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是否面临“贫困化增长”陷阱,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陷阱论文,我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7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6623(2009)02-0090-05
我国出口贸易快速增长的同时,价格贸易条件持续恶化,这表明我们并没有充分享受到贸易增长所带来的福利增加,甚至有可能带来整体福利的相对下降,面临“贫困化增长”陷阱。贸易条件是“贫困化增长”的核心概念。我们通过分析中国的贸易条件,从贸易条件的角度来判断中国是否面临“贫困化增长”陷阱。
一、我国价格贸易条件分析
价格贸易条件是反映一国或某一行业在国际市场中的竞争实力或竞争地位的指标,被定义为出口价格指数与进口价格指数之比。价格贸易条件的经济学含义是每单位出口商品能够换回的进口商品的数量,如果在一定时期出口一单位商品所能换回的进口商品比基期有所增加,则该国价格贸易条件改善,反之则恶化。因此,价格贸易条件也是衡量一国一定时期内出口盈利能力的重要指标。
1.价格贸易条件变动与贸易利益变动的关系
价格贸易条件的恶化主要有以下四方面的原因,国外对本国出口产品的需求下降;本国对国外进口产品需求上升;本国出口产品供给上升;国外出口产品供给下降。对于第四种情况,我们假定国外出口产品供给是充分的,因为同一进口产品可由不同的国家来供给。
第一种情况,国外对本国出口产品的需求下降。这不仅意味着本国出口产品价格相对于进口产品价格降低即价格贸易条件的恶化,同时也使得出口数量下降,从而出口的收入下降。可见由于国外对本国出口产品的需求下降而造成的价格贸易条件恶化,对于本国的国际收支平衡、居民消费水平以及本国的就业水平等都是不利的。这种情况下,价格贸易条件的恶化和一国贸易利益的恶化是一致的。
第二种情况是,本国对国外进口产品需求上升。这必将使得进口价格相对提高,造成本国的价格贸易条件恶化。这种情形在发展中国家的进口中十分普遍,但是这种贸易条件的恶化,是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过程中经历的一个阶段,通过这个阶段,发展中国家可以通过进口先进的技术设备刺激进口替代产品的生产规模和技术提高,提高自身的工业化水平,从长远来看,可以改善本国的价格贸易条件。因此,这种情况下的贸易条件恶化,并不一定是“贫困化增长”,相反,可能是发展中国家实现经济发展所必须付出的代价之一。
第三种情况是,本国出口产品供给上升。只要产品出口的总数量的增长幅度高于出口产品的价格的降低幅度,本国的出口收入就会有提高,而且由于要素生产率提高而闲置的资本和劳动力要素可以投入到其他部门的生产中去,这对出口国的整体经济福利会起到改善作用。这种价格贸易条件的恶化,不会导致“贫困化增长”。导致产品出口供给增加而价格贸易条件恶化的另一种情况是发展中国家的“过剩劳动力”①。由于低廉的劳动力价格,发展中国家可以不必花费很多实际成本就能扩大生产能力,虽然供给的增加降低了出口价格,但是提高了出口国的就业水平,出口国的整体福利有可能提高。图1就反映了贸易条件恶化,但福利水平提高的情况。
技术进步、要素生产率的提高以及“过剩劳动力”所带来的出口供给上升,虽然导致了价格贸易条件的恶化,但却提高了出口国的福利水平,根据判断“贫困化增长”的国民福利标准,这种价格贸易条件的恶化并没有导致“贫困化增长”。但是如果是源于市场扭曲所带来的出口供给上升,如出口激励政策下导致的出口产业过度竞争以及出口企业的低价竞销所产生的出口供给上升,就会导致价格贸易条件恶化,从而导致“贫困化增长”,这种建立在市场扭曲基础之上的出口供给上升,会导致国民福利水平的下降。
图1 过剩劳动力条件下的出口
以上的分析表明,价格贸易条件的恶化可由多种原因引起,但不同起因的价格贸易条件恶化对一国总体贸易利益的影响也是不同的。价格贸易条件的恶化并不代表贸易利益的减少,也就不能作为判断“贫困化增长”的标准。我们要辩证地看待我国价格贸易条件恶化问题,要看导致恶化的真正原因是什么,从而做出判断。
2.中国的价格贸易条件分析
从表1可以看到,以1994年为基期,我国11年来进口价格指数总体呈上升趋势,2005年与1995年相比上升了17%,而出口价格指数不断下降,总下降率约为17%,导致价格贸易条件指数呈现明显的恶化趋势。其中,1995~1997年间,价格贸易条件指数下降明显;1997~1999年间,略有上升;此后又持续下降,直到2004年又出现微弱上升②。
我国价格贸易条件恶化的原因有以下几方面:第一,从进口需求角度看,进口商品价格持续上升。首先,国内经济快速增长及产业结构升级的加快,带动了先进技术设备和资本密集型产品需求的上升;其次,随着工业化程度和经济外向型程度的提高,国内资源的短缺状况越来越严重,对国外原料、中间产品的依赖程度越来越严重;再次,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进口高档消费品的消费能力增强,对国外进口产品需求上升。加上我国进口的工业产品一般为高技术产品,可替代品少,市场垄断性较强,价格谈判不具优势,导致了较高的进口价格。这一原因符合上文分析的价格贸易条件恶化的第二种情况,即本国对国外进口产品需求上升导致进口商品价格上升。
第二,从出口供给角度看,本国出口产品供给上升。我国出口产品中制成品所占比重不断上升,但是大多为低技术和劳动密集型的制成品,出口竞争力不强,出口价格不高。另一方面,我国经过产业结构调整和技术升级后,劳动生产率提高,出口供给增加③。另外,“过剩劳动力”效应在中国也表现得较为明显,这是好的方面④。但是也出现了市场扭曲所导致的出口产业过度竞争和出口企业低价竞销,致使某些产品大量出口,从而压低了国际价格。
第三,跨国公司内部贸易和“转移价格”。内部贸易是指在同一企业内部所开展的国际贸易,即在跨国公司的母公司与子公司、子公司与子公司之间的跨国贸易行为。跨国公司进行产业内贸易主要是为了利用转移价格获得高额利润。转移价格是指跨国公司从全球战略出发,为实现公司利润最大化而在母公司与子公司或者子公司之间进行内部贸易、提供商品或劳务时所规定的价格。目前在我国投资的部分外资企业,为了达到减轻所得税负、转移资金和利润、逃避管制等目的,往往采取高价进口中间产品、原材料、机器设备,而低价出口制成品的策略。跨国公司的这一做法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我国的进口价格却降低了出口价格,外资企业在我国对外贸易中占了很大比重,直接导致了我国价格贸易条件的恶化。
在分析价格贸易条件时,需要注意一个特殊现象,即我国出口商品结构提高和价格贸易条件恶化并存。自从普雷维什等人提出“初级产品贸易条件恶化论”之后,根据“普雷维什(Prebisch)—辛格(Singer)命题(P-S Hypothesis)”⑤,一般人都相信,发展中国家初级产品出口比重过高是造成其价格贸易条件恶化的主要原因。但是中国的价格贸易条件的恶化却是在制成品出口占绝对比重的情况下产生的,这同那些由于初级产品的国际需求疲软而导致的价格贸易条件恶化有着截然的区别。通过对出口贸易增长的结构分析发现,我国之所以出现出口商品结构高度化和贸易条件恶化并存,这是因为出口的制成品是以低技术和劳动密集型制成品为主,从而造成出口商品结构高度化的假象。这与“初级产品贸易条件恶化论”有相似的地方,低技术劳动密集型制成品的需求弹性较小,市场需求也会趋于疲软,因此出口商品结构的虚假提高同样会带来价格贸易条件的恶化,价格贸易条件的恶化会带来福利损失。不同之处在于,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升级,我国制成品的结构是可以提高的,而以资源型初级产品为主的发展中国家的出口商品结构是较难提高的。
二、我国收入贸易条件分析
1.收入贸易条件变动与贸易利益变动的关系
收入贸易条件是价格贸易条件和出口数量指数的乘积,它的影响因素有三个,出口价格指数,进口价格指数和出口数量指数。发展中国家收入贸易条件的改善在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其出口数量的扩大,这是几十年来发展中国家收入贸易条件改善的主要原因。而出口数量的扩大意味着其出口部门劳动生产率的增长或就业水平的提高。发展中国家出口数量的扩大弥补了价格贸易条件恶化而造成的进口能力损失。
收入贸易条件的改善是否就是实际贸易利益的增加?或者说,收入贸易条件能否真实地反映发展中国家的贸易利益的变化?我们同样分析收入贸易条件恶化的三种情况,在价格贸易条件恶化的同时,由于出口数量减少,收入贸易条件也恶化;由于难以判断出口数量的变动,收入贸易条件有可能改善也有可能恶化;如果出口的总收入上升,则收入贸易条件是改善的,因为收入贸易条件也等于出口总收入与进口价格指数的比值。因此,与价格贸易条件的分析结果一样,只有在第一种情况下,才能肯定收入贸易条件的恶化,在其他情况下,要视具体的情况才能做出判断。
2.中国的收入贸易条件分析
如表2所示,中国收入贸易条件指数的变化情况,由于出口数量指数在1995~1996年间接近于1,故此期间收入贸易条件指数与价格贸易条件指数的变化趋势大致相同。1997~2001年间,出口贸易量持续不断增加,使收入贸易条件不断上升,2002~2005年出口量大幅增长,使得收入贸易条件明显改善,比2001年增长了20%左右。
中国收入贸易条件的改善主要在于加工贸易发展迅猛和政府鼓励出口政策。一方面,出口数量增长的一个重要推动力量是我国大规模的加工贸易产业,我国加工贸易已占进出口贸易的半壁江山。另一方面,出口数量的扩大,得益于我国外贸和外汇体制改革和不同形式的鼓励出口措施。
为什么会出现价格贸易条件恶化和收入贸易条件改善并存的现象?在价格贸易条件恶化的情况下,对于以初级产品出口为主和以制成品出口为主的发展中国家来说,收入贸易条件的变动是有差异的,对于前者来说,初级产品较低的需求弹性使得价格的下降无法带来出口量的显著上升,而对于制成品出口国来说,出口价格的下降往往能带来收入贸易条件的改善。中国收入贸易条件的改善,是源于价格的下降所带来的出口数量的增加,但是一方面有可能是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带来的价格下降,这是好的方面;另一方面是过度竞争和出口企业低价竞销所导致的价格下降,这种在收入贸易条件改善的背后必然是福利的损失,这也是本文所关注的问题。在后面的分析中可以看到,由于中国出口产品的劳动生产率提高并不是很明显和要素贸易条件的恶化,因此可以认为中国收入贸易条件的改善更多来源于过度竞争和企业的低价竞销。过度竞争和低价竞销所带来的收入贸易条件改善是不可持续的,面临恶化的危险。再加上中国出口以低技术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产品需求弹性较小,市场需求容易趋于疲软,中国又是一个贸易大国,中国出口贸易的进一步扩张必将导致出口价格的下降,从而导致价格贸易条件的恶化,同时以低技术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的出口结构会面临来自其他发展中国家的激烈竞争。中国出口数量的扩张对收入贸易条件改善的作用会越来越小。
在中国当前的出口状况下和价格贸易条件恶化的情况下,收入贸易条件的改善对社会福利的带动很有限,表现在:第一,外资企业在我国贸易利益分配中所得份额偏高。外资在我国出口贸易中的比例一直呈上升趋势,2005外资企业出口额占全国出口总额的58.3%。第二,政府源自于贸易的税收流失严重。跨国公司利用价格转移策略进行避税,这种高价进口低价出口的内部采购策略,一方面加剧了我国对外贸易条件的恶化,同时也使政府蒙受了巨大的税收损失。第三,劳动者收益与出口增长不协调。统计资料显示,1990~2003年GDP年均增长9.3%,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长了7.7%,农民人均现金收入增长4.3%。经济增长速度分别高于城镇居民收入和农村居民收入1.6和5个百分点,居民收入长期低于经济增长速度⑥。我国出口价格的下降和出口数量的增加,有相当部分是建立在出口企业浪费资源、恶化环境和牺牲劳动者福利基础上的。第四,环境损害和贸易利益损害并存。我国收入贸易条件的改善得益于出口量的急剧增长。但是以工业制成品为主的出口结构、粗放式的增长模式,使支持出口增长的环境代价偏高。价格贸易条件恶化,即意味着这种环境代价换来的是贸易利益的负增长。所以,我国价格贸易条件恶化而收入贸易条件改善的后果是使我们蒙受环境和贸易利益的双重损害,并且有些损害甚至是无法度量和弥补的。
从上面的分析看出,收入贸易条件的改善对国民福利的提高作用有限,如果收入贸易条件改善所带来的福利增加不能弥补价格贸易条件恶化所导致的福利损失,即使收入贸易条件有所改善,还是会面临“贫困化增长”陷阱。
三、我国要素贸易条件分析
1.要素贸易条件变动与贸易利益变动的关系
要素贸易条件包括单要素贸易条件和双要素贸易条件,单要素贸易条件表示的是出口商品中所含每一单位生产要素能够换得的进口商品的数量,双要素贸易条件所表示的则是出口商品所含的每一单位生产要素能够换得的在进口商品中所含的生产要素的数量。同价格贸易条件、收入贸易条件相比,要素贸易条件将要素生产率的变化引入到贸易条件的分析中来,把对贸易利益的分配考察置于生产这一层次,这是一个重大转变。从总的方面来看,要素贸易条件对实际贸易利益的反映要好于价格贸易条件和收入贸易条件,因为要素生产率无论是在价格贸易条件还是在收入贸易条件的变动中都起着很重要的作用。上面分析过,价格贸易条件的恶化可由多种因素的变动而引起,其中只有那些由需求原因而导致的价格贸易条件的恶化才会对一国的实际贸易利益带来不利的影响,如果价格贸易条件的恶化是本国出口部门要素生产率提高的结果,那么贸易利益的变动就不仅要看价格贸易条件的恶化程度,更要看要素生产率提高的幅度是否超过了价格贸易条件的下降幅度,很显然,此时,单要素贸易条件就要比价格贸易条件能更好地说明问题。同样,对于收入贸易条件来说,尽管它反映的是一国出口基础上的进口能力,但是当两个贸易伙伴国的收入贸易条件同时改善时,单凭收入贸易条件本身似乎无法回答这两个国家在国际贸易中谁得的利益更多这样一个更具现实意义的问题,而双要素贸易条件无疑在这里可以发挥更大的作用。从这个意义上讲,单要素贸易条件的改善表明一国贸易利益的绝对增加,而双要素贸易条件则在国际贸易的利益分配问题上有着更强的说服力。
传统国际贸易格局下,发展中国家在国际贸易中总体上以出口初级产品为主,进口来自发达国家的制成品为主。在这种格局下,发展中国家的双要素贸易条件的恶化有很大的必然性,其主要原因在于发展中国家出口产品本身的特点,即初级产品的收入需求弹性和价格需求弹性的低下。从要素贸易条件的角度来看,发展中国家出口部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并不能保证其在国家贸易中获得更多的收益,因为生产率的提高可能会被更大幅度的出口价格的下降所抵消,从而使其贸易利益不但没有增加,反而出现下降。
2.中国的要素贸易条件分析
要素贸易条件的变动取决于价格贸易条件的变动状况和要素生产率的相对差距。但是,由于要素生产率的具体指数难于获得,用劳动生产率予以近似的替代比较。从表3可以看到,所选用的行业基本是中国的主要出口部门,这些部门的劳动生产率与美国和日本相差悬殊,如纺织部门分别只有美国的2.47%和日本的2.31%,而且这种差距不可能在短期内得到明显改善。考虑到1990年以来中国价格贸易条件恶化的趋势,我们可以得出结论,中国的要素贸易条件实际上是趋于恶化的。
四、结论
中国贸易条件的基本情况是,价格贸易条件恶化,收入贸易条件改善,要素贸易条件恶化。通过分析知道,中国的贸易条件并不乐观,价格贸易条件主要呈现下降趋势,中国出口收入的不断上升以及收入贸易条件的改善,是在出口价格不断下降的情况下通过出口数量的大幅度增加来实现的。虽然中国的收入贸易条件表现为改善,但是由于改善收入贸易条件的出口数量增长是来源于低技术和劳动密集型的制成品数量增长,并不能带来国民福利的持续相对提高,又由于中国价格贸易条件和要素贸易条件的恶化,根据判断“贫困化增长”的国民福利水平,因此可以认为,中国目前面临“贫困化增长”陷阱。其表现形式为:价格贸易条件恶化,收入贸易条件形式上改善,实质上面临恶化的可能,要素贸易条件恶化。从长远看,如果听任目前的状况自由发展,不提高出口商品结构,那么“贫困化增长”(即价格贸易条件、收入贸易条件和要素贸易条件的全面恶化)的可能性就将成为现实,因为中国从出口数量上来看已经是一个贸易大国,通过扩张数量来改善收入贸易条件的空间已十分有限。
收稿日期:2009-02-11
注释:
①根据刘易斯等发展经济学家的观点,发展中国家的传统部门存在着大量生产率极低甚至为负数的“过剩劳动力”,这就是所谓的“劳动力无限供给”。
②崔津渡、李诚邦:中国对外贸易条件:1995~2005年状况分析[J].国际经济合作.2006(4):27.
③技术进步与贸易条件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联。王平、钱学锋(2007)从开放经济条件下技术进步偏向性出发,分析不同类型技术进步对一国贸易条件的影响,得出的结论是,中国长期采取出口偏向型技术进步已成为我国贸易条件恶化的根本原因。从这可以看出,我国的出口偏向型的技术进步并不能改善贸易条件。
④因为我国的双要素贸易条件趋于恶化和“过剩劳动力”效应不是长期可持续的,因此认为我国价格贸易条件的恶化体现了国民福利的下降。
⑤20世纪50年代初期以著名的阿根廷经济学家普雷维什为代表提出所谓“普雷维什—辛格命题”。普雷维什等人根据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贸易关系的历史数据,对传统国际贸易理论关于贸易互利性的基本结论提出了质疑。他们从发展中国家以初级产品为主向发达国家出口,而发达国家以制成品为主向发展中国家出口这一传统的国际贸易模式出发,论证了发展中国家贸易条件的长期恶化趋势。
⑥严先溥:中国居民收入差距到底有多大[J].经济研究参考.2005(38):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