载人航天精神: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 特别能奉献,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载人航天论文,精神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载人航天精神,本质上也是民族文化传承、积淀和培育的结晶。在我国航天事业的功勋史册中,闪耀着彭桓武、周光召、吴岳良的名字,这三代师生先后在不同的年代求学于海外,又都是在祖国最艰难、最需要的时候毅然回国效力。40年代回国的彭桓武,当时在英国剑桥大学已经取得两个博士学位,被世界著名物理学家海特勒评价为“同事中最有价值的一个”。他在祖国遭受外侮的最苦难时刻,历经周折回到祖国。周光召60年代回国,早年师从彭桓武,1957年赴莫斯科从事粒子物理研究,被世界公认为赝失量部守恒定理的奠基人之一,在祖国最困难时期,归国参加“两弹一星”研制工作。吴岳良是周光召的得意门生,先后赴德、美学习深造,在载人航天工程最需要人才的时候毅然回国。有人曾问他们为什么回国。他们很自然地回答:“回国不需要理由,不回国才需要理由。因为国家的利益是至高无上的!”从彭桓武到周光召再到吴岳良,三代航天人海外归来都极其自然,似乎那已是一种传承规则,一种根植于航天人血脉中的传承规则,谁都不会否认,这种规则浸润着“自强不息”的民族文化底蕴,深涵着爱国主义的民族道德精髓。
载人航天精神是祖国航天事业催生的硕果。实践催生理念,伟大的事业产生伟大的精神。中国航天事业是在极其艰苦和困难的条件下起步的,航天人顶风沐雨,风餐露宿,经历了各种磨难,克服了千难万险,正是特别艰苦的条件培育了“特别能吃苦”的精神。载人航天是当今世界极具挑战性的领域,在中国航天事业的旗帜下,航天员、科学家以及所有参试人员一次次向艰难险阻和生命极限冲击挑战,正是这种不畏艰险,敢于胜利的英雄气概,铸造了“特别能战斗”的精神。努力在世界高新技术领域占有一席之地,是中国几代航天人的雄心壮志,也是中国航天人的崇高历史使命,航天人深知它的分量,正是这种崇高的历史使命,激励航天人锲而不舍,不懈探索,超越登攀,磨砺了“特别能攻关”的精神。在航天人的心中,事业第一,工作最重。他们合家庭,忘自己,忍耐寂寞,淡泊名利,奉献了青春年华,奉献了聪明才智,甚至献出了宝贵生命。正是这种不同于常人的特殊奉献,培养了“特别能奉献”的精神。中国载人航天事业历经的艰难,战斗、攻关、奉献的数十个春秋,催生铸就了载人航天精神。
载人航天精神是我军优良传统孕育的产物。载人航天事业是国防领域的高端和前沿,载人航天队伍是以军职人员为主体、以科技人员为骨干的军事化群体。其国防地位和军事氛围,决定了载人航天精神蕴含着军人的思想、气质和品格,闪耀着我军优良传统的光彩。在“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16个大字中,清楚地印烙着“井冈山精神”的坚定政治信念,“长征精神”的坚韧意志品格,“延安精神”的艰苦奋斗风范,“两弹一星”精神的奉献创新品质。正是这些我军近80年历史所形成的优良传统,孕育形成了与我军优良传统同根同脉的载人航天精神。
原文标题:践行革命军人道德弘扬载人航天精神铸造祖国航天事业新的辉煌,作者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特级航天员 杨利伟
2005年1 0月17日,我国自主研制的神舟六号载人飞船顺利返回。喜讯传来,举国欢腾。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对神舟六号载人航天飞行获得圆满成功致电热烈祝贺,全世界中华儿女无不为之感到骄傲和自豪。神舟六号载人航天飞行圆满成功,标志着我国在发展载人航天技术、进行有人参与的空间试验活动方面取得了又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大胜利,是中国人民攀登世界科技高峰的又一伟大壮举,是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取得的又一骄人成就,是伟大祖国的荣耀。2008年9月,神舟七号载人航天飞行又获得了圆满成功。我国3名航天员首次成功实施空间出舱活动和空间科学实验,实现了我国空间技术发展的重大跨越。这一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向世界宣告,中国已成为世界上第三个独立掌握空间出舱关键技术的国家。这是我国载人航天事业发展史上的又一重要里程碑,是我们建设创新型国家取得的又一标志性成果,是中国人民攀登世界科技高峰的又一伟大壮举,是中华民族为人类探索利用外层空间作出的又一卓越贡献。
在实施载人航天工程的进程中,中国航天人牢记党和人民的重托,满怀为国争光的雄心壮志,自强不息,顽强拼搏,团结协作,开拓创新,取得了一个又一个辉煌成果,也铸就了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的载人航天精神。这是我们党、国家、军队和人民的宝贵精神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