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湘市中医医院 湖南临湘 414300
摘要:目的:观察分析泮托拉唑联合生长抑素治疗上消化道出血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于2013年4月~2014年4月期间收治的上消化道出血患者26例作为研究对象,按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对照组(n=13例)和观察组(n=13例),对照组给予泮托拉唑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生长抑素治疗,对两组患者治疗后的临床效果进行分析比较,并对其用药安全性进行评价。结果:观察组治疗后的有效率为92.33%,对照组治疗后的有效率为76.9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止血时间为(1.24±0.23)d,对照组止血时间为(2.87±0.67)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7.69%,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5.38%,但差异不显著(P>0.05)。结论:上消化道出血患者在泮托拉唑治疗基础上联合生长抑素治疗的临床效果较佳,且安全性好,值得在临床中推广使用。
关键词:上消化道出血;泮托拉唑;生长抑素;临床疗效
上消化道出血是临床内科常见疾病,是指由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胃、食管及十二指肠的溃疡和黏膜糜烂、贲门黏膜撕裂以及肿瘤等病变引起的屈氏韧带以上的消化道出血,病情凶险,常继发多器官功能衰竭及失血性休克等症状,病死率较高,约为21%左右[1]。目前临床多采用垂体后叶素、血管加压素等药物治疗本病,但效果不佳,且毒副作用大。有文献报道,质子泵抑制剂可抑制胃酸分泌,可缓解出血症状。生长抑素能选择性收缩内脏血管,可降低门脉高压。由此,笔者对2013年4月~2014年4月期间收治的上消化道出血患者采取泮托拉唑联合生长抑素治疗,效果较好,现将所得结果进行如下汇报: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3年4月~2014年4月期间收治的上消化道出血患者26例,纳入标准:均经临床症状及胃镜检查确诊;入选患者均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呕血、黑便,并伴有不同程度的血压下降、乏力、出汗、面色苍白。排除标准:有药物过敏者;有甲状腺疾病、幽门梗阻、肾功能受损及心肌梗死患者;肿瘤患者。按出血原因分类:胃溃疡14例、应激性溃疡3例,十二指肠溃疡4例,复合性溃疡2例,吻合口溃疡3例。按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13例,其中观察组男8例,女5例,年龄24~75岁,平均(54.3±2.3)岁。对照组男9例,女4例,年龄25~74岁,平均(55.8±2.4)岁。两组患者的基线资料比较具有可比性,各方面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
1.2 方法
两组患者入院后均给予常规治疗,包括补充血容量、输血、补液、抗炎等。对照组静脉滴注泮托拉唑(湖南华纳大药厂有限公司,有限公司H20059019)40mg+0.9%氯化钠注射液100ml,一天2次,待有效控制出血症状后,减少给药剂量,直至1次/d。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生长抑素(青岛国大生制药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43838)3mg,并加入5%葡萄糖溶解250ml中静脉持续泵入。两组患者治疗期间均无使用其他止血剂及抑酸剂。
1.3 评价指标
疗效判定标准[2]:显效:呕血停止、黑便消失,24h内出血停止、血压稳定、肠鸣音无亢进、脉搏正常;有效:呕血停止、血压稳定、脉搏正常、有黑便、肠鸣音无亢进,72h内止血;无效:上述临床症状无变化或加重,治疗72h后仍有出血,有效率=显效+有效。观察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效果、止血时间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1.4 统计学处理
收集本组所有资料,录入数据库,应用SPSS19.0数据包进行分析处理,计量资料如组间止血时间的比较配以t检验,单位以均值±标准差( )表示,计数资料如组间临床效果、用药安全性的评价配以X2检验,当计算结果显示P<0.05时,则表示在比较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后的临床效果比较
观察组治疗后的有效率为92.33%,对照组治疗后的有效率为76.92%,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X2=9.1006,P<0.05),见表1。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后的临床效果比较(n.%)
组别 n 显效有效 无效 有效率/%
对照组134(30.77)6(46.15)3(23.08)10(76.92)
观察组139(69.23)3(23.08)1(7.69) 12(92.33)
X229.583411.75779.10069.1006
P0.00000.00060.00250.0025
2.2 两组患者止血时间及用药安全性评价
观察组止血时间为(1.24±0.23)d,对照组止血时间为(2.87±0.67)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4858,P=0.0000);观察组有轻微腹泻1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7.69%,对照组有腹泻1例、恶心1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5.38%,但差异不显著(x2=2.8976,P=0.0887),症状均较为轻微,不影响治疗。
3 讨论
上消化道出血是临床上常见危急症之一,是指由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急性黏膜病变、消化性溃疡以及肿瘤等病变引起的出血,具有病情发展快的特点,临床症状主要以呕血、黑便为主,且常伴有血压下降、乏力、头晕等症状。随着出血量的增加,部分患者会出现失血性休克,严重的可能发生急性循环衰竭。因此,为有效控制患者的病情,寻找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临床上对上消化道出血的治疗主张快速稳定患者的生命体征,通过胃镜检查,对患者出血的严重程度进行评估,并确定出血部位及发生原因,为患者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并给予输血、输液补充血容量等对症治疗,才能达到良好的治疗效果[3]。若患者出现持续性出血,需大量输血才能稳定血液循环。目前临床上多采用抑酸药治疗上消化道出血。有研究表明,在PH<6.0时,体液及血小板才能充分发挥诱导止血的作用,在胃液中新凝成的血凝块只有在PH<5.0条件下才能迅速被消化[4]。因此,治疗小儿上消化道出血疾病的关键在于抑制胃酸分泌。泮托拉唑是一种质子泵抑制剂(PPI),通过直接作用于胃黏膜细胞,选择性地抑制胃黏膜细胞壁中酶的活性,可抑制胃酸分泌。有临床研究表明,泮托拉唑除具有抑制胃酸分泌的作用外,还可刺激局部血液凝固,促进血小板聚集,可起到止血效果[5]。生长抑素作为一种抑制多种激素分泌的调节肽,可起的良好的止血效果。生长抑素的止血作用机制为:①通过选择性收缩内脏血管,调节门静脉高压,可缓解胃肠血管压力;②抑制小肠液及胰腺的分泌,促进糖蛋白的合成,可保护胃黏膜上皮细胞,同时可修复胃黏膜;③抑制胃酸分泌,使胃内PH值提高,可起到良好的止血效果[6]。有研究报道:上消化道出血联合半托拉唑和生长抑素治疗的临床效果较佳,且安全性好[7]。经本组分析研究,结果发现,观察组治疗后的有效率为92.33%,对照组治疗后的有效率为76.92%,且观察组的止血时间较对照组(P<0.05)。由此表明联合半托拉唑和生长抑素治疗上消化道出血的临床效果较单纯泮托拉唑更有优势,与文献报道基本一致[8]。从用药安全性来看,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7.69%,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5.38%。由此表明,联合半托拉唑和生长抑素治疗的安全性较好。
综上所述,上消化道出血联合半托拉唑和生长抑素治疗的临床效果显著,止血效果好,且不良反应少,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李海东.泮托拉唑联合生长抑素治疗急性上消化道出血的疗效及临床分析[J].医学综述,2012,18(16):2719-2720.
[2]袁伟,杨全德,谭扬等.泮托拉唑联合生长抑素治疗上消化道出血临床疗效观察[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2,16(13):81,87.
[3]杨兰艳,郑盛.泮托拉唑联合生长抑素治疗310例急性上消化道出血的临床观察[J].中国医学创新,2011,08(12):23-24.
[4]张中伯.泮托拉唑联合生长抑素治疗上消化道出血48例疗效观察[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1,13(13):78-79.
[5]肖清华,兰康华.泮托拉唑联合生长抑素治疗上消化道出血的临床价值分析[J].医学理论与实践,2015,28(4):469-470.
[6]赵美伟.生长抑素联合泮托拉唑治疗肝硬化上消化道出血32例临床分析[J].吉林医学,2014,13(15):3260-3260.
[7]成敬锋.生长抑素联合泮托拉唑治疗上消化道大出血疗效观察[J].河北医药,2013,35(7):1052-1053.
[8]周德江,曾维政.生长抑素用于治疗肝硬化上消化道出血的临床价值分析[J].现代消化及介入诊疗,2015,13(2):153-154.
作者简介:胡文,1977年12月生,湖南临湘人,本科学历,主治医师,主要从事消化内科方面的诊断与治疗。
论文作者:胡文
论文发表刊物:《健康世界》2015年25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6/2/17
标签:消化道论文; 生长论文; 患者论文; 对照组论文; 率为论文; 效果论文; 疗效论文; 《健康世界》2015年25期供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