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礼华 四川省宜宾市人民路小学 644600
中图分类号:G62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ISSN1672-2051 (2019)06-189-01
美国华盛顿国立图书馆的墙壁上写有三句话:“我听见了,但可能忘掉;我看见了,就可能记住;我做过了,便真正理解了”。可见,动手操作,实践探索,亲自参与是何等的重要。我国新课标将“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作为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要求组织学生亲历“操作实验、观察现象、提出猜想、推理论证”等活动,从而让他们获得知识、积累活动经验、感悟数学思想。小学数学课堂操作习惯用得好,能让我们的课堂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我想结合我的教学案例和大家分享一下:
1.在动手操作中促进学生理解。
在小学教学中,要根据学生的思维以具体形象为主这一特点,让学生通过观察、实践发现规律,根据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规律,在教学过程中抓住时机,让学生通过实践和观察发现规律,拓展学生的思维。
例如在这个例题中:同学们在全长100米的小路一边种树,每隔5米栽一棵(两端要栽),一共需要多少棵树苗?为解决这问题,可以先带着学生在自己的作业本上画一条10厘米长的线段,每隔2厘米种一棵树(两端都要种)。看一看,一共需要多少棵树苗?接着为把学生分成小组再在分组自选试画21厘米长的线段每隔3厘米种一棵呢?或28厘米长的线段每隔4厘米种一棵呢?通过两次的画图和写算式、比较分析和总结后发现:如果两端都要栽的话,总长÷间隔距离﹢1=总棵树;同时并板书这一发现。紧接着,让学生利用实际动手操作得出的公式去解决例题,很快学生就可以把例题完成,收到很好的效果。
还可以用此操作发现一端不种、两端都不种或围城圆圈种的规律公式。学生通过动手、动脑得出的概念公式,既发展了学生动手、动脑的能力,又加深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印象,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
2.在操作中验证所学数学知识。
在教学多边形的面积的练习中有这样一个题目:用木条做成一个长方形,长18厘米,宽15厘米,它的周长和面积是多少?如果把它拉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周长和面积有变化吗?这种题目本身就具有很大的吸引力,学生们都很想知道,如果把它拉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周长和面积到底有没有变化。在这种情况下,先让孩子们作出猜测:孩子们争议很大,老师知道学生的兴趣、求知欲上来啦。为了印证他们的猜测,因势利导,让学生把上课前准备好的用硬纸条和图书钉钉成的长方形,先分别量出它的长和宽,计算出它的周长和面积。然后拉一拉,把它拉成平行四边形,让学生看一看手中的平行四边形它的底实际就是长方形的长(没变),它的高即随着平行四边形拉得越扁就越短,根据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面积=底×高,那么它的面积就越来越小,由此可见它的面积变了吗?学生异口同声地说:“变了,变小了。”再观察平行四边形的周长还是原来的四条边的长度,所以周长没有变化。通过学生的拉一拉的动手实践,验证了刚才的猜测,发现:周长不变,面积变小了。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3.学生在在操作中受到启发。
在教学“有余数的除法”时,让学生拿出自备的9根小棒,摆一摆,可摆几个长方形,还剩几根。学生操作后,教师问:大家发现了什么?剩下的还能再摆一个长方形吗?怎样列式计算呢?这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内容:(板书)“有余数的除法”。剩下的1就叫余数,展示有点孩子摆的情况,问能不能写成9÷4=1……5呢?让学生带着疑问去动手操作发现不行,因为剩下的5根中可以用其中4根摆一个长方形,从而总结出余数要比除数小。既激起了学生的探究,又突破了教学的难点,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有余数的除法和余数与除数间的大小关系。
4.用操作加深对知识的记忆。
老师们常说:这个知识为都讲过无数遍了,但孩子总是记不着!其实呀,孩子们被这样的批评也很无辜的。因为数学很多知识,特别是几何图形知识很抽象、孩子很难直观理解和死记硬背的。如果有孩子亲手操作、经历过程、自我发现,孩子的理解和记忆就透彻和难忘了。
如在学习圆锥的体积公式时,孩子们一看公式就晓得1/3sh,但为什么要乘1/3呢?如果没有操作过程,学生除了难以理解,以后使用计算时还会常常忘记乘1/3呢。为此,能安排了用水和河沙装等底等高的圆锥和圆柱的操作过程,学生们惊喜的发现等底等高的圆锥三杯水或者沙子刚好能装满一个圆柱,从而理解了公式的来历就容易记住了要乘1/3.
5.操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生学习最好的老师。老师能创造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孩子们参与度高,思考力强,学习知识就容易进入状态。
教学三角形内角和时,先让学生画个任意三角形,然后老师对学生说:“请大家把自己画的三角形三个内角的度数量出来,只要你们把其中的两个内角的度数告诉我,我定能猜中第三个内角的度数。”教师这么一说,学生兴趣很浓,都想考考教师,看教师能不能猜中自己的,都认认真真的测量。许多学生把量出的两个内角的度数告诉教师,结果第三内角的度数很快被教师猜中了。学生感到教师真神,很想知道教师是怎样知道第三个内角度的。老师在学生兴趣正浓之际,让学生把三角形剪下来,并指导学生把两个角撕下,和第三个内角拼在一起拼成了什么角?结果每个学生都拼成了一个平角。通过学生动手操作,得出:任何形状、大小不同的三角形,其三个内角都可以拼成一个平角。因为平角180度。这时,老师又追问:“你们能解释为什么三角形最多只能有一个钝角或最多只能有一直角吗?”学生们有进入热烈的探讨中,难点知识就被突破了。
这样的数学操作,使课堂便得轻松活泼、丰富多样。在这种轻松愉快的环境下,学生的心智也得到开发。
当然,小学生动手实践良好习惯的培养,教师必须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灵活运用,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有效措施,它更是一个长期的不断实践、反思和总结的过程和教师综合教学技能运用的体现。
论文作者:罗礼华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教师》2019年6月刊
论文发表时间:2019/4/8
标签:学生论文; 内角论文; 操作论文; 角形论文; 余数论文; 面积论文; 发现论文; 《中国教师》2019年6月刊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