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次并购浪潮的回顾:特征、成因与影响,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成因论文,浪潮论文,第五次论文,特征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83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6964[2004]04-031212-1146
发端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的第五次并购浪潮,不论是并购的总规模还是单项并购额都远远超过了历史上的前四次,其中跨国并购更是增长迅速。根据联合国贸发会议的统计,20世纪90年代跨国并购额占全球并购总额的比重保持在25%左右,2000年这一比重上升到了33.5%。2000年,全球并购总额达到了3.4万亿美元,其中跨国并购额超过了11.4亿美元,比1999年增长近50%。(注:UNCTAD:World Investment Report(2000),pp106-109.)2001年以来,全球跨国并购的扩张势头有所减弱,全球跨国并购数量从2000年的7894起下降到2002年的4493起,跨国并购额下降到了3700亿美元,自此第五次并购浪潮也渐入尾声。回顾第五次并购浪潮的历程可以发现,大规模的并购活动不仅反映出了跨国公司进入目标市场方式的变化趋势,而且一定程度上改变了部分行业的市场结构和竞争格局。
一、第五次并购浪潮的特点
第五次并购浪潮是在经济全球化和知识经济的大背景下发生的,呈现出了一些显著的新特征:
1.并购已成为发达国家之间乃至世界范围内直接投资的主导形式。自1995年起,并购已超过“绿地投资”,成为FDI的主导方式,2000年跨国并购总值与FDI总流入量的比值达到了90.0%(见表1)。其中,发达国家这一比值超过了90%,而由于国内基础条件和政策导向等原因,流入发展中国家的直接投资仍已绿地建设为主(约占投资额的2/3)。
表1 并购投资占全球FDI的比重单位:10亿美元;%
年份 1995 1996 1997 1998 1999 2000 2001
全球FDI流入总量
315
359
464
640
865 1271
735
跨国并购总额 229
275
342
411
720 1142
608
跨国并购的比重
72.7 76.4 73.7 63.8 83.2 90.0 82.7
资料来源:UNCTAD:World Investment Report(2001,2002).
2.跨国并购主要发生在发达国家之间,发展中国家的跨国并购增长迅速。1995-1999年,发达国家不论作为跨国并购的母国还是东道国,其并购额均接近或超过了全球并购总额的90%(见表2)。但近年来,针对发展中国家的并购和发展中国家企业之间的并购也在快速增长,并购额占流入发展中国家FDI的比重由1987-1989年间的10%增至1997-1999年间的33%,其中,拉美和加勒比地区的增幅最大,由18%上升到61%,而亚洲国家和地区这一比重也由8%升至21%。(注:UNCTAD:World Investment Report(2000),pp111-114.)同时,来自发展中国家的企业对跨国并购的参与程度不断提高,除了发展中国家企业之间的并购外,一些发展中国家的跨国公司开始通过并购当地企业的方式直接进入发达国家的市场。1987年,发展中国家企业作为购买方的跨国并购额仅为30亿美元,1999年这类并购额达到了410亿美元,增长了12.7倍。
表2 跨国并购的地区分布单位:亿美元
国家/地区 出售额
收购额
1995
19971998
1999
1995
1997
1998
1999
发达国家 164.2 234.7
445.1 644.6 173.7 272.0 511.4 677.3
欧盟
75.1 114.6
187.9 344.5
81.4 142.1 284.4 497.7
美国
53.2
81.7
209.5 233.0
27.6
80.9 137.4 112.4
日本0.53.1 4.0
15.9
14.02.71.39.8
发展中国家 16.1
64.380.7
63.4
12.8
32.4
19.2
41.2
非洲0.51.7 0.70.60.1 - - 0.4
拉美和加勒比8.6
41.163.9
37.24.0
10.7
12.6
24.9
欧洲 - -
- 0.3 - - - -
亚洲6.9
21.316.1
25.38.8
21.76.4
15.9
太平洋 0.10.3 - 0.1 - - - -
中东欧国 6.05.8 5.1
10.30.10.31.01.6
世 186.6 304.8
531.6 720.1 186.6 304.8 531.6 720.1
注:a 包括前南国家和地区;b 包括无法归类的国家和地区。
资料来源:UNCTAD:World Investment Report(2000),p108.
3.跨国并购的行业分布主要集中在电信、金融、汽车、医药、传媒及互联网行业(见表3),新兴行业与传统产业的融合也是本轮并购的亮点之一。总体上看,第五次并购浪潮中并购对象的行业分布相当广泛,其中电讯、汽车、医药、化工、石油天然气、银行等进入壁垒高、资产专用性强、竞争激烈、管制放松的行业成为并购最集中的行业。同时,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传统产业开始积极向新兴行业进军,以实现企业生产经营的转型,而新兴行业的发展同样需要以传统行业为依托,二者的兼并融合也就成为必然。AOL对传统传媒巨子时代华纳的并购、盈动数码收购香港电讯等案例则充分体现了这一特点。
表3 第五次并购浪潮的重大并购事件
兼并双方 资本金额(亿美元) 并购时间所属行业
AOL/时代华纳1840 2000年 互联网/媒体
MCI世界电信/斯普林特电信1290 1999年 电信
埃克森石油/美孚石油 810 1999年 石油
葛兰素-威康/史克必成医药760 1999年 医药
辉瑞制药/沃纳-兰伯特710 1999年 医药
花旗/旅行者 725 1998年 银行
西南贝尔/美国科技626 1998年 电信
美国国民银行/美洲银行616 1998年 银行
沃达丰/空中联系通信 603 1998年 电信
英国石油/阿莫科 480 1998年 石油
Telecommunications/AT&T
480 1998年 电信
Zuerichvers/BAT
355 1997年 医药
戴姆勒-奔驰/克莱斯勒350 1998年 汽车
AHP/孟山都
400 1998年
医药、化工
资料来源:根据中国企业在线购并网新闻资料整理。
4.并购个案金额巨大,强强联合此起彼伏。此次并购浪潮中惊世的并购消息不时传出,超百亿美元、上千亿美元的并购时有发生,而且并购基本上都是各行业巨型航母之间的整合。从表4可以看出,1987年,超过10亿美元的跨国并购案仅有14件,占并购个案总数的1.6%,超过10亿美元的并购金额为300亿美元,占当年并购总金额的40.3%,到2000年,超过10亿美元的跨国并购案有175件,占并购个案总数的2.2%,超过10亿美元的并购金额为866.2亿美元,占当年并购总金额的75.7%,2001年,这两项比值虽然有所回落,但仍分别达到了1.9%和63.7%。这些巨额的并购事件对一些行业原有的市场结构和竞争格局产生了巨大冲击,在行业重新“洗牌”的过程中,市场势力的再分配为更大规模的并购创造了更多机会。以并购集中的汽车业为例,在第五次并购浪潮中,先后发生了戴姆勒-奔驰并购克莱斯勒、福特并购沃尔沃、雷诺收购日产、通用并购菲亚特、戴姆勒-奔驰并购三菱、通用收购大宇等重大并购事件,带动了汽车业的全球重组,致使全球汽车业的市场集中度大幅度提高,1999年,世界10大汽车制造商的全球市场份额达到了80%,比1996年提高了11%,比20世纪80年代提高了20%。
表4 1987-2001年全球10亿美元以上的跨国并购
年份 并购个案数
占并购个案总数 并购金额 占跨国并购总额
的比重(%) (10亿美元)
的比重(%)
1987
14 1.6
30.0 40.3
1988
22 1.5
49.6 42.9
1989
26 1.2
59.5 42.4
1990
33 1.3
60.9 40.4
19917 0.2
20.4 25.2
1992
10 0.4
21.3 26.8
1993
14 0.5
23.5 28.3
1994
24 0.7
50.9 40.1
1995
36 0.8
80.4 43.1
1996
43 0.9
94.0 41.4
1997
64 1.3 129.2 42.4
1998
86 1.5 329.7 62.0
1999 114 1.6 522.0 68.1
2000 175 2.2 866.2 75.7
2001 113 1.9 378.1 63.7
资料来源:UNCTAD:World Investment Report(2002),p12.
5.并购动机多元化。此轮并购中,跨国公司的并购动机已不再仅局限于传统意义上的规模扩张,其他动机还包括新市场寻求、提高市场进入效率和控制力、增强协同效应、融资便利、拓展所有权优势、战略跟随以及经理人的个人愿望等。其中,基于对战略资源掌控和全球创新能力整合的目标成为跨国并购的主要动因。
6.敌意收购明显减少。与以往并购浪潮相比,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的并购活动主要基于合作和战略发展的需要,违背并购对象意愿的敌意收购并不多见。托马逊金融数据公司的调查结果显示,1999年,全球发生的17000件并购中仅有30件属于恶意收购,而同年在跨国并购中,带有敌意性质的事件仅占全部并购的0.2%,其交易额也仅占并购总额的不足5%。非敌意性的并购大大降低了并购成本、缩短了并购双方的磨合期,为并购企业的后续运营打下了良好基础。
7.战略(横向)并购成为跨国并购的主要方式。20世纪90年代后期以来,随着国际竞争环境的变化,对于大跨国公司来说,多元化经营已不再是其追求的主要目标,而强化核心能力、推进全球战略的重要性则日益突出。在这种大背景下,跨国公司之间围绕着战略资源整合的横向并购个案数和并购金额持续上升,逐步成为跨国并购的主导方式。1990-1999年间,横向并购的个案数占跨国并购案总数的比例由54.8%上升到56.2%,横向并购金额占跨国并购总额的比重由55.8%提高到71.2%,而同期混合并购的个案数和并购金额则有较大幅度的下降,在并购个案总数和跨国并购总额中所占的比重分别由40.2%和40.9%降至37.6%和27.0%。
8.在全球并购高潮中,跨国银行等中介机构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跨国银行的迅速成长(这种成长本身也很大程度上是靠并购实现的)、金融自由化程度提高、金融创新步伐加快以及相关融资规则的变动,不仅满足了跨国并购的巨额资金需求,而且还不断提供新的融资方式,从而大大降低了并购风险。例如,此轮并购浪潮中,在金融自由化和服务创新的推动下,股权置换逐步成为跨国并购特别是大跨国公司之间并购采取的主要交易方式。这种方式并购双方一般不涉及现金交易,而只需相互换取对方股份或折换新公司的股份,不仅减少了交易成本,而且还有助于并购企业资产的保值增值。
总结以上特征可以看出,与以往的并购浪潮相比,第五次并购浪潮在并购的背景和方式等方面具有突出的特征(见表5)。
表5 第五次并购浪潮与前四次的比较
时间 背景并购方式
第一次19世纪末-20世纪初 电气时代的来临,社会化发展要求资本集中
横向兼并
第二次1915-1929年 新兴工业部门(汽车、化学、电气等)的产生,
产业合理化要求加强
纵向兼并
第三次1953-1970年 管理科学的发展、计算机等信息技术在企业的
初步应用 混合式兼并
第四次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 石油危机过后的收购方式创新
杠杆收购
信息技术的发展、经济全球化、贸易与投资自
第五次20世纪90年代中期至今由化、全球竞争加剧
战略(横向)并购
二、第五次并购浪潮的成因
第五次并购浪潮的起因既有技术革命、经济全球化、政府放任等宏观方面的因素,也有企业规模扩张、管理创新等微观方面的因素。
1.技术革命与新经济。被称为第三次科技革命的信息技术的突飞猛进正在改变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导致了“新经济”形态的出现。信息技术的发展赋予企业特别是与信息技术密切相关的电信、互联网等产业实施并购等资产重组战略的压力与动力。同时,技术的突破与创新促进了产业结构的调整和跃迁。在新建与并购之间,企业选择并购作为实现产业升级的手段,有助于缩短投入产出时间,降低进入壁垒,获得最新技术。因而,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技术革命无疑是这次并购浪潮的主导力量和发展源泉。
2.经济全球化。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推进使跨国公司不得不面对更多的竞争对手,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感受到国际竞争的残酷性和巨大的生存压力。同时,经济全球化使各国内部市场与外部市场的界限日趋模糊,跨国公司要取得竞争优势就需直接面向全球市场,而跨国并购则成为企业国际化扩展的理性选择。
3.政府管制的放松。此轮并购中,各国政府对并购涉及的市场力量集中以及可能产生的垄断采取了放松管制的态度,而由于法律管辖权的问题,目前各国政府对企业的跨国并购行为在很多方面还难以实行有效的监管。发达国家政府为保护本国企业在全球竞争中的利益,还对企业跨国并购实施了一些鼓励措施,而发展中国家对待跨国公司在当地并购活动的态度也有了较大转变,特别是金融危机后东亚各国(地区)的政府普遍减少了对跨国并购的限制,开放了新的投资领域,极大地刺激了这一地区的跨国并购。同时,由于世界各国普遍加快了贸易、投资和资本市场自由化的进程,取消了部分服务部门的进入限制,导致国内市场的开放程度提高,并购机会也随之增加。
4.管理创新。企业内部管理的幅度和跨度是制约企业规模扩张的重要因素。企业规模过大,极易出现官僚主义、人浮于事、对市场变化反应迟钝、管理成本上升等问题。但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企业内部管理特别是购销管理和人事管理的效率大大提高,使管理超大企业成为可能,从而解除了大跨国公司之间并购的后顾之忧。
三、跨国并购的影响
跨国并购的结果往往直接改变了被收购企业的所有权及其国籍,即跨国并购交易将资产所有权从被收购国家的企业转移到收购国家的企业。正因如此,在给东道国带来的利益方面,并购与绿地建设这两种外资进入方式存在一定差别,而且并购对发展中国家、转轨国家和发达国家的影响也不尽相同。因而,很难在一般意义上评价并购对东道国的影响,这种影响还要取决于参与并购企业的具体战略和微观动机。
与并购相比,发展中国家通常更欢迎新建外资企业(包括独资和各种形式的合资合营)。形成这种偏好的原因在于并购一般只涉及资产所有权的变化,而没有直接增加东道国的资本存量或生产能力,至少在跨国并购的第一步是如此。另外,被收购企业的全部或部分利润将属于外国所有者,而不再属于本地投资者,这也被东道国视为一种不利因素。但即便如此,东道国仍能从跨国并购中获利。尽管并购不能直接创造新资产,但它关系到跨国资本转移,从而将增加东道国可投资的资本总量,而且并购往往伴随着或能够引致收购公司及其供应商的相关投资。同时,与新建投资项目一样,并购方式也能够提供东道国所需的技术和管理经验,并使该国更容易成为收购企业的全球采购和营销体系的组成部分,促使该国更快进入国际市场,进而提升其出口竞争力。
除了对发展中国家特别重要的增加资本总量、技术转让和出口机会之外,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共同关注的并购对经济发展和市场竞争的影响还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首先,在短期内,并购有可能导致就业减少,对母国和东道国的就业形势构成一定的压力。1998年,美国参与国内与跨国并购的公司裁员达73000人之多,占美国当年失业人数的11%(见表6)。
表6 部分跨国并购中的裁员情况
并购交易 行业
交易年份 失业人数
阿斯特拉/Zeneca 医药 1998年 6000
BMW/罗弗汽车 1998年 3000
英国石油/阿莫科 石油 1998年 6000
固特异/住友橡胶工业
轮胎制造
1999年 2800
赫斯特/罗纳/普朗克 制药 1998年10000
资料来源:联合国贸发会议:《世界投资报告》(1999),第131页。
其次,并购一定程度上改变了跨国公司所处的市场结构,削弱了东道国或母国的市场竞争程度。在需求萎缩的行业以及在尚未制定竞争政策或竞争政策实施不力的国家,并购的这种影响更大,但并购对市场结构和竞争格局的实际影响还取决于市场进入的自由度和竞争政策的有效性等因素。在此轮并购浪潮中,跨国并购与跨国公司之间战略联盟的共同发展促使汽车、电子、通讯设备行业中跨国公司所处的传统寡占结构发生了显著变化,以知识为基础的网络型寡占逐步形成。这种新的网络型寡占市场结构以知识为基础,涉及到对新知识生产、使用和发展进行控制和合作。同时,这种寡占结构由跨国公司网络而不是单个跨国公司组成,跨国公司的竞争重点由对国际、国内市场的争夺转为全球范围内的不断创新,包括技术、组织结构和战略行为的创新,其竞争格局和市场力量的配置与其说取决于整个行业中企业的绝对数目,不如说取决于企业驾御战略关系的能力。
第三,跨国并购对公司的经营绩效产生了一些负面影响。AT Kear-ney对20世纪90年代中期重大跨国并购的管理层调查发现,在半数以上的被调查对象中,股东持有的股票价格出现了下降的现象。中国市场上的外资并购案例也有类似问题,如北旅、江岭和科龙在被外资并购后都先后被ST。另据一项对外资并购中国境内上市公司三年间业绩变化的调查显示,在被调查对象中,外资并购之后第二年比第一年业绩上升的企业有7家,业绩下降的有9家;第三年比第二年业绩上升的仅有4家,下降的有9家。然而,有关并购之后企业绩效的变化还存在诸多争议,其中关键的问题之一是无法预测如果不进行并购,并购各方的经营状况将发生怎样的变化。同时,由于不同的并购个案中并购各方的管理模式、企业文化和收益预期目标存在一定的差异,并购之后整合所需的时间也会长短不一,这将直接影响到并购后短期内企业运行的绩效。
第四,跨国并购使利润更容易转移到税率较低的国家,从而会加剧各东道国之间激烈的税收优惠竞争,在发展中国家这种倾向已经比较突出。目前,在广泛的市场导向改革和全球投资自由化的浪潮中,世界绝大多数国家和地区包括曾经对外资实行过严格控制的国家出于将FDI更充分融入其增长战略的目的,对本国的外资政策进行了重大修改。外资政策修改的主基调是消除FDI进入的障碍,优化外资企业的经营环境。根据联合国贸发会议统计,1991-2001年间,世界各国做出的有关FDI的政策调整共1393项,其中,有1315项措施是为了进一步吸引外资,约占全部政策变动的94%,而仅有78项政策变化的目的是加强对外资进入的控制,只占全部政策变动的6%。由于各国之间尤其是发展中国家之间对外资争夺加剧,发展中国家之间已经出现了优惠政策过度竞争的迹象,并使东道国在引资政策的制定与实施方面陷入了类似“囚徒困境”的状态,其政策走势似乎只能朝着更加优惠的方向调整,否则将失去对外资的吸引力。跨国并购可以使资本和利润迅速流向政策环境较优惠的国家和地区,从而进一步强化了各国引资政策的竞争态势,并为跨国公司各种转移利润和国际避税活动提供了可乘之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