研究现状 |
二、国内研究现状 |
第三节 理论基础 |
一、风险管理理论 |
二、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人员激励理论 |
三、非对称信息理论 |
第四节 研究方法 |
一、文献研究法 |
二、案例分析法 |
第五节 创新之处 |
第一章 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内部控制概述 |
第一节 内部控制相关概念 |
一、内部控制的涵义 |
二、内部控制在企业的应用及发展 |
三、内部控制在行政事业单位的应用及发展 |
第二节 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内部控制相关概念 |
一、社会保险经办机构概述 |
二、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内部控制概述 |
三、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内部控制的特殊性 |
四、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内部控制的重要性 |
第二章 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内部控制失效的案例分析 |
第一节 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内部控制面临的风险类型 |
一、道德风险 |
二、操作风险 |
三、信息风险 |
第二节 道德风险:办理补缴养老保险费中的索贿受贿案 |
第三节 操作风险:财务人员侵占挪用基金 |
第四节 信息风险:贪污丧葬抚恤费案 |
第三章 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及成因分析 |
第一节 组织机构控制:制度建设存漏洞 |
一、内控主体责任制度建立不健全 |
二、岗位制衡制度未执行到位 |
三、人少事多显疲态 |
四、社会保险信息披露制度未落实 |
第二节 业务运行控制:以信任代替监督 |
一、业务操作不规范,执行不到位 |
二、印章管理及密码管理不规范 |
三、复核环节流于形式 |
四、档案管理不规范 |
第三节 基金财务控制:审核审批失规范 |
一、审核能力不足 |
二、不相容岗位仍旧存在 |
三、印章管理及密钥管理不规范 |
四、未落实“三个全面取消” |
第四节 信息系统控制:依托大数据滞后 |
一、信息系统控制存在漏洞 |
二、信息化程度不够 |
三、系统权限及操作口令管理混乱 |
第五节 内部控制的管理与监督:监管力量显不足 |
一、内部控制检查执行力弱 |
二、监督能力不足 |
三、内审监督未形成业务闭环 |
第六节 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内部控制存在问题的成因分析 |
一、内部控制意识淡薄 |
二、多头管理的弊端 |
三、缺乏考核及问责机制 |
第四章 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内部控制健全的对策建议 |
第一节 完善经办风险防控组织架构 |
一、搭建内部控制组织架构 |
二、明确职责分工,构建内部控制文化 |
三、大力推行轮岗制度 |
第二节 规范经办风险防控工作流程 |
一、梳理排查风险,降低风险影响 |
二、优化经办流程,严格流程控制 |
三、夯实会计基础,加强财务管理 |
第三节 提升人力资源绩效考核实效 |
一、创新人力资源绩效管理体系 |
二、落实执行严格有效的绩效考核办法 |
三、健全公益性岗位人员管理机制 |
第四节 依靠信息系统强有力支撑 |
一、管控好信息化系统 |
二、加大信息化投入 |
三、紧跟大数据时代 |
第五节 提升内审能力,强化监督职能 |
一、加强内审队伍建设,提升内审信息化水平 |
二、加强内部控制外部监督 |
三、加大对违法违纪行为的处罚力度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本人公开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8)YL农村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关于商业银行操作风险定义的研究 |
1.2.2 关于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的研究 |
1.2.3 关于商业银行的操作风险度量研究 |
1.2.4 关于商业银行的操作风险管理对策研究 |
1.3 研究方法及框架 |
1.3.1 研究方法 |
1.3.2 研究课题结构框架 |
1.4 论文的可能创新之处 |
第二章 商业银行的操作风险内涵及理论基础 |
2.1 商业银行的操作风险内涵 |
2.1.1 商业银行的操作风险定义 |
2.1.2 商业银行的操作风险分类 |
2.1.3 商业银行的操作风险特点 |
2.2 商业银行操作风险事件的成因 |
2.2.1 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的内部成因 |
2.2.2 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的外部成因 |
2.3 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办法 |
2.3.1 风险控制自我评估RCSA |
2.3.2 关键风险指标KRI |
2.3.3 损失数据收集LDC |
2.4 商业银行操作风险度量的相关模型与方法 |
2.4.1 自上而下计量方法 |
2.4.2 自下而上计量方法 |
2.5 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相关理论 |
2.5.1 内部控制理论 |
2.5.2 公司治理理论 |
2.5.3 全面风险管理框架内的管理操作风险 |
第三章 YL农村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3.1 YL农村商业银行的概况 |
3.1.1 基本情况 |
3.1.2 发展概况 |
3.2 YL农村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的现状 |
3.2.1 组织架构 |
3.2.2 制度建设 |
3.2.3 内控职责与权限 |
3.2.4 操作风险管理情况 |
3.3 YL农村商业银行当前操作风险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
3.3.1 YL农村商业银行操作风险具体情况 |
3.3.2 管理制度不完善 |
3.3.3 监督检查管理不力 |
3.3.4 人员管理及培训不到位 |
3.4 YL农村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的成因分析 |
3.4.1 风险管理意识管理手段较为薄弱、低下 |
3.4.2 操作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未能形成良好衔接 |
3.4.3 激励考核未能顺利进行 |
第四章 YL农村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的识别与评估 |
4.1 YL农村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的识别 |
4.1.1 操作风险识别的内涵 |
4.1.2 操作风险识别方法及选择 |
4.2 YL农村商业银行操作风险评估 |
4.3 制定操作风险的管理战略 |
4.3.1 完善组织架构 |
4.3.2 操作风险的监测和计量 |
4.3.3 形成操作风险报告 |
4.4 完善操作风险的措施 |
4.4.1 改进信息系统 |
4.4.2 选择符合自身实际的操作风险计量方法 |
第五章 YL农村商业银行操作风险控制方案 |
5.1 全面性监控操作风险 |
5.2 引入操作风险管理工具 |
5.3 健全风险控制机构 |
5.4 细化、规范操作流程 |
5.5 加强各支行信息交流与沟通 |
5.6 定期对于人员进行职业道德教育以及思想教育 |
第六章 YL农村商业银行操作风险控制对策建议 |
6.1 完善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的内部管理 |
6.1.1 合理构建组织结构 |
6.1.2 塑造先进风险文化 |
6.1.3 优化业务流程 |
6.1.4 提升系统性能 |
6.2 加强操作风险外部环境建设 |
6.2.1 完善操作风险信息披露制度 |
6.2.2 充分发挥银保监会监管职能 |
第七章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9)Z保险公司J分公司内部控制体系存在的问题及改进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选题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2.1 国外文献综述 |
1.2.2 国内文献综述 |
1.2.3 文献述评 |
1.3 研究方法 |
1.4 研究内容和结构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框架 |
2 相关理论基础 |
2.1 内部控制的理论基础 |
2.1.1 内部控制的发展历程 |
2.1.2 COSO内控框架 |
2.2 ISM解释结构模型理论 |
2.3 PDCA循环理论 |
2.4 保监会对内部控制的相关规定 |
3 Z保险公司J分公司发展现状 |
3.1 Z保险公司J分公司概况 |
3.1.1 Z保险公司J分公司发展史 |
3.1.2 Z保险公司J分公司组织架构 |
3.2 Z保险公司J分公司内部控制体系的现状 |
3.2.1 控制环境 |
3.2.2 风险评估 |
3.2.3 控制活动 |
3.2.4 信息与沟通 |
3.2.5 内部监督 |
4 Z保险公司J分公司内部控制体系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4.1 访谈 |
4.2 调查问卷 |
4.3 Z保险公司J分公司内部控制现存问题具体表现 |
4.3.1 内控环境建设水平低 |
4.3.2 操作风险点突出 |
4.3.3 控制活动不合规 |
4.3.4 信息与沟通不畅 |
4.3.5 内部监督失效 |
4.4 Z保险公司J分公司内部控制体系问题的成因分析 |
4.4.1 控制环境方面存在的问题成因 |
4.4.2 风险评估方面存在的问题成因 |
4.4.3 控制活动方面存在的问题成因 |
4.4.4 信息与沟通方面存在的问题成因 |
4.4.5 内部监督方面存在的问题成因 |
4.4.6 Z保险公司J分公司内部控制体系存在的问题及成因汇总 |
4.5 影响Z保险公司J分公司内部控制体系的直接因素分析 |
4.5.1 影响因素 |
4.5.2 可达矩阵计算与级别划分 |
4.5.3 直接因素的提取 |
5 Z保险公司J分公司内控体系的改进方案 |
5.1 Z保险公司J分公司内部控制体系改进的主要原则 |
5.1.1 全面性原则 |
5.1.2 有效性原则 |
5.1.3 独立性原则 |
5.1.4 及时性原则 |
5.1.5 审慎性原则 |
5.2 Z保险公司J分公司内部控制体系改进的方案设计 |
5.3 Z保险公司J分公司内部控制体系改进的具体内容 |
5.3.1 健全风险评估 |
5.3.2 加强业务环节的把控 |
5.3.3 增加相关业务投入 |
5.3.4 强化内部监督机制 |
6 Z保险公司J分公司内部控制体系改进的实施建议 |
6.1 培养良好的内控文化 |
6.2 强化制度保障 |
6.3 加强专业化人才队伍建设 |
6.4 完善绩效薪酬体系 |
7 结论 |
7.1 研究结论 |
7.2 研究局限性 |
7.3 未来研究方向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1 |
对Z保险公司J分公司员工访谈纲要 |
附录2 Z保险公司J分公司内部控制体系存在的问题调查问卷 |
附录3 影响保险公司内控体系因素的关联关系调查问卷 |
(10)富碱性水弱胶结软岩巷道围岩控制机理与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变量注释表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主要研究内容与方法 |
1.4 主要创新点 |
2 碱性水作用下弱胶结软岩力学特性变化规律研究 |
2.1 弱胶结地层水文地质调研 |
2.2 水-岩作用实验方案与设计 |
2.3 碱性水作用下弱胶结软岩力学性质劣化规律 |
2.4 本章小结 |
3 碱性水作用下弱胶结软岩物理-化学-力学损伤演化机理研究 |
3.1 碱性水作用对弱胶结软岩物理特征影响研究 |
3.2 碱性水作用对弱胶结软岩水化学损伤机理研究 |
3.3 碱性水作用下弱胶结软岩损伤力学演化关系推导 |
3.4 本章小结 |
4 碱性水环境锚固系统失效机理与防治措施研究 |
4.1 锚固系统失效方式、腐蚀机理 |
4.2 不同支护构件及锚固体劣化特征及表征形式 |
4.3 锚固单元失效及围岩破坏形式研究 |
4.4 不同碱性水条件下锚固体防护措施研究 |
4.5 本章小结 |
5 富碱性水弱胶结软岩围岩分类及控制技术研究 |
5.1 巷道围岩地质环境分类及控制策略 |
5.2 考虑pH值、时间劣化效应及改进屈服准则下蠕变本构模型数值实现 |
5.3 不同pH值、不同腐蚀龄期下巷道变形破坏规律及支护对策 |
5.4 不同围岩分类下支护参数的确定 |
5.5 本章小结 |
6 富碱性水弱胶结软岩巷道围岩分类控制技术现场试验 |
6.1 试验区域概况 |
6.2 围岩控制方案 |
6.3 围岩稳定性监测与分析 |
6.4 本章小节 |
7 主要结论与展望 |
7.1 主要研究结论 |
7.2 进一步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四、企业内部控制失效的表现、成因及对策(论文参考文献)
- [1]大股东权力、利益侵占与内控风险 ——基于康得新财务造假的案例分析[D]. 孙志远. 大连理工大学, 2021(02)
- [2]秋林集团内部控制失效案例研究[J]. 孙常祥,王永德. 商场现代化, 2021(11)
- [3]中国地方政府债券信用评级体系研究 ——国际经验借鉴[D]. 许鹏. 吉林大学, 2021(01)
- [4]内部控制视角下ZG公司财务舞弊问题研究[D]. 刘琦. 云南师范大学, 2021(08)
- [5]P银行会计风险分析与控制对策研究[D]. 黄潆仪. 沈阳大学, 2021(06)
- [6]P汽车4S店内部控制问题研究[D]. 王国永. 河南财经政法大学, 2020(07)
- [7]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内部控制问题及对策研究 ——基于案例分析展开[D]. 吴灿华. 苏州大学, 2020(03)
- [8]YL农村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对策研究[D]. 李佳.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20(03)
- [9]Z保险公司J分公司内部控制体系存在的问题及改进对策研究[D]. 代田. 西安理工大学, 2020(01)
- [10]富碱性水弱胶结软岩巷道围岩控制机理与应用研究[D]. 李辉. 中国矿业大学, 2020(01)
标签:内部控制论文; 企业内部控制评价指引论文; 债券信用评级论文; 内控体系论文; 银行风险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