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压发病机制研究进展论文_高迪,任明(通讯作者)

高血压发病机制研究进展论文_高迪,任明(通讯作者)

青海大学附属医院 青海省 西宁市 810001

摘要:高血压是我国最常见且危害性严重的心血管疾病之一,也是最常见的流行病之一,是心、脑血管疾病的重要病因和危险因素,可影响心、脑、肾等脏器的结构与功能,最终导致器官的功能衰竭甚至是多功能脏器衰竭导致死亡。本文旨在通过综述目前发现的高血压的发病机制,增加对高血压疾病的认识,为高血压的早期预防,及时诊治及临床治疗提供有价值的参考意见。

关键词:高血压 发病机制

高血压的患病率和发病率因国家、地区、种族的不同而存在差异,有研究表明,高血压患病率、发病率及血压水平随年龄增加而升高。我国从20世纪50年代以来共进行3次较大规模的成人血压普查,其中高血压的患病率由1959年的5.11%上升至1991年的11.88%,总体来看,呈上升的趋势。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CDC)公布的一项研究显示, 估计2010年中国成年人高血压患病人数可达3.3亿,45万人可能会因高血压导致死亡。高血压严重影响患者日常生活,严重时甚至影响家庭。因此,本综述旨在对高血压的发病机制进行总结探讨,期望为高血压的早期预防、临床治疗等提供一些参考价值。

高血压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原发性高血压简单而言即为原因不明的高血压,以血压升高为主要临床表现,通常简称为高血压。继发性高血压是指由某些确定的疾病或病因引起的血压升高,约占所有高血压的5%。肾脏疾病、内分泌疾病、心血管病变、颅脑病变等是引起继发性高血压的主要疾病和病因。

高血压的发病机制相对比较复杂,目前高血压的发病机制相对集中在交感神经系统活性亢进、肾性水钠潴留、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RAAS)激活、细胞膜离子转运异常、胰岛素抵抗等。目前国内外对高血压的发病机制进行了一些新的探索,下面就这些机制作简要的介绍。

1、免疫机制

研究表明,在高血压的发生发展与中以免疫细胞浸润为标志的血管炎症反应起着重要作用。有研究认为高血压是一种慢性低级别炎症反应(chronic low grade inflammation[1],而且常伴随着免疫功能异常。高血压的发生发展的病理过程与固有免疫和适应性免疫密切相关[2],免疫调节异常可促进高血压的发生与发展,对其靶器官的损害也有促进作用。许多研究提示T淋巴细胞是适应性免疫反应中对高血压疾病起着明显作用[3]。高血压的发展需要T细胞的炎症成分,高压刺激促进血管周围脂肪组织及肾脏组织中活化T细胞的聚集,在高血压中起重要作用。其中与高血压疾病相关的T细胞包括辅助性T细胞(helper T cell , Th细胞)及Th1/Th2、Th17细胞、免疫调节T细胞(regulatory T cell,Treg )以及细胞因子等。机体防御的第一道防线是机体的固有免疫系统。屏障结构、固有免疫细胞、固有免疫分子是这一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研究表明,固有免疫在高血压的发病中起着重要的作用[4]。

2、基因多态性

高血压是一种与环境因素和遗传因素导致的多基因性遗传疾病,遗传因素的改变可导致约50%-60%的血压水平变异[5]。近年来,基因检测技术突飞猛进,促进了人类对于高血压遗传基因的研究。MicroRNA (miRNA)是一类非编码的单链RNA,它可以与特定基因mRNA的3’端非翻译区(untranslated regions, UTRs)结合从转录后水平调节基因的表达。最近研究发现一个由人类巨细胞病毒(human cytomegalovirus, HCMV)编码的miRNA ( HCMV –miR-UL112)与高血压发病风险相关,HCMV-miR-UL112与干扰素调节因子-1的3’端UTR区结合,从而参与该蛋白的合成的抑制,最终下调血管紧张素II受体2 (angiotensin II receptor 2,AT2)的表达,引起血压升高。随后,其它的与血压调节相关的miRNA也陆续被发现。而最近的动物实验研究发现ACE的甲基化和组蛋白修饰也跟血压水平的变化相关[6]。总之,研究技术的不断进步必然会为高血压在基因遗传方面的机制越来越明确。

3、血浆同型半胱氨酸

大量的流行病学和临床研究证明,高同型半胱氨酸(hyperhomocysteine, HHcy)是动脉粥样硬化及心血管病的独立危险因素之一。H型高血压通常指伴有Hcy水平≥l0ummol/l的原发性高血压。有报道显示,中国成人高血压中约有75%的人是H型高血压。

3.1HHcy导致血管内皮细胞功能障碍

血管调节障碍,白细胞黏附调节障碍,调节凝血、纤溶及抗血小板聚集的功能障碍等血管内皮细胞功能障碍在动脉粥样硬化以及高血压的发病机制中也骑着重要作用。研究表明,内皮功能是独立于其他心血管疾病预测心血管疾病预后的危险因素 [7]。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3.2HHcy促进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

动脉粥样硬化的关键环节是血管平滑肌增殖,而动脉粥样硬化与高血压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Hcy能促进平滑肌细胞迅速增殖,导致管壁增厚,从而影响血管的舒张功能。另外,HHcy可促进钙离子的内流和细胞内线粒体钙离子的释放,进而促进平滑肌细胞的增殖[8-9]。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使血管内皮胶原蓄积,同时使血管的微纤维缺失或聚集紊乱,引起血管内皮异常,导致弹性蛋白与胶原蛋白比值下降,使血管壁弹性减弱,引起体循环血管阻力增加,最终导致血压升高。

3.3 HHcy增加动脉僵硬度

大动脉弹性减退可导致收缩压升高、脉压增大。血中Hcy浓度升高促进弹力纤维降解的同时促进胶原纤维的合成,使大动脉弹性下降,增加了大动脉的僵硬度。有研究表明,调整年龄、平均血压、动脉闭塞程度、肾小球滤过率等因素后,Hcy水平与颈、股动脉脉波速率呈正相关[10]。

4、微血管病变

微血管病变在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心血管疾病形成靶器官损害的重要基础包括小动脉、微动脉和毛细血管的结构与功能改变,同时微循环是形成循环阻力的主要场所,约占总外周阻力的70%,这使微循环成为以血管阻力升高为特征的疾病(如高血压)的主要发病机制。微循环在高血压的病理生理机制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血压的升高以外周阻力增加为基础,主要定位在直径150~300μm的小动脉和10~150μm的细动脉。微血管重构是高血压发病的中心环节,即阻力血管结构改变导致循环阻力升高的病理过程[11]。高血压引起血管重塑和血管稀疏。重塑是指阻力血管和小动脉管腔直径减少,从而导致结构改变;血管稀疏,即血管空间密度降低,包括小动脉、毛细血管和小静脉[12]。

综上所述,高血压的发病机制与多种因素相关,相信随着进一步的深入研究,人们对于高血压的发病机制会更加了解,为以后高血压的早期预防、早期诊断、治疗以及预后提供更多的科学依据。

参考文献

[1] Mauro C,Marelli-Berg FM. T cell immunity and cardiovascular metabolic disorders:does metabolism fuel inflammation?[J].Front Immunol,2012,3:173.

[2] Trott DW,Harrison DG.The immune system in hypertension[J]. Adv Physiol Educ,2014,38(1):20-24.

[3]王雪春,孙跃民.CD4+T细胞亚群与高血压发病机制关系的研究进展[J].中华高血压杂志,2013,21(4):327-330.

[4] Gomolak JR, Didion SP. A role for innate immunity in the devel- opment of hypertension[J]. Med Hypotheses, 2014, 83(6):640-643.

[5]Fava C,Sjogren M,Montagnana M, et al.Prediction of blood pressure changes over time and incidence of hypertension by a genetic risk score in Swedes[J].Hypertension,2013,61(2):319-326.

[6]Simino J, Rao D C, Freedman B I.Novel findings and future directions on the genetics of hypertension[J].Curr Opin Nephrol Hypertens, 2012, 21 (5):500一507.

[7]Schachinger V,Britten MB,Zeiher AM. Prognostic lmlpact of coronary vasodilator dysfunction on adverse long-term outcome of coronary heart disease[J]. Circulation.2000,101( 16):1161-1906.

[8]Clarke MC,Littlewood TD,Figg N,et al. Chronic apoptosis of vascular smooth muscle cells accelerates atherosclerosis and promotes calcification and medial degeneration [J]. Circ Res,2008, 102(12):1529-1538.

[9]Dalton ML,Gadson PF Jr,Wrenn RW,et al. Homocysteine signal cascade: production of phospholipids,activation of protein kinase C,and the induction of c-fos and c-myb in smooth muscle cells [J]. FASEB J, 1997, 11( 8):703一711.

[10] Bortolotto LA , Salar ME , Billaud E , et a1. Plasma homocysteine , aortic stiffness and renel function in hypertensive patients [J]. J Hypertens, 1999,34( 4pt 2):837-842.

[11]Mulvany MJ. Small artery structure: time to take note?[J]. Am J Hypertens,2007,20(8):853-854.

[12]Renna NF, de las Heras N,Miatello RM. Pathophysiology of vascular remodeling in hypertension[J]. Int J Hypertens, 2013,(1):1-7.

论文作者:高迪,任明(通讯作者)

论文发表刊物:《医师在线》2017年1月第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3/21

标签:;  ;  ;  ;  ;  ;  ;  ;  

高血压发病机制研究进展论文_高迪,任明(通讯作者)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