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商时期晋豫交界地带的军事驻地及相关地理问题,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驻地论文,时期论文,地理论文,地带论文,军事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K87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0238(2002)04-0001-07
“王畿区”是后世畿服制体系中的一个概念,商时并无“王畿”之称。但是周初康王二十三年的大盂鼎(《大系》18)铭文说:“越在外服,侯、甸、男、卫、邦伯;越在内服,百僚庶尹,惟亚惟服宗工”,这是商时已有内外服之分的实证。“内服”就是王畿,以百官臣卿作为主要的统治手段,是一个以王都为中心形成的稳固势力范围。后人在研究商代历史时就以此对应后世所谓“王畿”。至于这个区域的具体范围,《战国策·魏策》载有吴起的一段话:“殷纣之国,左孟门而右漳、釜,前带河,后被山。有此险也,然为政不善,而武王伐之。”又《史记·孙子吴起列传》:“殷纣之国,左孟门,右太行,常山在其北,大河经其南,修政不德,武王杀之。”经学家上溯商代“王畿”大多皆源此阐发。
商史研究中对王畿区进行综合考查首推郑氏《商代地理概论》,该书在章节安排上一个特色就是将“商代的王畿和都邑”独立出来作为一个地名分布区。《汉书·地理志》:“河内本殷之旧都,周既灭殷,分其畿为内三国,《诗·风》邶、庸、卫国是也。”郑玄《诗谱》谓:“邶、鄘、卫者,商纣畿内方千里之地,其封域在《禹贡》冀州太行东,北渝衡漳,东及兖州桑土之野。”郑氏据此认为西自太行山东,东达河南濮阳市区,北起漳河流域,南至今黄河沿岸,大致上应当就是商代王畿的范围。此外,郑氏通过文献地名比勘从甲骨刻辞中清理出属于上述范围的二十三个地名[1]。这是一次重要尝试,价值在于将政治地理架构正式引入商代地名研究。此后宋镇豪先生在文献成说之外寻找新角度对王畿地域范围进行界说,即从商人历次迁都大致的范围以及甲骨文中羁舍的里数两方面推断王都移位不出河南中部偏北及河北南部一带,在北纬34°-38°之间。“王畿”方圆直径约300里,东界大体在今河南省柘城、商丘以西和濮阳迄东一线,南界在淮阳、鲁山一线,西界及于孟津和太行山以东,北界在今河北省邢台、内丘附近[2]。
以上两种意见都很少从卜辞地名自身的特点进行界说。晚商王畿区以外错杂分布着附属国族、方国与商属地,王畿区内部则是在行政上表现为统一,地域上以王都为中心的连成一片的较为稳固的整体。这就是内、外服之间最大的区别。相应的,王畿外围地名、族名之间的关系必然与王畿内部地名存在质的区别。本文认为研究军事据点的地理分布状况可以成为界分晚商内外服的一个新角度。卜辞各期战争关系总体来说以东、西两个方向表现得最明显,因此遗留下来的有关材料也使这两个方向的内外服分界表现得较为清晰。下文试图通过殷西南的战争形势,结合考古学有关成果讨论两组地名,一组是以修武——沁阳为中心的军事据点,包括:宁、义行、行;另一组分布在沁阳以西晋南豫东交通要道,包括:师非、行、师、辔师、矢师、师目。
一 宁、泞
殷墟甲骨刻辞有地名“宁”,多为田猎地名。学术界对其地望意见较统一[3],认为即先秦典籍的殷邑“宁”,后改名修武。《韩诗外传》卷三谓:“武王伐纣,到于邢丘,楯折为三,天雨,三日不休……乃修武勒兵于宁,更名邢丘曰怀,宁曰修武,行克纣于牧之野。”古修武在今修武县东获嘉县境内。《括地志》:“怀州获嘉县,古修武也。”
殷墟甲骨刻辞又有“泞”字,也用为地名。研究者一般认为“泞”与国族名或地名“宁”应有关联。先秦时期在今获嘉与修武之间有一“大陆泽”,见于《左传·定公元年》。与《禹贡》所言今河北省南部任县、巨鹿隆尧间大陆泽同名,后世又名“吴泽”。此泽为清水所成。清水即今卫河,在故宁地以北汇入大陆泽[4]。商代国族名与地名往往无别,如参考文献对古宁地的说法,商代宁族活动于今获嘉一带,依水而居,从水之“泞”可能由此而来。按学者考释“泞”字往往引《说文》所载“泞”、以为“泞”“荥”互训、“荥”、“泞”古声相近的说法不仅仅在训字上有一定参考价值,也有可能成为进一步理清“宁”、“泞”地域范围的线索。
先秦时期河南省最著名的大泽是“荥泽”,即《尚书·禹贡》之“荥波”,又写作“荥播”,在今荥阳东北,为沇水所成,现早已无存[5]。但这个荥泽在黄河以南,文献古“宁”地在黄河以北,分属不同水域,二者应无关联。然按文献,在清水流域的今淇县一带,另有一荥泽。《左传·闵公二年》:“冬十二月,狄人伐卫……及狄人战于荥泽,卫师败绩,遂灭卫。”杨伯峻《注》云:“此荥泽当在黄河之北,沈钦韩《地名补注》谓:‘历考诸书,从无言荥在河北者,盖懿公帅师迎狄师,望风而遁,至河南,狄人追及荥泽,乃尽覆之也。’然核之《传》文,沈说不可信。胡渭《禹贡锥指》八谓:‘卫、狄战地,或河北自有一荥泽,如魏献子之所田,别是一大陆(定元年),非《禹贡》之大陆,亦未可知。’胡说较是。”胡渭所说的“别是一大陆”即上文所言河南省之大陆泽,在今修武、获嘉之间,与河北南部的大陆泽同名。关于两个大陆泽的说法现已普遍接受。邹逸麟先生主编的《黄淮海平原历史地理》一书《先秦时代黄淮海平原湖沼分布表》列有两个大陆泽[6]。在该书所分先秦时期黄淮海平原三大湖沼带中,河南大陆泽位于第一湖沼带,河北大陆泽属于第三湖沼带。第三湖沼带位于河北邯郸至宁晋之间的大行山东麓冲积扇前缘洼地,除大陆泽外尚有鸡泽、泜泽等。而第一湖沼带的地位更为重要,它在今修武、郑州、许昌一线左右的黄河古冲积扇顶部,邹先生指出:“黄河出孟津之后,摆脱两岸丘陵、阶地制约,汛期洪流出山之后,漫滩洪水首先在这一地区的山前洼地和河间洼地停聚,从而形成第一湖沼带的诸大湖沼。同时,第一湖沼带所处位置,怡是郑州以西更新世末期所形成的古黄河冲积扇的前缘地带,扇前地下水溢出在低洼的地区滞留,显然也是这一湖沼带形成的另一个原因。”这一带除大陆泽外尚有原阳西修泽、封丘南黄池、郑州与中牟之间的圃田泽、中牟东萑符泽、新郑西洧渊、新郑棘泽、长葛西南浊泽、许昌西狼渊等。典籍中黄河以南的荥泽也在这个范围。原书未提到黄河以北的荥泽,其原因可能是有关重名荥泽的问题未被广泛接受。
有意思的是,甲骨文用作地名“泞”有可能为黄河以北的荥泽提供一个值得注意的旁证。这个荥泽一般以为在今淇县一带,淇县在获嘉县东北面,其地理位置属于第一湖沼带。《史记·魏世家》:“通韩上党于共、宁,使道安成,出入赋之,是魏重质韩以其上党也。”《史记·集解》引诸家所注谓:“徐广曰:‘朝歌有宁乡’。《正义》共,韂州共城县。宁,怀州修武县,本殷之宁邑。韩诗外传云‘武王伐纣,勒兵于宁,故曰修武。’今魏开通共宁之道,使韩上党得直路而行也。”其中晋末徐广《史记音义》所言“朝歌有宁乡”特别值得注意。《史记正义》:“朝歌,今卫州东北七十三里,本妹邑。”“妹邑”即“沫邑”,在今淇县东北。“泞”、“荥”互训,古音叠韵,淇县附近有“宁乡”,正可为淇县“荥泽”原应作“泞”作一补证。在商代甲骨文中,地名与族名之间的紧密联系使商代地名本身具有流动性。这与后世固定的地名实际存在很大差别。今淇县、获嘉均属于古清水流域,商代宁族大概亦曾在清水、淇河一带活动。先秦时期由此往西直至大陆泽一带地理环境十分优越,湖沼密布,适于动植物生长,这正与卜辞“宁”、“泞”为田猎地相合:
(1)翌丁亥勿焚宁?
翌丁亥勿焚宁?《合集》11007正/1
(2)……焚宁? 《合集》11008/1
(3)丙戌卜,殻贞:翌丁亥我狩宁?
贞:翌丁亥勿狩宁?《合集》11006正/1
例(1)、(2)的“焚”是一种燃烧林木以驱赶野兽的狩猎方式,从一期起其地也作为田猎区。由此可见,黄河以北荥泽之说恐非向壁虚造。“宁”即“宁邑”,早已有前辈们指出。“泞”与“荥”相通,学者在释字时亦必论及。但其与“荥泽”的联系似未引起注意。
宁在1、3、4期中都有作为商人征伐、抵御敌族之地:
可见宁地在当时的殷西局势中相当重要,以上各例涉及的国族有羌方与,都为商人在殷西南的强敌。羌方分布在今山西省南部与河南省西部的广阔地域,拥有不少支系分族与盟族,本文下一节将分析商人在晋南豫西羌方住地外围安插的一系列军事据点。但是根据例(8)可以知道羌方势力前锋在廪辛康丁时期曾一度到达修武地区。卜辞康丁、武乙、文丁期间曾大规模征伐羌方及其盟族,很可能是三期时羌方大举入侵的结果。而例(8)同版辞例有:“其呼戍御羌方于义,刞羌方,不丧众?”可见商人在宁地附近也设有“戍”。根据前文所引“戍宁觚”可以知道“戍”在当时是一类正式的职官名,戍官的职责就是常驻当地保证地区安全。宁地一带的这个“戍”是河南西部黄河以北地区最靠近王都的一个戍,因此我们认为这里是商王畿与殷西外服区之间的一个分界点。值得注意的是其地北面似乎设有“奠”:
(10)师般以人于北奠次?
人于泞次?
于次?
《合集》32277、32278/4
今修武一带正好是从大邑商南行前往殷西的必经之路,直至五期时仍见为师旅止舍之处,《合集》36949/5:“□□卜,在宁?”师旅之止舍为“次”,师旅止舍之处为“”。例(10)是卜问于何处停宿,北奠、泞、三地应相隔不远,又,一期有:
(11)奠来宁? 《合集》4464反/1
宁地附近似乎至晚在武丁时期已经设立。
二 义行
“义”地临近羌方,因此曾作为三期时一次伐羌方战役的地点:
从“于泞帝,呼御羌方”来看,这一次战役的起因是羌方来袭,泞在修武一带,义地亦应上修武附近。义地本身的军事组织称为“义行”,征伐羌方时由义行配合戍联合行动:
卜辞中“行”往往与地名、族名连称,有义行、行等,寒峰先生《甲骨文所见的商代军制数则》认为指百人组成的军队行列[7]。罗琨、张永山先生《夏商西周军事史》进一步从军队编制的角度指出“行”是商人基层作战单位,在实战中往往以三个军行分左、中、右组合编队,即卜辞所见“东行”(《怀特》1464)、“中行”(《怀特》1504)等,合左、中、右三行的三百人团称为“大行”(《怀特》15081)[8]。从例(1)可证“义”本身就是临近于羌方的一个地名,曾作为抵御羌方的一场战役发生地,而其地附近驻有“戍”,再加上由其族邑人员组成的“义行”,可见“义”本身就是一个军事据点。
例(4)可证其余各例中“我”、“余”实为商王自称。又例(4)说明雀有配合作战。而例(5)同版有:“丙戌卜,争贞:王有心正……?惟子商令?惟子效令西?贞:惟王自往西?”“惟王自往西”是卜问是否由商王亲征,《合集》6930/1亦卜问:“……自征?”“征西”则与“宁”在殷西南相符。而子商、子效等又称“多子”,这一次伐由商王与多子、雀联合进行:
例如朱活先生《古钱新探》[10],又近年《华夏考古》载有张剑先生《关于东周王畿内出土货币的几个问题》(注:钟柏生论“召”云:“……砢、辔、诸地,皆在殷西,今山西南方一带,故召方亦当在殷西。其地望,岛氏于《研究》中说:‘召方即周代召公奭的采地召城(今陕西雍城东有召城)……殷的召方当指这一带地方。’今暂从岛氏之说”,详见钟柏生《殷商卜辞地理论丛》,台北艺文印书馆1989年第一版,232-233页。岛氏有关召在殷西的说法极正确,但陕西雍城过于偏西,召方地望当以垣曲为是。)一文。甲骨文与西周金文、东周钱
三期有一条重要辞例:“贞:弜用惟行用羌人于之,不雉人”(《合集》26896/3),可见地的驻军必与抵御羌人有关。商时陕东晋南豫西三省结合部为羌人活动区域,商人在其住地外围设置军事驻地。同期有在“泞”地御羌辞例,廪辛康丁时羌人的势力曾到达修武、获嘉一带。沁阳邻修武西境,同在第三期出现卜问是否用“”征伐羌人的辞例必非偶然。四期有商人伐的记录:“其?”(《屯南》503/4),或与三、四期开始的边境不宁有关。“师非”附近有“师”,两者路程在一日之内:
(3)辛酉卜,尹贞:王宾岁,亡尤?在四月,在师非卜。
辛酉卜,尹贞:王宾亡尤?
辛酉卜,尹贞:王宾亡尤?
辛酉卜,尹贞:王宾岁,亡尤?在师卜。
《合集》24266/2
师也是今河南沁阳附近的一个军事据点。
五 辔师
“”与“辔”地相近:
(1)乙丑贞:王今日步自辔于?
《合集》33147/4
(2)□午贞:王步自于辔?
《屯南》82/4
“辔”与较多的地名和国族相涉,如“召”、“ ”、“絴方”等,并屡见“在辔”、“至辔”、“于辔”、“出辔”,似位处交通要道。而三期刻辞中“辔”也称“辔方”:
“絴方”一般认为在晋南,《合集》8598:“…其以絴方?”,可证“絴方”在方以南。“方”为“四邦方”—— 方、羌方、庚方、羞方之一(见《合集》36528反),地理位置应相近。《合集》6352:“戊寅卜,宾贞:今秋方其征于辔?”,“辔”与“方”、“絴方”、“四邦方”均有涉,其地在晋南是没有问题的。辔地又与“召”相近:
(5)壬申卜:召于辔?《合集》33030/4
召即召方,《屯南》1049/4:“癸丑贞:召……立惟捍于西”,召方亦为殷西南国族。《合集》33019商王朝同时征伐“絴”与“召方”,四期时多见“征召方”辞例,主力为“禽”、“沚”、“王族”、“三族”、“臿”族等。《合集》33019/4:“癸巳…于一月伐絴暨召方,受祐”,为同时征伐“絴”与“召方”。今山西省垣曲东六十里古有晋地“苕丘”,《春秋》成公十六年《经》作:“九月,晋人执季孙行父,舍之于苕丘”,《左传》:“九月,晋人执季文子于苕丘。”杨伯峻《注》云:“苕音条,《公羊》‘苕’作‘招’,两字同从召’声,得通假。”召方可能就在此地[11]。卜辞由“”可至“辔”,“召方”则在“辔”地附近。我们可以推测“辔”地在太行山北麓阳城地区至垣曲间的交通要道上。阳城至垣曲间地理位置极重要。太行八陉最南端的轵关陉在今河南济源市西北。济源在沁阳西北境。由轵关陉进入山西必到达阳城、垣曲之间的晋南地区。其地是北上山西中北部,西进山西西南部乃至陕东地区的交通枢纽。四期时商人已在其地设有军事据地,称“辔师”(《合集》33100)。对于辔的大致地望,可以通过与歼灭。“”从“行”从“步”,隶定为“徙”,现存辞例仅《合集》16301、18703、19276等数例残辞,字意已无从稽考。按“臿”、“徙”均像人行于大路,足印一前一后进行之形,“止”的左右方向应无别。甲骨文从“行”与从“臿”亦无别。“徙”与“”应是一字。1968年河南温县小南张村曾发现一处商代墓葬,出土三套觚爵及鼎、斝、铙等器,其中一件方鼎及其它四件铜礼器上均铭有与字字形相近的一个字[12]。考古工作者根据出土器类及器物形制认为墓主是商代中等贵族奴隶主,墓葬年代约为殷墟二期[13]。温县恰在沁阳南面,其境与沁阳相接,西北则离济源不远。沁阳、济源为进入晋南的太行陉、轵关陉通道口,“”地在沁阳西北,“辔”在“”北,大约在晋南阳城至垣曲间。而“辔”与“”有一旬或少于一旬的路程,“”又近于“”。由考古发现已知“”在温县一带。小南张商墓属殷墟二期,与卜辞“”仅见于一期相符合,其墓主很可能就是“”族贵族。这样我们可以推断“”亦当在济源北轵关陉或沁阳太行陉北入晋南的通道上。
六 师
“巫”大约与地相邻,具体地望不详。
七 师目
“师某”除大多数见于二期外,一期也有个别用例,例如师目:
(1)□子卜……在师目……
《合集》21740/1
族地名“目”主要见于一期,三期亦见。目在一期时曾被征伐:
(2)贞:呼雀征目?
《合集》6946正/1
这次征目使目成为商人附属国族,一期有目来羌、呼目、令目等辞例:
(3)辛巳[卜],宾贞……甲申用目来羌自……
《合集》229/1
(4)呼目于河,有来?
《合集》8326/1
(5)呼目于河,有来?
《合集》14787正/1
(7)贞:呼目?
《合集》14097/1
从例(7)来看,目可能近于羌族、族住地。例(3)指用目地进贡的“羌”作为人牲。过去族地考订中凡出现“获羌”、“来羌”、“执羌”必谓该族地与羌族相邻。九十年代罗琨先生《殷商时期的羌和羌方》一文论证卜辞所获“获羌”是掳掠人口的通称,并非专指羌族人[14],其观点可纠正过去不少错误看法。上引“目来羌”或可作为一点佐证,《合集》5177臼/1:“戊寅,羌目示三屯。”羌目连称,目殆为羌支族,是则“目来羌”的“羌”不当为羌族人。又例(5)、(6)则可证其地在古黄河沿岸。“师目”之称见于一期,大概是在征服目族之后在其住地所设,形成一个控制附近国族的军事据点。与之相应地,同期出现了“奠目”:
(8)令弹崇奠目?二告
《合集》7239正/1
奠目是指在其地置奠,此后三、四期目只用作田猎地:
(9)……惟目麋逐?
《合集》28374/3
(10)惟目田,亡灾?
《合集》29286/3
(11)…其田目,擒有鹿?
甲子卜:翌日乙王其田目,亡灾?吉
《合集》33367/4
(12)王其田至于目北,亡灾?
《合集》29285/3
《合集》32929/4:“惟王令侯归?惟王令目归?”所卜问的“目”疑指驻师目或目奠的商人。而例(12)“田至于目北”可证“目”与“”地相邻,地也是三期以后出现的田猎地,见于三、四、五期,可见“”原本也是一个方国或称邦方,商人在其地附近驻有“戍”。伐“方”很可能与廪辛康丁时期征伐羌方与其盟族有关。陈梦家先生认为为田猎区,与盂同片,而盂在沁阳,必近于沁阳,又谓:“《沁水注》:‘又东南出山迳城西,城在山际。……京相璠曰河内山阳西北六十里有鄈城。《竹书纪年》梁惠成王元年赵成侯偃、韩懿侯若伐我葵,即此城也。’据此,可知鄈在山麓,故又名鄈麓。地在今修武西北。”[16]按以盂为代表“沁阳田猎区”目前在学术界存在较多异议,而且上引例(15)、(16)均无验辞,不能作为地名系联的依据。不过就单个地名而言,陈梦家先生关于“”的说法是正确的。而从上引“田至于目北”来看,目当在以南。城在修武西北,沁阳在其东境。目、师目当在城与古黄河水道之间。
结语
以上讨论的殷西军事据点分布于晋南、豫东的地理交通要道(参见附图),商代后期的对外战争中,伐羌方及其盟国主要见于三、四期,特别是康丁、武乙、文丁时期最为突出,此外殷西较大战争还有武丁时期的、亘、伐方、伐鬼方等。相应的上述军点据点也主要见于1、3、4期。大体上来说,“宁”可以做为一个分界点,宁地以西即进入商人军事据点与外族犬牙交错的地带,修武至沁阳一带即晚商时期王畿西限。
[收稿日期]2002-06-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