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析时空分析法在中学地理教学中的应用,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分析法论文,地理论文,时空论文,中学论文,教学中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地理教学中的时空分析法是指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地从时间和空间维度分析一定时空尺度范围内的地理事象和规律的方法。时空分析法在分析地理事物和现象的时空分布和时空演变等方面具有明显优势。 一、时空分析法的地理教学意义 通过地方、空间和尺度的透镜观察世界的方法是地理学分析世界的视角之一。[1]时空思维既是高中地理教学中重要的学科思维,也是重要的教学内容之一。因此,从时间和空间的角度去阐释地理现象和地理规律是地理学科核心能力的体现。中学地理教学中运用时空分析法不仅能够将复杂的地理现象和规律以简洁的形式呈现,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提高学生从时间和空间两个方面分析地理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1.逻辑清晰明了,利于构建知识体系 时空分析法的运用遵循一定的程序,即明确分析对象、选择适当尺度、进行时间、空间或时空综合分析、归纳总结等(见图1)。分析过程逻辑清晰,内容全面,为剖析复杂的地理现象和规律提供了一种简洁化和结构化的分析模式。此外,时空分析法还能够简洁直观地呈现相关地理要素之间的关系。运用时空分析法能够将地理知识结构化和系统化,有助于帮助学生构建完善的知识体系。 2.注重学习过程,有助于习得学习方法 时空分析法既是一种教学方法,又是一种学习方法和思维方式。作为一种教学方法,运用时空分析法时,教师要提供地理事象的相关资料,组织、引导学生从时间、空间维度分析地理事象;作为一种学习方法,学生要在教师的指导下,有意识地从时间和空间角度思考地理问题、分析地理事象。时空分析法注重学生学习的过程和地理学习方法的习得,为认识具有明显时空分布和演变规律的地理事象提供方法指导和借鉴。 3.培养时空思维,提升地理综合素养 地理素养是一个人由训练和实践而获得的地理知识、地理技能、地理能力、地理意识、地理情感等的有机构成与综合反映,既内化为隐性的素质,又外显为具体的行为。[2]时空分析法通过对地理图像的运用和地理事象的分析,既能够帮助学生掌握地理知识,又能够培养学生的读图技能、分析能力和时空思维,能够提升学生的地理综合素养。 二、时空分析法的应用问题及策略探讨 通过现场观摩、网络听课和教师访谈,笔者发现时空分析法在中学地理教学中的运用存在以下问题。 1.只谈“空间”,不谈“时间” 空间表述是地理学重要的分析方式,地理教师对此有较为深刻的认识。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地理教师对地理事象在空间维度的分析较为关注,但缺少对时间维度的分析,甚至是只谈“空间”,忽视“时间”。这样就可能忽视地理事象存在于时间和空间之中的现实,将两者割裂开来,不利于学生正确地、全面地认识地理事象的发生、发展过程。 2.尺度选择不当,知识难成体系 一种地理事物或现象在不同的时间和空间尺度中可能表现出不同的特点。从多个尺度分析一种地理事象,可以更深入地认识该地理事象。地理教师运用时空分析法解释地理事象时,容易因为分析尺度选择单一或不当,导致学生对分析对象认识不全面或对尺度界定不清晰,在构建相关内容的知识体系时出现逻辑不明、内容不全等问题。 3.注重结果,忽视过程 中学地理教学由于存在时间紧、任务重等客观因素,常常会出现过于关注地理知识的记忆,而忽视地理能力培养的现象。教师运用时空分析法时只是将本应该在分析过程中逐步构建的知识结构简单地呈现,告知学生要从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进行分析。这种只看结果、忽视过程的做法不是真正意义的时空分析法。 针对以上问题,结合时空分析法的特点和功能,笔者尝试提出时空分析法在中学地理教学中的运用策略,并列举案例加以说明。 (1)重视地理图像的运用,关注时间和空间的统一 地理事物和现象的存在和发展需要占据一定的空间,其发生、发展过程需要一定的时间。地理事象是同时存在于时间和空间中的,两者是维度不同却联系紧密的整体,不能将时间和空间割裂开。时空分析法要求师生从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分析地理事象并将两者适当整合,即空间维度的分析中有时间分析,时间维度的分析又离不开空间分析。地理教师在运用时空分析法时要做到心中有数,能够巧妙地从整体上把握时间和空间的分离和整合。 空间表述作为地理学视角第三维的重要性,其最好的例子也许是地理学与地图学长期密切的联系。[3]地图是地理学的第二语言,是地理学重要的表达方式之一。种类多样的地理图像能够将复杂的地理现象和发展过程简单化、直观化。因此,运用时空分析法时可借助地理图像辅助讲解和分析。这样既可以帮助学生掌握地理知识,又有助于学生读图能力和空间思维的培养。 (2)灵活选择分析的尺度,适时构建知识的体系 地理学家注意到,改变分析的空间尺度能提供深入了解地理过程和现象的洞察力,能了解这些过程和现象在不同尺度上是如何相互联系的。[4]运用时空分析法时,需注意从多个不同的时空尺度分析和解释地理事象。这就要求地理教师能够依据具体的教学内容,灵活选择与分析内容相匹配的尺度(大、中、小尺度)对地理事象进行时空分析。针对不同时空尺度下的地理事象进行分析不仅可以全面而深入地认识该地理事象,还能够帮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其与相关地理事象的联系。 此外,时空分析法对地理知识之间的逻辑关系要求较高,建议地理教师可适时构建知识体系,帮助学生明晰各个地理事象之间的联系,避免死记硬背。例如:教学之前,教师可编制思维导图,让学生对分析对象有一个整体的认识;教学过程中,可以在学生分析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完善知识结构图;教学结束后,指导学生梳理知识结构,构建知识体系。 (3)注重分析过程的引导,力求三维目标的达成 新课改的基本理念提出要重视对地理问题的探究,注重学习过程评价。[5]时空分析法重在“分析”,关键在“过程”。其要求地理教师在提供相关教学材料之后能够在教学方法和过程等方面给予学生适当的引导,要注重对地理事象分析的过程,不能只讲结论而忽视过程。教学过程中,地理教师可以通过逐步引导,帮助学生掌握地理知识和原理,培养学生的时空分析能力;运用地理图像培养学生的读图、析图和绘图能力;通过学生对地理问题的自主分析与合作探讨,提升学生的地理素养,最终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学目标。 三、时空分析法的应用案例分析 时空分析法在中学地理教学中的应用范围广泛,适用内容涵盖了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和区域地理等三大模块,尤其是在学习具有明显发展变化特征的地理现象和规律等方面效果显著。例如,自然地理模块中的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气温的分布和变化规律、气候成因、季风环流、自然带分布、河流地貌的发育、水循环等;人文地理模块中的城市化进程、工业发展、农业生产、交通运输的分布和变化、人地关系的变化等;区域地理模块中的西气东输、南水北调、荒漠化的分布和成因、热带雨林的破坏等。本文以“气温的分布和变化规律”为例,说明时空分析法在中学地理教学中的应用。 1.明确分析对象 分析对象为“气温的分布和变化规律”。气温是指大气的温度,是气候的一大要素。不同时间和空间中的气温通常存在差异,且处于不断的变化之中。气温的分布和变化遵循一定的规律。 2.灵活选择时空尺度 根据时间尺度的不同,气温的时间分布和变化规律可分为日变化规律、季节变化规律、年变化规律和更大尺度的气温变化(十年、百年、千年、万年、亿年等)。气温的空间分布和变化规律需要从垂直方向和水平方向分析,两者都是较大尺度上的分布和变化。其中,垂直方向的空间范围是整个大气层,水平方向的空间范围是全球。 3.时空分析的分离与整合 教师提供丰富的地理素材,并适时进行指导,帮助学生从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分析“气温”这一地理要素,得出气温的分布和变化规律。 (1)时间维度 教师呈现多地的气温日变化图、季节变化图和全球气温变化的相关材料,引导学生分析归纳气温日变化规律、季节变化规律和全球气温变化的整体趋势。 教师:读图说出在2015年5月2日18:00-5月3日18:00之间杭州市和北京市的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分别出现在什么时刻?根据所得数据,请尝试归纳一般情况下气温的日变化规律。(图2、图3) 学生:气温的日变化规律是白天气温高,夜晚气温低;一天中气温最高发生在14:00左右,最低气温发生在日出前后。 教师:联系生活实际,说说气温的季节变化规律。 学生:夏季气温高,冬季气温低。 教师:根据以下材料,试着提取出与气温变化有关的关键信息,并归纳全球气温变化的整体趋势。(可参考人教版教材必修一“全球气候在不断变化之中”的相关内容,材料略。) 学生:从材料中可以知道每年的气温状况不尽相同;从19世纪末至今,全球气温的总体趋势是在升高的…… (2)空间维度 教师提供大气的垂直分层图、世界一(七)月平均气温图等作为分析素材,引导学生分析每个素材,得出相应的结论。 教师:大气在垂直方向上可大致分为对流层、平流层和高层大气,三者的气温是不同的。观察“大气的垂直分层”图,说说对流层、平流层和高层大气的气温随高度的变化有何不同? 学生:对流层的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递减;平流层的气温随高度增高;高层大气的气温先降低后升高。 教师呈现文本材料“大气的垂直分布”(略)。 教师:请阅读以下材料,分析气温在对流层、平流层和高层大气中变化规律的形成原因。 学生:…… 教师:从水平方向看,气温在全球的分布和变化也有一定的规律可循。请看图“世界一月平均气温图”和“世界七月平均气温图”,说一说全球范围的气温在季节和纬度上的分布变化规律。 学生:总体而言,气温由低纬度地区向高纬度地区递减。此外,相同纬度不同半球的平均气温,一月份南半球的平均气温高于北半球;七月份反之。 4.总结归纳 教师一边总结一边指导学生完成“气温的分布和变化规律”的时空分析图(如图4,可依据需求进行扩展),及时强化,加深印象。时空分析在中学地理教学中的应用实例分析_地理论文
时空分析在中学地理教学中的应用实例分析_地理论文
下载Doc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