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锦市石油化学工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

盘锦市石油化学工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

李连清[1]2000年在《盘锦市石油化学工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文中提出从目前到未来一个时期内,中国的国民经济仍处于工业化过程中,和平与发展是当今社会的主题,发展是我国国民经济部门应有的选择。本文详细分析了国际、国内石化行业的发展变化趋势,认真研究了盘锦市石油化学工业的现状,对其外部环境和主要困境进行了论证,找出了盘锦市石油化学工业存在的主要问题。根据现有条件,本文提出了盘锦市石油化工行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与实施。即要实施技术创新,调整可持续发展、资本运营和人才战略来保证发展目标得以实现。并从化肥、有机化工原料、合成材料、精细化工等行业的发展制定出盘锦市石油化工发展的对策。 另外本文通过分析与研究,如果按本文提出的发展思路,盘锦市石油化学工业的经济实力将会发生明显的变化。在全国乃至国际上均有一定的影响,并将形成“高、大、深、特”为特点的行业。 本文还对盘锦市石油化学工业的主导产品和主要生产装置进行了国内市场分析,对乙烯和芳烃装置的改造方案进行了投资和经济分析,提出了几点意见。

史英杰[2]2008年在《东北地区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资源型城市的发展历史表明,要摆脱随资源衰竭而消亡的命运,实现可持续发展,唯有进行产业转型,通过新的主导产业的形成壮大,优化原有的产业结构,逐步降低直至摆脱对不可再生资源的依赖。走出一条“建设—繁荣—衰退—转型—再振兴”的道路。本文以资源型城市最密集的东北地区为研究对象,构建了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较完整的理论分析框架和实用分析方法,从城市发展路径和演化动力研究得到影响产业转型模式选择的内外部因素;对各因素进行逻辑和量化分析以选择准确的转型模式;结合区域产业发展方向,建立东北地区省域及资源型城市主导产业选择模型;对产业转型实施效果进行评价;对转型过程中的各支撑子系统做出发展规划。针对以往相关研究的不足之处,本文在主导产业选择基准和指标体系设计方面体现了资源型城市的个性特点和需求,使产业选择更贴近现实,可行度提高;把主导产业选择结果放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大背景下进行审视和调整,通过研究区域产业集群化发展方向及产业带空间布局的经济地理图,为各资源型城市产业发展制定细致的方向,以避免区域间产业结构雷同造成的低水平重复建设和恶性竞争;进行产业转型效果的多角度评价,包括与其它资源型城市间的横向比较和自身各产业发展效率的动态分析,此评价结果对资源型城市产业结构调整策略制定更有针对性。在各环节均以具体城市做实证分析,验证分析方法的可行性。

仇方道[3]2009年在《东北地区矿业城市产业生态系统适应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适应性分析不仅是全球环境变化和可持续发展研究领域的一种有效分析工具,同时也为探讨产业生态系统的耦合作用机理-过程提供了一种新的研究范式。区域产业生态系统适应性体现了发展环境变化胁迫下产业系统的调整能力、学习能力、应变能力,以及在此基础上建构的再发展能力和动态竞争能力。因此,产业生态系统是区域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的载体和内容,其适应性增强的过程是区域可持续发展能力提升的过程,是区域可持续发展面临的重大科学问题。矿业城市形成、发展的资源高度依赖性,使其产业生态系统显示出强烈的产业与生态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特征,推进产业与生态协调发展成为矿业城市可持续发展面临的迫切问题。东北地区是中国矿业城市分布最为集中的地区之一,且大部分已进入资源开采中老年期,面对原有资源优势逐步丧失的现实,如何调整产业生态系统以适应已经和未来可能发生的变化,增强矿业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成为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面临的重大而急迫的课题。论文以东北地区14个矿业城市(地级市)为研究案例,采用适应性研究范式,在对东北矿业城市产业生态系统特征及发育程度深入分析的基础上,定量评价了东北矿业城市产业生态系统适应能力,揭示了其适应机制,进而提出了东北矿业城市产业生态系统适应模式和调控对策,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在对适应性、产业生态系统、矿业城市等国内外研究进展进行梳理、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矿业城市产业生态系统的概念及组成模型,认为矿业城市产业生态系统由资源环境系统、原生产业系统、外生产业系统和共生产业系统4个子系统组成。在此基础上,阐释了矿业城市产业生态系统适应性内涵及特征,并设计出包括适应对象、适应者和适应行为在内矿业城市产业生态系统适应性分析框架,为开展东北矿业城市产业生态系统适应性研究提供了理论和方法论支撑,奠定了本文的总体研究思路和框架。(2)在阐述东北矿业城市发展概况及趋势的基础上,从资源环境基础、经济体制和宏观战略环境3个方面深入分析了东北矿业城市产业生态系统发展环境变化趋势。进而分析了东北矿业城市产业生态系统的发展特征与演化阶段,认为,结构单一、资源消耗高、结构脆弱性和功能脆弱性显著是东北矿业城市产业生态系统的现状特征,并认为其发展大致经历了单一产业发展阶段、产业链发展阶段、产业简单网络化阶段、循环型产业网络发展阶段等4个发展阶段。在此基础上,定量评价了其发育程度,认为东北矿业城市产业生态系统整体发育水平比较低;从不同资源类型看,东北矿业城市产业生态系统发育水平呈现冶金类>综合类>煤炭类>石油类的类型分异特征;从不同发展阶段看,呈现由中年期到老年期再到幼年期城市逐次递减的演变趋势;从空间分布看,呈现由辽宁到吉林再到黑龙江的逐渐递减的变化趋势。为开展东北矿业城市产业生态系统适应能力评价、适应机制分析及适应模式和调控对策构建提供依据。(3)基于适应性要素、适应性目的和投入产出效率等不同视角分别构建了矿业城市产业生态系统适应能力评价模型,并分别从资源类型、发展阶段、城市规模、空间格局等方面刻画了东北矿业城市产业生态系统适应能力的类型分异特征与规律,并采用聚类分析方法,将东北矿业城市产业生态系统分为4种类型,即高适应能力,协调发展类型;中适应能力,基本协调类型;低适应能力,环境优先类型;中适应能力,环境优先类型。(4)分别从战略适应性机制、结构适应性机制和环境适应性机制等3个方面揭示了东北矿业城市产业生态系统适应性驱动机制,并从系统结构重组与优化视角,提出了东北矿业城市产业生态系统适应性模式,即产业拓展模式、产业革新模式和产业再生模式,且根据各模式的内涵,界定了各模式的适用范围。在此基础上,基于增强矿业城市产业生态系统适应能力之目的,提出东北矿业城市产业生态系统适应性调控对策。

袁宏志[4]2010年在《盘锦市产业转型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资源型城市因资源而兴,也因资源递减或枯竭而面临困境。资源型城市主要依赖资源型产业支持整个城市经济社会发展,产业门类单一,缺少具有竞争力的产业群、合理的产业结构和良好的投资环境。产业转型是资源型城市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出路。发达国家资源型城市转型起步早,历经的时间较长,积累的经验教训很多,可供我国借鉴,但由于国情不同、市情不同,我国资源型城市的转型模式、政策又不能照搬。因此,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开展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理论与模式研究是十分必要和迫切的。本文以国内外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理论和实践为参考,以盘锦市作为主要的研究对象,通过对资源型城市演化特征、演化机制和演化趋势的研究,揭示资源型城市整体的演化机理和规律,探索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的理想模式和最佳时机。主要研究内容如下:首先,对国内外资源型城市发展与转型研究阶段、研究方法和研究成果进行了梳理,对产业经济理论、区域经济理论、城市经济理论和可持续发展理论进行了综述;对国内外典型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进行了比较研究,从中总结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的经验与教训。其次,对资源型城市尤其是石油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的机理进行了研究,界定了资源型城市的概念,明晰其内涵,分析了资源型城市生命周期和其产业结构演进、产业结构调整、产业空间及石油资源型城市的主要特征。最后,在上述研究基础上以盘锦市(辽河油田)发展与转型为实例,利用可持续发展理论、资源经济学理论、产业经济学理论等理论,结合实证分析与规范分析、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动态分析和静态分析等分析研究方法,分析了石油资源型城市经济发展水平的主要影响因素,研究了其如何科学把握生命周期,并从接续产业和替代产业两个不同角度,分析研究了两者之间的区别与联系,界定了接续产业和替代产业,提出了石油资源型城市产业发展与转型的油地融合理论,以及产业转型的适合模式及最佳时机。

李晓萌[5]2009年在《石油资源枯竭后盘锦市产业转型战略研究》文中认为资源枯竭型城市产业转型是世界性难题。中国资源枯竭型城市产业转型及其所导致的一系列问题又是老工业基地振兴与和谐社会构建的难点。资源枯竭型城市容易因资源枯竭而陷入“矿竭城衰”、“油枯城衰”的困境。在国外,资源枯竭型城市也普遍出现了“资源诅咒”等现象,成为“问题区域”。本文以资源型(石油)城市盘锦市为例,运用可持续发展理论、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与资源的关系理论、资源型城市生命周期理论,深入分析研究影响盘锦产业转型的内外部环境,提出以优化第一产业和发展第三产业、构筑多元化产业主体和大企业集团、建设盘锦中国石油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为重点的盘锦产业转型战略,并制订了建立产业转型基金、构建市域经济发展联盟、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建立技术创新人才保障体系、扶持中小企业发展、建设辽西南物流基地等六条战略措施。本文第一章概括介绍了本论文的研究背景、应用的理论、研究方法及内容等;第二章从介绍可持续发展理论等相关理论入手,引出资源型城市与资源的关系理论,重点是资源型企业和资源型城市的生命周期的联系;第三章重点介绍了资源型城市经济发展过程中面临的主要问题和产业转型的必要性;第四章重点分析了影响盘锦市产业转型的内部环境,主要是从资源和能力方面分析其优势和劣势;第五章对影响盘锦市产业转型的外部环境进行了分析,包括政策环境、产业环境等;第六章对盘锦产业转型模式提出自主建议,并制定了盘锦市在产业转型期发展战略的重点和措施。

赵怀石[6]2007年在《辽宁省矿城开发与城市空间结构演化研究》文中认为矿业城市面临着资源枯竭、生态遭到严重破坏、产业结构不合理、城市空间结构需要优化以及下岗职工再就业等生态、经济和社会问题。辽宁省是我国矿业城市问题集中地区,作者从城市地理学最为熟悉的视角——即城市地域空间结构研究出发,分析制约矿业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限制性因素,通过对辽宁省矿业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形态及结构演化之实证研究,指出矿业区域与城市空间结构发展演化的基本模式与规律,认为矿业城市的空间结构演化取决于区域内不同层面上的经济演进与城市职能的转变。同时对经典的区域发展模式进行评析。对矿业城市空间结构发展提出具体建议与对策。文章可划分为四大部分,第一部分为矿业城市及其空间结构的理论内涵和现实意义。分析学术界各类“矿业城市”的界定标准,结合自已的观点和认识,提出更加全面的“矿业城市”界定标准,探讨矿业城市的“资源开发——矿业区域工业化——城市空间结构的演化”相关性。第二部分是对研究客体进行现状分析。通过搜集整理辽宁省主要矿业城市相关资料,对辽宁省矿业城市进行界定分类。拟定研究范围为辽宁省九个典型矿业城市(有以煤炭为主的阜新、抚顺、本溪、南票、北票、调兵山;有以冶金为主的鞍山、本溪;有以建材为主的大石桥)。总结辽宁省矿业城市发展问题及影响其可持续发展的制约性因素。第三部分为实证研究部分,是本文研究的主要部分。选取城市空间结构为研究切入点,分析研究辽宁省矿业城市问题,主要内容为实证研究性质的阐述矿业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形态及空间结构发展演化过程,探讨工业化各阶段矿业城市的空间结构及其演化规律。第四部分为辽宁省矿业区域工业化与城市空间结构演化的基本模式和空间发展对策分析,这部分是对前人理论成果的总结与丰富,提出辽宁省矿业区域与城市空间结构演化的基本模式。对矿业城市空间发展提出具体建议与对策,确保矿业城市空间在职能与结构的矛盾运动中不断地向合理模式演变。最后为结论,是对全文的总结与概况,并提出论文研究的创新与不足。

杨悦[7]2016年在《辽宁沿海经济带石化工业布局演变与集聚水平分析》文中认为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我国石化产品需求旺盛。面临国际产业结构调整的重大机遇,加上我国正处于重化工业阶段的基本国情,石化工业高速发展。辽宁省石化行业在我国处于中上游的位置,工业基础雄厚,炼油能力强。辽宁沿海经济带的六个市区位优势明显。大连、葫芦岛、锦州、盘锦和营口市都将石化工业作为支柱产业,是布局较集中的地区。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和辽宁沿海经济带战略为石化工业发展和园区建设提供了难得的机遇。同时国家提出的石化工业布局调整的相关决定也促使相应地区进行工业布局优化。研究辽宁沿海经济带石化工业的布局演变与集聚状况,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文立足于辽宁沿海经济带六市规模以上石化企业。在国内外学者关于石化工业研究的基础上,结合产业转移、工业区位等理论。首先分析了辽宁省和辽宁沿海经济带石化工业的发展现状。其次,采用核密度估计法、全局和局部空间自相关、最邻近距离等方法,研究了辽宁沿海经济带石化工业布局演变、集聚状况、及空间关联性。并结合研究结果对机制进行分析。主要得出以下结论:(1)从现状分析上看:辽宁省石化工业在工业份额中占有较大比重,呈规模扩张的趋势。以石油加工业为主,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发展滞后,炼化一体化程度低,精细化工和合成材料的生产不占优势。辽宁沿海经济带具有科技力量雄厚、交通运输便利等条件。各市石化园区建设取得重大进展,精细化工等迅速发展。(2)从布局演变上看:辽宁沿海经济带石化工业在大连市、盘锦市、营口市集聚最明显,主要分布在各市的市区内。随着时间的推移,除加强原有集聚区的凝集水平外,集聚范围扩大,有向郊区、向县市、和向沿海布局转移的趋势。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橡胶和塑料制品业两个石化行业集聚形态、范围等存在差异。从集聚水平上看:辽宁沿海经济带石化工业总体凝聚水平较高,各市存在差异。总体趋于集聚,各市趋势不同。从空间关联性来看:辽宁沿海经济带各县市石化企业数量空间关联性较大且呈增强趋势,局部地区存在空间异质性。(3)从影响机制上看:影响辽宁沿海经济带石化工业布局和集聚的重要因素有:历史因素、全球化因素、集聚因子、环境保护、空间成本、规划政策等几个方面。在分析的基础上,本文根据辽宁沿海经济带的实际情况,针对石化工业提出以下发展对策:优化产业结构、提升竞争力;依靠科技,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做好园区建设工作,加快石化产业集聚;错位发展,避免产业同构。

张妍丽[8]2007年在《石油城市转型过程中的政府职能转变》文中研究表明自然资源对经济增长和社会福利有什么样的影响,是否资源丰富有利于经济增长?经济学家对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与社会福利状况的实证分析显示,自然资源丰富的国家反而有更低的增长速度和更低的社会福利水平。得出的结论是悲观的:自然资源对经济增长产生了一种难以解释的诅咒。究其原因在于:自然资源丰富诱导政府选择了坏的经济体制和经济政策,从而对经济增长和社会福利产生了“间接的诅咒”。那么,这种现象在中国是否发生了呢?我国五十年代制定的“赶超战略”是以“重工业优先增长”为特征的发展战略,资源型城市就是这一战略的承担者。作为国家经济建设所需油气资源主要供应基地的石油城市兴起于20世纪60-70年代,现阶段绝大多数己进入成熟期或衰退期。经济、社会矛盾逐渐凸显,城市要想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发展非油产业。短期内,城市产业结构的大调整,不可能由市场作用自发完成。因此,需要城市政府的积极引导、大力支持。然而石油城市政府职能长期以来存在很大缺陷,如不及时转变政府职能,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就无从谈起。本论文先提出石油城市区别于自然形成的城市的三个特点,即城市经济结构单一;城市公共服务两套体系并存;环境治理的历史遗留问题严重。这三个特点分别造成城市政府职能的三种缺陷,即政府职能错位、缺位及政府能力缺失严重。因此,石油城市迫切需要重塑政府,建设服务型政府。本文创新点在于对应于石油城市政府职能的三种缺陷,分别从三个方面论述石油城市服务型政府的建设。即从理顺政企、政社关系的角度,加强政府自身建设;从引导产业转型的角度,加强政府执政能力建设;从培育良好环境的角度,加强政府维护社会平衡能力的建设。并结合实例对盘锦市政府的职能发挥进行评价,对盘锦市政府提出“一整合、一融合、一分权、一美化”的建议。由于城市因石油而生的特性,其一开始就面临着可持续发展的严峻考验。石油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受资源、环境、经济、社会的现状及未来变化趋势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其复杂性决定了政府是推动其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力量,其中政府职能转变又是重中之重。

于洋[9]2004年在《资源型(石油)城市经济转型期发展战略问题探索》文中认为资源型城市的出现是工业化进程中的一种普遍现象,其显著特征就是城市的兴衰与资源的可开采储量密切相关、与该城市资源型产业在经济结构优化升级过程中的地位密切相关、与该城市资源型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密切相关。在我国城市群体中,几乎有一半属于资源型城市。这些城市为建立我国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支持我国国民经济的飞速发展创下了辉煌业绩。但随着资源的枯竭,资源性产品市场供求关系的变化,开采成本提高,效益滑坡等因素导致资源型产业的发展举步维艰,相当数量的资源型城市也普遍伴随出现衰退或增长的相对停滞的现象,资源型城市的生存与可持续发展出现了每况愈下的被动局面。而且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国家、区域、城市之间的竞争加剧,现代科技的发展,新材料和新能源的广泛运用,大大削弱了资源型城市的原有地位,更加速了资源型城市的衰退。资源型城市发展中面临的一系列问题已经超出了城市本身的承载能力,并且对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产生了负面影响。为此,世界各国根据实际情况都采取了不同的转型措施,但对我国资源型城市而言,其采用的措施也只具有借鉴意义,并不具备完全的实用价值。如何结合我国乃至资源型城市的实际情况,寻找能够有效促进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实现资源型城市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无疑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本文从资源型(石油)城市入手,以盘锦市为例,探讨了资源型(石油)城市在经济转型期发展战略的重点和措施。第一章从资源的概念的入手,对资源、资源型产业、资源型城市的概念进行比较介绍;第二章从介绍可持续发展理论等相关理论入手,引出资源型城市与资源的关系理论,重点是资源型企业和资源型城市的生命周期的联系;第三章重点介绍了资源型城市经济发挥过程中面临的主要问题和转型的必要性;第四章介绍了盘锦的发展现状、特征、困境;第五章对盘锦在经济转型期城市经济转型模式提出自主建议;第六章结合转型模式,提出了盘锦市在经济转型期发展战略的重点和措施。

沈镭[10]2005年在《我国资源型城市转型的理论与案例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资源型城市因资源而兴,也因资源枯竭而亡或者转型。世界各国的资源型城市转型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它们之间的转型经验和教训可以相互借鉴。发达国家的资源型型城市转型经历了几十年的时间,有的转型成功,如美国的休斯敦,有的转型失败,如阿塞拜疆的巴库。我国的资源型城市有其特殊性,特别是资源枯竭型城市所面临的问题严重,引起了国家有关领导人的高度重视。应针对我国的国情和城市的特点,因地制宜,分类实施,采用切合我国实际的转型理论,指导不同类型的资源型城市及早地转型。遗憾的是,迄今为止,国内外尚没有资源型城市转型的理论专著可供参考。本论文的研究目的是从资源生命周期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等出发,系统地分析总结资源型城市从形成、发展到衰亡或转型的整个过程中的科学规律,探索资源型城市功能变化机制的科学问题,科学界定资源型城市内涵和发展或转型模式,综合评定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和再生能力,探索我国资源型城市功能转型机制和发展模式以及各种途径与对策。可以说,这既是对资源型城市转型的一个系统的理论总结,又是对以往我所研究的资源型城市转型案例研究的成果集成。本研究力图回答以下一些关键问题:1)什么叫资源型城市?有无定量的界定标准?以及如何划分资源型城市?2)什么是资源枯竭型城市?如何划分资源枯竭型城市?以及资源枯竭型城市有什么特殊之处?3)我国资源型城市的状况如何?有哪些基本特征?4)国内外资源型城市如何实现转型?有无可供借鉴的经验和教训?5)资源型城市是如何形成的?有无特殊的成因机制?6)资源型城市转型有无具体的理论依据?能否总结出资源型城市转型的一般模式和实施战略?7)能否为我国资源型城市转型提出一些具体的政策性建议?通过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提出了资源型城市的概念和划分标准,认为资源型城市必须用“质”和“量”两个指标来界定,“质”的指标是指该城市中的资源经济对城市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重大并且占主导产业的地位;“量”的指标是指资源产业(如矿业)产值在当地工业总产值中所占比例不低于10%以及资源产业(如矿业)从业人员在城市全部职工中所占的比例不低于15%;2)系统地总结了国内外学者对资源型城市研究的成果;3)全面分析了资源型城市的历史贡献和现实问题;4)科学地分析了我国资源型城市的基本特征;2000年,我国有矿业城市178个,占全国城市总数663个的26.9%,比1/4强。全国矿业城市的市区人口约为8275.74万,占全国城市总人口的57.0%;仅占全国城市总从业人员3.3%的矿业从业人员(约705万)创造了全国城市24.60%的GDP (约为2万亿元,约占1/4);城市的矿业总产值约占全国矿业总产值的59.0%(为2716亿元);5)探讨了资源型城市的形成机制和影响因素;6)提出了资源型城市的转型理论、转型模式和生命周期,认为我国绝大部分资源型城市都是有依托型城市,它们一般可以通过结构调整继续转变成综合性城市,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7)全面地比较和分析了国际、国内以及东北地区资源型城市转型的基本经验;8)提出了我国资源型城市转型战略和政策建议。

参考文献:

[1]. 盘锦市石油化学工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D]. 李连清. 大连理工大学. 2000

[2]. 东北地区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问题研究[D]. 史英杰. 天津大学. 2008

[3]. 东北地区矿业城市产业生态系统适应性研究[D]. 仇方道. 东北师范大学. 2009

[4]. 盘锦市产业转型研究[D]. 袁宏志.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0

[5]. 石油资源枯竭后盘锦市产业转型战略研究[D]. 李晓萌. 东北大学. 2009

[6]. 辽宁省矿城开发与城市空间结构演化研究[D]. 赵怀石. 东北师范大学. 2007

[7]. 辽宁沿海经济带石化工业布局演变与集聚水平分析[D]. 杨悦. 辽宁师范大学. 2016

[8]. 石油城市转型过程中的政府职能转变[D]. 张妍丽. 东北财经大学. 2007

[9]. 资源型(石油)城市经济转型期发展战略问题探索[D]. 于洋. 东北财经大学. 2004

[10]. 我国资源型城市转型的理论与案例研究[D]. 沈镭.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2005

标签:;  ;  ;  ;  ;  ;  ;  ;  

盘锦市石油化学工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