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移民文化及其特点_移民论文

论移民文化及其特点_移民论文

论移民文化及其特征,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移民论文,特征论文,文化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 260X(2001)01-0005-06

以色列学者裘德·马特拉斯曾指出:“都市化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移民现象。”[1]移民是世界历史上自古就有的现象,但是, 规模空前的移民浪潮则出现在近代商业革命和工业革命发生之后。考察美国、澳大利亚、新加坡、香港、上海、深圳等国家或地区的现代化进程。就会发现,它们在某种意义上就是一部移民的历史。正是一代又一代移民以其艰辛的劳作和渴求成功的梦想,创造了这些国家和城市的文明形态。这些移民国家和城市的辉煌是与其相应的文化——移民文化的支撑是分不开的,分析、研究移民文化,对于我国新兴移民城市的现代化建设无疑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本文就移民文化的含义和特征作一初步探讨。

移民文化是移民社会产生的观念形态文化,即移民社会中人们的精神活动及其产品,主要包括伦理道德、宗教、哲学、艺术、政治法律思想、教育思想等成分。它在结构上表现为两大基本层次:一是移民心理,是指移民社会人们的情感、意志、风俗习惯、道德风尚和审美情趣等要素,以及以价值观为核心,包含在经济、政治、道德、文学、艺术、宗教、哲学等方面的观念因素。其中,以价值观为核心的观念因素是移民心理的深层结构,制约着情感、意志、风俗习惯等其他要素。二是直接反映移民心理的各种社会意识形式,即以移民心理为基础,理论化、系统化的思想体系,包括政治法律思想、道德伦理学说以及宗教、哲学等思想体系。

为了全面揭示移民文化的含义,我们对上述界定作如下阐释。第一,这一界定表明,移民文化属于狭义的文化范畴。文化是一个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的概念。据国内外有关学者的研究统计,1920年以前,文化的定义只有6种,到1952年便增至160多种。但总体说来,国内外学者主要在以下3个层次上使用“文化”概念:首先是广义的文化概念, 是指人类创造的一切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的总和,涉及人类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包括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三大部分;其次是狭义的文化概念,是指人类精神生活过程和精神生产的成果,包括一切社会意识形式;最后是狭义的文化概念,专指文学、艺术、教育等方面的知识和设施。移民文化归属于狭义的文化概念。它以精神生活和精神生产为研究对象,其主要内容是人类精神方面的产品,属于社会意识领域。

第二,上述界定还揭示出,移民文化属于类型文化概念。移民文化是相对于非移民文化而言的,它不同于地域文化、民族文化。移民文化与非移民文化的分水岭并非其所处的地理位置或所属民族的差异所致,而是由移民社会与非由移民社会的内在结构及变迁来确定。移民文化植根于移民社会之中,是移民社会人们心态、观念和思想的体现;而非移民文化则以非移民社会为根基,不能反映移民社会人们的心态、观念和思想状况及其变迁。

所谓移民社会,是指以移民为基本成员的地区或国家。它具有两个特征。首先是“客强主弱”(“客”指外来移民,“主”指土著居民)。这表现在两个方面:在量的方面,移民人口占移民社会总人口的50%以上,多于土著居民的人口总量;在质的方面,移民所移植的文化在移民社会中处于优势,而土著居民的文化则在移民社会中处于劣势,甚至被优势文化所同化。这一特征鲜明地体现在各移民社会之中。如在世界上最大的移民社会——美国,欧洲白人到来之前,北美大陆上散居着上百万土著居民即印第安人。经过一个多世纪的移民,到1776年即美国宣布正式独立这一年,美国大陆总人口达300万人,其中,印地安人只有70万人左右,其余均为来自英国、德国、法国、荷兰以及非洲的移民。美国社会的主流文化是典型的移民文化,特别是英裔白人的文化,而印地安人的文化则不断受到主流文化的强大冲击,处于极其微弱的地位。再如,被称为“骑在羊背上的国家”的澳大利亚,也是一个典型的移民社会。据1991年澳大利亚人口普查统计,澳大利亚的土著人口包括托雷斯海峡岛人共265492人,约占澳大利亚总人口的1.5%, 其余均为来自英国、法国、德国、波兰、南欧国家以及亚洲国家的移民。澳大利亚的主流文化也非土著文化,而是外来移民移植的文化。

在中国,包括香港、澳门在内的岭南地区亦为移民社会。东晋以后,特别是唐宋时期,北方汉人大规模向南迁徙,与南方当地土著居民相互交往、融合,至宋元之际,形成了广府民系、福佬民系和客家民系。由于自中原南迁汉民的人口数量多于岭南土著的人口数量,而且汉文化比土著文化更先进、更优秀,所以,无论是广府文化、潮汕文化,还是客家文化,汉文化都处于主流文化地位。同样,澳门、深圳、珠海等移民社会也均存在着“客强主弱”的特征。

其次是人口高度流动。与非移民社会的人口较稳定状况不同,移民社会由于移民的主观动机和社会政治、经济环境的变化,其社会成员处于高度流动状态。一方面,移民社会经济、政治环境的开放性吸引一代又一代移民持续移入,从而使人口高度流动。例如,北美自从被欧洲人发现始,就一直不断地接收外来移民。据《世界年鉴1992》载,从1820年至1990年,美国所接纳的外来移民达5700万人,占同一时期全国人口增长数的23.8%。又据1992年7月13日《美国商业周报》载, 当代美国的移民浪潮仍无衰歇的迹象,仅1980年至1990年的10年间,移居美国的外来人口就多达870万人。又如,深圳建市之前只是一个拥有3万本地居民的边陲小镇,但它以独特的地理条件、崭新的社会体制环境、开放的思想意识氛围,在短短的20年间便吸引寻求更大生存和发展空间的数百万移民,如今已发展成为有400多万人口的现代化城市,其人口的90 %以上是来自外地的移民。另一方面,一旦移民社会的社会环境发生负面变化,如社会政治、经济环境出现失衡、动荡的情形,将极大地冲击移民特别是被动型移民的迁入热情和居留信心。所谓被动型移民,是指为形势和环境所迫,或在其他人的倡议诱导下而迁移的人,其迁移行为具有被动性、盲目性。对于他们,移民与其说是一种希望和抱负,不如说是命运与运气。碰到好运,生活顺利,就继续居留下去,否则就回故里或继续迁徙。例如,太平天国时期从江南各地涌入上海的人数曾达上百万,但其中一大半在太平天国运动失败后又离开上海返回故土。

移民社会的上述特征必然给人们的心态、价值观念、生活方式打下独特的烙印,从而使移民文化具有非移民文化所不具备的内涵。

由于自然与社会环境的特殊性,移民文化具有显著的特征。正如美国文化学家克罗伯和克拉克洪在《文化:概念和定义的批判性回顾》一书中所说的,历史上形成的价值观念是文化的核心。不同质的文化,可根据价值观念的不同进行区别,移民社会所形成的特殊的价值观,是移民文化的核心,也标志着移民文化的特征所在。具体而言,移民文化的特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第一,冒险、拼搏、开拓、进取的移民精神是移民文化最显著的特征。

这一特征是由移民社会面临的严酷的自然和社会环境所赋予的。移民社会无一不是产生于穷乡僻壤、蛮荒之地,面对环境的严峻挑战,移民只有敢冒风险,搏命劳作,勇于开拓,锐意进取,才能生存和发展。每一个移民社会的崛起,都是移民精神的生动写照。美国史学家H·S·康马杰曾描述道:“他们(美国早期移民——笔者注)从来不知道失败、贫困或是压迫;他们认为这些不幸是旧世界所特有的。……他们野心勃勃,甚至最不着边际的计划他们也认为能够实现。他们终于得到这样一个信念:没有什么事是办不到的,而且除非得到彻底胜利就决不罢休。”[2](P6)“他们的信条是艰苦工作,并认为偷懒是一种罪恶, 比不道德还要坏。”[2](P8)正是经过一代又一代移民艰辛的拓荒, 才创造出一个又一个“美国神话”,使昔日蛮荒的新大陆变成了现代化国家。

这种移民精神在新加坡的开发中也得到了充分的体现。新加坡地少人多,水、矿产等自然资源极为贫乏,包括粮食在内的所有农产品全靠进口,连饮用水都得从外国进口,这种“先天不足”使新加坡移民怀着“不努力则灭亡”的危机意识,奋力拼搏,积极进取。这种意识感召和激励着一代又一代新加坡移民,成为新加坡经济社会发展的巨大精神动力。1965年10月26日李光耀在向高级公务员讲话时强调,“新加坡要生存,惟一的办法是‘刻苦干炼’四个字”。经过30年的艰苦创业,新加坡从一个欠发达国家跻身于“新兴工业化国家”之列。

有关香港与深圳的历史叙述,大都有如下描写:“从一个荒凉的渔村发展为现代都市”。香港完成现代化进程,只用了40余年的时间;深圳的腾飞则只用了十多年的时间。如此令人惊异的超常发展均出于一批又一批移民艰苦卓绝的开拓和奋斗。在香港,移民们对自身潜力的发挥往往到了极限,以其超强度、超负荷的劳动加速完成香港经济的积累过程。香港人猝死病例居高不下,就是因为搏命的劳作在超越了极限之后而导致身体的突然崩溃。尽管这种近乎非人性、非人道的搏命,曾受到西方舆论界的谴责,但恰恰就是这种“搏命”所带来的成就为香港经济起飞打下了厚实的基础。而深圳移民不仅有自然环境的严峻挑战,同时也面临社会环境的沉重压力。一方面,南方自然环境中的恶劣因素,如水涝、台风、炎热、蚁蟑等,使初期的创业者饱受打击,生存的艰辛和繁重的劳作随时可能使人累跨以至一病不起;另一方面,制度创新的巨大风险又随时可能导致违法违纪的指控。但是,深圳移民凭藉顽强拼搏,凭借令人崇敬的辛勤劳作和令人惊叹的智慧,终于将昔日的边陲小镇建成现代化的大都市。正是这种冒险、拼搏、开拓、进取的移民精神造就了深圳的辉煌,也使“拓荒牛”的雕塑成为深圳的象征。

第二,移民文化具有开放性特征。

移民社会具有人口高度流动性特征。来自不同国家或地区的移民带来了各自的地域文化,这些色彩多样的地域文化在移民社会中互相交流、融合,从而使移民社会具有一种开放的文化心态。在移民社会,人们与外界进行频繁的交往活动,很少具有排外、封闭的心理;同时,人们漠视出身背景,注重个人的实力和创造潜能的发挥。开放性使移民文化的生长拥有自由的空间,从而保持着恒久的活力。

正是缘于移民文化所具有的开放性魅力,自17世纪以来,世界上凡是有人群的地方,总会有人不避辛苦移民美国。“美国是由那些为了建立纯粹的资产阶级社会而从欧洲的封建制度下逃出来的小资产者和农民建立起来的。”在这里,没有贵族,没有特权,它“从一诞生起就是现代的,资产阶级的”。[3]在这里,一个穷人或普通劳动者, 有平等的经济机会可以利用。他们可以通过个人的勤俭奋斗,发家致富,上升到富人或资本家的地位。正如林肯所说的:开始时是一文不名的人,他暂时为工资而劳动,用节省下来的钱为自己购买工具或土地,然后再为自己劳动一个时期,最后雇佣另外一个一文不名的人来帮助自己干活;在我们中间没有永恒的雇佣劳动者阶级,昨天的劳动者,到今天就为自己劳动,而明天将雇别人为他劳动。在中国的当代移民社会——深圳,移民文化的开放性表现得更为突出。深圳既是中国改革开放的最前沿,又是中西文化的汇聚地和交流的“窗口”。深圳的对外开放,既吸收西方文化的积极成分,又传播中国文化优良传统。在这里,尽管多种方言混杂,但普通话还是第一语言。这显然与粤语过于流行、地域性过强的广州有较大区别。正是这种开放性,使深圳人扩大了交往,开阔了眼界,提高了进取意识,也为深圳移民文化提供了更大的发展空间。

第三,移民文化具有兼容性特征。

兼容源自开放。兼收并蓄的开放格局,必然使移民文化表现为多元化的文化形态,从而带有强烈的兼容性特征。美国移民文化的多元化形态首次显现于独立战争前夕。一方面,各民族在抵抗外敌入侵和威胁、参与美国的对外活动时,都是从民族整体利益出发,而不是在本民族集团立场上患得患失。并且随着族际社会联系的不断加强,各民族日益同美国的主干民族集团文化(美国早期的西欧、北欧移民,特别是英吉利移民及其新教文化形态)进行不同程度的互补和认可。另一方面,各民族集团均不同程度地保持着各自的传统语言文化。在这个移民社会中,无论哪个民族集团,都可以实现自主,保持其独特的宗教信仰,用自己的语言出版报刊和书籍,从而使美国社会呈现出千姿百态、一体多元的文化景象。同样,在中国,香港、澳门的移民文化都是华洋杂处、中西交汇、多元发展的文化形态。香港的移民不仅包括中国内地人,也包括英国人、菲律宾人、日本人、澳大利亚人等, 堪称国际化移民。 长达150年的殖民统治,令西方文化影响了几代香港人。同时, 大部分香港移民来自内地,中国式的思维方式、思想观念在广大移民中产生着强大的社会维系力量,从而赋予香港文化以深厚的根基。文化交汇的结果使香港社会既重和谐,又重竞争;既重家族主义,又重个人拼搏精神;既重人情,又重法治;既重伦理道德,又重物质利益,多元化特征极为显著。香港移民文化的多元性还体现在宗教信仰中。香港地区流行着各种宗教,如佛教、道教、基督教(新教)、天主教、伊斯兰教、锡克教、犹太教等,各宗教的信仰者共处一地,相互容纳。许多寺观庙堂对民众喜欢的神灵都供奉,如供奉黄大仙的啬色园,不仅仅是道教的场所,园中还供奉着孔子的画像、燃灯古佛,藏有道教、佛教和儒家的经典。而且,广大信众的宗教热忱往往并不专一于某一宗教、某一神灵,而是不分教别,兼收并蓄,寻求众多神灵的帮助与保佑。

第四,移民文化具有先导性特征。

移民文化具有特有的移民精神和开放性、兼收性的特征,因而必然孕育出勇于探索、敢为天下先、求新求异的精神气质,率先形成新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提出新的思想观念,从而成为现代文化的先导。

新的环境对于移民抛弃旧的落后的行为模式与观念,寻求新的生活方式与理念,无疑是非常有利的。康马杰对美国移民作了如下描述:“他们不喜欢老一套,总爱花样翻新,而且爱去干别人不曾干过的事情。除了法律之外,其他一切传统和先例他们都认为是障碍,对新奇事物则乐意接受挑战。”[2](P15)与美国移民社会一样,其他移民社会也都十分推崇创新精神。在深圳,创新是这一当代移民社会生存与发展的强大动力。深圳建市之初,便摆脱传统的社会体制,在全国率先进行了一系列体制改革,如:率先改革计划管理体制,减少指令性计划和实物指标;率先进行物价改革,放开一部分商品和劳动的价格,随行就市;率先改革劳动用工制度和工资制;率先试行国有企业的股份制改造和董事会领导下的经理(厂长)负责制;率先实行国有土地使用权有偿转让制度等。90年代以后,深圳继续率先进行现代企业制度、新型社会保障制度以及公务员制度、政府审批与采购制度、基层民主制度的改革。1992年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对此作出精辟的概括:“深圳的重要经验就是敢闯,没有一点闯的精神,没有一点‘冒’的精神,没有一股气呀、劲呀,就走不出一条好路,走不出一条新路,就干不出新的事业。”[4] 深圳的建设者还率先提出了“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的口号,表达了新的时效意识;尔后,又提出一系列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新观念、新思想。这些新观念、新思想形成一个强大的冲击波,迅速向内地辐射,在全国引起强烈反响,起到良好的示范作用。

基金项目:国家青年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特区移民文化与市场经济伦理”(

标签:;  ;  ;  ;  ;  ;  ;  

论移民文化及其特点_移民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