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造大学:大学校长不能放弃的责任,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大学校长论文,责任论文,大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作为大学的最高行政首脑,大学校长是大学的灵魂人物,对大学的生存发展具有决定性的作用。一所大学能够保持竞争优势必然有其内在原因,而大学校长就是一个极其重要的因素。纵观高等教育史,国内外著名大学的崛起及持续发展无不取决于某位或一批优秀校长的作为。伟大的国家需要伟大的大学,伟大的大学需要伟大的校长。伟大的大学是不断改造不断进取,主动适应社会并引领社会进步的学术组织,而改造大学,是大学校长不能放弃的责任,因为大学的改造是靠大学校长去推动的。根据学术定义的严谨性,高等教育机构或高等学校与大学并非同一概念。本文所说的大学指综合性大学尤其是重点大学。
一、大学校长必须改造大学的理由
1.大学是同社会发展与时俱进的机构
根据前加州大学校长克拉克·克尔的研究,公元1520年前建立的85个组织,至今以同样的方式、使用同样的名字、做着同样事情的,其中70个是大学,余者都是宗教组织。他用三个“无与伦比”解说了大学何以经久不衰:“它在维护、传播和研究永恒真理方面的作用简直是无与伦比的;在探索新知识方面的能力是无与伦比的;纵观整个高等院校史,它在服务先进文明社会的众多领域方面所做的贡献是无与伦比的。”(注:克拉克·克尔.大学的功用[M].哈佛大学出版社,1963.44-45.)如果说前两个“无以伦比”是大学本质属性使然,表现了大学与生俱有的统一性,那么第三个“无与伦比”则揭示了大学何以能成为一个伟大而恒久的机构,那就是大学作为一个高度复杂的自适应组织能不断满足社会对它的需要,体现出它与时俱进动态发展的多样性。近千年来,大学从教学这一传统职能,不断发展出科研、社会服务的职能,日益凸现其在社会发展进步中不可或缺的作用并走向社会的中心;大学从来没有与社会及其所处的环境分离过,当它意识到传授知识和探索知识的最终目的都不能脱离为社会进步服务时,谋求与社会的密切合作就成为大学发展的自觉意识和行动。大学无时无刻不受到来自社会的影响,面对社会的多种挑战,取得成功的关键就在于大学校长能否发挥有效的领导作用。因为大学校长处在大学管理的中枢,在大学的方向确定、文化选择及组织整合等方面都具有决定性的作用。一部大学发展进步的历史其实就是大学校长不断改造大学以促使大学与时俱进的历史。
2.大学目前仍是有问题的机构
2002年在北京举办的中外大学校长论坛上,哈佛大学荣誉校长陆登庭教授的话使我们不得不重新审视大学的现状:“不论根据什么标准看,世界高等教育及其研究的实际发展水平都远远地低于他们应该达到的水平”,“只有少数国家高等教育的质量是令人满意的。”(注:陆登庭.一流大学的特征及成功的领导与管理要素:哈佛的经验[J].国家高级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2.(5).)坦言之,我国的许多大学都未能达到其应有的办学水平,
为了提高国民素质,必须加快高等教育大众化步伐.但是,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任务必须由多模式、多层次、多样化的高等教育系统来承担。作为国家及省级重点大学绝不能以降低教育质量为代价去盲目追求数量规模扩大,理由很简单:不同的高等教育机构有不同的教育使命和任务,当前我们最需要的是建设一批能与世界一流大学对话和竞争的高水平的大学,并以它们来带动整个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进步。就责任而言,大学当然应该为高等教育的大众化服务,但大学尤其是重点大学未必就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最有效的机构,更不能以牺牲优质的精英教育去简单地满足社会的这一要求,否则受害的最终还是国家和社会,一流大学绝非是靠数量取胜,相反,应是以质量压群。
大学规模并不是越大越好。事实上,世界一流大学就少有巨型大学。本科学生少而精就是哈佛大学的一个特点。至今哈佛才有1.8万多名在校生,斯坦福也仅有1.6万在校生,但这并未妨碍它们成为世界一流大学。而加州理工学院是最不追求学科齐全和规模庞大的学校,长期以来它的办学规模一直保持在2000人左右,但在2000年全美大学排行榜中却名列第一。相反,拥有6万多学生的德国慕尼黑路德维希·马克思米兰大学校长A·赫尔德里奇坦言:“无论如何不减少学生数目,要想达到优秀的研究和教学几乎是不可能的。”(注:A·赫尔德里奇.慕尼黑路德维希·马克思米兰大学与21世纪的挑战[A].21世纪的大学[C].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155.)G·卡斯帕尔校长在分析斯坦福大学何以成为著名的研究型大学时深有体会:“在一所超负荷的大学中,一种追求卓越的文化是不可能发展起来的。”(注:G·卡斯帕尔.研究密集型大学的优越性[A].21世纪的大学[Z].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104.)担负搏击一流大学使命的大学校长必须建立这样的理念:培养杰出的学者和世界一流的人才,比不加控制的招收数量庞大的学生更为重要。
3.大学之间的竞争日益激烈
如果对大学进行一种拟人化的描述,你可以看到世界一流大学都有其独特的精神气质:敢于竞争并勇于面对竞争。回顾历史,世界一流大学的产生离不开竞争。剑桥是与牛津竞争的产物,哈佛是与剑桥竞争的产物,耶鲁、斯坦福是与哈佛竞争的产物。世界一流大学都有一种非一流不当的豪气,同样,世界一流大学亦有泱泱大校的大气。如果当年牛津大学阻拦自己的人才出走剑桥,就不会有今日的剑桥大学;如果当年剑桥大学禁止自己的人才出走哈佛,也就不会有今日的哈佛大学;如果哈佛大学当年堵截自己的人才出走耶鲁,那么今日是否有耶鲁大学就是一个问号。什么是世界一流大学,不就是由一大群世界一流的学者和学生在一起自由传播和探索知识而形成的按一定规则行事的特殊学术生态环境吗?没有科学和人文大师的云集,凭什么说你就是一流大学?你何来大学的声誉和吸引力?在一个知识、经济、信息全球化的时代,人财物各种资源都在世界范围内流动,一流大学必须主动参与世界范围内的优质资源尤其是智力资源的竞争。
当前的问题是,我国大学包括著名大学不仅缺乏与世界优秀大学进行人才竞争的实力,更缺乏的是与之竞争的意识,即便在国内大学之间,尤其是著名大学之间也没有形成竞争局面。特别是在人才问题上,各校之间似乎保持着高度的友谊,彼此极少有人才的竞争和流动,这种状况对一流大学的建设有利吗?只有能够积极参与竞争的大学校长才会革故鼎新,只有那些自觉改造大学以提高办学质量和教育水平的大学才会立于不败之地脱颖而出。大学校长必须认识到:大学具有竞争性,好学生、好教师、好项目、好资源总是流向有竞争力的好大学。为此,大学校长必须努力使自己的大学保持一种良好的竞技状态,这种状态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学校的兴衰成败。
二、改造大学:校长应负什么责任
改造大学中,大学校长应负责任包括以下几点。
1.确定大学使命
使命是人们对组织必须承担的社会责任的一种认定,亦是人们对组织应有价值的一种判断和要求。有时它完全以组织的宗旨、目的和理想表现出来。任何社会组织,不论其大小都应当有自己的使命,并在使命确定的基础上,确定组织的目标和任务。对大学校长而言,其首要任务就是在大学的历史和发展基础上,从哲学的高度选择和确定大学的使命。大学改造的前提是明确大学的使命,未明大学使命的改造是盲目无方向的。在对高等教育使命和目的的历史回顾中,克拉克·克尔概括了代表性的四种观点:(注:克拉克·克尔.高等教育不能回避历史[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187-196、246.)(1)现状维持主义,强调维持现行的教育使命,坚持现行的教育使命是经过时间检验并证明是正确的东西,应该维持现状;(2)进化扩张主义,强调高等教育应该对社会的变化做出积极反应,通过教学、科研、服务成为社会生活方式进化和民主改进的力量;(3)集中主义,强调高等教育必须确定一个伟大的、理想主义的使命,从而保存它的精力集中于它本质核心的东西;(4)改造主义,强调利用高等教育创造一个新社会。从哲学角度分析:集中主义和改造主义属于一元理想主义,现状维持主义和进化扩张主义属于多元实用主义;从时间的维度考察:集中主义和现状维持主义主要着眼于过去和现在,改造主义和进化扩张主义主要着眼于未来。这样一种分类不一定能穷尽具有多样性的高等教育使命和目的,但对我们集中思考大学使命是有帮助的。从完美主义出发,大学的使命应该是注重知识发现和传播的理想主义与注重社会进步和改造的实用主义的结合。正是欧美大学使命既有坚持集中主义的又有坚持扩张主义的,才使得它们的大学有了多样性。哈佛大学之所以卓尔不群成为世界大学的学术领袖,因为它始终坚持:探求真理和学问是大学的核心价值。剑桥大学经久不衰的原因是它从未放弃自己通过追求国际最高水准的教育、学习与研究,从而对社会做出贡献的使命。伦敦大学的使命是这样确定的:“作为欧洲一流大学,伦敦大学通过各个学院及其中心机构为世界提供质量优良和范围广阔的高等教育机会并从事世界水平的科学研究。伦敦大学极其重视它在为那些由于宗教或性别背景而受限进入大学的人开放大学教育,并为许多无法获得大学学位及进入英国及其联邦的大学机构学习的人提供教育机会的传统并发挥先锋作用。”(注:University of London:Handbook 2001-2002.)
大学在学习社会占有重要位置,学习社会是不能放弃价值关心的,而大学最大的与众不同在于它是一个关心价值观并影响学生价值观的主要场所。这就决定了在大学使命的确定中,大学校长必须记住大学的一个不可放弃的集中主义使命:追求真理,崇尚学术。一位中国留学生讲过一则哈佛的故事:以《正义论》奠定崇高学术地位的当代社会学大师罗尔斯教授,讲完学期末最后一堂课,谦称所讲均属个人偏见,希望大家独立思考、自我判断。当他已离开教室好久,同学们的掌声依旧不息。于是该留学生问,到底要鼓掌多久,同学答曰:让罗尔斯教授在遥远的地方还可以听到为止。什么是哈佛?对真理的热爱,对学术的崇尚,对教授的尊重,这就是哈佛。哈佛的校训传说有多个版本,但有一个是最具权威的:与柏拉图同在,与亚里士多德同在,与真理同在。哈佛学生说:人无法选择自然的故乡,但可以选择心灵的故乡。我们的大学校长能否让我们的学子们把母校视为自己的心灵故乡并且热爱它呢?什么时候我们的大学也有了那种“遥远的掌声”,那么我们的大学校长也就应该感到欣慰了,因为拥有能配遥远掌声的教授和会自觉发出遥远掌声的学生,对一所大学是多么高的荣誉,多么的重要!我想能真正领悟这则故事之精神的大学校长,必知如何把握大学使命的灵魂。
2.建设一流教师队伍
关于教师对大学发展的重要性,许多大学校长都深有体会,清华终身校长梅贻琦先生说:大学者,非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哈佛前校长陆登庭说:在大学,没有比发现和聘用高级教师更重大的问题。只有教师的绝对质量达到了国际水平,一所大学才能称为是一所优秀的大学。因此哈佛校长主要就抓三件事:其一,聘教授,聘世界前五名的教授;其二,聘一流院长;其三筹措经费。凡期望把自己的大学带进优秀大学行列的校长,无不重视并研究教师及其作用。如斯坦福大学在创校之初,乔丹校长就提出了物色最优秀的教师担任教授的要求并成为传统。丹尼尔·吉尔曼受命担任约翰·霍普金斯大学校长后,就用了一年的时间研究大学的结构和选择优秀的教师和学者。他坚持这样的理念:“大学的目标应该鼓励学术研究和学者个人的成就,学者出色的成就将带动科学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他主张教学与研究相结合,认为:“最好的教师应是自由的有进取心的、课余在图书馆和实验室埋头研究的人,最好的研究者应是对执教有责任感、能从同事中受到激励、从学生中获得信心和从公众谈论中获得启发的人。”(注:周继武.好的大学,比金矿更能带来荣耀和福祉[J].教师博览,1999.(10).)他按自己独特的办学理念创建了霍普金斯这所美国最早注重科学研究的研究型大学,并为其今后成为世界名校奠定了基础。
当前,我国大学的改造面临的最大的困难就是教师队伍的建设。在理论和观念上,大家似乎都能认识到高水平教师的重要性,但在如何建设一流师资队伍的问题上,则显得束手无策。多年来,一方面,由于受我国事业单位人事体制行政管束太多太严的影响,大学缺乏必要的人事自主权;另一方面,受自身传统的人事观念和制度束缚,大学也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好教师的评价、聘用、晋升、待遇、辞退、流动等问题,导致优秀者进不来,平庸者出不去。当然,一些大学,尤其是著名大学已经意识到一流师资队伍建设对学校发展的至关重要,并且开始了针对优化师资队伍的人事制度的改革。譬如北京大学即将出台几近欧美大学模式的教师聘用体制,许多大学也制定了各具特色的优秀人才引进制度。尤其在“长江学者计划”的推动下,一些大学已经开始面向世界、面向全国高薪招聘杰出学术人才了。但总体而言,我国大学的教师任用尚缺乏公开性、竞争性、科学性和规范性。我国应建立以优良的学术资质、杰出的研究水平和教学能力为基准的教师选任机制,把大学的教学纳入质量保障系统。
3.加强制度创新
北大党委书记闵维方教授说:一流大学除了要有一流的学科,一流的学术队伍,一流的科研教学成果,一流的生源和一流的基础设施,还应该有一流的管理。在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进程中,管理至关重要,剑桥大学副校长安妮·朗斯代尔女士在分析剑桥成功的秘诀时指出:剑桥能够800年发展不衰,就是因为它能根据每个时代的特征管理学校。譬如,从世界各地聘请最好的教师和科研人员,并赋予他们很高的报酬,形成优秀人才竞争的局面;与产业界保持广泛而密切的联系,在高科技领域取得不俗的成果。参加2002年北京论坛的中外大学校长们普遍认为,时代要求大学校长既要具有战略思维和长远眼光、国际视野和前沿意识,又要掌握现代管理理论,提高大学的管理水平。然而遗憾的是,“任何管理者都必须对系统和组织实施有效的管理,这是一明确的责任,但在大学这一点并没有引起人们的高度注意”。(注:陆登庭.一流大学的特征及成功的领导与管理要素:哈佛的经验[J].国家高级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2.(5).)如果认真去考察我国大学,我们不难发现大学内部的管理疲劳已经十分明显。毫不夸张地说,有些大学已经成为管理问题成堆的组织,严重者可谓是不讲管理的组织。管理起始于制度,大学缺乏有效管理的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制度严重老化。除了前面所述的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大学人事制度,已经严重制约了大学学术自治和人才竞争外,大学严重的制度问题还有;资源配置管理,包括人力资源的配置管理的随意性;重大决策的非科学性、非民主性;教学制度的陈旧性等等。
大学是一个相当复杂的组织,同时大学又是一个高度分权化的组织。这导致大学必须建立一个既能围绕着统一的目标运行,又能调动各个学术组织及其成员积极实现其目标的大学制度。大学的常新无疑得益于其校长创新的办学理念,但再好的办学理念都必须转化为具有治校法规效力的制度方可对大学之治产生根本作用;大学之变,其实都是制度之变使然。大学经久不息的发展只有通过强有力的制度才能得到保证,世界著名大学无不如是。哈佛大学以培养世界一流人才而著称,其人才培养制度亦即教学制度的创新和改造自昆西1829年出任校长以来就不曾中断过。继昆西校长极力扭转了哈佛大学的办学方向,大力倡导重视理科教学并创建了理学院,从而使自然科学在哈佛受到极大重视后,查尔斯·埃利奥特校长坚持了哈佛以课程改革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原则,创立了自由选课制,从而把哈佛这所曾并无多大影响的专科学院带入了世界顶尖大学的行列。埃利奥特校长的后任劳伦斯·洛韦尔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改革,又建立了既能确保专业深度又能拓宽知识广度的“集中与分配课程制”。科南特校长则极力推行了普通教育制度。德里克·博克校长及陆登庭校长则为哈佛教学制度的进一步完善和改革做出了巨大贡献。德里克·博克校长在350周年校庆时指出:哈佛的成功最重要的是,我们有一套组织高等教育的方法,即一套不断创新的方法,这套方法就是制度。
教育经费不足是全世界范围内高等教育的难题。在牛津大学卢卡斯校长看来,筹措经费和保证高质量的师资是21世纪大学面临的两大挑战。在经费有限的情况下,最重要的是使用经费要有一个明智的选择。现在即使最富有的大学,也不可能对各个学科领域实行平均投入,而是要有选择地投入。欧美大学在资源的分配上有一套完整的先评估再分配的科学制度,挥霍浪费资源或资源使用效率不高在欧美大学都是不能容忍的,况且在制度上也无此可能。比较而言,我们大学的资源分配就随意多了,各种财务管理松懈不说,浪费和漏洞就不少。
由于制度创新是由人来完成的,它应该是人的理性的产物。为此,大学的制度创新首先要迎合“主义”,即制度创新必须反映大学的价值倾向和追求;其次,大学的制度创新要直面“问题”,即大学的制度创新必须从现实出发,旨在解决阻碍大学进步的实际问题。离开了“主义”的制度创新,易就事论事为细小零碎的实践问题所累而忽视整体长远的价值追求,从而导致因缺乏制度应有的整体性、前瞻性而不能高屋建瓴;而离开了“问题”的制度创新,虽然精致漂亮,但可能脱离实际好高骛远,从而中看不中用。因此,大学的制度创新最好是“主义导向,联系问题”,应因地、因时、因事而宜,既立足大学现处的社会结构、正视法律实践中的现实问题,又坚持大学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