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危机、新工业革命与中国现代化发展战略--中国不能追求发达的工业化_中国的能源状况与政策论文

工业危机、新工业革命与中国现代化发展战略--中国不能追求发达的工业化_中国的能源状况与政策论文

工业危机、新工业革命与中国现代化发展战略——中国不能追逐发达的工业化,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国论文,工业革命论文,发展战略论文,危机论文,工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8353(2005)01-0005-17

一、问题的提出

我们国家已经制定了21世纪的近中期发展战略。近期发展战略是:21世纪前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基本实现工业化;中期发展战略是:到21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从具体的经济指标看,“基本实现工业化”的2020年,国内生产总值要比2000年翻两番,人均GDP3000美元;“基本实现现代化”的21世纪中叶,人均GDP要达到当时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21世纪中叶“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基本可以定义为“发达的工业化”,而那时“高等发达国家的水平”则可定义为“高度发达的工业化”。实际上,像美国这样的高收入国家即使在今天也已经是“高度发达的工业化”,估计五十多年后的“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和今天的高收入国家水平应该差不多,即使达到今天高收入国家人均GDP的一半,也要在13000美元以上,中国的GDP总量将达到20万亿美元以上。另外,根据美国高盛公司的经济分析和投资计划专家小组撰写的报告书《与BRIC共同梦想——通往2050年之路》预测,到本世纪中叶,中国的经济规模将达到35万亿至45万亿美元。要知道,而今7国集团的总产值也才只达到了这个数的一半。

中国要实现这样的现代化,决不是说一句空话就能办到的,这里存在着两个重要的制约机制。第一个制约机制,就是21世纪中叶的现代化如果是“发达的工业化”,那末,这就必须具备相对应的工业化资源作支撑,否则发达的工业化既建立不起来更不可能持续下去。第二个制约机制,就是到21世纪中叶的五十多年里将发生一系列新科技革命和新产业革命,社会生产方式包括工业化生产方式将发生巨大的转变,我们不能只是盯着工业化发展道路。

第一个制约机制告诉我们,我国能否实现21世纪中叶的现代化,换句话说,也就是中国能否建立发达的工业化,并不只是取决于我们的主观努力。如果客观上不具备支撑建设发达工业化的资源条件,中国也是不能实现发达工业化的。

第二个制约机制告诉我们,我国能否实现21世纪中叶的现代化,必须密切关注这半个世纪中可能发生的一系列新科技革命和新产业革命,如果只埋头搞工业化,难以实现真正的现代化。萨缪尔森在分析美国20世纪的经济发展时就曾说过,从1900年以来,真实GNP已增长了15倍以上,但这个总的统计数字掩盖了经历过演变的各个行业的命运,生产马蹄铁和蒸汽机的产业衰落了甚至消失了,钢铁和纺织工业面对外国生产成本较低的生产者的竞争,正在为自己的生存而斗争,航空和微机业则变成支撑美国工业体系的新堡垒——至少在一段时间里是这样。萨缪尔森的话对我们的启示是:对于我国已经确立的21世纪近中期发展战略必须有更深入更具体的认识和把握,尤其是需要从科技进步、产业变更上做出具体的阐释,决不能只是简单设想数字的增长和传统工业化的直线推进。

概括起来讲,这两个制约因素要求我们,必须不断反思中国的现代化发展道路问题,尤其是中国能否依靠建设发达工业化来实现现代化的问题。进一步讲,中国能否建立发达的工业化、中国是否应该建设发达的工业化,仍然是一个需要深入研究的重要问题。

二、工业化生产方式的本质、局限及其危机

为了真正弄清我国能否建立发达的工业化和是否应该建设发达的工业化,我们首先需要切实把握工业化生产方式的本质。从本质上讲,工业化生产是一种“采掘和利用天然化学物质资源(即矿物资源)的生产”。这是从人类文明演进的基本规律和基本线索上来确定的。

人类文明的演进在本质上是由浅入深地不断推进对自然物质层次的认识与改造,不同文明形态的根本标志是不同层次的物质生产力和生产方式。科学研究的成果表明,人类文明及其发展是建立在生命物质、化学物质、物理物质这三个自然物质层次上的。按照唯物史观的思路确定人类文明的演进历程,人类大体要经历三个由浅入深的大的历史发展阶段,这就是:对生命物质的认识与改造阶段一对化学物质的认识与改造阶段一对物理物质的认识与改造阶段。可以把它们简称为人类发展的生物文明阶段、化学文明阶段和物理文明阶段。每个阶段又可分为初级与高级两个小阶段:在初级阶段,人类活动主要是对天然存在的某类物质形态(层次)的采集和利用;而在高级阶段,人类则能够生产该类物质,这时人类活动主要是人工生产和利用该类物质形态。这样一来,三大阶段又可分为六个小阶段或小时代,具体地说就是:天然生物时代与人工生物时代、天然化学时代与人工化学时代、天然物理时代与人工物理时代。当我们把上述文明演进线索与通常讲的采猎时代、农业时代、工业时代相对照时,就可发现:采猎时代实际上就是天然生物时代(采集渔猎天然存在的动植物),农业时代实际上就是人工生物时代(人工种植植物和养殖动物),工业文明则实际上就是天然化学时代(采掘和利用天然化学物质)。工业文明之后的新文明,理所当然的就是“人工化学时代”即“人工创造和利用化学物质的时代(文明)”,由于从大时代的划分看它与工业文明都属于“化学文明”,因此,与工业文明相对应又可以称它为“新工业文明”或“新工业时代”(见表)。

人类文明及生产方式的演进

┌─────┬──────────────────┬─────────────────┐

│\时代│生 物 文 明 │化 学 文 明│

│ \ ││ │

│ ├─────────┬────────┼────────┬────────┤

│内容 \

│采猎时代 │农业时代│工业时代│ 新工业时代│

├─────┼─────────┼────────┼────────┼────────┤

│ │采集果实、捕鱼、 │种植庄稼、养殖牲│采掘矿藏、制造机│微制造、循环生 │

│ 主要特点│ ││││

│ │狩猎 │畜 │械 │产、大空开发│

├─────┼─────────┼────────┼────────┼────────┤

│ │ │││劳动对象: │

│ │劳动对象:│劳动对象: │劳动对象: │循环利用的 │

│生│野果、野兽、 │土地│自然矿藏│原子小分子材料 │

│产│水生物│劳动方式: │劳动方式: │劳动方式: │

│、│劳动方式:│种植、养殖、│采掘、冶炼、│微制造、深层│

│方│采集、渔猎│手工制作│制造│循环生产、航天 │

│式│ │劳动产品: │劳动产品: │劳动产品: │

│ │劳动产品:│粮食、牲畜、│天然化学材 │人工化学材 │

│ │果实、猎物││料和能源及加工 │料及加工制造产 │

│ │ │手工器具│││

│ │ ││制遭产品│品、物理能源、太│

│ │ │││空基地 │

├─────┼─────────┼────────┼────────┼────────┤

│生产 │石器、骨嚣;人力、│金属工具;生物质│机械;化石能源 │智能化机械;│

│技术 │畜力 │燃料││物理能源│

└─────┴─────────┴────────┴────────┴────────┘

把工业化生产看作“采掘和利用天然化学物质资源的生产”,这也是有事实根据的。有资料显示:目前人类使用的95%以上的能源、80%以上的工业原材料和70%以上的农业生产资源都来自于矿产资源(即化学资源)。但是,这也进一步决定了工业化生产的历史局限性。在能源上,工业化生产离不开化学能源,如煤炭、石油、天然气。在原材料上,工业化生产离不开各种化学矿物质。天然化学资源虽然是丰富的,但始终是有限的,当工业化生产力高度发达之后,天然化学资源必然会出现短缺乃至枯竭,工业化生产必定会出现危机。这是工业化生产的最大历史局限。此外,工业化生产还是一种极具危害性的生产方式。伴随工业化生产必然会出现大量化学性质的废弃物质,这又必然进一步造成环境污染,对生态环境带来毁灭性的破坏。这是工业化生产不可克服的又一局限。工业化生产的这两大历史局限,决定了它必然是一种不可持续的生产方式。工业化生产的矛盾和困境,经历了20世纪一百多年的飞速发展已经完全暴露无遗。

20世纪70年代以来,工业化生产陆续出现了新的发展特点,如信息化、服务化等特点,但这些特点尚不能改变工业化的本质。例如,单纯依赖信息化,工业生产仍然是一种采掘和利用天然矿物资源的生产,由于信息化提高了工业生产效率,实际上不是减少而是加大了资源消耗。再如,服务业的发展虽然提高了其在GDP中的比例,但是,服务业不能单独存在和发展,它本质上是为消费物质产品服务的,它的发展更加促进了工业生产而并未减少和改变工业生产。因此,单纯依赖信息化、服务化尚不能克服工业化生产的局限。

工业化的发展历程是一个不断扩大采掘利用天然矿物资源的过程,工业化在全球范围内扩展,工业资源也在全球范围内配置。结果是占世界少数人口的西方国家在工业化过程中发展起来,然而却是在占用了世界大比例的工业资源的条件下实现的。特别是二战以后,世界形成了“工业化-农业化”的“中心-边缘”两极结构的发展格局,处于中心主导地位的发达国家更是利用各种手段大量攫取落后国家的工业资源,以此为基础来大力发展本国的工业化,终于建立起发达乃至过度的工业化。

从20世纪末,世界开始形成新的发展格局,这就是“新工业化-工业化”的新的“中心-边缘”的两极结构。某些发达国家开始进行新工业化探索,但还远未大规模地进行新工业革命,更未实现新工业化,仍处于高消耗的工业化顶峰。只是这种消耗不再局限于它们的国内,还转移到正在建设工业化的发展中国家,因为正是后者为发达国家不断生产和供应着廉价的工业产品。所以,目前发展中国家的工业化进程有两个新的特点。第一,有限的工业资源已经被大量利用和占有,发展中国家的工业化不再具备充足的自然资源,工业化进程遇到了不可逾越的障碍。从这个意义上讲,全球发展中国家不可能都实现工业化。第二,目前发展中国家的工业化大都属于发达国家进行工业扩张和产业转移的结果,因此,与发达国家的工业结构、产业结构、经济结构有着不可割裂的联系,也必然要受其制约,这是一种经济全球化条件下的工业化,今后不会再有独立进行工业化的国家。所以,全球工业化的发展状况必然会制约发展中国家的工业化进程。

三、中国不可能建立发达的工业化

大量事实表明,工业化生产方式正在日益陷入困境。中国的现代化建设正是在这样一种历史大背景下层开的,这给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形成了不可逾越的历史性制约。经过反复研究,我们得出的结论是:中国不可能建立发达的工业化。

第一,中国建立发达的工业化缺乏必要的资源支撑。1.世界性的工业资源匮乏已经形成。世界自然基金会“2004年地球生存环境”报告指出,目前人类对自然资源的消耗已超出地球更新能力的20%,如果全球都达到北美的生活水平则需要有三个地球,其中增长最快的生态占用为能源消耗,自1961年至2001年增幅已高达700%;又据由石油专家组成的“石油开采峰值研究协会”的研究表明,世界原油产量顶峰大约在2020年左右,到2050年世界原油生产仅可以满足需求的一半,21世纪末石油开采将告罄。2.尤其应当看到,中国人口总量太大(约等于10个日本或4个美国),中国建设发达工业化所需要的资源也是巨大的,而不论中国自身的矿物能源还是矿物原材料的局限都难以允许经济长期持续快速的发展,在21世纪的前20年就会遇到日益严重的发展障碍乃至危机。例如,按照GDP7.3%的年增长速度,到2005年,我国生铁、钢、钢材、十种有色金属、水泥的消耗量,将分别达到2.7亿吨、3.1亿吨、3.9亿吨、1576万吨、10.3亿吨;到2010年,将分别达到5.7亿吨、7.2亿吨、10.9亿吨、3353万吨、19.1亿吨。再如,按照GDP7.3%的年增长速度,到2005年,我国对原煤、原油、电的消耗量,将分别达到16.2亿吨、2.9亿吨和23821亿千瓦时;到2010年,将分别达到32.7亿吨、4.1亿吨和44771亿千瓦时。据不完全估计,未来20年我国石油需求缺口超过60亿吨,天然气超过2万亿立方米,钢铁缺口总量30亿吨,铜超过5000万吨,精炼铝1亿吨,这些重要矿产资源的供应将是不可持续的。3.大量资料表明,到21世纪中叶,由于世界主要矿物资源的耗竭和中国几乎是完全同步的,中国也不可能依靠世界矿物资源的进口而建立起发达的工业化。我们知道,美国以大约300多亿吨石油和近50亿吨钢,以及其他大量的能源和矿产资源的消耗为代价,完成了工业化进程。试想一下,人口四倍于美国的中国要实现工业化需要多少工业资源?如果到21世纪中叶中国建立起发达的工业化又需要多少工业资源?2003年,我国人均耗能1.3吨标准煤,如果按世界人均耗能2吨计算,我国将耗能30亿吨,相当于美国今天的耗能总量;如果按日本的人均耗能水平算,中国总耗能将达到70~80亿吨,这一数量相当于全世界目前耗能的一半;如果按美国人均耗能的水平算,中国的总耗能将相当于今天全世界的耗能总量!工业发达国家和新兴工业化国家工业化高峰时每年人均一次能源、钢、铜和铝的消费量分别达到4~8吨油当量、500~700公斤、11~15公斤和20~25公斤。如果我国也达到这样的资源消耗强度,即使按底限估计,13亿人口每年的需求总量依次为一次能源52亿吨油当量、钢6.5亿吨、铜1430万吨和铝2600万吨,这都几乎接近目前全世界的消费总量。还有资料显示,从发达国家工业化的历史经验看,人均消费都是1吨钢,2020年后中国对钢铁的消费每年就可达到15亿吨,差不多是全球每年钢铁产量的两倍;发达国家人均消费的原油至少是1吨,美国是4吨,日本是2吨,2020年后中国对石油的消费每年就要达到14亿吨,国产能力只有2亿吨,要进口13亿吨,等于把全球四分之三的石油贸易量买下来。显然,要想以如此巨大的资源总量来支撑我国的工业化进程和持续发展是根本不现实的,建设发达的工业化是绝对不可能的。4.由于全球性的工业转移,中国已逐渐成为“世界工厂”,中国的工业化资源消耗不仅要直接满足中国自身的需求,而且也包含间接满足世界其他国家的需求,这就使中国的资源消耗需求更加增大,也更难以满足。

第二,中国作为后发展的人口大国,要建立发达的工业化已不具备有利的地缘政治背景。1.西方工业发达国家尤其是少数大国,利用走在工业化前列的历史优势已经控制和占有了世界有限的工业自然资源。目前,已探明的世界原油储量约为1.32万亿桶,日消耗达8100万桶,其中26%的石油被美国烧掉,据估计美国到2020年其能源需求增幅将达32%。美国在全球石油储藏最为集中的中东地区早已通过政治、军事和经济手段建立起牢固的主宰地位,中国作为后来者只有经过贸易途径来获得中东石油,这必然会与石油第一消费大国的美国发生冲突。西方媒体已出现了“美中石油冲突论”。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教授海因伯格最近出版了一本名为《石油、战争、工业国家命运》的书,指出美国是世界最大的石油消费国,是世界工业帝国中心,也是最庞大的军火王国,美国发动阿富汗战争、伊拉克战争的目的都是为了控制中亚和中东的石油。所以,在能源日益匮乏的今天,中国的工业化进程必然会加大对能源的需求,也必然会增大与西方发达国家的能源冲突,成为制约工业化进程的巨大障碍。美国《洛杉矶时报》2004年2月2日刊登全球安全分析研究所主任盖尔·勒夫特撰写的题为《美中两国将为石油而发生冲突》的文章,公开提出中国应为美国的经济需要而避开发展石油经济,否则美中冲突将不可避免。2004年8月底,在北京举行的“中国和平崛起与中美关系”的研讨会上,美国兰德公司高级经济顾问查尔斯·沃尔夫的讲话许多地方尽管转弯抹角,但他列出的中国的和平崛起将为美国提供更多发展空间的第一条就是:中国的能源需求和能源政策要有利于美国、日本等能源进口国的利益,包括投资开发新的能源供应市场以及避开美国的传统能源供应渠道等。事实还表明,美国处处想利用中国能源供应的脆弱性阻碍中国实力增强。例如,美国暗中支持日本和韩国与中国争夺石油资源;美国已在能源方面同俄罗斯建立了战略伙伴关系;与此同时,美国还借阿富汗战争和伊拉克战争的机会完成了对中国的政治包围(此前美国已通过控制冲绳岛、汉城到台湾海峡一线完成了对中国东部的包围),事实上危及到了为中国西部输送中亚石油的输油管计划;此外,美国还抢先在非洲获得了石油供应控制权。近几年,俄罗斯在俄中石油开发和贸易方面也处处设置障碍,表现出极不友好的态度。日本为了抢占俄罗斯石油也不择手段地加入了竞争行列,最近又在东海海域与我国发生了能源开发的争夺。2.许多发展中人口大国都先后步入了经济快车道,对矿物能源的需求紧迫而巨大,从而成为中国在能源需求方面的竞争新对手,这更加重了全球能源紧张。从全球发展中国家的工业化进程的总体看,目前我国走在了前头,但走在前头的国家还有一些,尤其是不乏一些人口大国,如印度、巴西等。在这样的条件下,工业化所需要的自然资源的紧缺程度更是可想而知了。例如,据国际能源机构预测,到2010年之前,中国、印度、俄罗斯和巴西的原油需求量合计将超过欧盟达到约8亿吨。所以,中国工业化进程对资源的巨量需求在全球资源争夺中更加难以得到满足,依赖已成为争夺焦点的矿物能源建立发达的工业化更是希望渺茫。

第三,大量消耗矿物资源建设工业化所造成的环境污染日益严重,生态环境的恶化将难以承担起建设发达工业化的重负。中国的大气污染、水域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都已十分严重,生态破坏造成的荒漠化形成了每年特大的沙尘暴几乎刮到太平洋彼岸。事实证明,中国在获得经济巨大发展的同时也付出了巨大的生态代价。据估计,我国在20世纪30年代前期环境破坏形成的损失约占GDP的6%,生态破坏的损失约为GDP的9%~12%。在20世纪末,我国每年由于环境污染而造成的损失达3000多亿元,约占当年GDP的4%左右。英国《金融时报》2004年7月27日以《中国是世界工厂,但它也正在变成世界垃圾场》为题,发表了有关中国环境严重退化的长篇报道,认为中国的环境退化已成为一个全球性问题,中国出现的环境危机与其他国家的环境问题有着质的不同,在大多数地方,环境的退化只是一定程度上的,而在中国则是绝对的。所以,照此延续下去,我国生态恶化的后果将不堪设想,不仅工业化发展难以持续,就连正常生活都将难以保障。

第四,全球性的资源环境问题,现在正逐步汇集成我国自身的严重的经济社会发展瓶颈。固然,在工业化框架内西方国家获得了高度发展,也正因此人们普遍认为全球人类都能够也应该建设工业化乃至发达的工业化,然而人们没有认识到在工业化框架中获得高度发展的西方国家的总人数只占全球人口的少数,而大多数的世界人口还远未进入工业化,建设发达的工业化则更是不可能。例如,据世界银行2003年统计,7国集团总共占世界人口的11%,而GDP却占世界的65%,占世界89%的其他地区人口,而GDP仅为35%。所以,世界工业资源匮乏和生态恶化这两大危机在当前严重地困扰着全球工业化进程乃至人类文明的持续发展,这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由于经济全球化和产业分工国际化,中国的工业化不仅是自身发展的选择,也是世界工业化进程包括工业产业转移的结果。从后一个原因看,中国作为世界工厂的崛起实际上也有国际分工的作用,然而又正是这个原因,发达国家的资源和环境问题也同时转移到我们国家来了,本来属于全球性的资源环境问题,现在汇集成我国自身的严重的经济社会发展瓶颈。这必然加重我国的资源环境压力,极大地阻碍我国的工业化进程,一方面使我国难以建立起发达的工业化,另一方面即使建立起来也不可能持续,甚至导致停滞和衰退。

四、中国不要片面追逐发达的工业化

在今天的中国,建设发达的工业化不仅不可能,而且也不可取。

第一,在追逐建设高度发达的工业化过程中,资源的匮乏和生态的恶化将会使我们陷入不可避免的工业危机,势必造成经济的停滞和衰退,进而形成政治社会危机。我们必须严肃对待这个问题,必须避免陷入工业危机,因而必须放弃追逐建设发达的工业化。

第二,目前正在兴起的新科技革命新产业革命将在21世纪开拓出比工业化更高级的新工业化发展方向,所以,中国实现现代化已不必要一味地追逐建设发达的工业化,进一步讲,即使建成了发达的工业化也已达不到21世纪的现代化。从这个角度看,我们也应放弃追逐发达的工业化并积极走向新工业化。

现在提出不要追逐发达的工业化,肯定会遭到很多人的反对,这主要是因为人们至今也未充分认识工业化的本质、局限及其不可避免的危机。人们曾提出两条理由,认为可以在全球范围实现工业化乃至建立发达的工业化。其一,是认为可以通过调整产业结构,大比例地发展服务产业等非物质产业来实现发达的工业化。但这只是从目前发达国家的表面发展状况得出的结论,需要做深入剖析。首先,从全球范围看,发达国家的产业调整在很大程度上是把制造业尤其是高消耗高污染的制造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去,并依赖发展中国家提供廉价工业产品,但这并没有把全球工业资源消耗总量减下来,也没有在全球范围上有效改变环境污染。其次,就是单从发达国家自身看,它们由于工业生产率的提高,不论工业生产品还是工业消耗绝对值都仍在不断上升,就连许多发达国家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也是有增无减。事实证明,服务业等非物质产业归根结底要依赖物质产业的发展而发展,单靠提高服务产业是避免不了也克服不了工业危机。其二,是认为工业化发展到一定水平自然就会出现资源消耗降低环境污染减轻的趋势,这即是倒U字型曲线的发展趋势。对此也需要深入分析。首先,这也是目前少数发达国家的发展经历,并不是全球范围工业化的发展规律,大量的事实告诉我们,局部的经验往往不适用于全局。其次,真正的倒U字型曲线可能会出现,但它不再属于工业化的范畴,而是一条新工业化的发展路径。工业化决不是人类发展的顶点,我们必须寻求比工业化更高级的发展新道路。

地球资源和环境条件的局限性决定了全球工业化发展的极限。现在的问题是,在全球范围内实现全面工业化肯定有困难,但难道在中国一个国家范围内建立发达工业化也有困难吗?我们必须看到,中国的工业化进程并不是孤立进行的,与中国一起奔向工业化和追逐发达工业化的国家还有许多。2003年,美国高盛公司提出了“BRICs”的概念,它指的是由巴西、俄罗斯、印度、中国组成的阵营,这是一个经济高速发展的国家阵营。高盛公司的研究报告认为,用不了几十年的时间,这些国家的经济发展将占据今天由7国集团组成的富国集团中的主宾位置。我们知道,这几个国家都是人口大国,几十年后,这几个国家的人口总和将达30亿以上。这就是说,与中国一起追逐发达工业化的人口至少有30多亿。这么大的人口总量在同时建设发达的工业化,能够实现吗?换句话说,全球工业资源还能允许10个美国同时崛起同时进行大规模工业化建设吗?显然不行。更可能发生的事情是,这些国家以及其他一些国家将一起陷入工业危机。

按文明演进的一般规律看,工业化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工业危机必然出现,人类将迎接这种挑战并在应战中开拓出新的生产方式和新的文明形态。目前,全球范围内正在兴起一场新科技革命和新产业革命,它不同于工业化范畴内的前几次革命,而是一场突破工业化的新文明革命即新工业革命。世界上许多重要的发达国家已经和正在投入这场新工业革命,例如,它们正在努力开发新能源、新材料,努力进行循环经济的建设等。当然,目前的这些开拓还是自发的和浅层次的。发达工业化国家走在了新工业化的前头,这将减轻工业危机的压力,或者避免自身陷入工业危机。然而,正在积极建设工业化的发展中国家尤其是努力追逐发达工业化的国家,则有着陷入工业危机的较大危险。中国正属于这种国家。中国人口总量巨大,建设工业化所需要的资源特别多,而技术和经济基础又比较差,陷入工业危机的可能性也就特别大。一旦陷入工业危机,国家的工业化将由于资源短缺、生态恶化等原因而发生停滞和衰退,进而影响到整个国家的经济政治社会安定。所以,中国一方面还必须继续建设工业化,因为没有一定的工业化作为基础,更大的飞跃和发展包括进行新工业革命都是不可能的,另一方面,中国的发展又必须努力避免陷入工业危机,否则中国的现代化发展将会化为泡影。种种迹象表明,如果我们不能采取有力措施,能源危机将首先发生,其后是主要原材料短缺形成的资源危机也将到来,环境污染将日益严重并积重难返;中国很有可能在21世纪前20年就开始陷入工业危机。

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必须防止工业危机,这是不容置疑的。但是,防止工业危机不能采取被动战略,必须采取主动战略,而主动战略本质上又是发展战略。所以,防止工业危机的应对战略应该与正确的现代化发展战略是统一的。简单地讲,主要有两项,这就是:第一,适度工业化发展战略;第二,新工业化发展战略。

“适度工业化”,一目了然地既坚持了发展工业化又放弃了追逐发达的工业化。建设“适度工业化”是我国现代化建设事业的重要任务之一,这是因为:第一,我国至今也未完全实现工业化,我们还不可能完全跨越工业化而直接进入新工业化;第二,开拓和建设新工业化离不开工业化的基础作用,工业化将在科技储备、经济储备、制度储备等方面为推进新工业化准备不可或缺的条件。“适度工业化”就是比较发达而不过度的工业化,它主要包括适度的工业化开发、适度的工业化生产、适度的工业化消费等。总之,是工业化经济的有控制的适度发展,是能够持续较长时期的发展,以免陷入工业危机,以便顺利地进行新工业革命。

建设“适度工业化”远不足以实现中国的现代化,尤其是到21世纪中叶,人类文明将逐步进入新工业化时代,中国的现代化事业必须在建设“适度工业化”的同时积极开拓和建设新工业化。像历史上其他文明变革一样,面对工业文明的困境,人类只有应对自然的挑战而转移文明的发展方向即开拓新文明。其方向和出路也很清楚,这就是:走出依赖天然化学资源建立的工业文明,走向触及更深自然物质层次的新生产力和新生产方式,开拓更深层次的文明新形态。而这新的生产方式就是新工业化生产方式,这新文明形态就是新工业文明。显然,新工业化已不仅仅是转变增长方式而在于从根本上转变生产方式,形成比工业化更高级的物质生产力和物质生产方式。

在这里,有两个认识上的问题需要特别指出。其一,有的人对当前正在兴起的新科技革命和新产业革命认识不足,往往仍然运用“工业现代化”的概念来表述新科技革命和新产业革命。其实,新科技革命和新产业革命将超越工业化而进入更高级的生产方式,这不再属于工业化范畴而是属于新工业化范畴。其二,还有的人把当前的新科技革命和新产业革命当成了单一领域的革命,例如只把它当成信息革命或生物工程革命。其实,当前兴起的新科技革命和新产业革命具有突出的综合性,它不再是某一方面或某一领域的单独变革,而是物质生产方式的全面革命。我们要切实关注物质生产领域中的新能源、新材料、新工具、新方法的一系列深刻转变。从这个意义上讲,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就是在新科技革命推动下所实现的一场物质生产方式的全面变革。此外,目前的新科技革命和新产业革命还必须遵循应战工业危机的特殊要求,必须能够在科技革命产业革命中解决工业化发展形成的各种困境。例如,新能源科技和新材料科技的发展就要有针对性地开发深层资源,包括开发太阳能、核聚变能等各种物理能源以及元素原材料、人工合成新材料,以克服能源危机和资源匮乏。再如,环保科技的发展就要致力于建立深层次的循环生产和循环经济,以避免环境污染和加强生态建设。

在21世纪前20年和前50年,我们必须把建设“适度工业化”和建设“新工业化”有机地结合起来。21世纪中叶中国所实现的现代化,应该是适度工业化与较发展的新工业化的统一。到21世纪末,工业化将发生彻底转变并逐步被新工业化所取代,新工业化将成为社会的主导生产方式和主导文明形态。

标签:;  ;  ;  ;  ;  ;  ;  ;  ;  ;  ;  ;  ;  ;  

工业危机、新工业革命与中国现代化发展战略--中国不能追求发达的工业化_中国的能源状况与政策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