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科综合”历史学科应用能力释义,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释义论文,学科论文,文科综合论文,能力论文,历史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就知识层面而言,“文科综合”能力中的应用能力处于最高层次。应用能力是建立在记忆和理解基础之上的,同时它又是记忆和理解的归宿,记忆和理解最终是为了应用。高考文科综合“能力要求”中的“应用”,包含了布卢姆的应用、分析、综合、评价四个层次的能力(分析、综合和评价也可算是应用)。下面分别加以说明。
一、应用
也即运用,指学生在新的、具体的情境下能够运用所学历史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这种情境往往是由新的背景材料所构成的问题,而且没有说明问题的解决模式,学生无法单纯通过记忆模仿完成。当然,提供的这些背景材料都是学生的已有知识,包括教科书中学到的和在日常生活中所了解的。在新的问题情境中,学生要能迁移所学历史知识解决问题。
历史知识可分为具体历史知识和规律性历史知识。具体的历史知识可以称为历史表象,即关于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及其赖以存在并活动于其中的时间、空间等鲜明的感性形象。规律性历史知识由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等组成,因此,真正能够有效运用的历史知识是规律性历史知识。
历史概念是对历史事实的概括和总结,反映了历史事实的本质及其内在联系,是历史知识体系的基本单位。它是在具体历史知识(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基础上,通过分析、综合与概括等思维活动形成的规律性历史知识。每个学科的知识都是由本学科的概念体系构成的,一切思维活动都必须借助于概念才能进行。正因为历史概念抓住了历史事物的本质和内部联系,因此,形成并掌握历史概念是学习历史知识的关键,也是运用历史知识的关键。所谓知识迁移、知识运用,实质就是概念迁移、概念运用。
掌握概念对掌握本学科知识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历史学科更是如此。因为,许多学科的概念能够经常使用,因此不容易遗忘。历史知识的一度性特点决定了历史概念运用的一度性,如原始群、母系氏族、父系氏族等概念,只能运用在原始社会阶段,原始社会的学习一结束,就再也用不到这些概念了,所以容易遗忘。历史概念总是和一定的历史时期相联系,并且随着历史的发展而发生变化,跨时越长的历史概念,或超“大”的历史概念,使用的频率越高,运用的范围越广,而学生学习中的薄弱环节恰恰是不能很好地把握“大”的历史概念,这几年高考中学生所表现出来的主要弱点便在于此。
例如,2000年高考文科综合能力测试(浙江、江苏、吉林卷)第10题:中日贸易扩大的重要原因是A.当时已出现资本主义萌芽B.造船和航海技术的提高C.中日经济互补的需要D.纸币的产生”(答案为B)。错选C的考生主要是不能把“自然经济”的历史概念运用到新的历史情景中来解决问题,如果把问题放在“自然经济”的条件下来看,就会得出中日经济无需互补的结论。“自然经济”的概念比较大,运用的范围也比较广,而它恰恰是学生学习的难点。
再如,把“农民阶级”这一历史概念运用到有关义和团运动的新情景之中,将新情景中的有效信息与所掌握的历史知识相互印证,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材料一:“神助拳,义和团,只因鬼子闹中原。……挑铁道,把线砍,旋再毁坏大轮船。一概鬼子全杀尽,大清一统庆升平。”材料二:“砍倒电线杆,扒了火车道。烧了毛子楼,灭了耶稣教,杀了东洋鬼,再跟大清闹。”以上是两幅义和团揭贴,它们的主张不同之处在哪里?你怎样看待这个问题?材料一反映了义和团运动中“扶清灭洋”的主张,材料二反映了义和团运动中“扫清灭洋”的主张。学生可以从历史和现实、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目的和手段、内容和形式、阶级和阶级矛盾等角度分析问题。比如,1.历史上,义和拳原本就是进行反清活动的民间秘密结社组织。2.在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十分尖锐之时,“扶清”仅仅是手段,这样可以把斗争锋芒指向帝国主义。3.义和团的阶级基础决定了它最终必须反清,历史事实正是这样。4.清政府及一些清朝官员暂时对义和团采取的安抚政策,也是“扶清”口号提出的原因。5.农民运动中提出不同的主张或口号,是由其分散的、小农经济的阶级特点决定的。可以看出,所给材料中的“扫清灭洋”信息与学生所学过的“扶清灭洋”信息是不同的,这就需要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加以分析、印证,而“农民阶级”的本质属性正是解答本题的关键所在。
历史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是指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指导下分析历史问题和解决历史问题的基本理论和方法。虽然历史教学内容没有把它作为一个独立存在的部分,但它贯穿于整个历史教学过程中,需要作为一个重要内容加以掌握。基本理论包括体现在历史教学中的内容,如历史是发展变化的,历史发展是有规律和充满矛盾的,社会的主要矛盾决定次要矛盾,历史运动中存在着量变和质变、进化和革命,历史现象是普遍联系的(原因和结果、共性和个性、形式和内容、必然和偶然、现象和本质、继承和发展、历史过程的统一性和具体表现多样性等),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人民群众是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动力,个人对社会的发展能起到促进或延缓的作用,等等。基本理论还包括能解决历史问题的政治学科的内容。基本历史分析方法包括阶级分析的方法,史论结合的方法,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把历史事件、人物、观点放在特定历史条件下进行分析和评价的方法,等等。
考查学生运用历史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的能力是高考的重要内容。
1994年高考历史第43题:1848年欧洲革命失败后,马克思、恩格斯曾预言,新的革命高潮很快还会到来,无产阶级将获得最终胜利。但是,1895年恩格斯又写道:“历史表明,我们以及所有和我们有同样想法的人,都是不对的。历史清楚地表明,当时欧洲大陆经济发展的状况还远没有成熟到可以铲除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程度。”试结合19世纪50、60年代欧洲大陆发生的重大事件的基本原因和性质,阐述对恩格斯这一结论的理解。恩格斯观察历史的主要着眼点是什么?对原先的结论进行修正,说明了什么?恩格斯着眼于生产力的发展,观察和分析了历史的演进,认为那时历史运动所要解决的主要课题,是为资本主义继续发展扫清障碍,而不是铲除资本主义本身。恩格斯修改原先的结论,说明马克思主义是不断发展的;也说明恩格斯坚持以实事求是、修正错误的科学态度来对待自己的学说。该题考查了学生在新情境下运用马克思主义有关生产力、实事求是等基本原理的能力。
人民群众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这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观点。“人民”是个历史的范畴,但不管时间和空间如何变化,对它都有两个规定性:一是量的规定性,即代表大多数人;二是质的规定性,即代表社会的发展方向。以群众观点分析历史问题是马克思主义基本的历史分析方法。例题:毛泽东说:“人民这个概念在不同的国家和各个国家的不同的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内容。拿我国的情况来说,在抗日战争时期,一切抗日的阶级、阶层和社会集团都属于人民的范围,日本帝国主义、汉奸、亲日派都是人民的敌人。在解放战争时期,美帝国主义和它的走狗即官僚资产阶级、地主阶级以及代表这些阶级的国民党反动派,都是人民的敌人;一切反对这些敌人的阶级、阶层和社会集团,都属于人民的范围。”毛泽东同志划分“人民”这一范畴的依据是什么?并据此分别指出美国独立战争时期和南北战争时期哪些阶级、阶层和社会集团属于“人民”的范畴。在这两个不同时期,“人民”的“内容”有什么主要变化?为什么?参考答案:对社会历史发展起着推动作用的阶级、阶层和社会集团,都属于人民的范畴(也可从社会主要矛盾的角度,或有利于祖国和民族进步的角度进行分析)。独立战争时期,反对英国殖民统治、要求美国独立的资产阶级、种植园主阶级、工人、农民、黑人奴隶等都属于人民的范畴。独立战争时期,种植园主阶级属于人民的范畴;到了南北战争时期,种植园主阶级已不属于人民的范畴了,而成为人民的敌人。因为,独立战争时期,种植园主阶级参与并领导了反英殖民统治的斗争,是推动社会历史发展的阶级,故属于人民的范畴。到了南北战争时期,种植园主阶级竭力维护反动的黑人奴隶制度,阻碍社会的发展,成为人民的对立面(也可从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角度进行分析)。该题既考查了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关于人民群众的基本观点的能力,同时还考查了学生运用群众观点这一基本历史方法的能力。群众观点和方法,可以运用到许多新的历史情景之中。
解题方法的运用也是非常重要的。1993年高考历史第44题:简述工业革命的后果,并据此指出19世纪70年代以前在政治领域内世界上有哪三股进步的历史潮流,从中各举出两个重大历史事件。由于教科书中并没有“政治领域内世界上三股进步历史潮流”的提法,故绝大部分考生对此无从入手。考生对工业革命的后果大都了如指掌,如果能按照试题要求“据此”分析三股进步潮流,问题就迎刃而解了。根据工业革命的后果可以导出三股进步潮流:一是资本主义力量增强,资产阶级的力量随之加强,从而导致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浪潮;二是主要资本主义强国加紧掠夺殖民地,导致了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涨;三是无产阶级的形成,从而产生了无产阶级革命运动。可以看出,如果考生把“仔细阅读和推敲试题每一个字”的解题方法运用到解答该试题中,情况就会发生很大的变化。
“文科综合”测试中,还需运用历史知识解决相关学科的问题。文科综合测试强调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要求学生用全面性、发展性、联系性的观点对事物进行分析理解。如,古今中外的各种历史图表是用直观和数字的形式代替文字描述反映历史现象。这首先要掌握读图的方法,理解图表涉及的基本史实,并从图表包含的各种信息中筛选出所需要的信息。历史图表往往包含经济、政治、文化等方方面面内容,涉及各学科,具有综合性、基础性特点。
二、分析
分析,顾名思义,即包含了“分”(分解、区分)和“析”(析义)两部分。首先,分析是指梳理并分解历史知识内部的各种要素,找出它们之间的区别与内在联系,并进行解析,也即内部关系的分析。如我们往往把一节课的内容或一个历史事件分解为背景(原因、前提、条件)、内容(过程)、评价(性质、作用、意义、局限性、经验教训)等几个组成部分,分解可以使学生明确历史知识内部各要素之间的层次和关系,有利于历史知识的剖析。其次,分析是指区分和解析历史知识与历史知识之间、历史知识与其他知识之间的关系,也即外在联系的分析,如我们往往把不同章节的历史内容,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国家和地区、不同社会领域的历史事物,或历史与其他学科、历史与现实等等,联系起来加以考察,这样可以使学生对同类历史知识有一个概观性的把握。内部关系和外部关系是相对而言的,如俄国农奴制改革作为一个知识点,由其内部各要素组成,可以把它分解为背景、内容以及影响等几个要素进行剖析;它和彼得一世改革、1905年革命之间属于一种外部关系,但作为俄国历史的组成部分,它们之间又属于内部关系。学生对有关知识的内部关系分析往往比较到位,欠缺的是对外部关系进行分析的能力。
例如:19世纪末20世纪初,俄国社会经济与农奴制改革前比较,发生了哪些主要变化?由此引起俄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及其表现在政治和思想领域的实例是什么?农奴制改革前,俄国是农奴制为基础的封建经济,机器工厂开始代替手工工场。19世纪末20世纪初,由于农奴制的废除,俄国经济走上资本主义发展道路,80年代完成工业革命,并逐步过渡到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农奴制改革前,社会主要矛盾是农民阶级与沙皇为首的地主阶级的矛盾。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无产阶级成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工农大众与沙皇专制统治之间的矛盾成为社会主要矛盾。表现在政治领域,就是1905年无产阶级领导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爆发;表现在思想领域,就是列宁主义的诞生。
再如:结合19世纪50、60年代的具体史实,分析日本明治维新得以成功的有利的国际环境,说明与此同时中国民族危机却不断加深的原因。明治维新得以成功的有利国际环境包括:1.主要殖民列强忙于各自的事务,资产阶级性质的民族民主运动风起云涌。德国和意大利正进行着统一运动;法国面临着普法战争的危机和国内社会政治经济矛盾的尖锐化局面;俄国国内农民运动声势浩大,对外在克里木战争中失败;被迫进行农奴制改革,改革后农民起义仍不断发生;奥地利在普奥战争中失败;美国刚刚经历了南北战争;英国则忙于镇压亚洲民族解放斗争。2.亚洲各国民族解放运动在客观上支持了日本,如伊朗巴布教徒起义、中国太平天国起义、印度民族起义。3.欧美各国工人运动的发展也有利于日本的改革,如工人运动的发展导致了第一国际的成立。面对同样有利的国际环境,中国的民族危机却进一步加深,丧失了大量的领土和国家主权。主要原因在于,腐朽的清王朝未能抓住机遇,通过内部的改革或洋务运动实现富国强兵的目的,反而采取对外卖国投降、对内镇压人民运动的反动政策,致使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这说明外因是条件,内因才是决定事物本质的因素,任何外因都要通过内因起作用。
日本明治维新成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学生较多的是从内部探究原因,没有把它放到国际大背景中去考察、分析其外部的联系。这一例子说明,考生应该举一反三,探究历史知识之间的联系,从宏观上把握历史知识。
三、综合
高考文科综合命题组认为,综合是指将原有知识中的各个组成部分和新知识重新组合,将一种原先不大清楚的模式或结构,改组成一个新的、更清晰的整体。因此,这种组合包含了明显的创造性行为,当然这种创造是在特定的问题、资料范围内进行的,是在一定理论框架和方法论框架内进行的。这一层次要求学生能按照自己的想法对知识找出联系,重新构建,进行创造性的整理;对条件不完整的问题,能创设条件,构成完整的问题;设计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案、计划或操作程序;能通过对现象和事实的研究,对相关知识进行分类或组织,发现内在规律,同时,能从抽象的符号、命题或诸如此类的东西入手,做出合理的推论。历史学科的综合,主要指把各种历史知识要素和成分重新组合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即把不同部分的有关历史知识整合成一个新的体系。之所以说综合具有创造性,是因为记忆是记忆已有的知识,理解是理解已有的知识,运用是运用已有的知识,分析也是分析已有的知识,只有综合才是创造新的知识。综合首先是学科内的综合,其次才是跨学科的综合。历史学科内的综合包括纵向综合、横向综合和文图综合等形式。由于历史学科本身就是综合性学科,所以,在高考“综合能力测试”出现以前的单科考试中,就已经有综合性试题了。培养考生的综合能力不能仅仅依靠做综合性试题,因为综合性再强的试题都是别人创造的,考生要理解别人创造的知识结构或综合性试题以及方法,并尽量尝试自己设计新的历史知识结构或综合性试题。
例如,学习学科内知识的综合。以1924-1929年资本主义世界“相对稳定”为主题,重新构建有关历史知识的体系。史学界认为,1924-1929年资本主义世界进入了一段“相对稳定”时期。请结合史实从经济、政治和国际关系等方面概括出“相对稳定”的表现,并分析说明这种“稳定”为什么是“相对”的。这一时期资本主义世界“相对稳定”表现在:1.经济开始得到一定的恢复或繁荣:如法国经济状况好转,美国经济极度繁荣。2.政局趋于稳定:资本主义各国的无产阶级在1918-1923年掀起的革命高潮已经过去。3.国际关系上列强的矛盾暂时得到缓解: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建立。但稳定是“相对”的:时间短暂;资本主义世界经济的虚假繁荣孕育着危机,1929年爆发了经济危机;政治上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也从未停止过,因为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没有消除;国际关系上,列强的矛盾没有根本解决,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潜伏着战争因素;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革命斗争从未中断,如中国人民的革命斗争如火如荼;社会主义的苏联与资本主义世界处于对峙状态。学生可以此为例,以1871-1905年资本主义世界的“相对稳定”为主题,整合出新的历史知识体系。
再如,学习跨学科知识的结合。1999年保送生高考“综合能力测试”第8题:从自然和社会的角度,结合分析我国沿海地区近代以来,尤其是近二十年来经济发展较快的原因。该题是目前高考中出现的综合性较强的一道试题,把各学科的知识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较好地体现了综合测试的特点。普通高考的试题目前虽然还不会达到这样的综合程度,但考生进行这方面的训练还是有必要的。
四、评价
评价是知识领域中最高层次的能力,包容了记忆、理解、应用、分析和综合等所有其他层次的能力。高考综合能力中的评价,是指为了某种目的,对有关事物做出价值判断。历史学科的评价,是指对历史事物的价值做出根本性判断。既然要评价,就要有依据和标准。评价的依据主要有两点:一是内在准则,即历史事实,对历史事物进行价值判断必须根据历史事实;二是外在准则,即科学的历史理论和方法。二者的结合就是“史论结合”。对于广大考生来说,还要有自己的判断能力,当教科书中的史实、观点和高考试题中的史实、观点之间发生矛盾时,一定要注意史实和观点的一致,否则,就会产生错误。在综合测试中,评价要体现基本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体现创新意识。
例如,在特定历史条件下,以生产力标准为依据,对领导革命或改革的阶级、阶层进行评价。毛泽东同志说过:“历史上的奴隶主阶级、封建地主阶级和资产阶级,在它们取得统治权力以前和取得统治权力以后的一段时间内,它们是生气勃勃的,是革命者,是先进者,是真老虎。”试结合1848年欧洲革命失败后到1870年期间资产阶级性质的政治斗争和19世纪晚期科技、经济突飞猛进发展的史实及其内在联系,分析说明通过这些政治斗争而取得统治权或巩固其地位的统治阶级在当时是否是“真老虎”。1848年欧洲革命失败后到1870年期间,发生了俄国农奴制改革、德意志和意大利统一运动、美国内战、日本明治维新,这些斗争都是资产阶级性质的。这些斗争的胜利,为19世纪晚期科技、经济的发展奠定了政治基础。19世纪晚期科技的发展表现为新能源、新机器和新产品以及通讯事业的迅速发展;上述国家的经济也得到迅速发展,如美国1894年工业产量跃居世界第一位,德国工业很快跃居世界第二,俄国和日本于80年代完成了工业革命,法国的工业生产也得到一定的发展。通过资产阶级性质的政治斗争而新掌权或巩固其地位的统治阶级,在他们取得统治权力巩固其统治地位以前和以后的一段时间内,是先进者,是“真老虎”。因为他们所参与并领导的革命或改革,摧毁或部分摧毁了束缚社会生产力发展的落后的生产关系,为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前景,使得科技、经济的飞速发展成为可能。
记忆、理解和应用是由低到高的三个能力层次,可以这么说,记忆主要是解决“是什么”的问题,理解主要是解决“为什么”的问题,应用主要解决的是“做什么”的问题,记忆和理解都是为了应用,即为了解决问题。应用能力是高考文科综合的重要考查内容,包括:把所学历史概念运用到新的历史情景中去的能力;将历史材料中的有效信息与所掌握的历史知识相互印证的能力;比较、归纳和综合历史知识的能力;初步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分析和评价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的能力;将所学历史知识运用到解题中的能力等等。
标签:文科综合论文; 法国资产阶级革命论文; 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论文; 资本主义制度论文; 历史知识论文;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论文; 资本主义世界体系论文; 资本主义社会论文; 历史政治论文; 社会改革论文; 社会阶级论文; 经济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