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幺起义军与宋军多次战斗的上、下沚江,上、下沚江口究竟在哪里,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江口论文,起义军论文,宋军论文,下沚江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沚江和沚江口是杨幺起义军和宋军战斗和驻兵的地方:
《杨幺事迹》:“绍兴二年春,程吏部……攻打上沚江水贼夏诚大寨。”“绍兴三年十一月,……程吏部同王四厢在下沚江口卓帐。”
《中兴小纪》:“绍兴二年十二月甲寅……(夏)诚寨南据芷(沚)江,……(刘)衡寨北据芷(沚)江。”“绍兴三年十月庚戌,……(王)燮由龙阳县路次于下芷(沚)江口。……戊寅,……程昌寓……移驻上芷(沚)江口。”
《建炎以来系年要录》:“绍兴三年二月庚寅,……程昌寓遣将攻夏诚寨,寨据芷(沚)江”。“绍兴三年十一月癸亥,……时……王燮将水军以前二日至下芷(沚)江口。戊寅,……(程)昌寓移屯上芷(沚)江口”。
一、沚江有上、下两条
除了上述史料的记载外,《杨幺事迹》卷二还有“龙阳县上下沚江”的明确记述。
二、沚江是从沅水分流,还入沅水的河道
沚江与芷江是两条不同的河道
宋乐史《太平寰宇记》卷一一八:“朗州,武陵县·沚水:〈武陵记〉云,即沅水之别派,还入沅水,其两岸杜衡是产,仍以杜衡为村名。”
宋王象之《舆地纪胜》卷六八:“常德府:芷江,在武陵县东八十里,〈武陵记〉云,乃沅水之别派”;“沚水,〈寰宇记〉云,即沅水之别派,还入沅水,其两岸杜衡是产,仍以杜衡为村名。”
明嘉靖《常德府志》卷二、三:“武陵县:沚头湾(按:即沚水之头的一个湾),府东三十里;沚头村”(即沚水之头的一块地方),县东“唐封乡”,“并(入)上得(村)”。“龙阳县,沚水,县西四十里”。
三、宋时,武陵、龙阳境内的主流向
要搞清从沅水分流、还入沅水的沚江,必须首先搞清楚沅水主流的情况。根据史料记载,这段主流经过的地点有:
(一)德山、泛洲、黄店、沧港及龙阳县城北。《杨幺事迹》卷一记载,程昌寓在攻打上沚江夏诚大寨失败之后,于绍兴三年十一月初,与王燮合兵,依沅水主流的流向“水陆俱下,先过德山大溪口破高癞寨;次至龙阳县界泛洲村,破杨钦大寨;次至黄店,破全琮寨;次至县对江北,破杨幺大寨”。明嘉靖《常德府志》卷五及清嘉庆《常德府志》卷九称:“龙阳县·大江渡:县河渡,县北龙津口;沧港渡,县西二十里;黄店渡,县西二十里”。可见,德山、泛洲、黄店、沧港和龙阳县城都在沅水之旁。
(二)流花口、三汊口。明嘉靖《常德府志》卷二称:“流花口,府东四十里,……大江之旁”。清同治《武陵县志》卷三称:沅水从流花口又“东流(十里)径三汊港”。便是三汊港也在沅水之旁。
(三)眉洲,属今汉寿县新兴乡及沧港乡。明嘉靖《常德府志》卷二记载,该洲在“龙阳县西十里,突起中流,状如娥眉”,便是沅水主流经过它的两侧。它的北面,今名贺家山,原是一块高地,今为国营贺家山原种场场部所在地。
(四)鼎口、凤港。
(五)风金口。《杨幺事迹》卷二记它在沅水“江面最宽阔处”、鼎口上游,距鼎口约为车船上水航行一更时间的路程。今汉寿县罐头嘴乡落水口村有关帝宫口,在鼎港上游30里,车船航行上水约需两小时。它的附近有上窖(今汉寿县洲口乡胡口)、中窖(今汉寿县洲口乡夏家洼)和下窖(在今西湖农场下窖分场)。清嘉庆《常德府志》卷五称:“下窖港,(龙阳)县北五十里,……为诸垸泄水总口”),都是过去水“深限不竭”的地方(清同治《安乡县志》卷一称:“(水)深限不竭可以藏鱼者曰窖”),正是江面最宽阔处(参见明嘉靖《常德府志》卷首《龙阳县图》)。现在,它的西面有落水口,西北有内灌口,六官口,都是过去泄水的口子。因此,关帝宫口附近拟即宋代的风金口。
由此可见,宋时的沅水主流,是从鼎州东南经德山北、社木铺南,到泛洲入龙阳县,再由泛洲西南转东北经黄店、眉洲西侧,到武陵流花口以南,再东经三汊港西南,沿眉洲东岸南下,经沧港东北,再东经龙阳县城北,再东北经接港、鸭子港、风金口、凤港、鼎口等地入洞庭湖。
四、上沚江及上沚江口
有关记载:
(一)《杨幺事迹》卷一:“(程昌寓)攻打上沚江水贼夏诚大寨”,失败之后,义军“忽一日,尽至社木滩下”,且“日夜乘船到德山滩下”,可见上沚江口西距社木滩不远。社木滩在今常德县芦山乡社木铺堤外。
(二)《宋会要辑稿》兵一○之三四:“……其鼎州见与夏诚贼寨对垒”。那么,夏诚寨距鼎州不远,夏诚寨所在的上沚江当然距鼎州也不远。
(三)、明嘉靖《常德府志》卷三记载,武陵县东有“沚头村”;卷二记载,武陵县“东三十里”有“沚头湾”。沚头村在清同治《武陵县志》卷四中仍有记载,在今常德县芦荻山乡大关庙村、观音寺村一带。沚头湾在同书中也有记载,今名芷湾,在常德县牛鼻滩乡芷湾村。沚头村处是沚水开始分沅水东北流的地方。沚头湾是沚水之头的一个湾。
(四)、明嘉靖《常德府志》卷二记载:“流花口港,府东四十里,……大江之旁。”流花口在今常德县韩公渡乡,是渐水入沅之一口,有河道西南经皇城岗(刘衡寨址)北,鸡叫湾(夏诚寨)南直、沚头湾东到沚头村通沅水。
因此,上沚江是从大关庙与其对岸大泛洲之间分沅水东北流,经沚头湾东,再东北入牛鼻湖,再东北经夏诚寨址鸡叫湾南、刘衡寨址皇城岗北,以流花口处仍入沅水主流一条沅水支流。上沚江口在分流处北岸的大关庙附近。大关庙西距社木铺仅5里,与《杨幺事迹》所载上沚江口与社木滩的距离相合。鸡叫湾西距常德25里,与《宋会要辑稿》所载夏诚寨与鼎州的距离相合。
五、下沚江及下沚江口
有关记载:
(一)《杨幺事迹》卷二记阳、武口之战时,宋军的部署是“本(鼎)州选锋水军……在鼎口梢泊,前军……在风金口,程吏部同王四厢在下沚江口卓帐”。由于风金口是在沅水“江面最宽阔处”,因此,从下沚江口到风金口的河道便是下沚江。
(二)今关帝宫口(右风金口)西南30里处,有地名三汊港。在大围堤修筑之前,它滨临沅水主流,并分沅水东北去风金口,再入沅水。这个情况,清同治《武陵县志》卷三称,沅水过流花口之后,又“东流(十里)径三汊港”,又“东北(二十五里)径内灌口”,又“南(十里)至下窖”西北的关帝宫口“注沅水”。这条河道现在汉寿县罐头嘴乡境内。
(三)宋时,沚江所在的杜衡村,后来并入杜兆村。明代以后,杜兆村并入落葩村。这个情况,明嘉靖《常德府志》、清嘉庆《常德府志》及清同治《武陵县志》都有记载。落葩村故址在今常德县黑山嘴乡附近,包括今汉寿县罐头嘴乡西、北部。
因此,下沚江就是今从常德县牛鼻滩乡三汊港,经汉寿县罐头嘴乡内灌口到该乡落水口村关帝宫口的一段河道。这条河道,现在还通小船。下沚江口就是三汊港。
六、关于沚江和沚江口的不同记述
(一)《中国历史地图集》第六册《南宋·荆湖北路·荆湖南路图》将沅水入洞庭湖处记为下芷(沚)江口。这与史事不符;
沚江是沅水别派,不是沅水。
《杨幺事迹》卷二记阳、武口之战时,宋军的部署是:王燮、程昌寓在下沚江口,前军杜总管在下沚江口下游的风金口,选锋水军覃统制在风金口下游的鼎口。鼎口以下才是沅水入洞庭湖处。因此,沅水入洞庭湖处不是下沚江口。
《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六九记载:“绍兴三年十月甲辰(二十三日),……王燮率水军入鼎口,与贼遇,……不利,……亲将神武前军万余人,陆行趋鼎州”。《中兴小纪》卷一五称:“绍兴三年十月庚戍(二十九日),燮在下流,……与贼战不利,乃留水军……于乔口,而自持神武前军由龙阳县路次于下芷(沚)江口”。据此,王燮于二十三日离开鼎口“陆行趋鼎州”;二十九日,“由龙阳县路次于下芷(沚)江口”。那么,下沚江口便在龙阳与鼎州之间,即在龙阳县西北面,而不是在龙阳县东北面的沅水入洞庭湖处。
(二)《钟相、杨幺起义》、《杨幺起义军水战地点与寨址问题初探》和《钟相、杨幺起义各据点探索》认为,龙阳县的“北小河可能就是宋代的沚江。沅江分流入北小河的口子,今天叫作小河口……应即南宋当时的上沚江口。下沚江口当为沚江还注于沅水之口,位于上沚江口以东的沅水下游,约相当于今天的苏家沚,北小河向东的一个支流正是从这里还流入沅水的。”
但是,《杨幺事迹》等宋代史料明确记载,沚江有上、下两条河道,而不是只有如从小河口到苏家吉的一条河道。
北小河是在明正统十一年(1446年)大围堤修成、沅水改道之后才逐渐形成的。在那以前,今小河口以东到流花口以南,再到苏家吉的河道是沅水主流,还没有北小河这条沅水支流。
小河口处,杨幺起义时为杨幺上林寨址(见《宋会要辑稿》兵一○之三四),不可能同时又是宋军战略要地的上沚江口。同时,史载程昌寓两次攻打上沚江夏诚大寨时,都没有先破杨幺上林寨的记述。
如果小河口就是上沚江口,那么,沚头村应在它的附近,沚头湾应在它的东面(下游),而实际位置却恰恰相反,沚头村在小河口西10里,沚头湾在小河口西5里,都在小河口的西面、上游。
清同治《龙阳县志》记载:“大围堤……康熙二年,大水冲决十八处,计为……苏家吉”等,那么,苏家吉是大围堤的一个水利设施。在大围堤修筑之前,还没有苏家吉这个地方。
因此,前述三文的论述是不可靠的。
(三)《钟相、杨幺起义各据点探索》认为:“全琮寨”处“古代为芷江渡口”;“杨旗嘴,古代濒上芷江入洞庭湖之口”;“上林寨……古时北临上芷江”;“苏家吉,古时在下芷江北岸”。
这些都与史实不符。在宋代,上林寨(在今常德县牛鼻滩乡小河口)的东面,全琮寨址黄店口(在今汉寿县新兴乡万福村)的西面和杨旗嘴(今汉寿县城北对岸)的南面都是沅水主流,不是支流上沚江。此外,作者并未把水流上、下的含义搞清楚,以致把地处下游的杨旗嘴写成地处上游,而把地处上游的苏家吉写成是地处下游。总之,作者记载的上、下沚江是一条无法使人理解的、流向不明的河道。
收稿日期:1993-05-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