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教学设计模式_教学设计论文

一种初中物理教学设计的模型,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教学设计论文,模型论文,物理论文,初中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自20世纪八九十年代,教学设计这一学科迅速发展,形成了许多教学设计的理论和模型,以适应不同目的、不同学科的需要。在实际当中,许多教师对此却一无所知,大多数备课仍然存在教学目标不准确、不可评价,教学策略选择不当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我们有必要设计一个可操作的教学设计模型,以便指导我们的教学。

      我们通过对布鲁姆教学目标分类、加涅学习结果分类、奥苏伯尔有意义言语学习理论、皮连生的教学设计等一系列教育心理学理论的研究,设计出了基于科学取向教学论的教学设计模型。流程包括:课程标准的解读、教学任务分析、教学目标的设计、教学策略的选择、当堂检测的设计、教学活动的设计等,其他从略。

      这一模型与常见的教学设计相比较,不同之处有:“教材分析和学情分析”变为“教学任务分析”、“教学方法与媒体”变为“教学策略的选择”、“当堂检测”以目标为导向并前置。从具体设计的内容来看,这一模型要求教师的教学行为以科学取向教学论的原理为指导,教师不仅要知道学习的一般过程和条件,还要了解学习的特殊过程和条件,能够严格地区分学习结果与学习过程。这一模型把教学任务分析视为最重要的教学设计环节,强调根据学习类型,具体甄别学生的原有知识和技能,强调原有知识决定教学的成败。

      下面就以初中物理教学设计为例,进行一一论述。

      一、课程标准的解读

      解读课程标准,首先是结合教材对课程标准中的具体目标进行选择。课程标准是国家对学生接受一定教育阶段的教育之后的学习结果所作的具体描述,是国家教育质量在特定阶段应达到的具体指标。课程标准的解读对教学起到导向的作用,其结果将直接影响教学的结果。因此,这一步必不可少,它是整个教学设计的基础和依据。

      (一)选择列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概念性知识是课程标准中比较明确的目标,通常以三级主题的形式呈现,比较容易选择;而程序性知识、物理方法、实验技能等,则难以准确地选择出来,是教学设计的难点,也是我们制定教学目标的最重要的依据,它对我们的教学设计起到根本的导向作用。

      如:课程标准对初中物理“学习使用天平和量筒”这一节的要求是:“1.2.2会测量固体和液体的质量”,对量筒的使用课程标准虽然没有单独进行说明,但要求学生“会测量固体和液体的密度”,此处隐含着学生“会测量固体和液体的体积”。列出课程标准中对“学习使用天平和量筒”这一节所做出的内容要求以后,我们就能够相应地列出教学目标:结合托盘天平实物复述托盘天平的使用步骤;使用托盘天平测量固体和液体的质量;结合量筒实物复述量筒的使用步骤;使用量筒测量固体和液体的体积。进而有针对性地设计教学过程、教学评价等。

      (二)选择列出高级技能

      科学探究能力是初中物理学科中综合应用各种概念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的高级技能,需要达到分析、评价和创造的认知水平。在学习初中物理“科学探究:凸透镜成像”这一节时,学生要完成实验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就必须明确探究目的和已有条件,能够有依据地提出猜想与假设,会根据猜想与假设进行设计实验与制定计划,能够选择科学探究的方法及所需的器材等,这些都是学生顺利完成这一节学习任务所需的探究能力,因此需要把学生设计实验的能力作为本节教学的重点内容。

      (三)选择列出情感类目标(略)

      二、教学任务分析

      (一)按照布鲁姆二维表进行知识分类

      在对课程标准解读后,就可以列出相应的知识。教学任务分析首先要依据布鲁姆二维表分析知识的类型和认知水平。

      在学习初中物理“力的平衡”这一节时,学生需要掌握的核心知识如表1。

      “平衡状态”和“平衡力”都属于布鲁姆教学目标分类中的概念性知识,要达到理解的水平;“二力平衡”属于概念性知识,要达到运用的水平。

      (二)教学任务分析

      任务分析分析的是从学生的原有水平达到教学目标之间所需要的从属的知识与技能,并确定它们之间的层次关系及其学习类型、学习条件等,是介于“确定教学目标”和“确定学习者原有水平”这两个环节之间的一个重要教学设计环节。教学目标陈述了学习者的终点行为,即通过教学后他们会做什么或会说什么。任务分析则要进一步揭示学习者需要掌握哪些知识、技能、态度或行为方式才有可能达到目标。设计者需要确定课程标准和教材中包含的本节课的学习类型,以及分析完成学习任务所需要的步骤。设计者也需对完成学习任务所需的子技能进行分析。通过这些分析,可以形成学习所需的能力或子能力以及这些能力之间关系的蓝图。任务分析主要目的是引导教师应用学习分类理论,指导教学策略的选择与开发,解决“如何教”的问题。任务分析的终点是学生的起点能力,包括原有知识、技能和学习策略。

      在学习“压力的作用效果”这节课时,学生要建立“压强”的概念,是定义性概念的学习,属于加涅学习结果中的智慧技能的学习。“定义性概念”是通过概念的定义而习得的概念。学生要达到这一学习结果,其学习条件是预先习得构成概念定义的相关概念:“压力”、“受力面积”和“比”。其中“比”是学生的起点知识,“受力面积”是“面积”的下位派生概念,“压力”是“弹力”的下位概念,而“弹力”又是“力”的下位概念。所以学习“压强”这一概念的起点能力是:学生掌握了“弹力”、“面积”、“比”的概念和基本单位,知道力的作用效果与力的大小有关,会用比值定义法建立速度等概念。要达到终点目标所需的能力是:学生能够区分“压力”与“重力”等概念,区分“面积”与“受力面积”的概念。

      (三)学情分析(略)

      三、设计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预期学习者学习的结果,确定在教学之后学生应该能够做什么。准确的教学目标可以起到导教、导学、导测评的作用。传统的教学目标描述的是内在的心理过程,所使用的词语是“理解、知道、领会、掌握、热爱、欣赏”等。这样的陈述存在着不准确、不具体、不可操作、不可评价等问题。具体的教学目标需要运用如“陈述、指出、找出、演示、说出、解释”等行为术语,这样的陈述可以使内部过程外显,教学设计者实施起来才准确、具体、可操作、可评价。

      如:在学习初中物理“做功了吗”这节课时,许多教师会列出这样的教学目标:“知道机械功的概念;认识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理解功的计算公式”。修改后的教学目标可以表述为:“会根据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判断具体事例中的力对物体是否做功;会用功的公式计算具体事例中的力对物体做了多少功;举例说明1J的功有多大”。两种表述相对比不难看出,基于科学取向教学论的教学目标表述会更加的具体、准确、可操作、可评价。

      四、教学策略的选择

      教学策略指的是教师为实现教学目标或教学意图所采取的一系列问题解决行为。教学策略不是指具体教学方法,而是指适合达到一定教学目标的一整套教学步骤、方法、媒体的选择等。在师生相互作用的课堂教学中,教学策略的选择应根据现有的学习原理和规律、所学知识的类型和学习者的特征等因素而定。

      

      在学习初中物理“力的平衡”这节课时,“平衡状态”属于定义性概念,教师可以展示生活中受力而处于静止状态或做匀速直线运动的实例,通过这些实例学生会发现概念的两个关键特征:受力、处于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要习得这一概念学生必须事先习得受力、静止状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等概念。在设计概念性知识的教学时,一是引导学生从概念例证中进行归纳概括,即使用“概念形成”的方法;二是直接向学生呈现概念的关键特征再辅以例证说明,即“概念同化”的方法。

      五、设计当堂检测

      教学评价活动贯穿整个教学系统的设计过程,其中对学习者在学习目标上的成就测量和评价是教学评价的核心成分。对照教师原先确定的教学目标,测量、诊断与评价每一个学生是否达到既定的教学目标。如果教学目标已经达到,则一次完整的教学过程已经完成;如果未达到教学目标,则需要进行教学反思并采取补救措施。教师应该根据学习任务的不同类型编写测验试题,以便检测不同形式的知识和能力。当堂检测的设计要注意与目标的对应性,提倡检测学生对概念性知识的新例证进行辨别和解释。

      如:初中物理“来自地球的力”,其中一个教学目标:“写出重力的符号,说出重力的施力物体”,这是一个记忆事实性知识的目标,因此题目可以设计成:“投出去的篮球最终会落回地面,这是因为篮球受到________施加给它的重力的作用,重力的符号是________。”另一个教学目标:“运用重力与质量的关系计算实例中物体所受重力的大小”,这是一个运用概念性知识的目标,因此题目可以设计成:“有一辆货车总载重量是1.4×

kg,则这辆货车满载时货物所受重力是________。”

      六、设计教学过程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学生能动地进行学习活动,循序渐进地掌握知识和基本技能。教学过程,既包括教师的教,也包括学生的学。每一步活动、每一个问题我们都要依据课程标准、任务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和教学策略选择分析而进行设计,设计要具有针对性、可操作性。建议运用皮连生教授提出的“六步三段”教学过程模型进行教学活动设计,样例可参考《复印报刊资料·中学物理教与学》2014年第10期《“六步”教学过程模型的应用——以“压强”概念的教学为例》一文。

      通过上述分析,基于科学取向教学论的教学设计模型并没有完全否定教师之前所熟悉的教学设计模型,但它超越了旧的模型,环节设计更加完善。

标签:;  ;  ;  ;  ;  ;  

初中物理教学设计模式_教学设计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