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新时期邓小平理论教育的思想,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邓小平理论论文,新时期论文,试论论文,思想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邓小平同志是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第二代党中央领导集体的核心。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他在探索如何巩固、发展和建设社会主义的过程中,始终把理想教育作为关系社会主义全局和社会主义历史命运的战略问题加以考察,并就理想教育的思路、理想教育过程中应该注意的问题进行了一系列精辟的论述,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和时代特征、内容丰富深刻的理想教育思想。在逐步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今天,认真学习、深入研究邓小平理想教育的思想,意义十分重大。
一
所谓理想是指人们在思想上确定起来的、符合客观发展规律的,经过奋斗才能够实现的对未来的向往和追求目标。邓小平同志所论及的理想就是指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理想。作为工人阶级先锋队组织的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就把实现共产主义这一全人类最崇高、最美好、最远大的理想浓墨重彩地写在了自己的旗帜之上,并在长期的革命和建设实践中,始终将其作为激发共产党人和全国人民的力量源泉,作为形成整个国家和民族共同信念的思想基础。马克思、恩格斯所提出的共产主义,就其含义而言,一是强调共产主义思想体系及其指导下的运动,一是强调共产主义的社会制度。而共产主义作为一种理想的社会制度,它是共产主义运动所追求的终极目标,它是一个长期的奋斗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只能分阶段、有步骤地完成。我国目前虽然仍处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但它却是我国各族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实现共产主义理想过程中的一个不可逾越的必经阶段。为此,邓小平同志特别提醒大家:“我们在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社会时,一定要坚持发展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坚持五讲四美三热爱,教育全国人民做到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这四条里面,理想和纪律特别重要。我们一定要经常教育我们的人民,尤其是我们的青年,要有理想。”(注:《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110页。)理想放在“四有”之首,作为最重要的培养目标提出来,这是小平同志从中国的实际出发,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科学总结我国革命和实践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和教训得出的重要结论。在他看来,过去我们党无论怎样弱小,无论遇到什么困难,一直有强大的战斗力,就是因为我们有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有了共同的理想,也就有了铁的纪律,无论过去、现在和将来,这都是我们的真正优势。正因为如此,邓小平同志在领导中国人民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多次强调要加强理想信念教育。
第一,理想信念是取得中国革命胜利的力量源泉,也是努力实现中华民族振兴的强大精神支柱。
如前已述,邓小平同志所强调的理想信念是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共产主义的理想和信念是人类历史上一种崭新的理想与信念,它为人类提供了其他任何信仰都无法比拟的科学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枪林弹雨的革命战争年代,无论是面对穷凶极恶的敌人还是面临艰难困苦的环境,坚定的理想与信念始终激励着千千万万的革命志士坚韧不拔、前仆后继、英勇斗争。邓小平指出:“为什么我们过去能在非常困难的情况下奋斗出来,战胜千难万险使革命胜利呢?就是因为我们有理想,有马克思主义信念,有共产主义信念。”(注:《邓小平文选》第3 卷第110页。)无论是组织坚强的群体, 还是动员群众去完成群众的事业,倘若没有共同的理想与信念,都是不可能的。总结过去从事政治和革命活动的经验,他指出,过去我们没有飞机,没有大炮,主要是靠人。所以,人的因素重要,不是指普通的人,而是指认识到人民自己的利益并为之而奋斗的有坚定信念的人。“五十年代,广大党员和人民讲理想,讲纪律,讲为人民服务,爱党,爱国家,爱社会主义,这样的社会风气和道德面貌不是很好吗?三年困难时期,党和人民不是团结奋斗,渡过了难关吗?”(注:《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318页。)因此,小平认为:“最重要的是人的团结,要团结就要有共同的理想和坚定的信念。我们过去几十年艰苦奋斗,就是靠用坚定的信念把人民团结起来,为人民自己的利益而奋斗。没有这样的信念,就没有凝聚力。没有这样的信念,就没有一切。”(注:《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190页。)
革命战争如此,现在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同样也是如此。邓小平同志在领导我们大力推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同时,还非常强调理想,非常强调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崇高理想,他反复强调:“我们这么大一个国家,怎样才能团结、组织起来呢?一靠理想,一靠纪律。组织起来就有力量。没有理想,没有纪律,就会像旧中国那样一盘散沙,那我们的革命怎么能够成功?我们的建设怎么能够成功?”(注:《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111页。)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只有树立起强大的精神支柱,只有用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去塑造人、说服人、教育人,才能够团结和动员最广大的人民群众,才叫做万众一心。有了这样的团结,任何困难和挫折都能克服。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我们多年奋斗就是为了共产主义,我们的信念理想就是要搞共产主义。在我们最困难的时期,共产主义的理想是我们的精神支柱,多少人牺牲就是为了实现这个理想。”(注:《邓小平文选》第3 卷第137页。)今天,对于我们这个拥有近6000万党员的中国共产党来说, 如果没有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就难以保持党的工人阶级先锋队的性质,就难以坚持党的纲领,因而也就难以真正肩负起领导全国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任。
第二,理想信念是坚持社会主义方向的可靠保证,也是抵制腐朽思想侵蚀的精神武器。
我们从事的是社会主义的事业,最终目的是实现共产主义,这是毫无疑义的。邓小平同志指出:“现在我们搞四个现代化,是搞社会主义的四个现代化,不搞别的现代化。我们采取的所有开放、搞活、改革等方面的政策,目的都是为了发展社会主义经济。”(注:《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110页。)他强调:“中国要坚持社会主义制度,要发展社会主义经济,要实现四个现代化,没有理想是不行的,没有纪律也是不行的。”(注:《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124页。)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不仅反复强调坚持社会主义方向,而且始终关注怎样才能一以贯之地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小平指出,最根本的就是要靠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理想。因为树立了崇高的理想信念,我们就不会在复杂多变的环境中迷失方向,就可以保证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沿着社会主义方向不断向前发展。他要求:“有理想,有纪律,这两件事我们务必时刻牢记在心。一定要让我们的人民,包括我们的孩子们知道,我们是坚持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我们采取的各方面的政策,都是为了发展社会主义,为了将来实现共产主义。”(注:《邓小平文选》第3 卷第112页。)
在现代社会中,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日益呈现出相互依存、彼此促进的发展态势。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既需要精神文明建设为物质文明建设提供动力和支持,也需要物质文明建设为精神文明建设提供基础和条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一方面为精神文明建设注入了新的活力和时代内容,为“四有”新人的培养和人的整体素质的提高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同时市场经济的不可忽视的负面因素很容易污染社会,影响人们思想,诸如过多强调功利,使一些人产生唯利是图的观念;过分追求物质利益,使一部分人产生了“拜金主义”的行为;过度重视个人价值,使少数人染上了“个人至上”的思想,这些都妨碍着“四有”新人的培养和人的素质的提高。因此,小平同志指出:“要说有风险,这是最大的风险。”他还说:“没有共产主义思想,没有共产主义道德,怎么能建设社会主义?”“我们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就已经坚持用共产主义的思想体系指导整个工作;用共产主义道德约束共产党员和先进分子的言行;提倡和表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个人服从组织’,‘大公无私’,‘毫不利己、专门利人’,‘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现在已经进入社会主义时期,有人居然对这些庄严的革命口号进行‘批判’,而这种荒唐的‘批判’不仅没有受到应有的抵制,居然还得到我们队伍中一些人的同情和支持。每一个有党性、有革命性的共产党员,难道能够容忍这种状况继续下去吗?”(注:《邓小平文选》第 2卷第367页。)他强调,我们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 坚决抵制外来腐朽思想的侵蚀,决不允许资产阶级生活方式在我国泛滥”(注:《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3页。)。至于如何抵制,小平认为:“我们这些人的脑子里是有共产主义理想和信念的。要特别教育我们下一代下两代,一定要树立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一定不能让我们的青少年作资本主义腐朽思想的俘虏,那绝对不行。”(注:《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111页。)
二
邓小平同志从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出发,不仅详尽阐述了关于理想教育的历史作用和现实意义,而且就新形势下如何加强理想教育的问题作了一系列深刻的论述,形成了他具有中国特色的符合当前实际的理想教育的崭新思路。
第一,明确理想教育的重点内容和对象。
科学共产主义的创始人马克思恩格斯不仅科学揭示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确立了人类历史上最美好最科学的理想——共产主义理想,而且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就已经开始认识到实现共产主义“将经历一个极其艰难而漫长的过程”(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第140 页,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列宁在领导俄国革命和建设的实践中明确指出:“我们并不苟求马克思或马克思主义者知道走向社会主义道路上的一切具体情况。这是痴想。我们已知道这条道路的方向,我们只知道在这条道路上前进的有哪些阶级的力量;至于具体情况,实际情况,那只有千百万人的实践经验才能表明。”(注:《列宁全集》第25 卷第273页,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中国共产党人早在1922年7 月召开的“二大”上就将马克思主义和中国革命实际初步结合,在坚持最高纲领的同时提出了民主革命的最低纲领,作为当时中国革命实际斗争的目标,和将来走向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必经道路。邓小平同志继承并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丰硕成果,从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原则出发,第一次明确把理想区分为最高理想和共同理想。他指出:“我们共产党人的最高理想是实现共产主义,在不同历史阶段又有代表那个阶段最广大人民利益的奋斗纲领。”(注:《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190页。)“社会主义是共产主义的第一阶段。落后国家建设社会主义,在开始的一段很长时间内生产力水平不如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不可能完全消灭贫穷。所以,社会主义必须大力发展生产力,逐步消灭贫穷,不断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否则,社会主义怎么能战胜资本主义?”(注:《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10页。)一方面, 邓小平同志认为共产主义最高理想的教育任何时候都不能放松。他指出:“我们马克思主义者过去闹革命,就是为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崇高理想而奋斗。现在我们搞经济改革,仍然要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年轻一代尤其要懂得这一点。”(注:《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116页。)另一方面,在邓小平同志看来,共产主义理想不是空的,而是在于我们能够通过近期的共同理想的实现,最终过渡到远大理想。社会主义的经济是以公有制为基础的,生产是为了最大限度地满足人民的物质、文化的需要,而不是为了剥削。由于社会主义的这些特点,我国人民有共同的政治经济建设理想,共同的道德标准。现阶段我国人民的共同理想就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就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邓小平同志十分重视共同理想教育,把它作为理想教育的重点内容,多次强调通过教育要在全社会形成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
邓小平同志不仅强调对全体人民进行远大理想和共同理想教育,而且特别突出对“后代”教育,即切实加强对青少年的思想政治工作。他从党和国家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后继有人的战略高度出发,提出要着力加强对青少年的理想教育。他反复讲:“革命的理想,共产主义的品德,要从小开始培养。”(注:《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105页。)他号召从事教育工作的同志,各个有关部门的同志,整个社会的家家户户,都来关心青少年思想进步,培养青少年立志为人民作贡献、为祖国作贡献、为人类作贡献的崇高精神和志向,使他们懂得为社会主义中国的前途而奋斗是当代青年的最崇高的使命和荣誉。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是民族的希望,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必定要靠今天的青少年,共产主义的伟大事业更加需要一代又一代的青少年不断成长起来,为之奋斗。谁赢得青年,谁就赢得了未来。我们应该站在历史和时代的高度,以战略的眼光来认识加强青少年理想教育的重要性。在对青少年进行科学文化知识教育的同时,加强对他们的理想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国情教育、思想道德教育,努力把他们培养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纪律的一代社会主义新人。
第二,提出了理想教育的主要途径和方式。
一是必须遵循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的方法。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理想,是在对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客观规律进行深刻认识和把握的基础上得出的科学预见,为此要树立这样的理想,就必须首先加强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和宣传。早在1978年12月13日中央工作会议上,邓小平就号召:“全党同志一定要善于学习,善于重新学习。”他说:“学习什么?根本的是要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注:《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153页。)1985年9月23日在中共全国代表会议上,他又说: “我们现在要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时代和任务不同了,要学习的新知识确实很多,这就更要求我们努力针对新的实际,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只有这样,我们党才能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建设和发展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一直达到我们的最后目的,实现共产主义。”(注:《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147页。)不仅如此,邓小平同志还十分强调理想教育必须理论联系实际。他指出:“对一部分干部和群众中流行的影响社会风气的重要思想问题,要经过充分调查研究,由适当的人进行周到细致、有充分说服力的教育,简单片面武断的说法是不行的。”“群众从事实上感觉到党和社会主义好,这样,理想纪律教育,共产主义思想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才会有效。”(注:《邓小平文选》第3 卷第144—145页。)他还多次倡导通过加强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和革命传统精神的实践来坚定人们的理想信念。不但如此,他还主张:“要大声疾呼和以身作则地把这些精神推广到全体人民、全体青少年中间去,使之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精神文明的主要支柱”。(注:《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368页。)
二是必须遵循历史和现实相结合的方法。邓小平同志在认真总结中国鸦片战争以来一步一步地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历史教训的基础上,曾明确指出:中国走资本主义道路不行,中国除了走社会主义道路没有别的道路可走。一旦中国抛弃社会主义,就要回到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不要说实现“小康”,就连温饱也没有保证。所以了解自己的历史很重要。他有的放矢地指出:“青年人不了解这些历史,我们要用历史教育青年,教育人民。”(注:《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206页。)只有加强历史教育特别是近现代史的教育,才能使我们的民众特别是青年人懂得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也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从而真正自觉地树立起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理想信念。此外,小平同志还进一步强调通过历史与现实相结合的办法来加强理想教育。他指出:“最终说服不相信社会主义的人要靠我们的发展。如果我们本世纪内达到了小康水平,那就可以使他们清醒一点;到下世纪中叶我们建成中等发达水平的社会主义国家时,就会大进一步地说服他们,他们中的大多数人才会真正认识到自己错了。”(注:《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204页。)也就是说,小平同志一方面强调要用中国过去曾经历过的实践教育人民、教育青年,另一方面又高度重视用今天中国人民的“实践”教育人民、教育青年,并将二者有机结合起来。这样,理想教育才会真正发挥成效。
第三,理想教育还应着力解决好理想与利益、理想与挫折、理想与实践的关系。
马克思主义者认为:“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第82页,人民出版社1956 年版。)在理想教育的过程中,我们必须正确处理好理想与利益的关系。我们共产党人所倡导的共产主义理想,是一种包含追求国家、社会和人民利益的崇高理想,它要求人们对于任何行为的选择,都要以有利于国家、社会和人民,符合人民长远和根本利益要求为标准。诚然,这并不意味着共产党人就不承认有个人利益的存在,相反,即使到了共产主义,同样也承认个人利益的存在。邓小平指出:“社会主义是共产主义第一阶段,这是一个很长的历史阶段,必须实行按劳分配,必须把国家、集体和个人利益结合起来,才能调动积极性,才能发展社会主义的生产。共产主义的高级阶段,生产力高度发达,实行各尽所能,按需分配,将更多地承认个人利益、满足个人需要。”(注:《邓小平文选》第2 卷第351—352页。)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伴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和完善,有一些人片面地讲究个人利益,一味地追逐名利。针对这种情形,邓小平同志强调指出:那种以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为借口,主张“一切向钱看”的观点是根本错误的,“一切向钱看”的歪风就是没有理想的表现。为此,一方面要鼓励人民通过合法经营和诚实劳动获取正当经济利益;另一方面又要引导人们对社会负责、对人民负责,正确处理国家、集体和个人的关系。如果无视拜金主义思潮的危害并纵容其在全社会泛滥,那么它不仅会使我国改革和建设的目标发生倾斜,而且发展下去还会毁掉我们的党和国家,毁掉我们的共产主义事业。
加强理想教育,还需正确地认识和处理理想与挫折的关系。共产主义作为人类最美好的理想,要想使之成为现实,决没有平坦的大道可走,在其发展的过程中出现某种暂时的曲折甚至反复几乎是不可避免的。前进中的曲折与反复,并不能表明社会主义的失败,对于我们来说,正因为共产主义运动会有挫折, 因而更需要有矢志不渝的理想和信念。 80年代末90年代初苏联东欧剧变后,邓小平同志语重心长地说:“一些国家出现严重挫折,社会主义好像被削弱了,但人民经受锻炼,从中吸收教训,将促使社会主义向着更加健康的方向发展。因此,不要惊慌失措,不要认为马克思主义就消失了,没用了,失败了。哪有这回事!”(注:《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383页。)他谆谆教诲大家:“只要我们在今后进一步改善对青年的思想教育工作,把国家的真实情况和达到美好的将来的必由之路清楚地告诉他们,在全体青年中间发扬艰苦奋斗的正气,反对自私自利的歪风,并且努力纠正我们工作中的官僚主义、宗派主义和主观主义的错误,那么,我们就一定能够帮助广大的青年自觉地克服自己的弱点,勇敢地、愉快地迎接自己的战斗任务。”(注:《邓小平文选》第1卷第278页,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加强理想教育,还需要我们正确处理理想与实践的关系。要把美好的理想转变为现实,还必须要有求实的精神,也就是要把远大的理想与具体的实践结合起来。光有理想,不去实践,光有抱负,不见行动,总想干一番轰轰烈烈大事业,但又不愿干平凡细小的工作,这样的人是什么理想也不可能实现的。实现共产主义,是人类崇高的社会理想。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给我们开辟了一条到达理想境界的道路,而理想境界的实现还要靠我们的辛勤劳动。有些青年人以为到了社会主义社会就应当什么都好了,就可以不费气力享受现成的幸福生活了,这是一种不切实际的想法。邓小平同志指出:“在革命胜利以后的顺利环境中生长起来的一代,是朝气勃勃的,但是也有弱点。这就是他们中间不少人往往把事情看得很容易,往往害怕困难,不愿吃苦耐劳,或者在改善物质条件方面提出过高过急的要求。”针对这一情况,小平同志大声疾呼:“为了创造社会主义的幸福生活,没有极艰苦的劳动,是不可能的。”(注:《邓小平文选》第1卷第276页,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因此,在进行理想教育时他号召全党全国人民必须首先从自己做起,“身体力行共产主义思想和道德”。
标签:邓小平文选论文; 邓小平理论论文; 共产主义国家论文; 国家社会主义论文; 社会主义革命论文; 历史主义论文; 时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