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经济投入-产出核算.表设计#183;模型构造#183;应用分析(1)_投入产出表论文

资源——经济投入产出核算——表式设计#183;模型构建#183;应用分析〔1〕,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投入产出论文,模型论文,经济论文,表式论文,资源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资源(自然资源)作为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构成其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的基本来源。然而长期以来,人们对自然界熟视无睹。传统经济理论将经济过程看成是由自身规律独立支配、不受自然界其它运动规律制约的封闭体系,把自然界视为一个不变因素,不重视经济活动和自然环境的相互影响,无视现代经济是寄生于整个生态圈的事实。正是存在这样一个理论误区,致使人类社会在其发展进程的今天面临人口激增、生态破坏、环境恶化、发展受阻等一系列危机。

将资源因素纳入经济核算及分析中,对传统理论进行科学修正,是当前经济学界广泛关注的一个重要课题。在这样一个背景下,本文从投入——产出核算出发,通过进一步扩充完善传统投入——产出表,对资源——经济一体化核算及相关分析进行了研究。

一、资源——经济投入产出表

同许多经济理论(传统)一样,传统投入产出理论及其基本核算表式设计均是建立在纯经济系统分析基础之上,对与经济活动密切相关的(自然)资源/环境系统并未加以考虑。 其投入产出仅考虑了经济活动的纯经济性一面,而没有计入由于经济活动所造成的资源/ 环境损耗以及由此而引发的资源/环境保护活动等经济活动的社会性一面。

事实上,由于经济外部性的存在,现实中经济活动同自然资源/ 环境之间存在着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负反馈机制。任何一项经济活动的成本代价,不仅包括对各种生产要素的消耗,而且也应包括由于其外部不经济而对自然所造成的代价,例如森林的砍伐通常会对其周围生态环境产生一定影响,使涵养水源,保护土地,调节气候,制造氧气等功能部分或全部消失;煤炭资源的开采、加工、使用会引起地表塌陷及矸石、废水、空气污染等。如果将资源(自然资源)按其作用分为实物资源和环境资源两大类(这里实物资源是指能提供物资性产品供给的资源(如矿产资源、森林资源、土地资源、水资源等);环境资源是指能提供一定服务的资源(如大气、森林、土地、水等)(见图1), 那么由经济活动所带来的这种资源/环境代价(损耗)也可划归为两大类(如图2所示),一类是由于经济活动对资源的过度开发使用而造成的生态破坏,这主要指实物资源在量上暂时或永久地耗尽,另一类是由于经济活动中所产生的污染物向外界排放而造成的生态破坏,这里主要指环境资源质的削减(性质恶化),即环境服务质量下降。

另外,由于经济活动同外在资源/环境存在着这种负反馈机制, 当经济活动对自然造成负面影响,而反过来这种影响又作用于经济活动本身时,为了维持整个经济的正常运行,人们在实践中已逐渐意识并主动开展了保护自然活动。这类活动按目的不同亦可大致分为两类:其一,环境保护(污染治理),通过污染治理(如废水、废气净化、废渣治理等),以达到消除污染物、净化环境,保持高效的环境服务质量;其二,资源恢复(或称资源再生产),通过对已消耗资源的恢复(再生产)(如矿产资源普查与勘探、土壤改良、耕地的恢复,采种育林、育草、水产育苗、海洋调查与勘探等),使自然资源(实物)不断更新、积累。

下面我们在充分考虑经济外部性基础上,从“投入”概念界定及“活动”部门划分入手,对传统投入产出表进行再设计。

(图1)

图2

1.1“投入”界定

我们知道,传统投入产出理论中,对投入或消耗的界定是建立在传统边际生产成本理论基础之上的,如果考虑经济外部性,考虑经济活动对资源的消耗,继续以生产成本理论作为分析基础已显得不够。这里我们将以边际机会成本理论作为研究的理论依据。

所谓边际机会成本(marginal opportunity cost MOC)是根据资源与环境经济学观点,从经济角度对资源利用后果和/ 或从社会角度对经济活动后果加以抽象和度量的一种工具。按照边际机会成本理论,边际机会成本由三部分组成:(1)边际生产成本(marginal production cost MPC);(2)边际使用成本(marginal user cost MUC);(3)边际外部/环境成本(marginal environmental cost MEC)。即MOC =MPC+MUC+MEC边际生产成本MPC是指经济活动/生产过程中所直接支付的生产费用;边际使用成本MUC是指经济活动中对资源的使用, 由于今天的使用给未来(或后代)使用者由于无法再使用而造成的损失(资源耗竭);边际外部成本MEC 主要指由于经济活动而造成的环境生态等方面的损失(环境污染)。

依据这一理论,我们将投入产出分析中“投入”的概念从传统单一对应于MPC部分生产性消耗扩展到包括对应于MPC、MUC、MEC全部社会成本(消耗)范围,即整个投入(消耗)按与MOC 三部分对应关系划分为三部分,相应的投入产出表也按这三部分设计。

1.2“部门”划分

由前分析,为了更加全面完整地理解和反映经济活动中各种投入产出关系,我们在充分考虑经济活动对资源环境所产生的负面影响(资源耗竭/环境污染)的同时, 还必须对人们为消除这些负面影响所进行的种种努力(活动)加以考虑。因此,我们在新投入产出表的设计中除考虑了纯经济生产活动及其相应产业部门之外,还同时考虑了反映人们上述两类活动(环境保护及资源恢复)的部分。对于人们第一类活动,我们通过加入若干污染治理部门来反映,这里的治理部门均独立于各生产部门而存在;而对于第二类活动,我们则是通过加入若干独立于各生产部门的资源恢复部门来反映,这里资源恢复部门也可称为资源再生产部门,即从事资源再生产活动的部门,其中再生产作为经济范畴可定义为:根据人类进步和社会发展对自然资源的需求,通过社会劳动投入,使自然资源不断更新、积累的过程。对不可再生资源(如矿产)而言,资源再生产(恢复)主要指资源勘察部门“异地”更新、积累资源的生产过程(如新矿、替代物的发现);对可再生资源(如森林),资源再生产主要指通过人类的劳动投入,促进资源自然(人工)再生的过程(如人工育林)。

1.3投入产出表式设计

基于1.1、1.2思想,我们设计了资源——经济投入产出表如表1 所示。不难看出这是一实物扩展型投入产出表,即考虑了各部门附加值的实物型投入产出表。从表的纵向来看,“投入”由三部分构成,其一)新增实物资源投入(资源量消耗)部分,这部分按资源种类划分为若干类(如各种矿产、森林等),以经济活动过程中各种资源实物消耗(使用)量表征。其二)传统(生产)投入(消耗)部分,这部分依旧沿用传统投入产出表中投入部分,由产业部门中间产品消耗和最初生产要素投入(固定资产折旧、工资、税金等)部分构成。其三)新增环境资源投入(资源质的损耗(消耗)部分,这部分按污染物种类划分为若干类(如大气污染中的CO[,2]、SO[,2]等),以经济活动过程中污染物排放量表征。从表的横向来看,“部门”由传统单一生产部门一大类扩展到同时包含资源恢复(再生产)部门、生产部门以及污染治理部门三大类,其中资源恢复部门按相应被恢复资源种类分类,每一部门仅对应一种资源;污染治理部门按相应被治理污染物类别分类,每一部门同样仅对应一种污染物;生产部门则依旧按传统表的分类法分类。相应最终产出及总产出亦由三类组成,其中第一类(对应资源消耗(使用)及第三类(对应污染排放)分别以最终产品领域资源消耗(使用)量及整个经济活动过程中资源消耗(使用)总量、最终产品领域污染物排放量及整个经济活动过程中污染物排放量表征,而第二类部门则依旧同传统投入产出表。

表1

二、资源——经济投入产出模型

在完成了投入产出表设计工作之后,下面基于这一表式我们来建立有关投入产出模型,建模前我们首先对表1中有关变量作一说明:

U[e,ij]:第j恢复部门恢复第j种资源时消耗第i种资源数量;

g[e,ij]:第j恢复部门恢复第j种资源时消耗第i产品部门之产品数量;

e[e,ij]:第j恢复部门恢复第j种资源时排放出的第i种废物量;

N[e,i]:第i恢复部门恢复第i种资源时包括固定资产折旧部分的新创造价值(劳动报酬、社会纯收入等);

Y[e,i]:最终产品领域中对第i种资源的消耗量;

X[e,i]:第i种资源消耗总量;

Z[e,i]:第i种资源恢复总量;

U[p,ij]:第j生产部门生产过程中对第i种资源的消耗量;

g[p,ij]:第j生产部门生产过程中对第i部门产品的消耗量;

e[p,ij]:第j生产部门生产过程中排放第i种废物量;

N[p,i]:第i生产部门生产第i种产品时包括固定资产折旧部分新创造价值(劳动报酬、社会纯收入等);

Y[p,i]:第i生产部门最终产品;

X[p,i]:第i生产部门总产品;

U[w,ij]:第i治理部门治理第j种废物时消耗第i种资源量;

g[w,ij]:第i治理部门治理第j种废物时消耗第i部门产品量;

e[e,ij]:第i治理部门治理第j种废物时排放的第i种废物量;

N[w,i]:第i治理部门治理第i种废物时包括固定资产折旧部分新创造价值(劳动报酬、社会纯收入等);

Y[w,i]:最终产品领域中第i种污染物排放量;

X[w,i]:第i种废物排放总量;

Z[w,i]:第i种污染物治理总量;

2.1实物模型

从表1各部门基本经济内容(横行)来看, 可以得出以下三大实物平衡方程。

1)各类资源的横行

同时,由表1中有关数据,我们还可以确定出以下重要参数(直接使用/消耗/排放系数)。

将上述各种系数引入上述模型,模型(1)、(2)、(3)可分别改写成

以上((7),(8),(9))即为我们依据投入产出表1横行所具备的经济关系建立的三个实物型模型。

2.2价值模型

从表1中纵行投入产出关系来看, 由于这里投入产出表既有以实物单位计量的部分(如各种中间投入等),而且还有以货币单位计量的部分(如各种新增价值等),因此,直接从表1 纵行建立有关模型是有困难的,建模之前必须首先统一各项内容计量单位——将以实物单位计量的部分进行货币化处理。

依表1我们不难看出, 其中用实物计量的部分集中在各类活动中各项消耗部分。而按前文所述,这些消耗是依据边际机会成本理论中所谓机会成本三部分划分而成的。按这一理论要求:1)对应于资源消耗(资源使用)部分,应反映资源耗竭或未来使用损失所花代价(成本)。从资源本身来讲,其价值反映应以资源边际耗竭/使用者成本MUC确定,而从政策实施/价值实现形式角度来看,其价值反映可通过征收资源税/资源使用补偿费部分加以表征,这里我们采用后者。当然资源税的征收本身就应以MUC为根据,但现实中MOC难以精确把握,人们常常使用替代法,这里我们则以单位资源再生产(恢复)费用替代MUC 来作为确定资源税税率的依据;2)对应于生产消耗部分,沿用传统处理方法, 我们以现行产品价格来确定;3)对应于环境消耗(污染排放)部分, 显然同1)一样,依据边际机会成本理论,从环境自身来讲, 其价值表现应以边际外部(环境)成本MEC加以确定,而从政策实施/价值实现形式角度来看,其价值反映可通过征收排污费加以表征,同样这里我们依旧采用后者,其中排污费的征收是以单位污染物治理(达标)费为依据的。

进一步假设p[e][,i]为对使用单位第i 种资源所征收的资源税(这里指单位第i种资源恢复费用);p[p][,i]为第i种产品价格;p[w][,i]为对排放单位第i 种污染物所征收的排污费(这里指治理单位第i种污染物所花费用)。 则依据表1纵行所具备的经济关系,我们可以建立以下三个平衡方程。

以上((19),(20),(21))即为我们根据投入产出表1 纵行所具备的经济关系建立的三个价值型模型。

至此,基于前文提出的资源——经济投入产出表1, 我们建立了两类投入产出模型。运用这些模型,可对相关问题、尤其是有关政策性问题进行分析。

三、应用分析

3.1 资源使用(消耗)总量及污染物排放总量框算

3.2资源恢复费用及污染治理费用框算

染物的全部治理费胜;U[,5]、V[,5]分别表示最终产品需求所使用的资源全部恢复费用及新产生的污染物全部治理费用;U[,2]、U[,4]分别表示资源再生产(恢复)部门单位恢复费用上所使用资源的全部恢复费及其所产生污染物的全部治理费用;V[,2]、V[,4]分别表示污染物治理部门单位治理费用上所使用资源的全部恢复费用及新产生污染物的全部治理费用。

当给定产品部门最终产品Y[p]及其所使用资源的全部恢复费用U[.5]和由其产生的废物的全部治理费用V[,5]时,由上述三式可联合求得资源恢复(再生产)费用总额C[,e]及污染物治理费用总额C[,w]为

其中U[,6]=P[e]T[e],V[,6]=P[w]T[w]分别为利用现有各种资源自生容量而减少的恢复费用及利用现有各种废物治理容量而减少的治理费用。此时,各废物排放部门排污费/各资源使用部门资源使用费的, 最终确定可在分别求得资源使用总量及排污总量后,再分别按各产品部门和资源恢复部门使用(消耗)的各种资源数量比例及各产品部门和治理部门排放的各种废物数量比例摊派而定。

另外,如果按现行资源补偿费率(单位资源恢复费用)、废物治理价格(单位废物治理费用)征收全部资源使用费及排污费有困难,则式中P[e]、P[w]可以适当选取较小值,或参考和根据其它标准制定相应的各种资源使用及废物排放单价,达到逐步/ 最终促进资源恢复及污染治理的目的。

3.3征收资源税及排污费情况下,产品价格的确定

1)按平均工资利润率原则计算

令θ表示全社会所有部门平均工资利润率,即

3.4资源恢复及污染物治理方式选择

从前文可以看出,以上分析都是建立在这样一个前提之下,即由生产部门生产活动而带来资源消耗的恢复及污染物排放的治理,均是由社会通过资源恢复部门、污染治理部门集中完成的,对生产部门来说,它只要交纳资源税/资源补偿费及排污费即可。而现实中, 由社会集中处理及由各使用/排放部门分散处理,是解决资源/环境问题同时存在的两种方式,不同的处理方式无疑对处理对象有着不同的影响,如生产部门产品价格,资源使用总(费)量/排污量(费)等,下面我们就这一问题进行分析。为简化起见,分析之前,我们给出三个假设条件:

1)假设每一当事(使用/排放)部门,恢复一种其主要使用的资源,处理一种其主要排放的污染物;

2)由污染物排放部门自行处理单位污染物所消耗各产品量使用的资源及排放的污染物量与治理部门相应的部分一样,换句话说,即生产部门处理污染物过程中,其资源使用系数矩阵、产品消耗系数矩阵及污染物排放系数矩阵分别可以由治理部门相应的系数矩阵中导出或者说分别是G[w]、A[w]、F[w]的一种变形,这里我们分别记为G[wp]、A[wp]、F[wp];

3)生产部门恢复单位资源量所消耗各产品量使用的资源量及排放的污染物量与治理部门相应的部分一样,换句话说,即生产部门处理污染物过程中,其资源使用系数矩阵,产品消耗系数矩阵及污染物排放系数矩阵分别可以由治理部门相应的系数矩阵中导出或者说分别是G[w]、A[w]、F[w]的一种变形,这里我们分别记为G[ep]、A[ep]、F[ep]。

显然,依据上述分析,从理论上讲,在资源恢复、污染治理方式选择上应以各种成本(价格)最小为原则,然而同α,β一样,实际中λ、γ值的选取还应充分考虑近期技术经济可行性。

从前文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到,建立资源——经济投入产出模型的原理并不复杂,但具体应用则需要搜集大量的数据。这亦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工作,如何去做,既可根据实际情况开展有关数据专项统计调查,也可通过对模型有关方面做进一步合理减化,减少相应数据的收集工作量。

注释:

〔1〕本文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79400001)及博士后科学基金联合资助,并得到著名经济学家厉以宁教授、陈良焜教授,王其文教授和王恩涌教授的关心和指导,特致谢意!

标签:;  ;  ;  ;  ;  ;  ;  ;  ;  ;  

资源.经济投入-产出核算.表设计#183;模型构造#183;应用分析(1)_投入产出表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