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建筑设计过程中,空间层次的设计在提高建筑功能及其外表美观性方面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为科学合理地安排建筑空间,设计人员应当对技术应用中的步骤规划、空间构成等进行综合权衡。本文结合笔者多年的工作实践经验,谈谈建筑空间的“排列组合”。
关键词:空间;围堵;通道
引言
任一站立在田野上的建筑物,已经被认为是一种建筑工作,但聚集许多的建筑物在一起时可能不再只是建筑问题,而是另一层次的艺术。当我们越过或穿过一些建筑物时,转过某个角落,突然有一建筑物呈现在眼前,我们会对此感到惊讶、迷惑(此种感觉都发生在建筑群中,而非单一建筑中)。
再次的猜测:当一些建筑物被安置成一群体,既是每一建筑均属于群体之内,则这被创立在建筑间的空间,即有了它自我的生命,此将涵盖并超越那些塑造它的建筑物。因而有人会说:我在它的内部,或我已步入其境。
一.空间的围堵
建筑物间的空间应激发人类的各种感受。每一空间的品质,不论大、小、高、低、宽、窄,对人类的一切反应上或情绪上的关系,均应有显著的特色。
空间能在知觉下被设计成给使用者产生各种特殊的情绪。大的都市空间倾向于缔造出宏伟的感觉,但是此空间使人们自身显得渺小及不重要。
目前的社会趋向于创造那亲密、包护、安全的感觉,以及界定所有居民们可防御的空间领域之界限,这方面显得更有利于小的居住群体。人是重要的元素,所有空间应符合使用者的尺度。
1. 围堵的层次
空间依据设计者所想要沟通的情绪能被定义在各种不同的层次。
微感型围堵:
缺乏特别的地点或空间印象 ----如:我身在何处?
局部型围堵:如下图
强烈型围堵:
具有地方、位置、保护、认同等的感觉。我在庭院里(或草坪上)。设计有被封闭的角落空间,具有较强的围堵感。
强烈围堵的优势:位置、私密性的强烈感觉。
●易于界定领域、提供监视。
●可能减少蛮横行为。
●在共有地区的居民可能增加彼此的交际。
不良影响:
假若所有的空间均以同样的方式被封闭着,那将缺乏呼应的效果。
2. 围堵空间的元素
主要的空间一些主要元素便能构筑成空间的框架次要的空间某些次要的元素,能降低尺度而人性化,并在一空间内创造另一种空间。也就是在一主要空间中,可区分出很多次要空间。
这些经由已涵盖着活动的元素而构成的围堵,是有价值的。因为在其中的“私密性”是必需的,而不是一围堵的结果。
3. 可由作为围堵的元素辩出空间的属性
当暴露在开放的住宅配置中,人们将感觉到缺乏私密性或受保护。
4. 围堵的形式
对房间与广场而言,其封闭空间的品质是件重要的事。
庭院与通道是住宅配置的两项基本形式。设计者对配置的选定乃依据一些因素,如:四周地区的特性和基地的大小等。此外任何形式所包容的空间品质与感觉也很重要。庭院好比是一个大的房间,是象征着视觉暂留的地方,并不是动感的空间。
优点:
●促进邻居间社交机会的形式。
●能排除外来者。
●能创造有利的微气候(减小风作用,更暖和)
缺点:
就活动而言,如人或车的穿越,居民会有被孤立感。
通道—廊型巷道(传统的)
这种空间是线形的 ---- 像一条长廊,并不仅在实质上,且在视觉上均有强化运行的作用或此一象征。并且视线永远顺着正面朝向无止境的焦点。
优点:
在一住宅空地内车辆易于通过。
缺点:
在配置上缺乏变化。
庭院与通道结合:
形成一串互相连接的空间,好比许多房间由走廊与门厅相连接着。
在视觉上总是有所变化。
二.相对应的空间
在一些空间网状组织上的设计,其连续性是重要的。从一个空间自然的导向下一个。当封闭的空间,相互没有关系及被停车场游戏区,道路等隔开,则没有正向的呼应或连续性。
假使所有的空间均在一特定的基地上设计了相同的封闭量,及相同的尺度、比例和细部,则其结果将是单调的。在一基地上应小心的考虑每一元素的变化,以保持视觉的效益,并强调每一部分的唯一性。这个配置所描出的特征是它那一连串的空间关系,被街道的一缩一放而联系在一起。
历史上的空间
提供许多有用的暗示及类同,给当代的建筑师及都市设计师。既存的城镇,将是呈现都市主义论新概念的母体。
在两空间交接处加上每一空间的独特性,强化了呼应效果。
计划将造成些什么?
1. 视觉的变化,趣味、特性与气氛的改变。
2. 在拥有最少住户量所面对的每一空间中(如庭院、凹室等),以及知道界限在哪里。
3. 借空间产生前进的感觉。
这是如何达成的:
借重在一个接一个不同品质的空间渐近改变。
假使每一个空间均不相同,将以何者使计划有所统一?
1. 细部
2. 彻底的使用同一种材料
3. 所有空间具有连贯性
4. 在空间相互之入口处做不同形式的变化,以造成戏剧性之各种视景的改变。
在历史上相邻空间呼应的概念,可被应用在不同的方式:
1. 靠变化空间形式。
2. 靠变化大小与尺度。
3. 靠变化围堵的层次。
4. 改变封闭的各种元素。
5. 变化居所的各种高度。
6. 变化房屋形式。
7. 变化空间形状。
一个具有不规划的空间能提升观景者的神秘感与兴趣。
中世纪城镇中一种特殊的形象是大的广场或方场,被紧密地、狭窄的、有限制的街道所包围。走在这些狭窄街道上有一股牵制、拘谨、限制的感觉。当无意间走过这街道而进入大的广场时,即造成一种强烈的对比,在空间的感受足以激起一股兴奋感。
各种住宅配置中,各个小尺度的空间与毗邻的大空间缔造一有利的对比。当住宅基地毗邻于大型公共公园的开放空间或都市空间时,此一概念可加以使用。联系相毗邻空间的两种方式。
三.领域
一般认为“人本身有一本能可界定出他自己所在群体领域的各种限度”。此概念可应用于户内及户外生活圈上。
何以在住宅区内,定义各种领域是重要的 ?
1. 给予居民们一种“个人的骄傲感”与“较大的自尊感”。
2. 使居民能在自我领域内自我运作,而不畏惧外来的侵犯。
3. 让居民极大众明确的了解他拥有什么,这将促使居民勇于看守他们的生活圈,同时可自然的减少具破坏性的行为。
因此这似乎在房地产上应有一系列具等级且易于辨认界限的领域。
对于领域受外来攻击而加以防御已被指出是所有动物本能反应的形式,包括人类在内。领域感可由我们在房屋或花园所设立的墙面与篱笆看出其存在;亦可由我们自己在海岸或野营地所定立之椿位察觉,因为它对所谓具有危险性的侵害,以暗示了领域的权力。各人的领域层次(公共的—半公共的—私人的)是依据如何设定好的入口而改变。
1. 基地的领域
单一的基地界限,无法界定出领域。必定有实质的(象征性的)各种界限。由于在高处可对低处获得有利的感觉,每当“你感觉你身处于此,你就前来”是一种有效的说法。(在高程上的改变)
2. 居住群的领域
对于住宅群领域的定义,扩张了每一居民个人领域的潜力。有一些方法已被用于界定各居住群的领域,虽然其中有的并无特异的见地。
在四个周边上,三面由建筑物包围,另一面由拱门界定了入口。建筑物的围堵加上有桥式建筑的入口,创造出强烈的被界定在内部的领域。
当代的各种廊型巷道
廊型巷道由紧密的建筑物包围着。在各廊型巷道中象征意义比实质的界限更能激发强烈的私密感。
这种领域的表达是被一连串的视觉改变所强化:
1. 入口是穿过有盖的通道。
2. 方向的改变。
3. 另一有盖的通道。
4. 另一方向的改变。
四.增进设计者对“虚空”的了解
许多设计者因仅见及建筑物的实体而得了对那些实体外之虚空的“虚空失明症”。建筑物是实体与虚空的集合,而设计即是在两者间取得关系。
设计者想要对建筑物件的各种虚空间或空间更多的感受,这有一简单的例子:
●在初步配置的各阶段,建筑物被安置在基地上。
●在介于建筑间的各空间涂墨,这将更使人对已创造的空间易于感受,并且得以帮助人们,以这部分所建议的准则去分析整个配置并产生其他的观念。
假设的配置介于居所间的空间
例如:设计者可自我咨询:
这时我们要的形式?
有否明显的差异?
这些空间是否已封闭?
这些领域是否已明确?
是否这些尺度符合空间的特性与品质之需求?
如何使这些空间与既有各建筑物及毗邻发展区有所关系?从事设计建筑物外部的虚空,其关键是:“先了解必需存在的空间,再加以安排”。
五.住宅建设
住宅建设
住宅建设是最普遍的、也可能是最困难的基地开发形式。为了使住宅在许多年内保持其适用性,住宅区必须具有超越居住者所持有的任何特定潮流的价值观的品质。
任何住宅基地的基本组成单位是居住单元。历来认为居住单元是指核心家庭的生活部分。今天,居住单元很可能是单个户主住户居住,或许多不相关的单身者住在一起,或人口较多的大家庭的成员住在一起。因此,很难从基地内居住单元的大小和数量去预测居住者的类型和数量。
一般说,住宅建设有四种主要类型:
1. 独立式(住宅建设)(Detached housing):
2. 并立式(住宅建设)(Attached housing):
3. 公寓式住宅建设(Apartments):
4. 混合式住宅(Hybrid housing):
居住模块
居住模块的排列形式:
●最常见的是临街的形式,即建筑单元——单栋住宅、联排住宅和高层公寓——成行布置于街道两侧沿线。
●第二种形式,成行的居住单元端部和街道相接(即垂直街道)。
●第三种组团是内庭院布置,居住单元组群面向内部的一块公共旷地。
●第四种常见模式是簇群,这些居住单元被成簇的布置,其周围有公共旷地,街道沿簇群边通过或穿过簇群。
六、结束语:
任何一种固定的理论或方法很难概括今天的多样化居住需求和设计原则,上述理论仅提供了一种思维方式和简单的方法。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市系统的组织方式也逐渐多样化和复杂。我们希望以建筑师的探索和努力给我们的城市和社区带来新的活力和生机。
参考文献
[1]宋昆,李倩枚.社区规划与住宅设计.新建筑.1999,2
[2]荆子洋,张健.以连续性公共空间组织为主线的小区规划.建筑学报.2006,4
[3]饶红.“院”与现代人居环境.新建筑.1999,2
[4]高亦兰,王海.人性化建筑外部空间的创造.华中建筑.1999,2
[5]刘昌寿,沈清基.“新城市主义”的思想内涵及其启示.现代城市研究.2001,
论文作者:谢玉
论文发表刊物:《建筑学研究前沿》2018年第15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0/25
标签:空间论文; 建筑物论文; 领域论文; 建筑论文; 住宅论文; 形式论文; 感觉论文; 《建筑学研究前沿》2018年第15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