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课教学中的心理导向艺术,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政治课论文,导向论文,心理论文,艺术论文,教学中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实践证明,注重学生学习心理导向,科学掌握学生学习心理,引导并教会学生怎样学,让学生有兴趣学、学得更好,进而推动政治课教学的关键环节走向艺术化,往往能让政治课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那么,政治课教学应如何科学合理安排并熟练运用心理导向规律,不断提高课堂教学艺术?关键要在以下四个方面“活”起来。
一、吸引学生注意——导入新课要“巧”
常言说得好,“好的开头等于成功的一半”。一堂课,要有个良好的开端。第一,教师应把“微笑带进课堂”,以自己良好的情绪来感染学生。第二,要想向课堂40分钟要质量,就必须精心设计引言。引言是否精彩,关系到学生能否认真听这一堂课。精心设计引言,或讲故事、或朗诵诗歌、或听音乐、或从学生看过的电影、电视、图片等引入新课,使讲课一开始,便像磁石一样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起他们兴趣,使他们极力想听这一堂课。例如笔者在讲授八年级思想政治《多一点情趣 多一点高雅》这一课题时是这样导入新课的:一开始上课,笔者就问全班同学:“在我国三国时期的众多英雄人物中,你们认为谁最足智多谋?”同学们一致认为非诸葛亮莫属。接下来笔者便娓娓讲述诸葛亮不仅胸怀大志,精通韬略,而且天文地理、琴棋书画样样精通,正是由于其情趣广泛,博学多才,才上演了一出以一空城、三尺瑶琴,吓退司马懿15万大军的千古风流佳话。同学们一时开怀大笑,结合课文内容,同学们轻松愉快地认识到:培养高雅情趣对个人的发展、社会的进步都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那么怎样才能培养高雅的情趣呢?高雅情趣的培养对于青少年的成长有什么帮助呢?今天我们学习的内容就是要解决这些问题。”由此牢牢地吸引住了学生的注意力,激起了学生的求知欲,从而顺利地导入了新课。又譬如在讲授七年级思想政治《相逢在花季》这一课题时,笔者先让同学们听配乐诗朗诵《友情》:“在青春的琴上,你是弦,弹奏出和谐的乐章;在我们的心中,你是火,燃烧着年轻的生命。因为有你,青春才会更加灿烂;因为有你,生命将永不寂寞。是你,将我们紧紧相连;是你,使我们心心相印……”优美动听,节奏明快,含义深沉的诗句犹如涓涓溪流,静静地注入学生的心田,在轻松自然的课堂氛围中,同学们的思想感情产生了强烈的共鸣。这时,笔者适时点拨,导入新课,效果极佳。掌握学生学习心理,导入新课要活起来,这是课堂教学活起来的前提。
二、启发学生思维——设疑点拨要“新”
亚里士多德说过:“思维从问题惊讶开始。”师生在课堂上共同一个个地解决问题,教师不断给学生思维的机会,激发思维的火花,从而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我国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也曾经说过:“发明千千万,起点在一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那么如何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积极思考、踊跃回答问题呢?
(一)教师要把握好所提问题的难度
“跳起来摘桃子”,符合青少年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点。因为,不用跳,轻而易举摘桃子,学生会感到乏味、无聊、不够刺激,不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反过来,如果几经努力摘不到桃子,学生也会感到高不可攀,因而失去了跳的欲望与动机。所以,教师质疑要把握好一个度,不能过深过难,也不能太易、太一目了然。
(二)要多方位提问
教师要从不同的角度向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的问题,实行因材施教,既问优生,又问后进生,还要照顾到全班,把全体同学都组织到教学中去。
(三)要循序渐进地启发式提问
当学生遇到一些似懂非懂的问题时,教师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设疑要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环环相扣,注意逻辑思维,切忌一步登天。例如在讲述“人才”定义的时候,学生在认识上有偏差,总觉得人才就是各行各业的专家,学者,有大成就的人。于是针对这一情况,笔者连续提出了三个问题:(1)人才就是专指专家吗?为什么?请举例说明。(2)造就人才和获得成功的条件是什么?(3)小小的成绩积累起来,能够把自己造就成有用之才吗?这样层层设疑再加上点拨引导,很快打开了学生的思路,最终达到教学目的。
(四)要鼓励式提问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善于鼓舞孩子,是教育中最宝贵的经验。”心理学研究表明,人喜欢受到表扬,受表扬后会产生一种精神振奋的心理作用,会激励着人积极向上,发挥潜能,因此教师在提问时,要善于鼓舞学生。对回答正确的学生,必须给予充分的肯定;对回答不够正确或完全错误的学生要注意语言的分寸,千万不能挫伤其自尊心。
设疑点拨要活起来,是课堂活起来的基础,思起于疑,无疑则无思。有疑才能激起学生认识上的冲突,造成强烈的求知欲望,点燃思维的火花。
三、激发学生兴趣——教学语言要“活”
任何一门学科的课堂教学都必须通过教师语言的阐述,才能得以完成。而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如果能巧妙地运用“语言”的特殊作用,使课堂教学“悦耳”“动听”,让学生在愉悦、轻松的心理状态下接受知识,便能极大地提高课堂效率。而中学思想政治课区别于其他学科,需要通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大量语言叙述,才能完成教学任务。所以在思想政治课中教学语言活起来很有必要。教学语言活起来,是课堂教学活起来的核心。
(一)引导语——注意语言要新颖、生动,先声夺人
思想政治课中的引导语关键是要把学生的学习兴趣转移到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上去。因此,教师用一段新颖、生动的引导语,会迅速激发学生的新奇感,调动学生的求知欲,达到先声夺人的效果,能促进学生去了解本节课的内容。
(二)叙述语——注意语言的条理性、趣味性,以事阐理
叙述语,是课堂教学中运用最多、也是最为关键的语言。教师如果处理不当,照本宣科,必然使学生觉得枯燥乏味,从而使教学效果大打折扣。因此,叙述语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最难处理的一个环节。教师在运用叙述语时,应注意以下两个方面:
1.讲解概念时,切忌照本宣读,而应该注意概念解释的条理性、趣味性。例如在讲授“性格”这一概念的时候,笔者用投影打了这样的一句话:“江山易改,本性难移”,使学生很深刻地理解了性格是一种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理解了这一点,学生就很容易地掌握了“性格”这一概念。
2.阐释课文内容时,应当注意语言的逻辑性、幽默性,选择恰当的语词,渲染课堂气氛,营造轻松氛围,使学生能在愉悦的心态下接受知识,另外要注意用典型事例来说明问题。在讲授“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时,笔者给全班学生讲了一个关于周总理的小故事:有一次,周总理出席记者招待会的时候,有一位美国记者不怀好意地问周总理:“总理阁下,在美国,人们都昂着头走路,而你们中国人为什么总是低着头走路呢?”周总理听后微笑地说道:“这个问题很简单嘛,你们美国人走的是下坡路,当然要仰着头走路;而我们中国人走的是上坡路,当然要低着头走路了。”周总理机智的回答,使美国记者哑口无言。然后笔者对学生说:“总理的这段话也暗含了一个客观的规律,中国人走的是上坡路,美国人走的是下坡路。因此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是必然的。下面我们就来具体看一看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必然性的原因……”严肃的课题在同学们的笑声中,在一片轻松的课堂氛围中被接受、掌握。
(三)情境语——创设情境,入情入境,以情动人
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教师应充分注意在教学过程中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情感,促使学生入情入境,以情动人。在讲授“爱国主义”这一课题时,笔者给学生描绘了中国女排连续第五次争夺世界冠军时的决赛场面:“当时赛场上的气氛非常紧张,简直给人一种透不过气来的感觉。观众们的情绪非常高涨,都在为中国女排呐喊助威。当中国队夺得最后1分,全场沸腾了,全国沸腾了,人们欢呼雀跃,奔走相告。五星红旗冉冉升起,会场上响起了庄严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队员们饱含热泪,在场观众们饱含热泪,全国人民饱含热泪,这是一种自豪的泪,骄傲的泪,为祖国而流淌的热泪……”通过创设这样一个情景,使学生们陶冶了爱国情操,明确了自己的历史责任。
四、拓宽学生视野——教学手段要“动”
思想政治是一门传统的学科,长期以来,教师习惯用一张嘴、一支粉笔、一块黑板进行课堂教学,这种陈旧的教学方式已不适用于当前政治学科的教学。现代科学实验证明,在一段时间内,各感官获得的知识多少是不等的,其比例是:视觉占83%,听觉占11%,嗅觉占3.5%,触觉占1.5%,味觉占1%,视觉和听觉获得的知识达到94%。另一试验还表明:信息的展示如果是纯视觉的,学习时注意力的集中率只有54.6%,以上数据说明,视听结合所接受的信息量和记忆度都超过单项感官接受的效率,这就要求当前的思想政治课教学应采用有声有色的现代教学手段。教学手段活起来,是课堂教学活起来的催化剂。
鉴于上述情况,笔者在授课时特别注重充分发挥多媒体的功能,结合课本内容有选择性地应用录像、音乐、动画等创设情境,使学生在大脑兴奋状态下主动学习。例如,音乐能起到放松心理、消除疲劳、激发情趣、促进大脑思维和记忆的作用,并能烘托气氛,因此适当适时地运用音乐,能起到非常好的教学效果。笔者在讲九年级思想政治《笑对生活》这一课时,给学生们播放了一段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让学生亲耳感受这位生命强者所奏出的生命强音,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再如,录像可以直观揭示事物的内在联系,引导学生获得形象直观的感性知识,并把感性知识上升为理性。科学研究还表明,人们的视觉效率要比听觉效率高30%左右。因此,教师应利用影视独特的声、形、景,创设情景,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在讲九年级思想政治《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这一课题时,笔者播放了国庆六十周年盛大阅兵式的录像,使学生开拓了眼界,亲身感受到了六十年来中国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真切体会到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