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入新世纪的世界贸易,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新世纪论文,世界贸易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世界贸易一般是指商品与服务的跨国家和地区的流动。目前,全世界GDP总额大约在30多万亿美元,而世界贸易约占其1/4左右。上世纪90年代,世界贸易的平均增长速度为6.5%,至新世纪伊始,这一增长速度达到了两位数。此后由于世界经济增长趋缓,2001年世界贸易出现了负增长。根据2003年4月22日世界贸易组织(WTO)的数据,2002年世界商品贸易(出口)额增长4%,达到62400亿美元;服务贸易达到创纪录的15400亿美元,增长5%;世界贸易总额增长了4.2%。
一
世界贸易在跨世纪之际呈现出鲜明的特点,这些特点对于我们探讨未来世界贸易的走势以及中国在世界贸易中的地位,有着重要的影响。
首先,在世界五大贸易国(美、德、日、法、中)中,美国的进出口贸易总额长期雄居榜首,而中国的贸易地位提升得最快。在世界贸易总额中,美国大约占1/6-1/5,这样的地位,是与其经济实力分不开的。美国的GDP一直占世界总值的25%-30%,制成品占世界的1/5,是世界最大的市场;其农业也很发达,粮食产量占世界的1/5,农产品出口占世界的一半以上。但在世界贸易中地位提升最快的则是中国,几乎每年向前迈进一位,对于世界贸易增长的贡献仅次于美国。
其次,区域一体化合作基础上的贸易发展迅速。随着双边或多边自由贸易区在世界各地的相继建立,区域内关税逐步降低并最终消除,生产要素逐步实现自由流动。因此.在一体化区域内部贸易量迅速增加:欧盟、北美自由贸易区的内部贸易发展很快;近期以来,欧盟与智利已签署自由贸易协定,新加坡也先后与新西兰、美国、日本签署了自由贸易协定;其他一些双边自由贸易协定也在积极酝酿之中,如东亚地区的“10+1”、“10+3”合作等。由于世界贸易组织新一轮多边贸易谈判遇到困难,使得双边自由贸易协定因可操作性极强而发展迅速。
再次,世界产业内贸易比重在不断上升。20世纪80年代以后,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在更大范围内推动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跨国公司的大发展,加速了资本的相互渗透,高科技基础上的产业结构调整进一步深化着成员国之间的相互依存,各国在产业的不同阶段、不同环节参与了分工合作,因而推动了产业内贸易比重的上升。在21世纪,伴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合作向纵深发展,这种趋势将继续扩大。
第四,世界贸易自由化与保护主义并存。世界贸易额和贸易量的增长,造成了各国外贸依存度加大,国际贸易正在继续成为世界经济的发动机。为了促进世界贸易的发展,各国认识到有序自由贸易的重要性。据预测,到2020年,贸易将占GDP的50%,世界贸易活动将更加频繁。如果人为地限制贸易的自由开展,将对世界经济增长有百弊而无一利。另一方面,世界贸易的保护主义也日趋严重:美国采取钢铁保障措施,提高农产品补贴;欧盟、日本针锋相对予以还击,再加上关于转基因食品的限制,使得贸易摩擦和冲突趋于激烈。世界各国的反倾销措施和技术性壁垒迅速增加。
第五,世界贸易中深加工、高附加值的高新技术产品的贸易和服务贸易增长速度加快。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贸易中深加工、高附加值产品的比重大幅度上升,初级产品和技能低的制品占商品贸易的比重逐步下降。例如,美国的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比例占44%,荷兰为44%,日本是39%,新加坡高达72%;世界十大出口国平均为40%左右,中国大约只有15%左右。与此同时,信息服务、技术咨询以及其他专业服务等新型的服务贸易也随着科技的发展不断出现,服务贸易在国际贸易中所占比重将由20世纪90年代中期的20%,逐步上升到21世纪初期的30%左右。
第六,进入21世纪,传统的贸易方式逐渐受到网络贸易和电子商务的挑战。随着高新技术的发展,国际贸易的整个交易流程所需时间和间隔的空间在相对缩短,以金融为龙头、物流为中枢,盘活国际生产与贸易,使得世界贸易的方方面面发生着巨大的变化。进行交易的全部信息都可以通过全球网络进行,世界的经贸活动进一步向信息化、网络化和无纸化发展。预计今后5-10年内,电子商务、网络交易将以爆炸式速度增长,最终成为主流交易方式。
最后,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今日国际贸易的情况发生了较大变化。回顾世界贸易的历史,在日本经济快速增长,亚洲“四小龙”崛起的过程中,贸易立国、走外向型发展道路、追求贸易顺差等政策起到了重要作用,因而成为被仿效的时尚。自20世纪70年代,日本在国际贸易中一直是大量盈余,而美国的贸易账户则是大量赤字,传统国际贸易学理论认为这是两国经济实力此消彼长的过程,世界各国尤其是发展中国家据此比照日本在经济发展和增长过程中的做法,不遗余力地追逐贸易盈余。但是,美国经济自90年代出现巨额贸易逆差与经济实力增长并存的现象,引起人们新的思考;与此同时,巨大贸易顺差与经济停滞不前并存的“日本病”,也引起世人的注意。
在经济饱和、商品过剩的条件下,贸易逆差正在体现为一种力量。因为从世界贸易的盈余和赤字出发来分析,日本、中国、东盟、欧盟和拉美的贸易余额基本是盈余,只有美国、非洲是赤字;换一个角度可以说,美国才是世界上商品的最后实现者和吸纳者。正是在这样的意义上,美国实际上控制着世界范围的商品实现的流动方向:一方面,世界产出流入美国,进一步增强了竞争,刺激了技术进步;另一方面,廉价商品的流入又能够减轻生产要素的成本压力,提高美国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就世界经济而言,有能力控制商品产出的流向,事实上就有可能控制住其他经济体发展的方向。试想如果美国不再吸纳东亚生产的商品,就有可能导致东亚商品大量过剩,引发经济之外的社会问题,如严重的失业和收入下降等。
二
对于世界贸易出现上述格局和特点的原因进行研究与探讨,人们可以对未来世界贸易的状况和走势进行较为恰当的预测。
传统国际贸易产生、发展的原因,人们多从传统比较优势的角度去考虑,即在“两利相权取其重,两弊相衡取其轻”原则指导下,各国从事自己国内相对而言呈现强项的产业生产,即具有比较优势产业的生产,进而出口,则在国际生产和分工中会有利可图。在不同国家间,因为自然资源、环境或人文、社会的差异,可能造成要素供给的多与寡,从而产生供给成本的区别,进而形成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的贸易。基于这些原因而产生的贸易大多为垂直型,即原料与制成品、劳动密集型与资金密集型产品之间的贸易,在一定程度上,又大多表现为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贸易。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进展,世界产业像传接力棒一样,在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进行着转移,产品最先在发达国家创造出来;随着生产工艺的成熟和标准化,生产所需要的比较优势发生了变化,从创新能力和大量资金转化为大规模和低成本,因而相对落后的国家便具备了生产这种创新产品的优势,于是该产品就会在发展中国家大量生产,而发达国家则从发展中国家进口。这是一种动态的优势转移,世界贸易由此发生格局的变化。
温特主义(Wintelism)与跨国生产网络(CPNs)的形成是20世纪后半叶在世界经济尤其是国际生产领域中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事物,它们使得世界贸易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温特是视窗(Windows)与芯片(Intel)的结合,意味着以标准为核心的生产方式的诞生。传统生产方式是产品最终生产者在市场中进行垂直控制。温特主义的特征则是:人们围绕着产品标准在全球有效配置资源,按照标准在全球范围内从事生产,形成标准控制下的产品零部件、模块生产与最终组合,标准制定者与模块生产者在分工中能够最终达到双赢。温特主义以高新科技为基础,利用自己掌握的强大信息网络,以产品标准和全新的商业游戏规则为核心,控制、整合了全球的资源,使得产品在最能被有效生产出来的地方进行生产、组合。温特主义的生产方式是经济全球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而这种方式又极大地推进了基于生产阶段分工的产业内贸易体系的发展和经济全球化的深度与广度。
在上述各种原因的综合作用下,尤其是产业内贸易的发生,使得世界贸易产生巨大变化,具有创新能力、资金优势的国家在新产品标准制定方面有着优势,出现了创新的集聚;具有规模、成本和相应人力优势的国家在介入国际分工的一定阶段的生产中形成产业集聚,全球出现不同产业群落和全新的贸易格局。
三
今天的世界经济中存在着许多矛盾,对于世界贸易的进一步发展产生着负面的影响。经济全球化、高科技基础上的产业结构调整、跨国公司的大发展,给世界贸易的未来带来了许多不确定性,使之在新的平台上发展,同时展开新的矛盾。当今世界贸易就是在诸多矛盾中逐步发展的。
第一,世界经济增长近期缺乏明显的拉动力,阻碍世界贸易长足发展。经济全球化导致各国经济之间的相互影响日益加深。2001年,美国、欧盟、日本分别占世界经济总量的21.4%、20%、7.3%,它们对世界贸易的格局和发展有着决定性影响。进入21世纪,美国经济陷入困境,复苏比预期缓慢,企业利润和投资处于较低水平,经济低增长滞缓了外资的流入,美元贬值,财政赤字、贸易赤字双高,战后利率超低政策,使美国对世界经济、世界贸易的拉动作用受到限制。欧盟尽管一体化进展顺利,使欧元成为现实,但仍面临着经济结构调整缓慢、失业率偏高等困难;日本存在着巨额银行不良债权、政府财政赤字和人口老龄化等问题。鉴于此,它们对世界经济和贸易的影响力都在下降。世界三大经济体无法有力拉动世界经济增长,发展中国家亦由于占世界经济份额太小,难以对世界贸易增长产生明显的促进作用,因此,世界贸易近期内难以得到长足的发展。
第二,世界通货紧缩影响世界贸易增长。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世界经济发生过因全面过剩、“滞胀”和石油危机等而造成全球性衰退甚至危机,但全球性通货紧缩还是第一次。美国的核心消费物价指数近来出现罕见跌幅,消费者信心指数在下降;日本的消费价格指数连续3年下降:许多国家的收入、需求和投资陷入相关性萎缩,全球性价格下跌、需求不足的情况日趋严重。为刺激需求,美联储连续13次降低利率,联邦基金利率现在为二战后最低;日本基本贴现率为0.1%,实际执行的是零利率政策;欧洲央行贴现率尽管略高些,但平均下来,世界主要国家利率是处于几年来的最低水平。世界主要国家因财政赤字的困扰,财政政策运行空间缩小,限制了以减税鼓励消费和投资,扩大财政支出以刺激经济增长措施的运用。通货紧缩,货币政策作用程度降低,财政负担加重,投资者信心不足,国际商品价格明显下跌,世界贸易便很难有大幅度增长。
第三,世界贸易摩擦程度在提高。全球贸易摩擦近10年内数量大幅度上升。据统计,从1995年至2002年6月,全球共发起反倾销调查1979起,反补贴调查147起,保障措施案件(至2001年底)114起。1995年至今,世贸组织争端解决机构共立案275起,包括日美“汽车战”、欧美“香蕉战”、南北“医药知识产权战”、中美“彩电案”、因美国而挑起的全球钢铁贸易战等。贸易摩擦已经从货物贸易向服务贸易、知识产权、技术标准、环境保护、劳工标准等方面扩展;同时,从当初欧美贸易摩擦到美日贸易摩擦,今天已经扩展到全球范围内,全方位地在发达国家与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之间,以及发展中国家之间展开。
第四,非经济因素对于世界贸易影响日益凸显。“9·11”事件以及其后从美国蔓延到世界各地的恐怖威胁,不仅给航空、保险、旅游界带来巨大损失,而且因为恐怖活动对物流的毁灭性打击,也对世界贸易造成了极为不利的影响。伊拉克战争尽管结束,但对中东局势、世界经济的影响难以确定,巴以冲突并未因“路线图”计划而消除,导致世界石油价格大幅波动,虽然今天油价上涨对经济的影响程度远弱于20世纪70年代,引发世界经济危机的可能性减小,但将延长世界经济复苏进程,从而影响世界贸易的增长与格局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