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势新思维--关于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的几点思考_大学论文

新形势新思维--关于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的几点思考_大学论文

新形势新思想——对高校毕业生就业体制改革的一些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体制改革论文,新形势论文,高校毕业生就业论文,新思想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自去年召开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以来,教育战线包括高等教育战线的形势发展之快出人意料。高等教育的改革发展取得了突出的成就:一是指导思想更加明确,改革和发展的思路更加清晰;二是采取了一系列的重大举措,其中增加教育投入、改革管理体制、扩大招生规模这三项重大举措,使得整个高等教育战线出现了生机勃勃的新气象。在这种形势下,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工作也出现了一些值得认真研究的新问题。

扩招对就业工作提出新挑战

招生规模的迅速扩大得到了全社会的支持和拥护。1998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共招本专科生108万,在中央的直接推动下,1999年招生人数达到159.5万,2000年突破了200万。每年递增的绝对量和相对量都很大,两年中几乎翻了一番。这样的增长速度,在以前是绝对不能想像的。招生规模持续扩大,也带来了一系列非常深刻的问题。其中,在扩大招生规模以后,我们急需解决的是毕业生的就业问题。

从2000年的高校毕业生就业情况来看,毕业研究生和本专科毕业生的就业都出现了进一步好转的趋势。教育部原45所直属高校共有本专科毕业生89617人,比1999年多5288人。初次就业率为86.06%,比1999年高4.06个百分点。其中,本科生初次就业率为90.12%,比1999年高5.12个百分点;专科生初次就业率为44.90%,比1999年低9.10个百分点。2000年直属高校毕业生就业的总体情况比去年好,但专科生初次就业率比去年低。原中央部委高校2000年共有毕业生163775人,其中本科生127747人,专科生36028人。毕业生初次就业率为70.1%,本科生初次就业率为76.9%,专科生初次就业率为45.8%,与1999年的情况基本持平。石油大学等55所新划转教育部的高校共有毕业生51802人,初次就业率为78.8%。地方高校2000年共有本专科毕业生75.6万人,据不完全统计,初次就业率约为60%左右,就业形势虽略有好转,但就业压力依然很大。2000年全国共派遣毕业研究生49613人,初次就业率达93.6%,比1999年高1.9个百分点。由于社会需求量大,毕业研究生初次就业率普遍较高,一般不存在就业困难。

今年毕业生的就业形势较好,但这是在只有100万左右毕业生的前提下讨论的。今后毕业生的规模将会以较大的幅度提高,4、5年后就会有毕业生200万以上。如果仅仅满足于现在的就业岗位数,那么就业率就会降到50%以下;即使维持现在的就业率,也将有几十万毕业生不能就业。

除了就业岗位的限制外,还有很多制约毕业生就业的因素。就地区情况看,东部沿海地区和中心城市供需总量平衡或供小于求,但一些地区需求仍然不足。就专业情况看,计算机、通讯、电子、机械等专业供不应求,而哲学、历史、社会学、地质等专业面较窄的文科和理科专业需求较少。用人单位需求越来越向高学历、应用性学科集中。社会用人制度和毕业生择业观念还存在很多不适应当前就业形势的现象。在扩招的情况下,解决就业问题显得更加刻不容缓。对此,必须未雨绸缪,否则会造成严重的社会问题乃至政治问题。

就业工业面临的新机遇

“十五”计划给我们描绘了一个光明灿烂的前景,也给我们的就业工作提供了更广阔的天地。“十五”期间是党和国家的建设中非常重要的历史时期,因为第三个战略目标将要在这个时期起步,小康社会的全面建设要在这个时期实施。这个发展时期有8个特点特别重要,和大学生就业工作密切相关:

第一,今后5-10年内经济将继续以较快的速度增长。再过10年,经济总量再翻一番,意味着每年至少保持7%-8%的经济增长率。经济增长一个百分点,可能提供80-100万的就业岗位。也就是说,由于经济增长的带动,社会上可能每年增加640万以上的就业岗位。这为大学毕业生提供了基本的就业机会。

第二,经济结构将进行战略性的调整。现在所讲的战略性调整不是一般意义上的适应性调整,而是新技术革命带动的对经济全局和长远发展具有重大影响的战略性调整;同时也不是局部性调整,而是包括产业结构、地区结构和城乡结构在内的,以提高经济的整体素质和竞争能力为目标的调整。这种调整对于各类人才的需求总量及结构都会提出新的要求。

第三,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发挥后发优势,实现跨越式发展。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应该说是一个很重要的工作思路。今天中国仍然要重点搞好工业化、实现工业化,但是在迎接信息化挑战的过程中,对于各类人才的需求,比如说信息产业人才的需求显然要大量增加。根据国外一著名公司提供的材料,中国为发展信息产业,近期至少需要50万人去从事信息产业的工作,可惜我们现在一年只能培养12万左右,人才十分吃紧。

第四,积极发展小城镇,实现农村的城镇化。我们要鼓励学生到农村去,到基层去。我们可以告诉学生,农村进一步的发展方向是要加速城镇化,生活、工作条件都会改善,而且是大有可为的。小企业、小城镇和农村是今后大学生就业的最主要的场所。

第五,经济的所有制结构将会发生重要变化。国有经济、公有经济的控制力会进一步增强,但是它的比重,由于适应经济的发展,由于外资的大量引入,可能要进一步下降,而混合经济的比重要进一步上升。高校毕业生就业的途径将进一步扩大,学生到哪一种所有制企业去就业不应当存在障碍。

第六,西部开发的战略将进一步付诸实施,一批项目即将开工,需要大量的人才。

第七,进一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科学和教育事业也需要一大批高级专门人才。

第八,加入WTO以后,我国对外开放将进入一个新的历史阶段,国际间的合作和竞争都会加强。在经济全球化发展过程中,全球性的人才竞争、特别是高级专门人才的竞争将摆在我们面前。

“十五”计划对我们国家人才的数量、结构和质量都提出了许多新的要求。毕业生就业工作部门应当像五中全会说的那样,把培养、吸引和用好人才作为一项重要的战略任务切实抓好。人事工作也不能只是人事关系调动、工资定额或者是职称评定这些事务性工作,而是真正要以人才为中心,做好人才的培养、吸引和使用。

解决就业问题要有新思路

毕业生就业今后面临的困难很多,挑战很严峻。但我们的工作是有希望的,关键在于我们自己怎样把工作做好。为了做好就业工作,我认为需要进一步提高思想认识,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要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思想,以积极的态度,振奋的精神,去解决大学生的就业问题。近几年来的高校扩招是一种超常规的发展,在这个工作过程中,不能因为存在招生数量迅速增加,工作岗位可能一时无法满足就业等困难就畏首畏尾,要面对现实,主动进取,以积极的姿态去解决就业当中的问题。

第二,要坚持市场取向的改革,进一步消除体制性障碍,努力建立比较完善的毕业生就业和服务体系。这些年的就业体制改革始终坚持的是市场取向的改革,逐步形成了在国家方针政策和宏观调控下,学校和各级政府推荐、学生和用人单位双向选择的工作模式。但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本身还要深化,我们的就业体制改革也要进一步深化,劳动人事用工工资等等方面,都有一些问题需要研究解决。市场作用的力度和范围都将进一步扩大,我们要坚持原来工作的基本方向和基本思路,并且在现有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省市乃至于区、县、乡都应当根据“十五”计划的要求,考虑自己的人才战略,使其与经济发展的目标相一致,鼓励省市之间、地区之间进行人才竞争。另外,现在很多省市有了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他们也应为毕业生就业提供更多的服务。

第三,要积极探索促进提高毕业生就业率的有效机制,用机制来提高毕业生就业率。毕业生就业率是评价一个学校办学水平的一项重要指标。现在我们不太赞成对学校进行综合评价,因为综合评价错综复杂,不很科学,但是单项评价是完全可以的。就业率将作为一项重要指标,公布于社会。所以,我们今后要进一步鼓励向媒体公布毕业生就业率,可以分成中央和省市两级公布,中央这一级主要是对教育部所管辖的71所高校公布毕业生就业率。省、市一级要求公布所辖学校的就业率。公布就业率就是给学校施以压力和动力。对地方来说,各省市在改革就业制度这方面有大量工作要做,地方要研究如何调动各方面用人的积极性,切实做好毕业生就业工作。

标签:;  ;  ;  ;  

新形势新思维--关于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的几点思考_大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