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化产品社会经济效益的一致性与矛盾性_市场机制论文

论文化产品社会经济效益的一致性与矛盾性_市场机制论文

论文化产品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一致性和矛盾性,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矛盾性论文,经济效益论文,社会效益论文,论文论文,产品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长期以来,我们在处理文化产品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关系上,一直或多或少地存在着狭隘性和片面性的倾向。这突出表现在或者完全无视文化产品的商品属性,将文化产品的“政治作用”强调到了不恰当的程度,或是把文化产品的效益片面地理解为“金钱效益”“经济效益”。无论哪种倾向都割裂了文化产品本身的商品属性和社会意识形态属性的有机统一,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人为地对立起来。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经过长期的探索和实践,当我们终于确立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后,我们就不仅找到了一条摆脱贫穷,实现经济腾飞的最有效的途径,而且也找到了一条可以促进文化产品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更佳结合的有效通道。

市场机制能有效地促进经济繁荣,而一个社会的经济富裕是其文化蓬勃发展的前提之一。同时,将市场机制引入某些文化活动领域,对后者进行市场化的经营,无疑将有助于这些文化活动领域转变自身运作机制、方向和方法,有助于其发展。在市场机制作用下,文化产品的生产有更广阔的空间,其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是可能而且应该得到统一的。

毫无疑问,文化产品同其它商品一样,取决于消费者的取向,即文化产品消费的需求导向。文化产品首先要能为更多的人所欣赏和接受,才能更好地产生“社会效益”,否则文化产品的认识和教育功能再好、再重要,人们如果不喜欢、不欣赏,不能产生必要的“票房”价值,也就难以更好地实现其社会效益。文化市场通过价格的浮动等因素,发出灵敏的市场信号,形成有力的竞争机制,对文化市场的主体即文化产品的生产者和经营者形成经常的激励和压力。它迫使文化企业不断地降低生产成本,优化文化产品生产要素的配置,提高文化产品的质量,以最大限度去发展文化生产,形成具有竞争力的新的艺术品种,从而满足人民群众的各种文化需求。因此,文化市场是文化产品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得以实现的重要场所。另一方面,由市场机制带来的一个社会的经济繁荣将有效地促进大众传播媒介的发展、教育的普及,这将导致对文化产品尤其是一些高层次文化产品有欣赏和接受能力的人群的增多。而文化产品消费者的增加反过来将进一步形成更大的市场需求,从而有力地推动文化产品的生产和供给。同时,文化面向大众是社会主义文化本身的要求,而市场经济有利于文化的传播和普及,以市场为中介,过去只是有钱有闲阶层才能占有、欣赏的某些文化艺术品,也由天上降到人间,变成普通大众也有可能欣赏和占有的东西。所有这一切都将有助于文化产品在产生经济效益的同时更好地实现其社会效益。

市场经济条件下,文化产品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在存在一致性的同时也存在着相当程度的矛盾性。市场机制虽然是实现文化产品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重要的中介,虽然与计划体制相比它能够促进文化产品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更佳结合,但市场机制绝不是万能的。市场机制在促进文化产品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统一的过程中,依其自发力量并不一定能够自觉地促进文化产品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最佳结合,它必然会在一定范围内和一定程度上存在着失灵。其原因在于:一方面,即使在满足一切理想条件,从而市场机制能够充分发挥作用的情况下,市场机制的功能和局限性仍然是明显的。另一方面,市场自身的不完善也会导致市场失灵。这包括两种情况:一是文化市场不发育;二是文化市场在运行过程中发生功能障碍,这都会使文化市场的功能不健全或遭受破坏而发生市场失灵,从而难以实现文化产品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文化产品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矛盾性首先表现在,由于文化产品具有潜在的精神价值和商品交换价值的两重性,在文化产品的生产和消费过程中有可能造成两种效益的分离和两种价值的倒挂。文化产品作为一种特殊的商品,所具有的特殊的精神的或思想感情的属性,使它在进入市场时往往难以按照一般商品“等价交换”的原则来实现自身的价值并接受市场的选择从而实现其经济效益。形成这一特点的主要因素就是在文化产品的价值构成中,生产者的以精神劳动为特征的活劳动量的不确定性。在物质产品的生产中,只要具备一定的物质条件,任何经过训练的生产主体,都可以根据一定的标准生产出同样质量和数量的物质产品。作为对他们所创造价值劳动的认定,就是生产该商品所需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而在文化产品的生产中,即使利用同样的物质条件,但并非每个文化产品的生产者都能创作出同样的作品。这个作家一年就创作出了一部好作品,甚至是传世之作,而另一个人甚至终其一生也无法创作出来。因此,文化产品的创作是一种既和一般的物质劳动相区别,又和一般的精神生产活动也不同的审美创造过程。文化产品的创造需要无法用一般的市场和金钱来配置。所以,对文化产品的价值认定,就不能以耗费了多少活劳动量为标准,从而也就难以用同类劳动去进行比较,而只能作有限的估量。正是由于文化产品的这一特性决定了它在进入文化市场后,其价格难以完全反映其真正的价值,从而难以真正实现其应有的经济效益。

另一方面,文化产品的经济效益的实现程度又是受它对社会需求的满足程度所决定的。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产品主要受市场调节,因而社会需求主要通过市场需求来实现。人们对文化产品的需求一定程度上又受其文化素质和水平的制约。人们文化素质水平的层次性,规定着人们对文化产品需求的层次性。一些需要有较高的文化素养、专业知识和审美能力才能接受的文化产品,如交响乐、芭蕾舞、歌剧、学术著作等长期以来之所以受冷落,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对高层次文化产品需求不足带来的市场局限。因此,当文化产品面向市场时,将“利润最大化”、“收入最大化”、“收益和增殖最大化”作为最高追求的工于计算的市场经济往往会扮演很不地道的角色。而市场的这种选择无疑会使一些需要有较高的文化素养、专业知识和审美能力才能接受的文化产品既难以较好地实现其潜在的社会效益,也难以较好地实现其经济效益,甚至产生“生存危机”。

需要进一步说明的是,虽然文化产品具有影响社会伦理、道德、文化环境、教育、语言等广泛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领域的功能,可以产生物质产品所无法比拟的社会效应,但文化市场仅靠自身的运转,会不断促进文化企业和文化产品生产者和经营者去追求利润最大化,把获得利润作为文化产品生产者和经营者的主要目标,因而难以保障文化产品的生产和经营始终与社会的主要价值观念及精神文明建设和社会全面发展的要求相契合。这是因为,市场经济本身自始至终都在贯彻求利、等价交换、竞争等经济法则,它在带来比其它经济体制更高的经济效益的同时,人们不能指望它意识到人类意识到的其它社会问题,更不能指望可以通过市场的充分发育能一揽子地来解决这些问题。市场经济可以促使人类更有效地实现经济目标,却难以指望它去实现人类的其它社会目标。文化市场既然是市场体系的组成部分,当然也就难以避免市场具有的这种局限性。文化产品在市场流通过程中,如果单纯以获利的大小为取舍标准,那么真善美和假恶丑、进步与反动、健康与腐朽、文化和反文化的差别就有可能被抹煞。因此,在文化市场自发力量的作用下,一些文化产品的生产和经营者可能会只注重生产和经营经济效益好而社会效益不好甚至具有负值社会效益的文化产品。例如,在单纯牟利动机的驱使下生产和经营一些宣扬封建迷信、淫秽色情、凶杀暴力,以及其他格调低下甚至有严重政治问题的出版物和音像制品。这是因为从事精神毒品和文化劣品的生产成本低、价格高,能够获得远远超过社会盈利水平的超额利润。

此外,文化市场在配置一些社会效益好的公益性的文化产品生产方面也是无能为力的。所谓公益性的文化产品是指以整个社会为对象,社会的每一个成员都可以无偿获取以满足自己文化需求的文化产品,例如街头雕塑、街头画廊、广场音乐会,以及反映基础科学研究的学术性书刊等。公益性的文化产品对整个社会文化生态环境的营造,对于人们文化质量的提高有着特殊的作用和意义。而相当一部分公益性文化产品生产的困难在于,公益性文化产品的公共性以及使用和消费上的不可排他性,使得以利润和收益最大化为目标的文化产品的生产者和经营者不愿提供公益性的文化产品,同时也必然使公益性文化产品的消费者产生权利和义务上的困境。表现在虽然公益性的文化产品提供了不可缺少的社会服务,给每个人带来了好处和收益,但是每个人都不希望自己为此支付费用,因为他认为公益性的文化产品并不是专门为他个人提供的。而市场机制的运转要求收益能够抵偿成本,或者要求成本能够追踪到单个使用者身上。由于公益性的文化产品的集体消费性不可能将每个消费者孤立开来,不可能毫无代价地监督和排斥他人的消费。公益性文化产品的特点必然会导致社会利益与这种文化产品生产者和经营者的利益发生不一致。公益性文化产品的创造者和供给者给社会带来利益(社会效益),但其本身却不能因此而得到很多报酬,从而使得通过利益驱动来合理配置资源的市场机制在此失效。可见,靠市场机制的自发力量,难以给社会提供足够量的社会效益好的公益性的文化产品。

上述表明,市场机制既有促进文化产品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一面,又有导致文化产品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矛盾的一面。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促进文化产品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统一的有利的一面,克服矛盾的消极的一面,是一个重大的现实课题,它对于文化产品更好地满足人民的精神需要、更好地发挥其应有的社会功能具有重要的意义。虽然从长远来看,就总体趋势而言,思想性强、艺术性好的文化产品,最终会受到多数人的接受和赞赏,其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是会趋向统一的。但这并非一个自发的过程,而是有赖于人们多方面自觉努力的结果。

首先,应通过提高人们文化程度和审美水平的途径来实现文化产品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最佳结合。除了人们的收入水平以外,人们的文化程度和审美水平与对文化产品的需求量有着密切的联系,它们之间是一种递进的关系。文化产品本身的性质决定了它主要是满足人们享受需要和发展需要的层次。通常人们的文化程度和审美水平越高,追求个人素质全面发展的意识和欲望也就越强烈,因而对文化产品的需求量也就越大,所以,整个社会对文化产品需求量的大小与人们文化程度和审美水平高低之间有着很大的相关度。这一情况表明,只有提高全民族的文化素质和审美水平,才能使人们形成对需要有较高的文化素养、专业知识和审美能力才能接受的文化产品的有效的市场需求,使这一类文化产品在更好地实现其经济效益的同时实现其社会效益。

其次,应改革文化体制,加强管理,建立健全既有竞争激励又有责任约束的机制,调动文化工作者的积极性,使他们多出既有社会效益又有经济效益的文化产品。文化体制改革,既要考虑到市场经济条件下文化事业发展环境和条件发生的变化,又要考虑文化自身功能和特点。文化体制的改革首先要理顺国家、单位、个人之间的关系,明确各自的权限和职责。在文化工作中,党和政府部门主要是通过政治领导,抓方针、抓导向、抓大事,通过法律、行政、经济和舆论等手段,对文化企事业进行指导、规划、服务、监督、管理。文化部门和团体要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遵守国家有关法律,努力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同时,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把竞争机制引入文化生产领域,推进文化部门的内部改革。文化单位和团体要以创作文化产品为中心,联系单位和个人的切身利益,把责、权、利统一起来,实行全面的岗位责任制。岗位责任制应包括思想道德方面的扶正祛邪,工作态度上的奖勤罚懒,劳动成果上的举优戒劣。只有这样才能形成既有竞争激励又有责任约束的机制,调动文化工作者的积极性,使他们向社会提供更多既有社会效益又有经济效益的优秀文化产品。

再次,要培育文化市场,引导文化消费,加强文化市场的管理,让健康的优秀的文化产品在文化市场上占据主导地位,促进文化产品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最佳结合。实践表明,在文化市场自发力量的作用下,一些文化产品的生产者和经营者可能会只注重生产和经营经济效益好而社会效益不好,甚至具有负值社会效益的文化产品。例如,生产和经营一些毒害人们心灵的低级庸俗的文化劣品。由于文化产品有不同品位,加之消费者的立场、观念及文化素养上的差异,就会产生不同的追求目标、需求层次和欣赏情趣,有可能出现优质不优价、劣质大赚钱的现象。因此,不能完全由市场竞争来决定文化产品的生产和经营。要从民族的兴旺发达、国家的安定和社会繁荣的角度出发,将文化产品当作特殊商品对待,加强宏观调控。同时,有关文化艺术工作部门,要把文化的繁荣作为自己的中心环节,认真组织好优秀文化产品的创作和生产;要发挥好国家重点文化单位在文化市场中的主导作用;要积极发挥国有中介组织,如国家新华书店、演出公司、电影发行公司在文化市场中的骨干作用,以及沟通文化生产和消费的主渠道作用,使它们很好地担负起推动优秀文化产品进入市场的职责。同时,要根据文化市场不断拓展的实际需要,注意培育一些新的市场中介组织,以弥补主渠道覆盖市场不足的状况。对近些年来出现的个体文化产品的生产者和经营者,应尽快研究制定管理办法,加强引导,规范行为,使他们在文化市场中发挥积极作用。在维护合法经营,保护知识产权,培育和完善文化市场的同时,对那些屡有违规违纪行为,干扰市场健康运作的文化掮客,要批评教育,直到取消从业资格;对那些制作和抛售国家严禁上市的文化垃圾,触及法律者,应诉之于法律。此外,要积极引导文化消费。市场的营销活动影响群众的消费行为,群众的文化追求和消费倾向又影响着文化产品的生产和经营方向。因此,只要我们坚持让健康的、优秀的文化产品在市场上占主导地位,注意培育和规范文化市场,积极引导人民群众的文化消费,就一定能够实现文化产品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最佳结合。

另外,对于那些社会效益好的公益性的文化产品,国家应采取重点扶持的政策,以保证这些文化产品的有效供给和最佳发展。前述表明,公益性文化产品的特点无疑扰乱了市场机制的功能,造成了所谓市场。失灵市场机制对于公益性的文化产品投资方面的不足意味着要对市场进行补充。如果政府不对市场进行干预,社会不对公益性文化产品的生产给予补偿,使不同类型文化产品的生产者之间实现利益的均衡,那么公益性文化产品的生产就会萎缩,结果势必导致供给不足。同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行为主体必然具有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动机,即使是非营利性的机构、社会公益性部门,也有可能因追求自身利益而偏离社会目标,甚至改变自己的性质。因此,政府部门首先应将某些公益性的文化产品的生产和供给从市场机制的作用中分离出来,以其特有的标准和属性衡量之。政府应在公益性文化产品的创造和供给上提供更多的资助。同时,应提倡在市场机制发育过程中先富起来的企业和个人将剩余资金以捐助等形式投放到公益性文化产品的创造和供给上。当然,在市场机制作用下,企业和个人的实际行为与政府的倡导和鼓励仍可能是相背离的。比如,某些企业和个人宁肯将资金大笔地投在“炒星”上,也不愿资助公益性的文化产品的创造和供给。在不违背市场法则的前提下,欲转变企业和个人的这种行为方式的一个重要措施,显然在于对企业和个人进行价值观方面的引导。此外,建立各种文化发展基金、给文化部门提供优惠政策等,也是扶持公益性文化产品生产的有效途径。

标签:;  ;  ;  

论文化产品社会经济效益的一致性与矛盾性_市场机制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