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出基础性与时代性,彰显学科特色——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解读,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时代性论文,基础性论文,义务教育论文,课程标准论文,学科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2011年版的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与2001年的实验稿相比,在课程内容设置上强调了历史发展过程的时序性,进一步彰显了历史学科特色,有利于学生掌握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课程内容的选择上更加贴近时代、贴近社会、贴近生活,让学生感受到历史就在我们身边,从而进一步增强了学生对历史学习的兴趣;课程内容的总量有所下降,减轻了学生的学习负担,在知识的总量和结构上有利于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更加注重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有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思想导向和价值判断,使历史课堂成为塑造学生高尚人格的阵地;增设了较多具有实效性和可操作性的教学建议,不仅大大丰富了教学内容,也促进了教学方式、方法和手段的多样化。主要呈现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一、在课程内容设置上强调了历史发展过程的时序性,进一步彰显了学科特色,有利于学生掌握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
强调史实的时序性是中学历史学科教学的重要特点之一。史实的时序性是指史实作为课程资源在历史教学过程中呈现和应用时,应该比较严格地遵循时间的顺序。赵亚夫教授对其重要性如此论述:“时序思维技能是历史推理的核心,没有强烈的年代学意识,学生就不能考察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本着尊重历史、敬畏史实的原则,培养初中学生的时序意识是必要而且关键的。
以中国古代史部分为例,2001年的实验稿按照:中华文明的起源、国家的产生和社会变革、统一国家的建立、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繁荣与开放的社会、经济重心的南移和民族关系的发展、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社会的危机、科学技术、思想文化这九个单元主题来划分,并以此单元主题为框架来编撰各版本教科书。专题模块的编写体例和高中现有教材的内容格式相类似,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初高中历史学习在知识板块上的循序渐进性,是新课程标准内容体系的一大亮点,但是却不可避免地弱化了史实的时序性。特别是在初中历史教学的实际操作过程中,初中学生一开始接触历史学科的基础知识时,还缺乏一定的历史时空概念,对各单元主题中陈述的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较难快速完成时空转换这一过程,因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初中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有效把握。如2001年的实验稿在中国古代史部分并未涉及“东汉建立”“五代十国”等基本史实,初中学生很难理解西汉是怎样由强盛走向衰败的,东汉又是怎样建立的。我们进行的初高中衔接研究的结果显示,从高中起始年段教学反馈回来的信息是,超过一半的学生对中国古代的朝代更替顺序不明确,表明初中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了史实不清、时序不明的学习缺陷和漏洞。而2011版新课标的体例按照:史前时期、夏商周时期、秦汉时期、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隋唐时期、宋元时期、明清时期(至鸦片战争前)这七个历史时期的时序来展开相关的内容,历史时序线索比较清晰,理论上能为学生较好地把握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提供帮助。
二、课程内容选择上更加贴近时代、贴近社会、贴近生活,进一步增强了学生对历史学习的兴趣
相比2001年实验稿,新课标在内容上更加注重体现生活气息和时代气息,在帮助学生知道历史的背景、主要经过和结果,清楚地了解具体的历史状况的基本要求下,更加关注了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社会体验。新课标鲜明地突出了人文性,增加的内容主要集中在文化建设和社会生活方面:
中国古代史部分增加了:初步认识书法艺术;了解北方农业技术的成熟和农历;唐诗的盛行,了解盛唐的社会气象;知道宋元时期商业贸易的繁荣,了解宋元时期的都市生活和宋词、元曲的流行;以《红楼梦》和京剧为例,了解清代文学艺术的成就和特色。中国近代史部分增加了:以《申报》、商务印书局等为例,了解近代新闻出版事业的发展;齐白石的成就。中国现代史部分增加了:雷锋等艰苦奋斗的精神,体现了当今时代精神;通过新中国成立60周年庆典阅兵仪式上展出的武器装备,了解国防和军队建设的成就;知道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代表大会以来我国取得的新成就,以2008年北京奥运会为例加以说明;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性,认识中国坚持科学发展、实现社会和谐的重要性。
世界古代史部分增加了:以建筑艺术、公历等为例,初步认识希腊罗马古典文化的成就;以巴黎大学、牛津大学的兴起为例,初步认识欧洲的早期大学。世界近代史部分增加了:莎士比亚的戏剧,麦哲伦环球航行,理解工业革命带来的社会进步和社会问题;了解科学和文化在近代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世界现代史部分增加了:知道甘地领导的印度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和凯末尔领导的土耳其革命,了解印度和土耳其人民争取民族独立斗争的不同特点;知道德国分裂、初步了解“冷战”后世界多极化前发展趋势;以计算机网络、生态与人口等问题为例,了解现代人类社会的发展及面临的挑战。
这些新增加的知识点从初中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水平出发,体现了历史的生动性和时代性,在了解学生生活经验和知识的基础上,结合具体、生动的史实,以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基点,扩充了初中学生的历史基础知识面,多方面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引导学生主动地进行历史学习,积极地参与到历史教学活动。
三、课程内容的总量有所下降,减轻了学生的学习负担,在知识结构上有利于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
从整体上看,新课标删除了实验稿中一部分相对初中生的认知水平而言过难、过偏的内容,降低学习历史的难度。同时,根据历史课程的时序要求和时代发展,适当增加一些内容。
与实验稿的知识点相比,新课标减少了56个知识点,增补了25个必要的知识点,课程内容总量有所下降,理论上能够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如:中国现代史部分增加了1处“雷锋”,减少了西藏和平解放、《土地改革法》、1954年宪法、国企改革、《民法通则》、《刑法》、万隆会议、“亚太经合组织”、计算机网络技术、“863计划”、杂交水稻、教育、文艺、体育、就业制度、医疗保险等共计16处;世界古代史部分增加了法兰克王国、西欧庄园、早期大学、《查士丁尼法典》、基辅罗斯等5处,减少了南方古猿、三大人种、该亚与厄瑞斯忒的传说、母系社会和父系社会、布匿战争、琅城起义、希波战争、马可·波罗、阿拉伯数字、象形文字、楔形文字、《荷马史诗》等古典文学、阿基米德、麦加清真寺、巴黎圣母院等16处。
从内容的增减上看,一方面减少了学习和记忆的内容,减轻了学生的学习负担,另一个方面也有利于知识的建构,使教学更加集约,重点更加突出,更适于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
四、新课标更加注重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有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思想导向和价值判断,塑造高尚的人格
新一轮的课程改革明确规定历史教学的课程目标并将其分为三个部分,而情感态度价值观在三维目标中占据极为重要的地位。课程目标要求历史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要使学生掌握历史知识,而且应把重点放在培养与提升学生的能力上面,强化爱国主义和民族精神培养,追求完美人格的塑造等,简而言之就是帮助学生学会学习历史与学会做人。从道德养成来看,青少年时期是道德品质形成的关键时期。目前我国青少年身上存在的诸多问题,也使我们认识到加强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渗透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新课标增加的内容也呈现出注重人文素养和科学精神培养的特点:通过都江堰工程感受中国古代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讲述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故事,体会红军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知道遵义会议,认识其在中国革命史上的地位。列举正面战争和敌后战争的抗日史实,体会中国军民在抗日战争中英勇顽强、不怕牺牲的精神。了解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农村改革和深圳特区的发展,认识邓小平对改革开放所起的重要作用。从衣、食、住、行、用等方面的变化,了解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通过电的利用,内燃机与汽车、飞机的诞生等史实,了解第二次工业革命,理解工业革命带来的社会进步和社会问题。以计算机网络、生态与人口等问题为例,了解现代人类社会的发展及面临的挑战……
这些内容均有助于充分发掘课程内容的思想情感教育内涵,把历史教学的社会教育功能与人的发展功能结合起来,在课堂上充分体现中学历史课程的特色,引导历史教师更好抓住课程改革和青少年成长的有利时机,为课堂注入新的活力。在课程实施中有助于促进学生对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认同,对祖国的历史和文化的尊重和热爱,培养青年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塑造健全的人格,努力追求真、善、美的人生境界,进而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从而使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成为历史课程的血肉和灵魂。这样使课堂不仅成为传授知识的地方,更是成为进行德育渗透、塑造学生思想品质的阵地。
五、新课标增设了较多具有实效性和可操作性的教学建议,不仅大大丰富了教学内容,也促进了教学方法和手段的多样化
2011年课标根据“课程目标”和“课程内容”的特点,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师的自身特点,在相应的教学条件下,增设了与课堂教学同步的教学建议,建议教师依据各自的校情和学情,选择和运用适当的教学方式、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同时要求教师注重启发式、互动式教学,积极探索多种教学途径,组织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从课标内容来看,教学建议部分大致分为以下几类:
1.对历史图片的认识
分为读图、绘图、填图、赏图等形式。如:观察秦疆域图,建立时空概念。观家丝绸之路的路线图、图片和绘画,诵读相关诗作,想象商旅的艰辛。欣赏《清明上河图》,说一说宋代城市生活中的衣食住行和风俗习惯。绘制郑和下西洋的航行路线简图,讨论郑和下西洋的意义。通过填图,了解清代疆域的四至。利用有关资料,在地图上标出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路线。绘制哥伦布开辟西欧至北美新航路的示意图,提高绘制历史简图的基本技能。绘制一幅欧洲中世纪庄园平面图,了解庄园布局和农民日常生活。通过图片展示,从历史视角欣赏近代名画,提高对艺术的鉴赏能力等……
2.收集历史资料的活动,培养学生多渠道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
如:搜集青铜器的图片,说说我国古代青铜工艺的成就;收集《论语》中的一些名言,说一说其中的古义;搜集具体事例,体会中医对我们日常生活的广泛影响;搜集古代名家书法,欣赏书法艺术;设计表格,列出秦始皇、汉武帝与唐太宗的历史功过;查找国庆阅兵的资料,看中国军事装备的进步;通过查阅报纸杂志、收听收看广播电视、利用网络技术、进行社会调查等形式,了解当前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并就其中的某一方面,如人口、资源、环境和社会问题等,写出调查报告,学习从事社会调查的方法等……
3.学唱反映历史事件的歌曲,开设历史故事会等活动,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如:举办故事会,讲述岳飞抗金、文天祥抗元等历史故事;举办关于孙中山的故事会;举办“我最崇拜的科学家”主题故事会,树立为科学献身的理想和抱负;举办抗战歌曲演唱会;学唱《我的祖国》、《英雄赞歌》等歌曲,学习志愿军将士的爱国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等。指导学生观看历史题材的影片,丰富课堂内容。如:建议观看《林则徐》、《开天辟地》、《建党伟业》、《大决战》、《开国大典》、《建国大业》、《斯大林格勒保卫战》、《巴顿将军》等影片……
4.组织课外的历史实践活动,对课堂所学知识进一步的补充、延伸和拓展
如:开展课堂讨论,组织辩论会,举行历史故事会,举办历史讲座,进行历史方面的社会调查,参观历史博物馆、纪念馆及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考察历史遗址和遗迹,采访历史见证人,表演历史剧,观看并讨论历史题材的影视作品,仿制历史文物,撰写历史小论文,写家庭简史、社区简史和历史人物小传,编辑历史题材的板报、通讯、刊物,举办小型历史专题展览等。
通过以上活动,学生在课堂内外的历史学习过程中充分地动脑、动口、动手,感知历史的广博内涵,同时,学习多种学习历史的方法,促进自己的全面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此外,2011年新课标还对教学、评价、教材编写和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提出了更多较为翔实的建议,为今后初中历史教师开展教学活动提供了重要而有效的指引。
标签:新课标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