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文化振兴方式初探
——谈“互联网+民间艺术”
王文燕
(陕西机电职业技术学院,陕西 宝鸡 721001)
摘 要: “村村通”“户户通”等一系列的国家扶持乡村建设工程的实施,使得乡村的发展不再局限于“脱贫”,而是致力于“奔小康”,文化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则是奔小康的必经之路。因而在“互联网+民间艺术”发展的进程中,不能走老路以牺牲环境换取经济增长,发展需保持当地自然人文环境、确立因地制宜的发展方式,多元化地利用互联网实现可持续发展,实现乡村文化振兴。
关键词: “互联网+”;民间艺术;乡村文化;振兴方式
“互联网+民间艺术”是根据2015年7月4日,国务院印发《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而构筑可持续发展的文化生态环境,是乡村文化振兴的一种方式。我国城镇化发展进程取得明显的成效,但依然是农村人口占据多数。随着美丽乡村建设,观光农业、生态旅游、民俗民宿等多元化的发展将农村流动人口固定在原住区,文化振兴是保持乡村活力的保障。互联网的高速发展为经济实体的改革、创新、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网络平台,也为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利保障,从环境资源掠夺式发展向生态环境再造、文化环境重塑上转变,“互联网+民间艺术”正是转型新形势下的发展。“互联网+民间艺术”打破了空间限制,实现乡村建设从实体建设向数字化建设的迈进,为乡村农副产品经销、传统工艺美术品经销、民俗民宿旅游发展等提供了新的促进方式,提供了新的经济增长点。
一、乡村振兴战略
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城乡差别日益明显,乡村的未来何去何从成为新时期社会主义发展极为关注的环节,国家通过实施“村村通”“户户通”等一系列的国家扶持乡村建设工程的实施使得乡村的发展不再局限于“脱贫”,而是致力于“奔小康”。2017年10月18日,习近平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出:“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改革开放四十年以来,我国的城镇化进程取得了巨大的进步,大量的农村人口涌入城市,随之带来的是农村人口的减少,劳动力不足,农业生产停滞不前。针对这一现象,习近平总书记做出全面振兴乡村战略的重要指示。习近平讲到:“即使将来城镇化达到70%以上,还有四五亿人在农村。农村绝对不能成为荒芜的农村、留守的农村记忆的故园……”
实施乡村振兴,通过四个方面来解决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首先,实施人才振兴,加快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其次,实施生态振兴,加大农村环境污染防治力度;再次,组织振兴,打造坚强的农村基层党组织;最后,文化振兴,着力加强乡风文明建设。
(2)脱硫剂循环量:在改造前原吸收塔溶剂(MDEA)循环量大,而改造后,吸收塔I溶剂(MDEA)循环量降低,吸收塔II溶剂(GL-DS)循环量22t/h。
(一)民间艺术
民间艺术是民俗文化活动的伴生品,是我国在农业生产活动赋闲时间产生的具有鲜明的地域民族特色,被鲁迅先生赞誉为“生产者的艺术”。
民间艺术是相对宫廷艺术、文人士大夫美术和专业美术而言的,被鲁迅先生称之为“生产者的艺术”。是指以劳动人民为主体作者,为了满足劳动人民的衣食住行用生活需要和审美需要而创造的服装及其配件、床上用品、食炊用具、家具以及年画、剪纸、演具、玩具等。它在艺术上集壮美和朴素于一身,表现出朴实明朗、火热向上的风格,散发着劳动人民内在的真挚、善良、直率、热情等心理素质和审美情趣。
(二)“互联网+”
互联网环境的营建。国家在实施“村村通”“户户通”之后,已经将乡村纳入互联网环境之中。乡村缺乏的是对互联网的运用,乡村的互联网长期处在“走进来”的状态,如何“走出去”营建一个具有长效机制、科学发展的互联网环境是打破乡村发展空间制约因素的关键。
线下资源线上化实现“互联网+美丽乡村”恢复生态环境的山村;打破空间制约因素的山村可以成为一个符合科学发展观具有诗意文化、生态链自循环的山村。
(三)乡村振兴形态
做好乡村文化振兴,首先,做好乡村人居环境,营造好可以留下人的环境更要营造出吸引外来人的环境,人居环境的再造就是恢复一个遍布诗意的乡村,前期在环境恢复中取得一定的成果。我国自西向东幅员辽阔以山地丘陵居多,做好西部就是做好开端。从西部大开发战略至“一带一路”建设给西部的乡村带来改变的机遇,将大多数西部地区原本恶劣的人居环境不断通过开展植树种草,治理水土流失,防治荒化,建设生态农业、污染控制等方式建设自然生态环境,经过不懈的努力,陕北的山绿了、河西的风沙停了。其次,乡村生态文化建设,继承传统生态文化,并充分利用现代生态学的基本观点和科学的生态思维理论去观察现实,解释社会,处理现实问题,从而构建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的社会。取得的成果没有具体落实到户,原著居民的住宿环境没有改变,想发展乡村旅游、观光农业、民俗民宿等产业均不具备条件,故而落实到户的居住空间环境再造是解决基础设施的关键点。
2015年以后,以互联网为代表的“云、网、端”新信息基础设施和“大数据”新引擎对正在乡村文化产品流通的变革产生重大影响,为重构乡村文化产业链条创造了契机。同时,借助科技和管理进步,基于互联网的碎片化需求、碎片化供应、碎片化贸易,进一步对碎片化的物流资源进行整合,不仅能汇整出大出(村),大进(城)的城乡物流服务模式,更能带动整个城乡贸易的汇聚、升级和繁荣。
互联网民间艺术平台的建立拉动了民间艺术经济,各类手工艺品在保留传统手工业的同时,科学、有计划地进行工业化生产以满足日益增长的消费需求,农村手工业合作社之间通过互联网打破空间界限,在此平台上实现共享外观专利、知识产权创造属于民间艺术的共享经济。
二、“互联网+民间艺术”
4.额外量价格指导下,炼厂出口成品油将由过去的减利因素反转为增利因素,增加出口的积极性。基础量政策未实施前,炼厂测算出口价格比留国内出厂价低600 元/吨。基础量政策实施后,炼厂测算出口价格将比额外量价格高1000 元/吨,出口远好于留国内作额外量。国内竞争对手的经验也验证了此结论:2016 年中化泉州炼厂因出口200 万吨汽油,较留国内批发增利20 亿元。
“美丽山村”的环境生态环境从再造到可持续发展不存在选址的问题。中国曾经是一个诗意遍布城乡的国家,村落在建造初期就追求“自然之道”,以符合“自然之道”的生活方式生活,环境问题的出现是近三十年经济快速发展,对环境资源过渡压榨带来的,对于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是“重返自然之道”,是回复乡村诗意环境,是修正西方过去两百年发生的环境问题。
进入创新2.0时代以后互联网的发展由单一化向多元化发展,形成了“互联网+”这种新业态是互联网思维的进一步实践成果,以知识创新带动社会传统经济实体推动经济形态不断地发生衍变。通过互联网在社会资源配置互联网在社会资源配置中的优化和集成优势同传统行业进行深度融合,强化信息通讯技术和互联网平台作用,创造新的发展生态。
(一)互联网民间艺术平台
从旅游纪念品到文化创意产品,由被动地等待游客上门消费到如今实现互联网线上销售合作社民间艺术,从“单打独斗”的单品被动经营进化成互联网民间艺术,从而在互联网零售业,文化产品销售、音像制品消费渐渐站稳脚跟并取得质上的变化。从淘宝网站获得的两个数据就可以看出这一变化,首先输入关键词“文创”,网站显示9 076家店铺在销售,接着输入关键词“民艺”网站显示822家店铺。这一数据在另一方面充分说明当代的民间艺术的传承者们所具备的时代性,思路的转变告别了“酒香不怕巷子深”的保守观念,紧随时代步伐以开明、开放的态度将民间艺术与互联网技术相融合,由此实现构建互联网民间艺术平台的可行性。
国内在城镇一体化发展的过程中采取城市、乡村同时发展,在做到大数据精准扶贫的同时还做好利用大数据实现农业小康,切实平衡一产、二产、三产之间关系,建设城镇的过程中建设乡村,同时完善环境建设才能相得益彰。恢复一个诗意遍布城乡的国家,由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城乡组成的“美丽国家”。湖南省呈现出四个发展阶段:首先,省内“互联网+农业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其次,省内“互联网+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得到了明显加强和改善;再次,省内“互联网+农业服务”模式显著多样化;最后,省内“互联网+农业服务”领域得到进一步拓展。湖北省提出“群众为本、产业为用,生态为本、文化为魂”的“四维一体”美丽乡村建设模式。
(三)高速发展中的“互联网+民间艺术”
三产的发展有利于减少运输成本、资源调配、劳动力外流等制约乡村发展的因素,同时可以将无污染、创新型、高科技这些产业基地引入乡村,这些朝阳产业占地面积小不会侵占耕地,乡村安静惬意的生活环境对从事相关产业的工作人员具有生活调节作用。基于此留住中间农民,吸引新型知识型人才回乡务农,促进土地流转与集中,加速农业现代化转型;朝阳产业的入住直接实现跨越式发展,不再重蹈覆辙(以牺牲环境换取经济)。
三、乡村文化振兴方式
学习仅仅是计算机科学中的一个专门术语,用更为严格的数学语言来说,学习即是统计的意思。机器学习,简单地说,仅仅是利用计算机这个平台,利用统计学的方法,去对数据集进行分析与归纳。现代个性化的推荐系统便是机器学习中的一个重要的主题,也是我们日常生活中较为熟悉的一个机器学习的贴切的例子。推荐算法是推荐系统的核心所在,一个特定的算法本质上就是一个计算的过程。推荐算法的计算主要来自于数学中的线性代数与概率统计,其中一个核心的概念,便是矩阵。
东亚国家的日韩在乡村建设经验值得中国借鉴。首先,缩小城乡差距,资源配置均衡。基于此留住中间农民,吸引新型知识型人才回乡务农,促进土地流转与集中,加速农业现代化转型。其次,加强农业环境建设,通过耕地整理使耕地连城一片,水利、电力、交通、通讯基础设施完善,便于实现规模化经营和数据化管理。再次,日韩先后通过造村运动、新村运动对乡村进行了重建,使新农村规划合理、布局协调、基础设施完善、公共服务到位、村容整洁,在保留了传统的乡间田园风光与传统民俗文化的同时,又紧随时代发展吸收了现代工业文明和生态文明成果,非常适合人居。
互联网环境再造是更为有效地利用国家已经架设好的平台,把“村村通”“户户通”变为“人人通”。根据国家社科基金课题“创新驱动视角下农业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能力成长的关键问题研究”中的研究数据,2014年中国农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0 489元,农村互联网普及率达到28.8%,农村网民数量超过1.78亿。这个庞大的群体对互联网的实用有相当大的局限性,因此出现农产品积压、农村手工艺合作社解散等新闻。“人人通”的概念就是让他们成为拥有互联网思维、掌握信息化技术的市场主体实现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移动化、智能化,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互联网+”本质是传统产业的在线化、数据化。“互联网+”注重利用物联网、大数据、移动智能等技术打造网络服务平台,强调发挥网络空间以智能化路径改造并提升传统产业的作用,从而促进各产业普遍增值并向服务化方向转型升级。改变传统的农业劳作方式及乡村自给自足的生活方式,实现部分农业产业由一产向三产的过渡。互联网环境再造就能打破乡村单一化发展的局限性,一方面,原住民通过互联网的应用变传统农业为新型农业;另一方面,泊来的朝阳产业带动互联网经济可持续发展。2003年5月淘宝网的成立,开启了C2C业务和B2C业务时代,一时间互联网万众创业成为时代主旋律;2014年YY直播更名为虎牙直播,开启了我国的自媒体时代,现如今抖音、快手、火山小视频等自媒体软件将我国拉入全民信息化时代。
随着城镇化进程、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安吉模式”已经不适应大数据时代的需求,要从“互联网+美丽乡村”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入手。人居环境的再造就能留住人,一方面是留住原住民,继续从事农耕渔猎的乡村生活,不要让乡村生活成为记忆;另一方面是吸引人口迁入,一个诗情画意乡村是最适合养生的场所,对高强度的脑力劳动者最具吸引力。
新时期下,这一模式需要进一步强化,“互联网+美丽乡村”适应新时期的发展需要,互联网的发展所代表的是无污染、创新型、高科技的朝阳产业,在不破环乡村自然人文环境的同时就可以拉动乡村的经济发展,这种发展不局限在一产,还覆盖三产,实现真正的多元化、多位一体,乡村建设与大数据对接,构筑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美丽乡村。
49. The Madhyamakamañjari etc., more than twenty exoteric and esoteric sūtra(s)and śāstra(s) are collected in one volume, in total, there are 196 folios. The note on the wrapping cloth reads: “No. 014, 186 folios.” To report separately:
四、结语
乡村文化振兴,既要塑形(塑造乡村文化、民间艺术品牌形象),也要铸魂(铸造乡村民间艺术的核心竞争力,以此为乡村文化自信的灵魂)。以打造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城乡和谐发展的“中国美丽乡村”为目标,从人文积淀、资源禀赋、地形地貌等特色出发,构建人与自然、物质与文化、生产与生活、传统与现代融为一体的系统工程。在缩短城乡差距的同时,还将人口过度向城市集中的趋势遏制,切实实现了习近平总书记所说的,即使将来城镇化达到70%以上,还有四五亿人在农村。农村绝对不能成为荒芜的农村、留守的农村,以及记忆中的故园。
2018年8月20日,西王集团入主山东男篮,在发布会上,王棣表示,将把俱乐部所承载的篮球体育运动作为西王集团的重要产业去经营,将篮球体育产业与西王的大健康实体产业结合起来,同时还将建设篮球学校、篮球训练基地,旨在“打造冠军球队,培养天才球员,做强篮球体育产业,为促进篮球职业化,为山东乃至全国的篮球体育运动发展作出贡献”。
场景假设:若两个LISP网络a和b之间要建立虚拟专用网,网络a与网络b的隧道路由器的网络侧接口分别为if0和if1,且两个网络的IP承载网测接口分别为if1和if0。
参考文献:
[1]田云刚,张元洁.乡村振兴的乡村文化产业化路径探析[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1).
[2]姚硕.乡村文化振兴视域下乡村家风现状与传承研究——基于浙江、安徽两省典型乡村调研的思考[J].经济研究导刊,2019,(1).
[3]李砚祖.社会转型下的工艺美术[J].装饰,2014,(5).
[4]潘鲁生.工艺美术的复兴[J].装饰,2014,(5).
[5]杭间.重返自由的“工艺美术”[J].装饰,2014,(5).
[6]徐艺乙.当下传统工艺美术的问题与思考[J].贵州社会科学,2014,(3).
[7]潘鲁生.“国家文化发展战略”研究迫在眉睫[N].中国文化报,2010-08.
[8]邱云生.民间工艺美术品产业发展及对策探讨[J].经济体制改革,2010,(4).
[9]李砚祖.传统工艺美术的当代性与地域性——再谈传统工艺美术的保护与发展[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2008,(1).
中图分类号: F323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673-291X(2019)33-0031-03
收稿日期: 2019-06-18
基金项目: 陕西省教育厅科研计划项目资助“‘长尾理论’支撑下的陕西‘非遗’文化产业创新发展研究”(19JK0104)
作者简介: 王文燕(1984-),女,陕西渭南人,助教,从事经管研究。
[责任编辑 刘娇娇]
标签:"论文; 互联网+"论文; 民间艺术论文; 乡村文化论文; 振兴方式论文; 陕西机电职业技术学院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