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背景下“教是为了不教”教育思想在小学高段语文教学中的实践创新研究论文_安琪

核心素养背景下“教是为了不教”教育思想在小学高段语文教学中的实践创新研究论文_安琪

苏州工业园区青剑湖学校 安 琪

【摘 要】叶圣陶先生提出的“教是为了不教”的理论对语文教育具有深远的指导意义,正确运用这一理论有助于提高语文教育的质量,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关键词】叶圣陶 教是为了不教 语文教育

“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是叶圣陶先生在20世纪60年代初提出的一句名言。他强调在教学过程中,教育者要善于诱导和启发,培养学生的能力,引导学生自己学习探究,发挥主体作用,学会自学的本领。我国著名的语文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根据自身丰富的教育经验,总结出了一套系统的教育理论,其中“教是为了不教”作为核心,贯穿于叶老语文教育观的始终。“教是为了不教”道破了语文教育的真谛,长期以来引导着语文教学工作的方向,对语文教育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在当今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大潮下我们再次体味叶老“教是为了不教”思想的深刻内涵,对指导教育实践有着深远的意义。

一、叶圣陶“教是为了不教”观点的提出

“教是为了不教”这一教育观念并非一日形成的,它是叶圣陶先生长期思索并不断完善的思想结晶。早在1922年,叶老在谈到对学生的培养时就提出了:“目的在使其自生需要,不待教师授与”的观点,此后他多次提出类似的看法。解放后,叶老又在不同场合反复强调这一观点,1962年他说:“我近来常以一语语人,凡为教,目的在于达到不需要教”。可见,从提出“不待教师授与”到“不需要教”经过了四十年的历程,是叶老在丰富的语文教育实践基础上,对语文教育的发展方向做出沉静思考的结果。 在此基础上,叶老还将“教是为了不教”这一理论扩大到其他学科领域,使之成为适用于多种学科教学的、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理论。 他指出:“教师教各种学科,其最终目的在于达到不复需教,而学生能自为研索、自求解决。故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与,而在相机诱导”。《语文教育书简》较之早期的认识更为深入、全面;1977年底他将这一理论更完整、更严密地写进了《大力研究语文教学,尽快改进语文教学》中:“说到如何看待‘讲’,我有个朦胧的想头。教师教任何功课,‘讲’,都是为了达到用不着讲,换个说法,‘教’都是为了达到用不着教”。至此,叶老的这一教育思想已较完善,它已成为不仅适用于语文教学,而且适用于各种学科的教育原则,同时这也标志着叶圣陶先生“教是为了不教”的理论已经由最初零散的思想火花发展成为完整、严密、稳定的理论体系,成为具有普遍意义的教育指导原则。

二、正确理解“教是为了不教”的深刻内涵

“教是为了不教”作为教育原则,为我们的教育工作提出了纲领性的目标,但是在具体的教育教学实践中,要真正贯彻好这一思想,还需要我们教育工作者正确认识,准确把握“教是为了不教”的深刻内涵。 “教是为了不教”主要包含了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二是教师相机诱导作用的发挥。

首先,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是“教是为了不教”的重要内容。自主学习能力就是指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在已有的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不断获取新知识并在运用这些知识的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智力和能力,它包括自主选择获取信息与资料的能力、学习内容的能力、处理运用信息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其次,教师的相机诱导是“教是为了不教”的关键。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教”是为了“不教”,还是以教师的教育作为前提的,“教”是手段,“不教”是目的,叶老在提出这个理论的同时也要求了教师必须在“导”之上下工夫。叶老并不排斥“教”,因为“教”是“不教”的前提,但叶老提倡“教”的是学习的方法,是解决问题的思路,这是一个引导的过程,而并非一股脑地将既有知识全部倾泻给学生,“倾筐倒箧容易,画龙点睛艰难”,教师的“教”更重要的在于相机诱导,以“不教”为目的的教育实际上是对教师的“导”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叶老看来,教与学的关系“如扶孩子走路,虽小心扶持,而时时不忘放手”,他还提醒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随时宜注意减轻学生之依赖性”,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叶老是这样对语文教师提出要求的,同时他也是这样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身体力行的,叶老一直反对“以讲解为主”的教学模式,他主张教师“少讲”点,“少讲”却又要达到目标。从以上叶老的教学中我们可以看出,他始终以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体,教师只是从旁辅助,引导着学习的进程和方向,对于课文的理解方面,叶老也是以提问、评点的方法加以诱导学生自己去思考问题,自我纠正,课后的练习强调运用能力的培养,使知识得到迁移。整个过程是以学论教的过程,他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及时调整教学方案,充分发挥了相机诱导的作用,这种做法值得我们学习与借鉴。

三、“教是为了不教”在现代语文教育中的具体运用

那么在实际教学中,为了达到“教就是不教”,怎样去教才能不教,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教师要因材施教,学法指导

因材施教的“材”,我个人认为包含两层意思,这个“材”既指教学的对象――学生,又指教学的内容――教材。教师要在这两个“材”上深入钻研,尊重学生的主体发展特点,针对每个学生的独特性,因材施教。同时还要充分根据教材的不同特点,进行学法指导,帮助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让学生会学、乐学、爱学,让学生在兴趣中主动学习。在这样的教学活动中,老师该放手就放手,这样学生可以在老师的指导下慢慢丢掉自己的拐杖,学会自己慢慢走路,在知识的海洋中畅游。

2、学生要自主学习

“教是为了不教”的思想是叶圣陶先生对自己几十年从事教育活动经验的高度总结,其实质是要求教师“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培养学生自我探索未知的能力”,也就是锻炼学生的自学能力。在这个知识爆炸的时代,终身学习能力已经成为一个人必须具备的基本能力,否则就会落后于社会,因此,每个人都要锻炼自己独立自主学习的能力。在现代教学中,教师也应清醒地意识到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才是教学最重要的,而不是仅仅传授知识。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知识的获得必须通过学生主动的积极思考和实践活动,必须激发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积极性、主动性和独立性。因此,把课堂还给学生,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自主学习,给学生充分的学习时间,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创设自学的氛围,让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得到充分发挥,这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重要渠道。

通过教师因材施教,学生自主学习,最终达到叶老所说的“教是为了不教”,在这个理念的指导下,学生可以学得更远、更深入,可以更有创新力的学习,提升学生的语言素养。推动叶老的“教是为了不教”的教学思想在现代教育背景下的应用,这也是我们对这位20世纪伟大的教育学家叶圣陶先生致以崇高敬意的最好方式,也是我们对他最好的怀念。

参考文献:

[1]王道明.也说“教是为了不教”[J].语文学习,2010(6).

[2]任苏民.略论“教是为了不教”:写在叶圣陶先生诞辰120周年之际[J].语文世界:教师之窗,2014(11).

[3]尹锐琼.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J].读写算:素质教育论坛,2015(12).

论文作者:安琪

论文发表刊物:《成长读本》2017年11月总第2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3

标签:;  ;  ;  ;  ;  ;  ;  ;  

核心素养背景下“教是为了不教”教育思想在小学高段语文教学中的实践创新研究论文_安琪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