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全面发展与精神文明建设_精神文明论文

社会全面发展与精神文明建设_精神文明论文

社会全面发展与精神文明建设,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全面发展论文,精神文明建设论文,社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20世纪将去,21世纪将临。全世界人民都在翘首企盼,企盼未来的新世纪能给世界带来更多的光明,给人类带来更多的福音。在世纪之交的重要时刻,中共中央召开了十四届六中全会,以极其慎重的态度,专题讨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问题,并作出了决议,表现出对现实和历史高度负责的精神。这个决议是指导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纲领性文件,认真学习贯彻决议,将大大推进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促进我国社会的全面发展。

一、人类社会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统一体。社会全面发展是当今国际社会普遍关注的重大问题,更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历史重任。

人类社会是经济、政治、文化的统一体,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统一体。根据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社会发展的最终动因在于物质生产运动,物质决定精神,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但同时也要看到,精神对物质,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巨大的反作用。因此,社会的发展都是两个文明相互协调、共同发展的结果,任何一个方面的缺失都必然损害另一个方面的发展。

从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三者关系来看,经济发展是整个社会发展的基础,人类历史就是在生产力发展基础上不断推动社会发展的历史,没有经济的发展,社会的发展就没有根基。另一方面,我们也应看到,经济发展本身不是目的,它的根本目的是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实现社会的全面进步。大量事实说明,经济发展不会自动带来社会全面发展,许多社会问题不会随着经济的发展而自动解决。因此,在重视经济发展的同时,我们必须重视社会的全面进步,把社会的全面发展放到重要的战略地位来考虑。这是一种科学的发展观。

社会发展问题,是当今国际社会普遍关注的重大问题。在西方国家,20世纪40年代的发展观是一种单一的经济增长观,它认为发展就是经济增长,忽视社会对经济的影响。到了20世纪60年代,人们发现,单一的经济发展观的弊端很多,于是,开始注意经济与自然,特别是与社会的关系,开始重视改革社会关系,注重社会公正。20世纪80年代以后,西方学者更强调人在发展中的地位。他们认为,发展应是整体的、综合的、除了人与环境协调发展外,还应包括人与人、人与组织的协调发展,其核心是人。1995年3月,在哥本哈根召开的世纪发展首脑会议上, 明确提出“以人为中心”的发展观。事实说明,实现社会全面发展的观点已受到世界上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的重视,成为国际社会追求的理想目标。

以中华腾飞和民族振兴为己任的中国共产党人,在领导全国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过程中,十分重视社会的全面发展。在我们这样一个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社会全面发展显得尤为重要。邓小平同志就明确指出:贫穷不是社会主义,愚昧也不是社会主义。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不但要消灭贫穷——建设物质文明;还要消灭愚昧、颓废——建设精神文明,要使两个文明协调发展,共同进步。

早在1979年10月,邓小平同志就把精神文明建设作为整个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提出来,他指出:“我们要在建设高度物质文明的同时,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发展高尚的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邓小平文选》第2 卷第208页)

我们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规定:要把我们的国家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在这个奋斗总目标中,富强、民主、文明是一个完整的整体,包括经济、政治、文化诸方面的内容,包括建设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要求,两个文明统一于这一个奋斗目标之中。

在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上,江泽民同志指出:“要把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作为统一的奋斗目标,始终不渝地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

十四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决议,进一步明确提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社会主义社会的重要特征,是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和重要保证。”

由此可见,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观和社会发展观来探索和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这一重大问题,清醒地认识到,社会主义社会是经济、政治、文化三者有机结合的社会,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相互协调、共同发展的统一体,把精神文明建设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把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上,作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统一的奋斗目标。从社会全面发展和进步的高度来认识两个文明之间的关系,认识精神文明建设的战略地位。只有这样,才能充分认识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性、紧迫性,提高两个文明一起抓的自觉性。

二、精神文明建设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必须认真解决的历史性课题,是对全党的重要考验。

为了实现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同步发展的目标,改革开放十八年来,邓小平同志在各种场合,从各个角度作了全面深刻的论述,形成了比较完整的理论体系。同时,根据邓小平同志提出的指导思想,党中央作出了一系列部署,使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迅速发展的同时,精神文明建设不断有所进展。主要表现是:坚持用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武装全党,教育干部和人民,取得显著成效;各级党政领导部门对精神文明建设重要性认识有所提高;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广泛开展,取得显著成效;思想文化和宣传出版工作坚持了正确方向,起到了推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维护团结稳定的作用;教育科学事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人民群众的科学文化素质有了较大的提高。

然而,在这十八年间,由于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处的新环境、新条件,使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遇到了许多新问题和新困难,特别是广大人民群众尽快改变中国经济落后面貌的客观要求和强烈愿望,使党内一部分同志忽视了对精神文明建设重要性、必要性、紧迫性和艰巨性的认识,出现了一些模糊以至错误的认识:有的认为,既然要搞改革开放,搞市场经济,就不能讲政治,抓精神文明,否则就会干扰经济建设这个中心,搞市场经济必然要以牺牲精神文明为代价;有的认为,对我们这样一个经济落后的发展中国家来说,当务之急是搞好经济建设,物质文明搞上去了,精神文明自然而然会发展上去;有的认为,现在,精神文明建设可以放一放,先把物质文明搞好,回过头来再抓精神文明建设;有的认为,“两手抓”就是“分头抓”,党的领导机关抓精神文明建设,行政领导抓物质文明建设,各干各的;还有的认为,抓精神文明建设是虚,抓物质文明建设为实,可以立竿见影。如此等等,不一而足。这些错误观点的根本缺陷,就在于对社会全面发展缺乏科学的认识。问题的严重,还在持有上述错误认识的同志中,有相当一部分是手中掌握着一定权力的领导干部。他们头脑的不清醒无疑会给他们所管辖的地区或部门工作,特别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造成极为不利的影响,导致一些地方,一些部门抓物质文明建设一手硬,抓精神文明建设一手软,使思想道德建设遇到了严重的挑战;导致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个人主义错误思想的抬头、一些人精神支柱失落;导致急功近利的思想,消蚀一些人对精神价值和社会效益的追求;社会环境受到有害文化作品的侵蚀,使一些社会丑恶现象沉渣泛起;更令人担忧的是,商品交换原则开始渗入到党的政治生活和国家政治活动中,致使干部队伍中一些消极腐败现象迅速滋长,并逐渐由隐蔽向半公开和公开发展,由个人行为向组织行为发展。一些干部贪赃枉法、行贿受贿、敲诈勒索,权钱交易、挥霍人民财富、腐化堕落,极大地败坏了党风、政风和社会风气,影响到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发展,影响到社会政治局面的稳定。从根本上看,影响到社会主义社会的全面发展与进步。

严峻的事实,要求党对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有一个新的统一认识。对此,党中央作了坚持不懈的努力。在党的十二届六中全会作出《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十年之后,审时度势,站在世纪之交的历史高度,集中全党的聪明智慧,再次作出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历史性决议。决议使全党进一步认识到: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社会主义社会的重要特征,是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特征,是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和重要保证;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不仅要求物质文明有一个大的发展,而且要求精神文明有一个大的发展;

物质文明是基础,但是精神文明搞不好,物质文明也要受破坏,甚至社会也会变质;

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关系跨世纪宏伟蓝图的全面实现,关系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兴旺发达。

决议所论述的这些重要观点说明,能不能建设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关系到党的生死存亡,关系到中国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兴衰成败,关系到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命运,这是现实对中国共产党人的严峻考验,是给中国共产党人出的一份历史性答卷,我们必须出色地完成,别无选择。

三、精神文明建设是跨世纪的课题,对中华民族跻身于世界民族之林,具有深远的意义。

现在,二十世纪已近尾声,二十一世纪的钟声已从天际隐隐传来。未来的十年、二十年以至一百年,对于中华民族而言,既是充满挑战的时代,又是充满希望的时代;前进道路上既有丛生的荆棘,险阻处处,又可以看到胜利的曙光,美好的前景,正如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决议所指出的:“从1996年到2010年,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重要时期。在这个时期,要巩固和发展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取得的伟大成就,促进经济体制和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性转变,推动经济和社会全面进步;要面对世界范围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和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迎接综合国力剧烈竞争的挑战;要在前进道路上战胜各种困难,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这一切,不仅要求物质文明有一个大的发展,而且要求精神文明有一个大的发展。”这段论述言简意赅,高屋建瓴,深刻指明了中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跨世纪意义。

1989年东欧和苏联剧变以后,世界范围的社会主义运动遭受了严重挫折,中国经受了国际国内政治风云动荡的考验,在世界范围内坚持住了社会主义阵地,这是了不起的大事。如何在坚持社会主义阵地的基础上,进一步推动社会主义事业向前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能否使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顺利地承前启后,继往开来,这个历史性使命既艰巨又伟大,这是对中国共产党新的考验。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是,随着改革的深入,面临的任务越来越艰巨,困难越来越大,问题越来越棘手。十八年来所取得的成就能不能巩固和发展?已经开始转变的经济体制和经济增长方式能不能按预定目标顺利完成?整个经济和社会能不能全面协调发展?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能否长期巩固?是跨世纪面临的又一重考验。

从世界范围看,未来的国际竞争将更趋紧张激烈,世界各国人民都面临着发展经济、进一步提升物质文明的共同使命,也面临着价值重建、进一步提升精神文明的历史任务。未来的综合国力竞争,首先依然是经济、军事力量的竞争,但政治和思想文化、科技教育力量的对比,将在竞争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对于社会主义中国而言,西方国家政治和意识形态的攻势无疑将更加猛烈。我们同他们在这方面的斗争将更趋激烈。

在世纪之交特定的历史背景下,毫无疑问,努力发展经济、进一步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步伐,大大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提高我国的物质文明水平,具有决定性的意义。但是,不可忽视的是,要实现这样一个宏伟的目标,努力创造一个健康和谐的社会环境和氛围,保持相对稳定的政治局面,奋发进取的精神风貌,是必不可少的前提和条件。这种良好的社会氛围的创造与形成,离不开持续不断的、卓有成效的精神文明建设。

可以预料,在未来中国的发展进程中,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成败得失,将对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进程,对中国社会的全面发展与进步,产生重大的影响,只有充分认识这一点,才能深刻领会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决议的根本所在,才能真正认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深远意义。

标签:;  ;  ;  ;  ;  ;  ;  ;  ;  ;  ;  

社会全面发展与精神文明建设_精神文明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