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聚集共存机理分析与实证,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实证论文,机理论文,企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270-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0398(2005)02-0006-05
引言
地球上几乎没有一种生物是可以不依赖于其他生物而独立生存的,普遍的规律是很多生物个体共同生活在一起。早在1807年,近代植物地理学家胡布特对自然界的群聚现象进行了研究,认为自然界植物的分布是遵循一定的规律而集合成群落。丹麦植物学家瓦明认为,某些特定的种(一个或几个)往往聚居在一起,这些种往往具有相同的生活习惯和方式,对外部环境的适应能力相似,或不同种之间的生存具有相互依赖的关系,使互惠共生成为群聚现象的标志性特征[1,2]。
企业自身可以被看作是一个完整的生命系统,企业与企业以及环境之间通过相互作用构成了开放的、动态的社会生态系统的一部分[3]。企业作为社会生态学系统的组成部分同样也存在类似自然界已有的“聚集”现象。例如在北京的海淀区聚集了百余家同质企业,北京市有限的几个建筑装修材料市场几乎聚集了北京市所有的建筑装修材料商户,国内其他知名的专业市场也存在同样的问题,甚至国内某些地区还出现了商务区、商业街、金融街、专门工业园、专业县、乡等。国外也存在类似的现象,例如美国的硅谷等。这种大批同质企业的聚集现象,采用传统的竞争理论难以给出合理的解释。但从自然的角度看,组织像物种一样,具有自然界生态群落一样的特性。自然生态群落中的聚集、共存、协同进化、互惠互利的共生关系为研究企业的聚集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一、企业的聚集现象
所谓聚集是指在企业生态系统中某些从事相关行业的企业,有时会集中于同一特定区域。迈克尔·波特把这种现象称作产业集群,将其定义为“在某一特定领域内相互联系的、在地理位置上集中的公司和机构集合”[4]。虽然这些从事相同或相关行业的企业间可能存在某些冲突,但从整体上看,这种聚集往往可以使该区域内的企业获得很大的成功。通常在聚集区域内,既有主导企业,又有为主导企业提供配套服务的其他机构。从垂直关系看,包括提供专业化投入的上游企业和提供销售服务的下游企业;从横向关系看,包括提供互补产品的制造商。另外,还包括政府和其他提供专业化培训、教育和研究的机构[5]。世界上比较著名的聚集区域包括美国的硅谷、瑞士的巴塞尔和中国的中关村。硅谷里包括了大量从事微电子技术和信息技术的企业;巴塞尔包括了许多药品的研究和开发企业;在中关村有很多从事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企业。
在企业聚集中,新企业群的形成过程被称为衍生过程。同质企业的聚集虽然加剧了竞争,但同时也可以促使衍生经济的发展,形成强大的网络。衍生过程最终是地方技术转移和经济增长的过程,对于企业生态系统的形成具有促进作用[6]。通过衍生,可以使企业群落不断扩大。国外学者根据在产业聚集过程中的政府干预的强度、集群的发展轨迹、集群的优缺点将集群分为意大利式、卫星式和轮轴式,如表1所示。
表1 产业集群分类[4]
类型意大利式产业集群 卫星式产业集群
轮轴式产业集群
以中小型企业为主,以中小企业为主,以大中型企业为主,
特征专业分工明确,形成通过虚拟企业的形存在由于规模差距而
基于信任的合作网络式获得自身所需资
产生的等级制度
源,劳动成本低
优点产品质量好,创新潜
具有成本优势, 具有成本优势,大企
力大
业作用发挥充分
缺点存在路径依赖效应,投资和销售主要依少数大企业的行为和
对外部环境的巨变适赖于外部资源的投
绩效对整体的影响很
应能力差
入,专利、专有知
大
识的缺乏影响其竞
争能力
发展轨迹 内部劳动分工的变迁因跟进领先者而产生
大中型企业的带动作用
政策干预 集体行动形成区域优政府的扶植和干预程
通过行业协会的协同
势,公共部门和私营
度较大来完成合作
部门合作
二、企业聚集共生机理
(一)企业生态位分离共存机制
传统的生态位理论认为,相似物种的共存取决于它们对资源的分割,即每个物种可能利用其他有机体不能利用的资源。生态位分离理论能够很好地解释温带森林群落的物种的共存问题[2]。文章定义的企业生态位是由资源、生存能力、生存环境、生存空间、时间变量(生态位)等构成,而每一个变量又由若干个维度构成,从而由“变量—变量维度”构成超体积模型。尽管企业可能在资源、生存能力、生存环境、生存空间、时间生态位上重叠,但不可能完全重叠,至少在各个维度上总是有所差别的,这种差别称为生态位分离。生态位分离分为综合生态位分离和生态位结构分离,其中综合生态位分离表明企业生态位的总体差别,生态位结构分离表明在各个变量上的分离。尽管实力相当,而又相互竞争的同质企业的综合生态位完全重叠,但它们的生态位结构可能是分离的。随着同质企业间竞争的加剧,其综合生态位和生态位结构分离都会有加剧的趋势。比如利用类似的资源,但在资源利用的效率上有所区别;产品和服务类似的竞争企业,可能产品的核心技术、服务的客户群体有所不同,等等。企业能力的提高、企业的蜕变、组织结构的改变、科学技术的进步、顾客需求的变化、来自于外部的干扰等也会扩展企业的生态位,为企业的共存提供更多的生存空间,容纳更多的企业共存。
企业的生态位是动态的而不是静态的,企业的生态位宽度随企业可以用的资源、生存能力、市场空间的改变、企业的学习、技术创新、顾客需求等外部环境的变化而改变。企业的聚集为企业之间的学习,提高自身能力提供了可能,技术创新、同一技术应用领域的多样性和顾客需求的多样性为企业生态位的更新与开展提供了可能。企业生态位的更新和扩展使得同质企业能够长期共存,企业生态位的关系与扩展如图1所示。图1中每一个凹陷区均为一个局部最优生态位,企业在该生态位上有较好的适应性。
图1 企业生态位的更新与扩展
(二)企业生态位构建机理
企业聚集群落不但能适应环境,而且还能影响周围环境,使得周围环境更适合企业的生存,构建生态位理论是这一机制的最好解释。OdlinaSmee和Laland等人从进化生态学角度提出了生态位构建这一重要概念,并运用种群双点位基因模型做出了一些重要进化推断[5,7-9]。所谓生态位构建是指在可变资源环境中物种通过其新陈代谢、活动、选择来确定其自身生态位(包括部分的创建、部分的毁灭)的生态学现象,物种的生态位构建作用不仅反映它与可变环境特征间协同进化的规律,而且也揭示出物种对可变环境的反馈作用[5,7-9]。
企业的聚集不仅受环境的影响,而且也会影响和改造周围的环境,使得周围的环境更适合企业的生存。一家企业不足以对环境产生影响,即便是对环境产生影响,也是微不足道的。而多家企业的存在就会对环境产生重大影响,因为企业本身就是环境的构成要素之一,企业聚集对环境的影响过程,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企业集聚可以影响资金资源、人力资源、技术资源、基础设施资源、客户等资源,甚至政策资源的流向,具有强大的资源吸引力,形成局部的良性企业生态系统。就如同只栽一棵树,顶多撑起一小片绿阴,不会对周围产生什么影响,如果树木成林,就会形成局部的生态系统,吸引其他动物栖息,企业聚集也是如此。企业聚集对环境的影响和聚集过程如图2所示。
三、企业聚集的优势分析
企业的聚群可以产生相应的企业聚集优势,使聚集区域内部的个体获得竞争优势,从而促进个体的发展,而这又可进一步促进整个聚集区域的扩展和壮大。聚集经济是把相互关联产品的生产按照一定规模聚集到某一区域来进行,从而使企业获得生产成本或交易费用的节约。由于企业聚集,加速了彼此的成长,形成所谓的“绿洲效应”[10],如图2所示。
图2 企业聚集对环境的影响过程
(一)企业分工获得比较优势
在企业生存过程中,企业没必要也不可能将很多生产活动内部化,而应通过专业分工来进行自身最具优势的生产活动,通过交易来满足彼此之间的需求,而聚集恰恰可以提高企业间分工和交易的便利性,使区域内的企业在专业分工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地发挥自身的特定能力。通过专业化分工,企业可以获得某些方面的优势,而对于其他方面的需求,则可以通过对外部资源的充分利用来获得,通过多样化发展来避免竞争,发展协同[11]。
(二)降低交易费用
在交易过程中,交易费用包括搜寻成本和谈判成本。为了获得准确、可靠的市场信息,企业往往需要支付很大的成本。产品价格分布的离散程度可能与产品的差异性存在相关关系,但价格的离散在某种程度上是由于市场信息的不对称所造成的。如果顾客在交易过程中遇到第1个供应商便做出购买决策,其搜寻成本很低,但可能所购买的产品价格偏高。如果他在多个供应商之间进行寻价,便可以更多地了解该商品的市场行情,减少信息的不对称性程度。这样的搜寻过程,往往可以使顾客用较低价格购买其所需商品,特别是当价格离散程度非常大的时候。虽然网络和信息技术的发展使企业可以方便地搜寻到各供应商的价格差异,但价格差异背后的产品品质差异却往往很难获得,而通过企业的聚集,可以从实物的角度对产品的差异性进行直观比较,降低由于空间距离而给顾客带来的购买产品质量的不确定性。
由于聚集区域内存在很多供应商,再加上供应商之间的直接竞争,致使相同功能的产品价格趋同,减少了产品价格的离散性。同时由于顾客通过信息搜寻可能很快地掌握该商品的价格行情,供应商为了获得交易机会,在谈判过程中的报价往往不会太高。由于报价真实性的提高,导致谈判费用的相应降低,同时由于空间距离的缩短,使得谈判过程中的相关费用会相应降低[12]。
(三)企业聚集的市场效应
当某一区域的企业聚集达到一定规模,并发展到一定程度的时候,会产生相应的市场认知度。消费者在进行购买活动时,往往优先考虑聚集区域内的企业,这使企业生存所需资源大量流向该区域。因为这样不仅可以使消费者在短时间内获得很多相关产品的信息,而且可以及时掌握相关产品的最新发展方向,并可以根据自身的需求来调整购买策略。由于信息在企业和市场间以及企业与企业间的流动速度非常快,使企业群体对外部市场需求变化的反应非常迅速,并可以通过企业间的相互学习来增强其生存能力[13]。
企业的聚集还可以产生市场创新的外溢效应,为相关企业提供市场机会。比如在聚集区域内,由于某一领先者的产品创新而开发出了新的市场机会时,创新者的自身生产能力往往不能满足该市场的需求,会存在一定的市场剩余,这就为其他相关企业提供了市场机会,使其节约市场开拓成本,降低市场风险。由于群落内关联企业之间有很多机会彼此联系,现场参观、面对面的聚会和交流,使他们能迅速了解市场需求和科技变化,从而有利于企业对市场和技术方向的把握。
由于企业聚集,企业集群对外部环境的反应较快,企业之间可以通过互相学习来提高运营效率,在共同利益和各自利益的基础上,通过相互的学习来增加彼此间的竞争能力,由此加速了彼此能力的成长[14]。在群落内,信息沟通的快捷使得先进经验、技术的外溢速度不断加快,信息和技术的外溢可以使企业层面的创新和进步能够非常容易的上升为产业层面的创新和进步,从而促进产业整体技术水平和结构的升级。企业间的学习效率取决于该领域内知识的类型、企业间的相似程度和相互之间的了解程度[15]。相似程度越高,其学习的效率就越高,能够使知识扩散的深度得到加强。
四、企业聚集现象存在性实证
本实证以下数据均来源于万方企业数据库和相关网站。本样本是从万方企业数据库随机选择333家国内软件开发企业,76家硬件生产企业,约占整个数据库软件开发和研究企业的30%和20%。软件开发企业的经营服务为各种软件的开发,但不包括大公司在各地开办的分公司或者办事处,也不包括没有软件开发业务的软件销售商。硬件企业包括所有类型计算机硬件企业,但不包括计算机外设生产企业和硬件企业驻其他地区的办事处。样本涉及我国23个省市自治区,其中软件开发企业中股份制企业占40.0%;民营企业占15.0%;独资(包括外资独资企业)占13.0%;国有企业占8.2%;私营企业占7.2%;其他占3.9%。硬件生产企业中股份制企业占32.9%;国有企业占32.9%;外资独资企业占9.6%;上市公司占6.8%;民营企业占5.5%;合资企业占5.5%;其他占6.8%。因此,样本具有较高的代表性。2个种群的创建率见表2、3所示。
表2 计算机硬件样本企业聚集情况统计表(部分)
序号
省份
样本企业
企业聚集状况
数量
聚集城市(区) 集聚度/% 聚集城市(区) 聚集度/%
1北京市 28
海淀区
82.1 其他区17.9
2福建省 1
福州市 100.0
3广东省 15
广州市 20.0深圳市
73.3
4广西2
南宁市 100.0
表3 计算机软件开发样本企业集聚情况统计表(部分)
序 省份
样本企业
企业聚集状况
号 数量
聚集城市(区) 集聚度/% 聚集城市(区) 聚集度/%
1 安徽省1合肥市100.0
2 北京市
132
海淀区 73.5
朝阳区 12.9
3 福建省11
福州市 63.6
厦门市 27.3
4 广东省65
广州市 36.9
深圳市 53.8
5 贵州省1贵阳市100.0
6 河北省5石家庄市
80.0
保定市 20
7 河南省5郑州市100.0
从表2、3可以看出计算机硬件和软件开发企业的集聚现象十分明显。计算机硬件企业主要集中在省会和少数几个传统的大城市或区,例如北京市海淀区的聚集度为82.1%,其他区仅为17.9%;广东省的深圳市的聚集度为73.3%,广州市仅为20.0%,另外江苏省、天津市也有类似的情况。从全国来看,北京市和广东省又分别占全国的36.8%和19.7%;全国平均聚集度为72.2%。
计算机软件开发企业也存在类似的情况,绝大多数软件开发企业聚集在省会和传统的大城市。例如北京市主要集中在海淀区和朝阳区,聚集度分别为73.5%和12.9%;广东省主要集中在广州市和深圳市,聚集度分别为36.9%和53.8%;其他省份类似。从全国来看,北京市和广东省集中了全国软件开发企业的39.6%和19.5%,全国平均聚集度为63.3%。
从聚集企业的类型来看,既有生产企业,又有生产经营、科研经营企业等。从聚集企业的性质来看包括了我国现有的所有性质类别的企业,主要有国有、国有控股、股份制、集体、民营、合资、外资独资和上市公司等。从企业规模来看既有国有大中型企业,也又小型企业。计算机软件开发企业平均员工人数为158.7人,技术人员64.1人,平均注册资金4670.2万元,营业额5746.1万元,利税额1047.2万元。硬件企业平均员工人数为1088.7人,技术人员1127.8人,平均注册资金9734.9万元,固定资产29233.1万元,营业额148539.6万元,利税8810.5万元。
五、结论
文章从企业仿生角度分析了企业聚集、聚集机理和聚集优势,实证也表明在计算机硬件、软件企业确实存在企业聚集现象,其聚集企业的类型、性质与我国现有企业的类型和性质完全相同,实证还表明同质企业的不同企业类型可以长期共存。
尽管企业聚集会产生许多的市场效应,但这种企业聚集或是由于历史原因形成的,或是由于市场缘故先形成了一定的规模,而后在政府的支持和引导下促使其进一步的发展。任何企业聚集区都有一个逐步被接受和认同的过程,都经历了产生、发展、成熟等自然过程,在这一自然演化过程中政府的作用是引导、规范、监督和必要的物质及政策支持,而非不顾客观现实人为地建立某种所谓的“工业园”。事实上,国内外成功的企业聚集多数是自然形成的,而非人为建立,相反的不顾客观实际而兴建的外表华丽的所谓的“工业园”、“大型专业市场”、“专业县、乡”等大都华而不实。因此,任何的企业聚集,宜按照市场法则辅助必要的引导、规范和物质及政策支持,拔苗助长往往事与愿违。未来的实证研究应集中在企业聚集效益分析,聚集企业、顾客调查、政策对企业聚集的影响以及企业聚集演化规律等方面。
收稿日期:2004-06-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