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语句中谓语动词的语义特征_谓语动词论文

被字句谓语动词的语义特征,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谓语论文,语义论文,字句论文,动词论文,特征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从语用平面分析,被字句是以主题所表示的事物为视角进行叙述的,即述题叙述该主题事物“受到”(遭受/承受)某种动作及其结果。被字句句式的语用意义最概括的表述就是表示“被动”(或“受动”)态,就是强调客体事物的“被动性”(或“受动性”),强调该事物“受到”(某人或某物所发出的)某种动作情状或在某种动作作用下发生某种结果情状(变化、移动、损失等)。被字句是现代汉语中典型的被动句。

从句法平面分析,被字句句型是状心短语(状语[被十宾语]+中心语[动词性词语])作谓语的主谓句,可以记作:表示“被”后宾语位置上的名词,VP表示作谓语中心的动词性词语。VP有的是一个动词,如“他被汽车撞了”;有的有两个以上的动词,如“他被汽车撞伤了”。如果谓语中有两个动词,通常其中一个是主要动词,另一个是次要动词(如“他被汽车撞伤了”里“撞”为主要动词,“伤”为次要动词)。

从语义平面分析,如果VP为单个动词,则被字句由一个动核结构组成,比如“他被狗咬了”这个被字句,就是由“狗咬他”这个单动核结构组成的。如果VP中有两个或两个以上动词,则被字句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动核结构组成,比如“他被汽车撞伤了”这个被字句,就由双动核结构(“汽车撞他”和“他伤”)组成;又如“那个女孩被人贩子拐卖给山区人家作媳妇了”这个被字句,就由三个动核结构(“人贩子拐卖那个女孩”、“人贩子把女孩卖给山区人家”、“女孩作山区人家媳妇”)组成。

从语义角度看,谓语动词是句核(句子的核心),它的语义特征制约着句子中与之相配的名词,从而影响到组成什么样的句子:所以句子的句式跟动词的语义特征以及动词在句中与名词的搭配选择有密切的关系。本文以被字句为例来论述这个问题,就是要探索被字句的谓语动词(着重研究谓语中的主要动词)的语义特征与被字句句式的关系。

1.谓语动词的语义配价特征

1.1 谓语动词具有多价性的语义特征

从语义平面看,被字句必有动作、动作的主体和客体(有的被字句还有与体)。而由名词()表示的客体、主体的选择跟VP位置上的谓语动词的语义配价特征有密切的关系,这就跟动词的“价”这种语义特征有密切的关系。并不是任何“价”类的动词都可以作被字句的谓语动词,从实际语料观察,典型被字句中的谓语动词具有[+多价性],即它是二价动词或三价动词(被字句里较多的是二价动词)。例如:

(1)他被汽车撞了。(“撞”为二价动词)

(2)张三被李四批评了。(“批评”为二价动词)

(3)那本书被我送给小李了。(“送”为三价动词)

上面(1)(2)中谓语动词“撞、批评”为二价动词,分别联系着主体名词“汽车、李四”和客体名词“他、张三”;(3)中谓语动词“送”为三价动词,联系着主体名词“我”、客体名词“书”和与体名词“小李”。谓语动词若是一价动词,由于它只有发出动作的主体而没有动作所支配的客体,所以一般不能构成被字句。比如“飞、跑、死、跌、休息、生病、倒塌”等一价动词,单独作谓语是不可能构成被字句的(如不能说“我被休息了、他被死了、他被跌了”等)。但是少数一价动词有时也可以出现在被字句的谓语位置上。这是有条件限制的,主要的限制条件有:

一是某些述宾式的双音节一价动词(如“撤职、降职、免职、罢官、停刊、停业”等),有时也可以构成被字句。例如:

(4)他被上级撤职了。

(5)那个不胜任工作的干部被罢官了。

这类动词是动宾式的离合动词。这类离合动词的后一个名语素能以客体身份受动作影响而起变化(如“他被上级撤职了→他的职(务)被上级撤了”),所以能构成被字句。如果动宾式离合动词的后一个名语素不能以客体身份受动作影响而起变化,就不能构成被字句,如“上当、吃亏”之类便是。

二是具有致使力的特征(它所联系的主体有致使客体变化的能力)的一价动词(如“感动、震惊”等),也可组成被字句。例如:

(6)我被他的英雄事迹感动了。(他的英雄事迹使我感动)

(7)她被这血腥的场面震惊了。(这血腥的场面使她震惊)

有些具有致使力的特征的一价动词或某些不具有致使力的特征的一价动词(如“累、震”等),当后面带上补充成分表示客体的变化的情状时也可组成被字句。例如:

(8)李正平被工作累病了。

(9)丁四被赵老的怒吼声震呆了。

(10)马先生被他的孩子哭醒了。

例(8)的“累”、例(9)的“震”、例(10)的“哭”都是一价动词,它们分别致使客体“李正平、丁四、马先生”产生“病、呆、醒”等变化情状。不带补语的一价动词一般不能构成被字句,如“李正平被工作累”、“丁四被赵老的怒吼声震”、“马先生被被他的孩子哭”等不能成立(注:某些具有致使力特征的一价动词不带补语也可组成被字句,这只能出现在“被/为…所”这种文言遗留格式里,如“他被工作所累”中的“累”便是。)。上面例句中一价动词后有补充成分分,补充说明由于“累、震、哭”而引起施事产生某种情状。这种句子与其说是一价动词组成被字句,还不如说是一个多价性的动词性结构体组成的被字句(注:“累病、震呆、哭醒”可以看作为二价的动补结构体。参看拙著《动词的“价”分类》,《语法研究和探索》(5),语文出版社1991年版。)。

1.2 动词的配价特征制约着作动元名词的数量

被字句中谓语动词“多价性”的语义特征制约着充当动元的数量。二价动词决定了被字句的谓语动词在语义平面至少联系着两个动元(施事、受事),三价动词决定了被字句的谓语动词在语义平面至少联系着三个动元(施事、受事、与事)。某些一价动词当它组成被字句时,可以看作取得了二价化的资格(联系着两个动元)。

由于被字句中的动元一般由名词充当,所以也就要求有两个或三个名词与其搭配。如“张三被李四批评了”中,谓语动词“批评”是个二价动词,它联系着名词“李四”(施事)和“张三”(受事);又如“我的那本书被他借给小王了”中,动词“借”是个三价动词,它联系着名词“他”(施事)、“书”(受事)、“小王”(与事)。一价动词本来只能联系一个表示主体的名词,但某些一价动词在被字句中作谓语动词时,可看作一价动词二价化,如“他被上级撤职了”中,一价动词“撤职”二价化,联系有两个名词:“他”(受事)“上级”(施事)。

2.谓语动词的语义情状特征

2.1 动词具有[+动作性]的语义特征

单纯从动词配价的语义特征角度还不能完全说明动词的语义特征跟被字句的关系,因为并不是任何二价动词和三价动词都能出现在VP位置上组成被字句。

从谓语动词的语义情状特征来看,典型的被字句里的谓语动词一般是具有[+动作性]的动作动词(如“吃、咬、打、撞、批评、欺负、压迫”等),如“他被狗咬了”、“李四被张三批评了”。而关系动词(如“是、姓、属于、等于”等)、评议动词(如“应该、能够、可以”等)、形式动词(如“加以、给以、进行”等)以及大多数心理动词(“害怕、希望、企图”等)和性状动词(如“陌生、友好、客气”等)等二价性非动作动词是不能组成被字句的。

2.2 “动结性”(动作性+结果性)动作动词是被字句谓语动词的典型

从动词具有[动作性]语义特征角度也还不能完全说明动词的语义特征跟被字句的关系,因为并不是任何具有[+多价性]的动作动词(二价和三价的)都能组成被字句的,比如某些二价动作动词(如“代表、耕种、检讨、赞成、格斗、交火、摔跤”等)以及某些表示内向性的三价动词(如“受、收到、归还”等)就不能作被字句的谓语动词。这是因为被字句的语用意义是强调客体事物“受到”(某种人或物所发出的)某种动作或在某种动作作用下发生某种结果情状(变化、移动、损失等),就要求做谓语和述题的动词性词语不仅要有“动作性”,还要有“结果性”。由此可见,具有“+多价性”、“+动结性”的动词是被字句谓语动词的典型。这类动词主要有两种:

第一种,具有显性的[+动结性]语义特征的动词。这种动词既有[+动作性],又有[+结果性]。有两个小类:

一类如“撤职、降职、免职、罢官”等,即一般所说的动宾式离合词。这类动词前一动语素表[+动作性],后一动语素表[+结果性](“他被撤职”就是“他”由“有职”变成“无职”的结果)。这样的动词后面带上动态助词“了”就可以组成被字句,例如:

(11)领队及教练员全部被撤职了。

(12)32名官员都被降职了。

动宾式离合动词组成的被字句只能分析为单动核结构。

另一类如“推翻、提高、缩小、改正、夸大、打倒、解散”等,即一般说的动结式复合动词。这样的动词后面带上动态助词“了”就可以组成被字句。例如:

(13)公路建设的成绩被局长夸大了。

(14)腐败政权被人民推翻了。

(15)人民的生活水平被提高了。

动结式构成的复合动词组成的被字句从现代汉语角度分析是单动核结构,但是通过语素分析追溯其来源还是可以看到双动核结构的影子,如“腐败政权被人民推翻了”,包含着“人民推腐败政权”和“腐败政权翻”两个动核结构。

第二种,具有隐性的[+动结性]语义特征的动词。这种动词的[+动作性]是明显的,但是[+结果性]是隐性的(是蕴含着的)。也有两个小类:

一类如“吃、撞、偷、捕、杀、咬、扔、丢、骗、偷”等单音节动作动词,这类动作动词后面带上动态助词“了”就可以组成单动核结构的被字句。例如:

(16)老人被汽车撞了。(单动核结构:“汽车撞老人”)

(17)牲畜都被敌人杀了。(单动核结构:“敌人杀牲畜”)

(18)孩子被狗咬了。(单动核结构:“狗咬孩子”)

上述句子里的“撞、杀、咬”的[+动作性]是显性的。这些动作发出后必有其结果,比如“老人被汽车撞”,必对“老人”产生某种影响,如老人会有“倒、伤、痛、死…”之类结果。但是上面各句中动词的[+结果性]是蕴含着的。如果这类动词带上表结果性的动词(表结果的动词主要是一价性状动词,还有少数是一价动作动词)形成动结式结构体,就能组成显示动作及其结果的双动核结构的被字句,例如:

(19)老人被汽车撞倒了。(双动核结构:“汽车撞老人”+“老人倒”)

(20)牲畜都被敌人杀光了。(双动核结构:“敌人杀牲畜”+“牲畜光”)

(21)孩子被狗咬伤了。(双动核结构:“狗咬他”+“孩子伤”)

这类动词还可以用其他形式表示其[+结果性],如后加“得”然后再加上表结果情状的词语组成双动核被字句,例如:

(22)牲畜都被敌人杀得精光:(双动核结构:“敌人杀牲畜”+“牲畜精光”)

(23)孩子被狗咬得哭了。(双动核结构:“狗咬他”+“孩子哭”)

值得指出的是:虽然具有“动结性”语义特征的动词性结构体(包括复合词和短语)一般能组成被字句,但并不是都能组成被字句。如我们可以说“敌人被我们打败了”,但不能说“敌人被我们打胜了”。同为“动结式”结构体,为什么“打败”能组成被字句而“打胜”不能组成被字句?这里涉及表结果的词语的语义指向问题。从上面例子可以得到一条规则:凡动结式结构体中表结果的词语在语义上指向受事(动作的客体)的,可以组成被字句;反之,如果动结式结构体中表结果的词语在语义上指向施事(动作的主体)的,就不能组成被字句。有些动结式结构体(如“累坏”)出现在非被字句中表结果的词语在语义上指向主体;但是一旦在被字句中出现,表结果的词语在语义上一定指向客体,如“他累坏了”和“他被工作累坏了”,前句的“他”是主体,后句的“他”是客体。

另一类如“欺负、辱骂、压迫、剥削、批评”等双音节动作动词,这类动作动词也具有隐性的[+动结性],后面带上动态助词“了”就可以组成单动核结构的被字句。例如:

(24)孩子被强人欺负了。(单动核结构:“强人欺负孩子”)

(25)他被那婆娘辱骂了。(单动核结构:“婆娘辱骂他”)

这类动词后边如果要显示[+结果性],一般是在后边加“得”,然后再加上表结果情状的词语组成双动核被字句,例如:

(26)孩子被那个人欺负得哭了。(双动核结构:“那个人欺负孩子”+“孩子哭”)

(27)他被那婆娘辱骂得流泪了。(双动核结构:“婆娘辱骂他”+“他流泪”)

2.3 不蕴含[+结果性]的动作动词作被字句谓语动词的情形

有些动词本身含有[+动作性]但不含有[+结果性L这类动词(如“划、说、写、造、戴、听、看、选、评、称、制作、介绍、保留、保护、培养”等)由于本身不含有[+结果性],其特点是不能组成单动核结构的被字句(如不能说“文章被他写了、悄悄话被她听了”等等);但是后面如果加上表结果的补语构成动补结构体时,也能组成双动核被字句。例如:

(28)我的钢笔被他写坏了。

(29)他的衣服被树枝划破了。

(30)你们的悄悄话被我听到了。

此外,这类动作动词加上某些表示补充意义的动词或介词构成的“V为”、“V成”、“V作”、“V给”、“V到”、“V在”、“V趋”式结构体(如“称作/称为、看作/看为/看成、选为/选作、当作/当成、评为/评作、聘为/聘作、看成、说成、培养为、诊断为、制作成、赠给、寄给、说出来、保留下来”等),也可组成被字句。这是因为这样的结构体符合被字句谓语的“动作+结果”的特点(“为/作/成/给/到/在/趋”都表示着动作的广义的结果义)。例如:

(31)加纳被人们称为(称作)黄金海岸。

(32)他已被我们介绍给用人单位了。

(33)那幅画被挂在墙上最显眼的位置

(34)那个秘密被他说出来了。

2.4 少数非动作动词作被字句的谓语动词的情形

虽然典型被字句的谓语动词是具有[+动作性]语义特征的动作动词,但是我们也发现少数非动作动词有时也可以作被字句的谓语动词。比如,某些具有“感知”(表示经历、认知等)特征的多价性的感知动词(如“看见、听见、知道、发现、遗忘、忘记”等)以及少数具有致使语义特征的一价性状动词(如“累、急、愁”等)便是。例如:

(35)他被工作累坏了。

(36)他太不讲理,我被他急得话也说不出来了。

(37)他的隐私被大家知道了。

(38)曲金光躲在床底下却被桂秋发现了。

“累、急”是一价性状动词,之所以能出现在被字句的谓语位置上,是因为它们本身具有致使性;这类动词后面可以带表动作结果的补充成分,“动+补”结构也就具有了被字句谓语的“动作+结果”的特点。至于“知道、看见、忘记”等感知动词之所以能出现在被字句的谓语位置上,是因为它们本身暗含有“动作+结果”的语义特点。这里说的结果并不是指客体本身有明显的变化,而是指客体不愿有的或受损的。比如“他的隐私”不想被别人知道“却被大家知道了”,这种情形似也可以看作“结果”义(注:结果性的含义应广义地理解,它主要表现为主体发出的动作对客体产生某种影响(变化、移动、损失等),也包含着主体发出的动作是客体所不愿有的或受损的。)。

3.被动句中谓语动词和名词的语义关系

3.1 被字句中充当动作主体的名词(N)的语义身份

被动句VP位置上动词“动结性”的语义特征,往往制约着对名词的选择,也制约着充当动元的名词所担任的语义角色。这种动词的语义特征决定了被字句中充当主体的名词多数是施事,(大多数是“有生者”,但也有“无生者”),例如:

(39)小李被小王揍了。(动作的主体“小王”是有生施事)

(40)他被狗咬了。(动作的主体“狗”是有生施事)

(41)衣服被雨淋湿了。(动作的主体“大雨”是无生施事)

被动句“被”后的宾语是动作的主体事物,充当主体事物的语义成分一般是施事名词,也就是说施事名词作动作的主体事物是被字句的典型。但是某些非施事成分(如“工具、属事、经事、原因、材料”等)有时也可以出现在“被”后的动作主体位置上,这似乎可以看作“非施事成分的施事化”;这是因为这些非施事成分在被动句中赋予了其通过动核来支配或影响主题事物的能力(注:这些M所表示的语义成分的原型不是施事,但如果出现在动作的主体位置上并具有了动作的施力作用,便是“施事化”。)。例如:

(42)她切菜时被刀切破了手指。(“刀”为“工具施事化”)

(43)他被仇恨蒙住了双眼。(“仇恨”为“属事施事化”)

(44)这消息被他知道了。(“他”为“经事施事化”)

(45)我被那件事愁坏了。(“那件事”为“原因施事化”)

(46)那墙壁被白漆漆得雪白。(“白漆”为“材料施事化”)

3.2 有生动词和主体名词()的语义关联

被字句中的典型动词具有“有生性”的语义特征,这就决定了表示被字句典型主体的通常是“有生名词”。但表示无生命事物的名词有时也可能出现在动作主体的位置上,如“衣服被雨淋湿了”中的“雨”。在有些语境里无生命事物带有“拟生化”(由心理的联想或认知的隐喻而产生“无生名词有生化”)的情形,例如:

(47)信用卡被机器“吃”了。(“吃”要求有生命的人作动作主体,但这句里却是无生命的“机器”作发出动作主体。)

(48)那向来冷静的地方,也被和风晴日送来游人。(“送”也要求有生命的人作动作主体,但在这句里却是无生命的“和风晴日”作发出动作主体。)

(49)静静的夜被寂寞吞噬了。(“吞噬”也要求有生命的作动作主体,但在这句里却是无生命的“寂寞”作发出动作主体。)

3.3 被字句中充当动作客体的名词()的语义身份

被动句中动词“动结性”的语义特征也决定了被字句中充当直接客体的名词多数是受事,也可以说受事作动作的客体是被字句的典型。例如:

(50)房子都被坏人烧了。(动作的客体“房子”是受事)

(51)老李的金表被小偷偷走了。(动作的客体“金表”是受事)

(52)大树被台风刮倒了。(动作的客体“大树”是受事)

但是某些非受事成分(如“成事、涉事、使事、工具”等)有时也可以出现在客体位置上。例如:

(53)这条裤子被她裁短了。(动作的客体“这条裤子”是动词“裁”的成事)

(54)我们说的话被她听见了。(动作的客体“我们说的话”是动词“听见”的涉事)

(55)我被邻居家的孩子哭醒了。(动作的客体“我”是动词“哭”的使事)

(56)镰刀都被他砍折了。(动作的客体“镰刀”是动词“砍”的工具)

还有一些间接客体,乃是动作所联系的与事。例如:

(57)小周被小偷偷去了手表。(动作间接客体“小周”是动词“偷”的与事)

(58)她被骗子骗去不少钱。(动作间接客体“她”是动词“骗”的与事)

3.4 有生动词和客体名词()的语义关联

被字句中的动词无论是“有生性”或“无生性”,它们发出的动作所支配的对象既可以是[+有生]的,也可以是[+无生]的,所以被字句客体位置上的名词比较自由:既可以是有生名词,也可以是无生名词。此外,表示动作、情状或事件的动词性词语有时也可以出现在动作客体的位置上,例如:

(59)他偷偷喝酒被看见了。(“他偷偷喝酒”在客体位置上)

(60)这寂静突然被人声打破了。(“寂静”在客体位置上)

这两例中“看见”和“打破”的客体都是动词性词语,在这里不是表示被字句谓语中的动作,而是作为被字句谓语动词所支配的客体,可以说是动词性词语名物化或事物化了(注:关于名物化或事物化的观点,可以参见范晓:《VP主语句》,《语法研究和探索》(6),语文出版社1992年版;胡裕树、范晓:《动词形容词的“名物化”和“名词化”》,《中国语文》1994年第2期。)。

值得指出的是:不同性质的有生动词对客体名词所扮演的语义角色是有影响的。比如制作义动作动词也属于有生动词,它就跟肢体动作的有生动词不一样:前者支配的客体名词所担当的语义角色是成事,后者支配的客体名词所担当的语义角色是受事。比较:

(61)这件衣服被她裁坏了。(制作义动作动词“裁”决定了“这件衣服”是成事)

(62)这件衣服被他扔了。(肢体动作动词“扔”决定了“这件衣服”是受事)

4.语义色彩对被字句谓语动词的影响

4.1 被字句的语义色彩

被字句谓语中的VP对主语所表示的客体事物而言有一定的语义色彩,它对被字句谓语动词的选择有一定的影响。这种语义色彩跟“被”有一定关系。介词“被”是从“蒙受”、“遭受”义的动词“被”虚化而来的,它的意义当然跟“蒙受”、“遭受”义有一定的联系(注:参见王力《汉语史稿》中册第430页,科学出版社1955年版。)。由于“蒙受”、“遭受”义一般表示比较意外或不易发生的事件,所以在早期的被字句里,谓语动词主要用宋表示客体事物所蒙受或遭受的不幸或者不愉快的事情,即人们遭遇到不如意或不希望发生的事(注:得承认有少数谓语动词表示客体如意或希望发生的事,如《世说新语》中有“被举、被礼遇、被知遇”,《北齐书》中有“被宠、被宠爱、被宠遇”,《新五代史》有“被恩宠”。)。例如:

(63)错卒以被戮。(《史记·酷吏列传》)

(64)孔融被收,中外惶怖。(《世说新语·德行》)

(65)亮子被苏峻害。 (《世说新语·方正》)

但被字句在历史发展中使用的范围不断扩大,这种扩大表现在两方面:

一方面是,早期的被字句客体名词()一般是有生名词(多指“人”),如上面例句中的“轲、错、孔融、亮子”等,在这样的被字句里,动词表示客体事物所遭受的“不如意或不希望”的事情。发展到后来(特别是现在),无生名词也常可以出现在表示客体事物的主语位置上,如下面例句中的“黄河沿上的州县、那座大桥、大厦的墙脚、龙皇庙”等:

(66)黄河沿上的州县,被河水淹了。(《儒林外史》第一回)

(67)那座大桥被敌人炸毁了。

(68)大厦的墙脚被挖土机挖坏了。

(69)龙皇庙被大水冲倒了。

由于无生事物没有感觉或感情,当然也就无所谓“不如意或不希望”。在上述这种句子里,谓语中的动词性词语实际上表示主语所代表的无生事物的“受损的”的遭遇。所以现代汉语被字句的动词主要是表示客体所遭受的“比较意外的、难得发生的”的事,准确地说是有生事物的“不如意、不希望”或无生事物的“受损”的结果情状。

另一方面是,早期的被字句中的谓语动词表示客体位置上有生事物(主要是人)所遭受“不如意或不希望”的事情,如(63)-(65)的“戮、收、害”;但是随着语言的不断发展,现代特别是当代(上世纪50年代以来)被字句(即便客体位置上是有生事物“人”)中谓语动词也不全是表示这种意义,有时也可以表达客体有生事物“如意的、希望的”事情,例如:

(70)小明的学习成绩很好,经常被老师表扬。

(71)她被大家推选为人民代表。

(72)某出版社出了一套“明清小说丛书”而大获其利,社长因此被嘉奖。

其他如“被表彰、被评为、被封为、被选为、被推荐”等也是如此。在现当代的被字句里,还有一些被字句的动词对客体而言,所表示的很难说是表示如意不如意或者受损不受损。例如:

(73)我们被介绍给一个黄先生,并被引导了去看了他的商品。

(74)桑塔老爹被自己创造的奇迹所陶醉。

(75)房间被灯光照耀得如同白昼。

上面例(73)中的谓语动词“介绍、引导”和(74)中的“陶醉”对有生事物“我们、桑塔老爹”而言,很难说是如意的还是不如意的;例(75)中的“照耀”对无生事物“房间”而言,也很难说是受损的还是受益的。这都可以看作是中性的。可见,现代汉语被字句中谓语动词有表如意的、受益的以及中性意义的情况。但是总的来说,现当代汉语被字句中的谓语动词主要还是用来表示客体事物遭受到的比较意外的事件,大多表示客体所遭受的“不如意、不希望”或“受损”的那种动作或事情,或者说有这样一种倾向性(注:李临定(1980)对《骆驼祥子》的被字句统计:102个被字句里表不如意的81个,表中性意义的21个,没有表如意的实例。祖人植(1997)对《钟鼓楼》、《刘恒自选集》、《渴望》三书的被字句统计:377个被字句里,表不如意的246个,占65.2%,非不如意的131个,34.8%。这些统计,不一定十分准确,因为人们对“如意不如意”以及何谓中性理解不完全一样,判定也就不一样。比如李临定认为《骆驼祥子》里“没有表如意的实例”,但我们发现该书有“被人怜爱、被称为文明人、被请去”等似可看作表如意的。另外有些动词对客体来说,究竟是“如意还是不如意”可能在不同的语境里是不一样的(如“被催眠”之类),所以这里只是提供一个大概吧了。)。

4.2 被字句的语义色彩制约着句中的动词

被字句主要表示客体所遭受到的“不如意”、“不希望”或“受损”的事情,这种语义色彩制约着句中的动词。这可以从语义特征上有对立的动词或动词性结构体在组成单动核被字句的能力上得到证明。这种对立意义的动词主要有两种:

第一种,在“得失”义对立的动词里,具有“失义”特征的动词比较容易组成单动核被字句。“失义”指动作的客体和这种动词搭配时会有所“失”,即主体失去客体,客体对主体而言是往外的,所以语义特征是[+失去]、[+外向]。具有“失义”特征的多价性动作动词或动词性结构体如“丢、抛、扔、卖、给、送、抛弃、丢掉”以及“V给”式等,它们作被字句的谓语中心时,只要后面带有语气词“了”,就可以组成单动核被字句。例如:

(76)我借给他的手表被他丢了。

(77)那辆自行车被我卖了。

(78)那几双旧皮鞋都被他扔了。

(79)那块手表被我送给老李了。

相反,与“失”义动词相对的“得”义特征的动词一般不能组成单动核被字句。“得义”指动作的客体和这种动词搭配时会有所“得”,即主体得到客体,客体对主体而言是往内的,所以语义特征是[+得到]、[+内向]。多价的“得”义动词如“得、受、拾、收、买、收入、接受、收到、归还”等就不能作单动核被字句的谓语动词,如不能说“他昨天丢失的手表被我拾了”、“那辆自行车被我买了”。但是有的“得” 义动词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出现在被字句的谓语位置上。这条件是后面必须带上一个着落性、趋向性的补充成分,如“他昨天丢失的手表被我拾到了”、“那辆自行车被我买下来了”。

第二种,在“损益”义对立的动词里,具有“损义”特征的动词较容易组成单动核被字句。“损义”是指表示动作的客体和动词搭配时会有所“损害”或“损失”。多价的“损”义动作动词如“毁、拆、拔、删、害、吃、锯、损害、损坏、破坏、毁坏、扼杀、诽谤、激化、解散、关闭、冷落、漠视、轻视、摧残、消耗、伤害、迫害、侮辱、污染、嫌弃、泄密、撤职、泄露、削弱、削减、解散、压缩、隐瞒、糟蹋、中断”等,它们只要后面带有语气词“了”,即使不加其他补充成分也可以作谓语动词组成单动核被字句。例如:

(80)他的名誉被损害了。

(81)这一大段文字被编辑删了。

(82)工人们的积极性被扼杀了。

(83)这条街上的老房子都被施工队拆了。

相反,与“损”义动词相对的多价的“益”义动作动词大多不能组成单动核被字句。“益义”是指表示动作的客体和动词搭配时会有所“受益”或“收益”。多价的“益”义动词如“造、煮、种、培育、保持、赞成、建立、珍视、造福、保密、增加、爱惜”等如果作谓语动词组成单动核被字句就不通,如不能说“那座桥被工人造了”、“大米饭已经被她煮了”、“工们的积极性被保持了”等。但是有的“益”义动词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出现在被字句的谓语位置上。这条件是后面必须带上某些表示着落意义或损害意义的补充性的成分,如“那座桥终于被工人造好了”、“大米饭被她煮糊了”。

但是随着与外族语言的不断交流,随着书面语影响的扩大,随着被字句作为被动句典型的地位越来越巩固,随着“被+VP”结构越来越多(注:“被+VP”跟被字句既有联系也有区别:“被+VP”作谓语时可组成被字句;但是出现在其他句法位置上“被+VP”不一定都能作被字句的谓语,如“支持与被支持的关系、帮助和被帮助关系、陈述和被陈述关系”中的“被+vP”便是。现在似乎不能说“他被我帮助了”,但是将来未必绝对不能说。),今后有可能凡表示客体被动地受到某种动作、事件、情状的影响,都可以用被字句(VP较多的采取“动补”式形成的结构体)。这样一来,被字句的VP的语义色彩表示中性的乃至“如意的、受益的”将会逐渐增多,被字句对动词的选择面也会起变化。

5.义项分合与词的语义特征

词的语义特征决定于约定俗成的词汇意义(概念意义)。以动词“吹”为例,《现代汉语词典》标明它有5个义项:

①合拢嘴唇用力出气:~灯/~一口气。

②吹气演奏:~笛子。

③(风、气流等)流动;冲击:风~雨打/~风机。

④夸口:先别~,做出具体成绩来再说。

⑤(事情、交情)破裂;不成功:不用提啦,这件事~啦!

“吹”的词汇意义义项分合决定了它的语义特征:义项①②③④中“吹”的词汇意义决定了“吹”具有二价性、动作性、结果性等的语义特征,也就决定了可以作被字句的谓语动词。例如:

(84)桌上的灯被武英吹灭了。/(属于例①义项的“吹”)

(85)笛子被他吹坏了。(属于例②义项的“吹”)

(86)火焰被风吹灭了。/黄蜡被热气吹化了。/头发被电扇吹乱了。(属于例③义项的“吹”)

(87)罗斯被人们吹得天花乱坠。/他被阿谀者吹得麻木了。/成绩被他吹大了。(属于例④义项的“吹”)

反之,⑤中“吹”的词汇意义决定了“吹”具有一价性、状态性、非动作性、非结果性等的语义特征,也就决定了它不能组成被字句,如“这件事被吹啦”这样的句子是不能成立的。

即使①②③④中的“吹”都能作被字句的谓语动词,但是它们的义项所反映出的语义特征也还有差别,也会影响到各个“吹”所联系的动元的语义角色,从而制约着被字句的主语名词()和“被”后名词()的选择。如义项①②④和③语义特征有一定区别:前者具有[+有生性]的语义特征,发出“吹”这种动作的一定是人,作施事的是有生名词中的指人名词,不可能是无生名词,如上面的“武英、他、人们”便是。后者具有[+无生性]的语义特征,发出“吹”这种动作的一定是风或气流等,作施事的是无生名词,不可能是有生名词,如上面的“风、热气、电风扇”便是。又如义项①②③和④也有一定的区别:前者受事一般是无生的物,作受事的多数是无生名词,如上面的“灯、笛子、火焰”便是;后者受事是人或属于人的某种东西,作受事的可以是指人名词,也可以是跟人有关的无生名词,如上面的“罗斯、他、成绩”便是。

总之,词汇意义(概念意义)决定语义特征,一个动词的不同的义项规定了一个词可能有的不同的语义特征。动词的语义特征决定了它能组成何种句式,决定了与之搭配的动元数量、动元的语义角色,决定了它在句中与名词的选择关系。

标签:;  ;  ;  ;  

主语句中谓语动词的语义特征_谓语动词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