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发达国家如何推动知识经济快速成长,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知识经济论文,发达国家论文,快速论文,世界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随着知识经济的浪潮席卷全球,世界发达国家更加注重于知识的生产、扩散和应用,以增强自身在日益激烈的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目前,美国、英国、法国、日本等正在积极抓住国际新产业革命的机遇,超常发展高新技术,迅速推动科技知识的转化,逐步建立一大批专业化程度高,知识、技术和资金高度密集的新兴产业,企图在新一轮的国际竞争中继续抢占制高点。
一、改革国家机构,加强对高科技发展的宏观领导和协调。为了增强在高科技领域的竞争优势,美国、日本等国家一改过去的做法,强化了对科技领域的政府干预和指导,其突出表现为对原有的科技管理体制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80年代初,美国就专门成立了国家科技委员会,国家首脑亲自担任委员会的一把手,其成员包括白宫科技政策办公室主任和国防部、能源部、商务部、航天局、环保署等有关部门的负责人。国家科技委员会下设9个专门委员会,总统授权他们分管全国科研、技术开发、国际合作及教育培训事务。扭转了原来联邦政府的科研活动由其下属的22个机构各自进行的分散局面,加强了相互间的协调与合作,为实现国家科研整体目标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前年,日本政府也决定了行政改革的最终方案,缩编政府的省厅建制,将文部省和科技厅合并为“教育科学技术省”。新成立的机构直属于首相的“脑科学委员会”,其功能远远超过原来的科学技术委员会,全面负责协调各省之间关于经济政策和科技政策的事务,由此提高教育和科学技术的战略地位,促进了日本经济由汽车、摩托车等传统支柱产业向知识和信息产业迅速转化。
二、增加科技投入,保证对科研事业进行有力的财政支持。近年来,为了加快知识经济的迅速发展,促进高新技术向前迈进,美国、日本对产业结构和投资政策作了重大调整。90年代中期,美国决定把民用科研总预算提高到国内生产总值的3%,每年实际额高达1843亿美元, 居世界第一位。强有力的科技投入为美国增强技术实力和实现产业化创造了更为有利的环境,因而美国的科研成果转化较为突出。据美国竞争力委员会调查的结果表明,在当今27项世界关键技术中,美国居领先地位的就占24项。某些关键技术曾一度被日本夺去优势,如半导体技术、彩色胶卷技术等,但被不惜花本的美国又重新夺了回来。大量的科研投入,开拓了知识经济的能力,美国制造出的每秒可进行1.4 万亿次浮点运算的并行计算机;美国费米实验室发现夸克可以继续再分;美国的“探路者”火星探测器在火星着陆等等,都充分证明了科技投入的重要性。日本政府鉴于本国国内市场狭小,资源贫乏,历来都十分重视科研投资,大力发展高、精、尖技术适合本国国情的附加值高的产业,以有竞争力的产品击败竞争对手。尤其是加强对大科学研究设施的投入,建设了一批具有世界顶级水平的大型先进科研设施。除了大型辐射光设施之外,日本还投资建设了探索核聚变等离子体科学现象的大型螺旋装置,总工程费高达400亿日元的世界级的大型光学红外望远镜,投资100亿日元的最先进的基本粒子观测装置等,这些设施都受到了世界科学界的高度重视。近几年,日本的科研经费再创新高,仅1997 年支出总额达到15.7亿日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31.2%,绝对数仅次于美国而居世界第二位。
三、兴办科技园区,促进知识和技术密集型工业发展壮大。所谓科技园区(或称高科技工业园区、科学园等),就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划出一块区域,在此区域内提供多方面的优惠待遇,集中一批高级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人员,实行科研、开发、生产三位一体,开拓高技术新产品市场。作为知识经济新细胞的科技园区,最初诞生在美国“硅谷”,从40年代初创建到现在,“硅谷”已拥有大小企业8000多家,其中电子工业制造厂2700多家,为电子工业产前产后服务的公司近3000家,还有2000多家从事其他尖端工业科技开发与生产的企业。 目前, 美国已有39个州依“硅谷”模式建立了200多个高新技术园区, 其中著名的奥斯丁和波士顿第128号高速公路带,也已成为全世界第二大微电子中心, 仅次于“硅谷”。美国发展科学园区给日本很多启迪, 从1960 年初至1985年底,日本仿照美国模式兴建的“筑波科学城”,占地总面积约2.85万公顷,为东京都区面积的一半。国家投资就达1.5万亿日元,现在拥有国立研究所和大学46所,汇集了1万多名科技人员, 逐渐发展成为世界上规模最大、设备最完善的科学城之一。紧接着,日本又在九洲、松溪、长冈、熊本等14个地区建设了起点高、产业新、规模大的“高技术密集区”,其中“九洲岛”科学园区,现有千余家生产微电子产品的企业,年产日本41.8%的半导体器件,产值占32%以上。东芝、富士通、索尼等日本知名大公司也都是相继在“九洲岛”设厂投产的。
四、重视科技人才,强化自培与引进以满足知识转化的需求。知识经济时代,人才是关键,知识的主体是人,是高素质的人。谁掌握先进的知识和仪器设备,谁就掌握了最新的信息,谁就掌握了在竞争中获胜的主动权。面对知识经济的大潮,世界发达国家普感人才匮乏。单纯从数量上来看,美国的高科技人才已达96.3万人,日本54.1 万人, 德国23万人,法国14.6万人和英国14万人,已经是相当可观,但各自仍感到不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为了切实解决科技人员不足的问题,法国除调整政策、提高科技人员待遇、大力发展理工科教育外,还不惜支付25万美元的个人年薪,在全球范围内广招贤才。法国正在实施的“人类新领导研究”的高科技计划中,有1/3的高级人才就是用重金从国外招聘的。美国政府则通过大力发展各种类型的职业教育、技术培训和终身教育,为发展知识经济准备了大量人才,其中企业的作用尤为明显。据有关方面统计,80年代初,美国企业界每年为教育投资400~600亿美元,相当于全美3800所公私立四年制高校的全年教育经费。美国除了加强自身培养人才外,还不断大量地吸引国外人才,国会曾多次修改《移民法》,大力吸引来自亚洲、欧洲等地的优秀科技人才到美国从事研究与开发,目前在美国获得博士学位的人员中有30%是外国公民。
五、采取优惠政策,扶持和培植高新技术企业尽快成长。为了增强国家技术优势和经济实力,调动企业技术创新的积极性,美、英、法等国采取一系列措施:一是给予税收优惠,鼓励企业创新。美国政府对企业研究开发投资税收从1980年的49%减至1995年的18%,小企业的先进技术长期投资收益税收降低50%以下,以鼓励企业的技术开发工作。英国政府为诱导中、小企业投资高技术,规定创办小企业者,可免税60%的投资额,对新创办的小企业可免100%的资本税, 取消投资收入附加税,这些政策在一般国家中还是难以做到的。法国政府早在80年代中期,就设置“特种投资贷款”以低息方式支持企业进行创新活动,侧重在试验研究费的额度上给予税收优惠,扶植高技术企业快速成长。二是抓住高新技术小企业的发展。大企业发展高技术产业虽有其无可比拟的人才、设备和资源优势,但科技成果商品化周期较长,费用也较大,很难适应高技术发展的高效率、快节奏的特点。为获得类似的科研成果,小企业却具有大企业无法替代的重要作用。对此,美国政府历来十分重视高技术小企业的发展。“技术孵化器”是美国政府、地方政府及大学创办的,它为弱小企业提供研究开发和办公场所,从管理、经营、技术上给予帮助,这种辅助性的“技术孵化器”在全美已达千家,使小企业成功率达80%以上。再从20世纪的飞机、光纤检测设备、心脏起搏器、光学扫描器的发明来看,都是小企业的功劳。因此,重视抓住高技术小企业的发展,也是工业发达国家的一个重要策略。三是加强知识产权的严格保护。在知识经济社会里,知识就象物质财富一样,也是财富,同样也有所有权的问题。因此,西方各国纷纷制定有关知识产权保护方面的法律法规,以保持其技术垄断地位并进而维持其市场垄断地位。其中美国在这方面是不遗余力的,先后出台了《技术转移法》、《专利法》、《知识产权法》、《商标法》、《联邦技术转让条例》等等。在对外经贸科技交流中,美国也积极运用“特别301条款”,对外国进行制裁。 在国际贸易中,美国经常高举知识产权大棒,“敲打”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这表明美国在“冷战”后,企图以保持技术垄断地位来保持国际竞争力,同时也是为了保护国内高技术企业的根本利益。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从中得出这样一个启示,一个国家一个企业对知识转化与否,是直接关系到国家的经济发展和企业的竞争、生存的根本问题,在迈向知识经济时代的今天,只要注重在高科技领域的投入、研究与开发,力促知识经济快速成长,才能尽快提高国力,才能提高企业国际竞争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