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与居民消费模式改革_国民经济论文

信息化与居民消费模式改革_国民经济论文

论信息化与居民消费方式的变革,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化与论文,居民消费论文,方式论文,信息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1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8634(2000)04-0046-(06)

世界进入21世纪,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和信息资源的进一步开发,人类社会加快了信息化的步伐。信息化已成为各国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关键环节,并成为衡量国家现代化水平和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国民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全面信息化是世界经济不可逆转的发展趋势,不仅将彻底改变传统的生产经营方式和经济增长方式,而且也将使人类社会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工作方式乃至消费方式发生巨大变革。

一、信息化是当代世界经济发展的根本特征

信息化的概念最初是由日本学者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的,他们在阐述“产业化”时使用“信息化”一词,并解释为从有形的物质产品创造价值的社会向无形的信息创造价值阶段的转变。70年代后期,西方社会开始频繁使用“信息化”这一概念,同时信息技术成为第三次世界新技术革命的核心技术,信息产业逐渐被世界各国公认为战略产业,越来越被各国政府高度重视,其地位已由新经济的先导产业逐步发展为主导产业,成为世界经济最大的、增长最快的龙头产业,并成为各国经济发展最主要的推动力量。发达国家希望通过信息化战略,保持其经济的持续增长与科技领先优势,进而在世界经济中继续占据领导地位;而发展中国家则希望依靠信息化战略,加快其经济增长,缩小与发达国家在经济与科技方面的差距,扩大自己在世界经济中所占份额,发挥其在国际事务中的应有作用。

经济学家认为,90年代以来美国经济持续繁荣,“信息革命”功不可没,有关资料表明,美国信息产业创造的价值在GDP中所占份额已超过50%,对美国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已达55%以上。因为信息产业是知识产业和高科技密集型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产业关联度极高,发展信息产业可以带动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升级。信息技术有极强的渗透性和创新性,而信息资源又有极广的应用性,信息技术与信息资源相结合而形成的信息网络对各项产业活动会产生极大的改组作用,可以创造更多就业机会,大幅度地提高劳动生产率;并具有污染少、高增值、经济效益好、社会效益大的优势,能够直接或间接地促进国民经济成倍增长。

信息化经历了五个层次和发展阶段:(1)产品信息化,是指越来越多的制造信息被录制、被物化在产品中,导致产品中的信息含量逐渐增高,一直到其在产品中占据主导地位。(2)企业信息化,是指运用信息技术构造企业信息系统,包括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和管理信息系统、决策支持系统,通过信息的充分沟通、交流与共享将企业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以推进企业生产经营自动化和管理科学化。(3)产业信息化,是指以信息技术改造原有产业,使其成为生产自动化、机器智能化和办公自动化的新型产业,以及构造以信息带动其他要素流动的产业关联,包括产业部门的信息化和产业部门间关联的信息化。(4)国民经济信息化,是指信息产业及信息技术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日益突出,并逐渐成为主导产业,对经济增长贡献的权重不断加大;信息技术在其他各产业被广泛应用,信息化手段成为引导其他生产要素流动和组合的主要手段,国民经济的信息量不断增大,信息技术成为对国民经济有着重要影响的核心技术。(5)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即信息化的领域已不仅限于经济领域,还广泛涉及到整个社会生活,包括科学、教育、文化、卫生、人口、环保、社会保障、社会管理、政治、军事、国防乃至居民生活消费等各个领域。

从发展的进程来看,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就是要从以资本推动为主的工业社会走向以知识推动为主的信息社会。在信息社会,信息成为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信息技术是高新技术中的核心技术,信息经济成为主导经济,信息产业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撑产业。在信息化的建设中,互联网络是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的现实而具体的体现,其主要作用表现在:一是不断扩展着信息交流的范围;二是加快了信息流通的速度;三是扩大了信息产品的市场;四是为信息的经营服务提供了基础。

二、信息化将转变居民消费方式

在以信息经济为主导的新经济时代,经济增长的方式首先发生根本性的转变,经济增长的主导因素是高科技知识,知识成为提高生产率和实现经济增长的驱动器,人类将不再依靠对大自然的掠夺来增加财富,而是依靠科学技术的进步、知识的创新来推动经济增长,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而信息是知识的来源,知识由信息提炼而来,信息化加速了信息向知识的转化过程的实现。与此同时,经济和社会的信息化也将对居民的价值观念、生活习惯和消费方式产生巨大的影响,使其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

1.经济与社会信息化过程中现代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和社会生产力的迅猛发展,加速产品的更新换代,新产品和各种高科技产品层出不穷,由此引发消费者消费内容和消费方式的不断更新,传统守旧的消费观念将被摒弃,通过不断学习掌握新的消费知识和消费技能成为消费者提高消费质量和生活水平的必要途径,消费学习和接受消费者教育成为信息社会的消费者的消费活动的重要内容。

2.电子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和广泛应用,使得电子商务对传统的商品交换方式和消费方式带来强烈冲击,在网络环境下的虚拟空间,消费者能够快捷、低成本地掌握最为丰富、有效的消费信息,类比和旁比都极为方便,交易的范围大大拓展,交易方式也会不断创新,消费者可以超越国界,不受地域和时间的限制选购所需商品;而网上拍卖这种销售方式还可以最大限度地改变传统的由生产者和经营者定价的机制,变为由消费者出价,真正体现消费者主权,使消费者享受个性化、互动的服务。消费者甚至可以通过网络自主参与产品设计,使产品体现自己独特的个性、志趣和心情,产品的文化色彩和情感色彩更为浓厚,消费者不再只是被动地接受产品和服务,而是更多地参与设计与生产,这一切将不仅意味着购物方式的变革,还意味着消费方式也将发生根本性的变革,消费者和生产者的这种一体化的趋向,最终将极大地提升消费者的消费质量。另外,国际信息网络的建设,加快了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过程,国际贸易往来将大幅增长,各国的市场将更为开放,消费者面临的已不再仅仅是本国的市场和本国的产品,而是直接面对极为丰富多样的国际市场和各国产品,因此,使消费者选择商品的范围和空间得到极大的拓展。

3.在信息化的社会中,教育的普及和发展被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众所周知,科技和教育是当代知识活动的两大支柱,前者涉及到知识的创造和运用,后者涉及到知识的传播与普及,据经合组织对29个国家的调查研究发现,经济增长的25%应归功于教育。在21世纪人类不仅进入了信息社会,同时也全面进入了知识经济和学习社会,人们只有加强学习才能适应信息社会的要求,因此教育面临着巨大的需求和市场,教育将成为发展迅速的重要产业之一。为了应对信息社会和知识经济的挑战,也为了不断提高生活和消费水平,现代消费者会不断加大教育消费的比重,居民用于教育消费的支出将继续有较大幅度的增加,成为增长最快的消费支出项目。消费方式现代化的明显变化将是由传统的以物质产品消费为主转变为以教育为龙头的服务消费为主,即消费和生活意识的中心由追求物质享受转移到追求精神的满足与人的全面发展。而各类公共信息系统的建设和完善,为教育最大限度的普及、教育方式的改革以及教育质量的提高提供了有效的物质基础,传统的以单纯的知识传授为主的灌输式的教学方式将逐渐消失,知识的学习更灵活和具有目的性,因而也更具有效率,效率更高的学习全面提高了消费者的素质和文明程度。同时,由于新经济推动经济高质量的迅速增长,人均收入水平稳步提高,使得人们对美和健康的追求更为强烈,人们更为注重生活质量,享受闲暇,对服务消费的需求有增无减。另外,居民消费结构的升级还将带动属于闲暇消费的旅游消费、健身消费、娱乐消费的发展。

4.由于人类素质和文明程度空前提高,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少地依赖于对自然资源消耗性的开采使用,公众的可持续消费观念日益增强,绿色消费运动在世界各地展开,保护环境、节约资源、维持生态平衡已成为现代消费者的基本共识和全球性的消费趋势。随着国际上可持续发展和环保意识的深入人心,消费者的消费观念和行为将发生根本性的变化,越来越多的消费者认识到作为人类,应该把自己的消费需求水平控制在地球承载能力的范围以内,不能以破坏地球的生态平衡和生物多样性繁衍为代价来提高人类的消费水平。无论经济如何发达,人类都应该有节制地消费,不能超越地球的承载能力,否则人类消费水平的提高乃至人类的生存都将难以持续。因此,有利于节约资源、保护资源和最优化利用资源,杜绝浪费和避免破坏生态环境的适度消费模式成为绝大多数消费者的选择。消费者将从单纯追求个人物质消费,发展到对消费环境、生存质量的全面追求。而现代科学技术(主要是环保技术)的发达,将有力地支持这种转变。具体来说,消费者的消费行为将发生两个变化:一是在个人消费品方面,环保产品和绿色产品成为消费者的首选对象;二是消费者对公共消费品的需求将越来越高。公共消费品包括发达、完善、便捷、廉价的交通、通信、供水、供热、供电、休闲、旅游等公共设施,以及优美、良好的生态环境将成为提高居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十分重要甚至是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

5.在信息化的社会中,消费者的信息消费(包括信息家电、通信设备、个人计算机)需求日益旺盛,成为消费结构中增长迅速的部分之一,在居民消费中占据日益重要的地位。作为人类知识资源结晶的信息产品,其消费和生产都具备可持续发展的特点。

具体来说,信息产品的可持续消费的特性表现为:(1)共享性。信息产品较少受时空的局限,可以为许多消费者所共享;(2)无形性。信息产品的消费一般并不会同时“消费”其载体或传递工具,与物质消费相比,它是无形的,因此较少造成固体废物的环境污染;(3)重复性。除某些情报信息外信息产品的消费一般不会使其本身消失,如书报、杂志等资料信息可以反复多次使用;(4)综合性。许多信息产品可以满足人们多种方面的需要,如增长知识、满足审美、情感需要、休闲娱乐等等;(5)非稀缺性。物质资源是稀缺的,尤其是不可再生的资源,在消费过程中只能绝对减少,而由知识资源所生产的信息产品可能在其使用中再生知识,创造财富,可供人类无穷尽地消费。

6.由于现代交通和通信技术、网络技术的日益发达,以及国际经济一体化,大大缩小了地域间的空间距离,信息交流和国际交往日益频繁,使得不同国家、民族的文化传统、价值观念、生活方式也包括消费方式得以广泛交流和融汇,各种新的“合金”文化、消费观念、消费潮流不断涌现,并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在世界范围内广泛扩散、传播,将对各国消费者产生深刻的影响,使各国消费者在保持民族消费文化的前提下,不断融入世界消费方式现代化的潮流之中,加速消费方式的现代化。

7.金融领域信息化将首先从以下方面对居民消费方式的转变产生影响:一是信用卡结算方式取代现金结算方式的趋势,而且信用卡已不再被简单视为一种支付手段,尤其是侧重于信用销售和提供个人信贷功能的贷记卡的出现,使信用卡开始成为个人信用的象征,进入个人消费信贷市场;二是金融信息化将促成包括居民个人信用记录和信用评估状况在内的个人信用联合征信系统的建立、健全和完善。这些将为我国居民从自我积蓄型的滞后型消费方式转变为信用支持型的提前型消费方式提供必要的条件。发达国家的经验证明,信用消费方式可以促使潜在消费需求转化为有效需求,是扩大消费需求,促进消费结构和产业结构升级,推动经济增长的有效手段。而我国近年来消费信贷的发展速度不快,究其原因主要有:一是中国传统的消费观念黜奢崇俭,即反对奢侈,提倡节俭,讲究量入为出,消费方式基本为“积蓄-购物-积蓄”的滞后型消费,大多难以接受寅吃卯粮的负债消费方式;二是我国目前的经济环境中个人信用体系尚不健全,银行在缺乏消费者个人资信监督的条件下,为有效防范风险,不得不通过限制贷款的种类范围以及设置繁琐的手续和严格的担保抵押条件来加强对借款人的制约,而这些做法加重了消费者负担,更是限制了消费信贷的发展。随着经济和社会信息化的发展,个人资信信息系统的建立、健全和金融信息服务以及社会保障体制的发展完善,同时由于在信息社会中消费者收入水平的提高和消费观念的转变,信用支持型的提前型消费方式将为越来越多的中国消费者所接受。

三、居民消费方式变革对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

消费与生产两者之间具有相互对立、相互影响、相互适应的互动关系。消费需求结构的变化是产业结构演进的根本和最终动因,因而经济的增长和发展最终有赖于消费的增长。消费的增长同样存在两种情况:一种是原有消费的数量扩张;第二种则是由新的消费方式引起的消费扩张。

第一种消费增长是简单的数量扩张。如消费者收入增加以后,增加了肉类、水果等食品的消费,或添置服装,或扩大了住房面积,等等。此类以满足人的生理需求为主的物质消费需求是较低层次的需求,其增长是有限的,当达到一定数量以后,即使收入增加,此类消费品的消费也不会再继续增加。

第二种由消费方式变革引起的消费增长则具有广阔的扩展空间。而消费方式的转变又有两个方面:即消费技术方式的转变和消费的社会组织方式的转变。在人类社会的消费发展过程中,无论是消费的技术方式还是消费的社会组织方式,都有着巨大的发展变化。以人类的饮食消费为例,从原始社会的茹毛饮血,到今天的煎、炸、爆、炒、蒸、烧、煨、炖等各种加工方法,加工工具也由原来的柴禾土灶、铁炉子发展到煤气灶、电炉、微波炉,饮食消费的技术方式可以说有了巨大的发展变化。与此同时,饮食消费的社会组织方式也在不断发生变化,从自己种粮种菜的纯自给性消费到购买原料自己加工、购买半成品加工食用直至购买成品或在外就餐,饮食消费的组织方式不断社会化。在饮食消费的技术方式现代化和组织方式社会化的过程中,饮食消费突破了简单的生存需要,发展性消费、享受性消费成为人们饮食消费的主要目的,同时也使得饮食消费的消费支出突破原有的消费极限,产生大幅度的增长。

所以,虽然收入增长是消费增长的前提,但是,如果收入增长的同时,消费方式没有发生根本性的变革,消费总量的增长是有限的。我国在经济体制改革开放之初的80至90年代,伴随居民收入的大幅提高,居民消费方式也发生了巨大变化,由温饱型、单一化、被动适应型消费向小康型、多样化、主动选择型消费转变。以农村居民为例,其消费方式的转变具体主要表现为消费支出的的货币化、市场化程度的大幅提高,货币性消费在其消费支出中的比重1978年只有41.05%,到1990年就达到了64.1%,上升了23个百分点,说明农村居民的消费方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革,从自给自足的生产、消费方式逐步进入到现代分工协作的社会生产消费方式。而城市居民的消费方式更是迅速地完成了以家用电器全面进入普通居民家庭为标志的“消费革命”。如洗衣机、电冰箱、彩色电视机在80年代初还是稀罕之物,到1990年底,就已经达到相当高的普及率,每百户家庭拥有量指标分别达到:洗衣机78.41台,电冰箱42.33台,彩色电视机59.04台。由家用电器的排浪式消费热潮,诱发了中国工业结构从传统轻工业向现代轻工业的升级,并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推动了国民经济在这一较长时期的快速、大幅增长,扣除物价上升因素,1978年至1988年的GDP年平均实际增长率高达10.06%。

可见,消费方式的转变升级是将收入转化为现实性消费的重要因素,当消费方式发生巨大变化的时候,消费需求总是呈旺盛态势,消费倾向也有所提高,此时消费支出大幅增长,对经济增长可以起到强劲的促进作用。

经济和社会的全面信息化将促成居民消费方式的变革,前面已经进行了较为具体的分析,这些变化可以概括为三个方面:一是消费观念的现代化,人类将从以满足基本生存需要为主的物质消费时代进入追求以精神满足为主的感性消费时代;二是消费技术方式的现代化,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高新技术将使人们的消费手段和消费对象全面现代化;三是消费的社会组织方式的现代化,即消费的社会化的程度大幅提高,消费社会化程度和生产社会化程度达到同步发展,使人们从繁杂的家务劳动中解放出来,增加闲暇时间,有更充足的发展、享受时间和空间来提高、完善自己。

由信息革命引发的消费变革,将转变人们的消费观念,产生新的消费方式,创造出新的消费手段和消费对象,形成旺盛的消费需求,能够有效促进消费增长,并进而推动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快速发展。

收稿日期:2000-07-12

标签:;  ;  ;  ;  ;  ;  ;  ;  ;  ;  ;  ;  

信息化与居民消费模式改革_国民经济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