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高中历史课教学内容安排的建议,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课教学论文,建议论文,高中历史论文,内容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在世纪之交以及进入21世纪以后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我国高中历史课宜讲授中国20世纪史和世界20世纪史。
在论证上述建议的合理性与可行性之前,让我们首先考察一下我国中学历史课教学内容的现状及存在问题。按九年制义务教育初中历史教学大纲的规定,现在初一是上中国古代史,初二是上中国近现代史,初三是上世界历史(包括世界古代、近代和现代史,以近现代史为主)。高中近几年的安排是:高一上世界近现代史,高二开中国近现代史,高三文科班开设中国古代史选修课。1995年颁布的即将实施的新的普通高中历史教学大纲(实验稿)则规定,今后高一开设中国近现代史(必修课),高二开设世界近现代史(限定选修课),高三开设中国古代史(选修课)。很明显,这种安排的意图是:让学生在初中初步学习中外历史、尤其是中外近现代史的基础上,进入高中阶段后进而在更高的层次上重复一次,以巩固所学知识,并加深对历史的认识和理解。此可视为我国中学历史课教学内容安排的一大特点。而问题恰恰也就出在这里。因为,这种安排必然使高中历史课的教学内容与初中严重重复。从理论上讲,重复可以是简单的机械的重复,也可以是螺旋上升式的重复。中学历史教学大纲制定者的意图无疑是后者,而实际上,由于教材内容高初中过于近似,课时又相差无几,高初中历史教师的水平也说不上有质的差异,其结果必然是或主要是简单机械的重复。为了说明目前高初中历史教学内容重复的严重性,下面笔者从现行初高中历史教材中选出三课(章),把三课(章)的标题以及各课(章)所讲“子目”罗列出来,以便见一斑而窥全豹。(表见下页)
仅根据以上三章的课(章)目以及所包括的子目,即可清楚地看出高初中历史教学内容的重复是多么严重。当然,高中教材还是有不同初中教材的地方,如叙述详细一些,材料丰富一些,分析深入一些,而且,高中新编《世界近现代史》上册,不是从1640年的英国资产阶级革命讲起,而是从十四、五世纪之交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与新航路的开辟讲起,处理有新意。但这又产生一个新问题,即教学内容多与教学时间少的矛盾更加突出。中国近现代史和世界近现代史时限长,内容多,高中历史课的课时又极为有限,怎么能讲得完呢?为此,教师只得快马加鞭赶进度。这样,生动形象的讲述,深入透彻的剖析,学生活动的安排就顾不上了。结果是高中历史课越上越枯燥,学生越来越不感兴趣,高中历史教学质量难以保证。
针对高中历史课教学内容安排的欠缺及其带来的负面影响,笔者建议对高中历史教学的内容进行调整,具体方案是:
高一开设中国20世纪史(必修课);
高二开设世界20世纪史(限定选修课);
高三开设中外古代史(选修课)。
职业高中、中等师范学校历史课的开设亦可参照此方案安排。
如果我们把视野放宽一点,笔者还要指出,之所以提出高中开设中外20世纪史的建议,除了避免重复、缩短“战线”、适应课时,让高中历史教学真正在初中历史的基础上螺旋式上升以外,还有其它深层次的原因。
人民教育出版社人民教育出版社
初中《中国历史》第四册高中《中国近现代史》下册
第22课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前进第六章 社会主义建设在曲折中探索
前进
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召开中共八大的正确决策
整风运动 整风运动
社会主义大规模经济建设的开展和失误“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调整国民经济任务的胜利完成反右倾斗争和三年经济困难
七千人大会和十年建设成就
第23课 “文化大革命”动乱的十年第七章 “文化大革命”的十年内乱
“文化大革命”的发动 从批判《海瑞罢官》到“文化大革命
”的开始
粉碎林彪反革命集团“全面夺权”和林彪反革命集团的覆灭
江青反革命集团的覆灭 动乱中的国民经济
国民经济建设在曲折中前进 江青反革命集团的覆灭
第24课 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期第八章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历史性的转折 伟大的历史转折
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和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改革开放与辉煌成就
新时期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成就 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提出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宏伟目标 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而奋斗
首先,在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20世纪占有特殊的重要的地位。有的研究者指出:“20世纪的人类历史是人类有史以来最为动荡、最为迅猛、最为深刻的100年”(徐学初著《〈世纪档案〉导言》)。在这个世纪里,从世界的范围看,仅只两次世界性技术革命、两次伟大的社会政治大革命(俄国十月革命和中国革命)、两次世界大战、两个阵营(社会主义阵营和资本主义阵营)的历史就值得深入研究,更何况还有其它丰富的内容。20世纪的中国,从深受屈辱、贫困和落后之苦,到抗争、奋起、胜利,富有慷慨悲壮、催人前进、发人深省的内涵,同样值得人们去认识和学习。
其次,处在世纪之交的人们迫切需要进一步了解即将过去的历史,从中获得启示。著名中国近现代史专家戴逸先生指出:“尽管尘埃尚未落定,盖棺犹难论定,但人们惯常要回顾刚刚走过的那段路程,迫切地希望从刚刚逝去的历史中寻找经验,获得教益,增长智慧。因此,近现代史永远显示其新鲜的光泽和永久的魅力”(《中国历史学如何走向21世纪》,《光明日报》1996年12月31日第五版)。戴先生还预言,21世纪的中国历史学将以研究20世纪的中国社会及其事件、人物、思想、典制为重要内容。今天的中学生是新世纪的建设者,历史教学应该引导他们去了解、梳理和反思20世纪的历史,以便他们明确自己的责任,更好地承担起新世纪建设者的重担。
再次,20世纪的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都是相对独立的历史单元,适宜单独学习和研究。由于历史的发展是延绵不断的,并非每一个世纪的历史都是独立的历史单元,都适宜单独成篇地撰写和学习。但有趣的是,无论是世界还是中国,当历史跨进20世纪的门槛时,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和深刻的转折,因而使20世纪的世界历史和中国历史都显现出明显的阶段性特征,具有相对的独立性,成为一个历史单元,适宜单独研究与学习。从世界的角度看,20世纪初,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都已发展为帝国主义,无产阶级和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争也迈入新的阶段。按列宁的论断,世界历史进入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的新时代,显现出不同于以往任何一个世纪的特点。从中国的角度看,1901年《辛丑条约》的签订标志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与此屈辱相反相成,中国人民的斗争也进入完全意义上的民主革命阶段。20世纪的中国历史,是中国人民进行民主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历史,它不同于以往任何一个世纪的中国历史,是特征明显的相对独立的一个历史单元,同时适宜单独研究与学习。为了保持历史的系统性与连续性,在高中“20世纪中国史”和“20世纪世界史”教材的最前面,均可安排一个序章,概括地讲20世纪以前的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以加深学生对历史的总体认识。
最后,历史学研究的动向以及20世纪文学史研究、教学的经验也启示我们要重视中外20世纪史的教学。近年,《20世纪中国史纲》、《20世纪欧洲史》、《世纪档案》等著作相继出版,《20世纪中国史研究刍议》(作者符啸)、《研究本世纪史》(作者冯一下)等文章陆续发表,中学历史教学界应关注这一新动向,注意吸收史学研究的新观点、新成果来调整高中历史的教学内容。在中国文学史研究中,早在80年代即有人提出“20世纪中国文学”这一概念,随后即成为一门学问,而且越来越热。现在,《20世纪中国文学发生论》、《百年中国文学史》、《20世纪中国戏剧思潮》等著作出版了,不少高等学校中文系开设了“20世纪中国文学”这门课程。一些文学史家强调,在行将告别20世纪之际,回顾、梳理和反思20世纪的中国文学,为百年中国文学立传已成为当今文学史家重要而紧迫的任务。我国中学历史教学界应有这样的使命感、责任感和紧迫感,应借鉴文学史教学的经验,加强中外20世纪史教学。
总结上述,笔者认为在高中开设中外20世纪史是合理的、必要的、可行的。这一方案比之现在的高中开设中外近现代史的安排有明显的优越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