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全面发展与科技_人的全面发展论文

人的全面发展与科技_人的全面发展论文

人的全面发展与科学技术,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全面发展论文,科学技术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6917(2004)01-0178-03

一、准确把握“人的全面发展”的科学内涵

“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人的全面发展”这一概念,不是指人的单项发展、片面发展和畸形发展,而是指人的劳动能力、社会关系和个体素质多方面的自由而充分发展。具体来说,它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内容:第一,人的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人的综合素质,包括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以及身体健康素质。全面提高人的综合素质,就是要将人培养成“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和身体健康的公民。第二,人的物质生活全面富裕。第三,人的精神文化生活得到极大丰富。第四,人能够充分享受政治民主权利。在社会生活里,人能够当家作主,共同管理社会事务,享有平等的权利。第五,人的个性得到全面解放,人的聪明才智得到充分发挥。人能按照自己的个性特长,充分自由地发展,并且能够将自己的聪明才智最大限度地贡献于社会。第六,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协调而和谐。也就是说,人能生活在一个安定祥和的社会里,生活在一个美好愉快的环境中,没有战争和动乱,没有灾难和困扰,政通人和,安居乐业,环境优美,人寿年丰。

应该指出,人的全面发展是一个不断完善、永无止境的历史过程。这一过程是与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相统一的。江泽民指出:“社会生产力和经济文化的发展水平是逐步提高、永无止境的历史过程,人的全面发展程度也是逐步提高、永无止境的历史过程。”[1]就历史轨迹而言,人的全面发展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的。比如人们的物质生活,从解放初期的“几亩土地一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到后来的“楼上楼下,电灯电话”,再到当今汽车、电脑逐步的进入家庭,这都表明人对物质生活的追求和满足是随着经济的发展而不断变化的。人对政治地位的追求也是如此,从人治观念到现代民主意识的觉醒、法制观念的增强,就是社会民主政治的进步。就人的自身发展层次看,也是随着客观条件的变化而不断递进上升的。西方学者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把人的发展需要归纳为五个层次:第一层是最基本的需要,即“生理的需要”,也就是人首先要求满足吃、穿、住等物质需要,然后才是“安全的需要”、“社会的需要”、“自身的需要”,而最高层次则是“自我实现的需要”,按照自我意识来实现理想追求。他指出,当较低层的需要得到满足后,就会逐步提升到较高层次。马斯洛的理论虽然带有西方资产阶级的以自我为中心的价值理念的缺陷,但它却说明人的全面发展是不断递进的过程。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就必须认真研究和掌握人的发展的规律,因势利导,循序渐进。

人的全面发展不但是一个不断完善的历史过程,而且它与下列诸方面的关系又是辩证统一的。第一,人的全面发展与社会的全面进步是辩证统一的。一方面,只有社会全面进步,逐步走向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人的全面发展才有真正的可能;另一方面,只有人的全面发展,包括个人能力和素质的全面提高,才能促进社会的全面进步,推动社会的向前发展。第二,单个的“人”与社会整体的“人”是辩证统一的。人们讲的“人”,是一个整体的集合概念,中国共产党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追求全社会成员的共同发展,首先考虑的是满足最大多数人的利益要求,允许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通过合法途径先富起来,其目的就是以先富带动后富,最终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第三,发展的目标与发展的现实是辩证统一的。现实是目标的基础,但不等于目标;目标是现实的努力,但不等于现实。人的全面发展是建立在生产力高度发展的基础之上的,不能一蹴而就。我国目前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民刚刚摆脱贫困,开始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时期。既要立足于初级阶段的实际,又要朝远大目标努力。搞清这一点,有助于防止思想上的误异。既要防止离开社会的全面进步,离开现实条件,离开社会大众的利益,片面强调个人的全面发展,片面强调个人的各种利益;又要防止片面强调社会现实基础,漠视、放松或放弃“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个目标。正确的态度是,既要着眼于这个目标,又要尊重客观实际,致力于现实努力。

二、以科学技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1.科学技术是确立理想人格的现实基础。邓小平指出:“我们共产党人的最高理想是实现共产主义,在不同历史阶段又有代表那个阶段最广大人民利益的奋斗纲领。”[2]党的最高理想和在不同历史阶段的奋斗纲领,都反映了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与愿望,继承了理想价值高于生命价值的民族精神和国家民族利益高于一切的奋斗精神,也为人的全面发展指明了方向。而此最高理想和奋斗纲领,正是建立在科学技术不断发展的基础之上的。科学技术赋予崇高理想以现实的物质基础。

首先,科技使社会主义理想由空想变为科学再发展到现实。社会主义制度作为人类社会的一种美好的制度,在19世纪以前,这仅仅是圣西门、傅立叶等先哲们的天才设想。他们从政治、经济和思想道德诸方面揭露和批判了资本主义制度的不合理性、反历史性,对未来社会提出了积极的设想。他们认为,未来社会要建立在使用大机器生产的基础上,并且实行有计划的生产,以此来改变资本主义的竞争和无政府状态。尽管他们“天才地预示了我们现在已经科学地证明了其正确性的无数真理”[3],但他们的设想终归是一种空想。19世纪以后,人类已完成了第一次技术革命,同时又拉开了第二次技术革命的序幕。科学技术与生产的关系日益密切,对生产的作用也越来越大。资本主义大工业的发展,为科学社会主义的产生提供了物质基础,同时也造就了该制度的掘墓人——无产阶级,从而为实现社会主义理想创造了决定性条件。

其次,科技是实现现阶段共同理想的重要动力。科学技术现代化不仅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物质基础,而且也是现代化的题中应有之义。我国从50年代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基本实现,至少需要上百年的时间。实现这一伟大理想和目标,所面临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解决这一矛盾的根本途径,只能是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走“科技兴国”之路。因此,作为第一生产力的科学技术,是实现我国人民现阶段共同理想的重要动力。

2.科学技术是提高人们道德素质的物质基础。历史唯物主义坚持从社会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辩证关系出发,正确认识科学技术与人类道德的关系,认为科学技术对社会主义新人道德素质的提高,具有物质基础和动力的作用。正如《中共中央关于科学技术体制改革的决定》所指出:“随着世界新技术革命的蓬勃发展,科学技术日益渗透到社会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各个领域,成为提高劳动生产率的重要源泉,成为建设现代精神文明的重要基石”。这种地位与作用具体体现在:

首先,科技使集体主义和为人民服务的道德价值观确立在科学和文化知识基础之上。科学技术使社会主义新人在扬弃旧的落后的道德观念的基础上,形成了新的道德标准、道德行为规范和道德价值取向。英国数学家K·毕尔生曾经说过:科学所具有的高度的教育意义必然会使它成为培养现代公民的一所最好的学校,并促进文明的发展和社会稳定。他说:“用科学方法培养出来的有才智的人,无意听从单纯激情或引起盲动的号召,无意赞同最终可能引起社会灾难的行动。”[4]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社会物质财富的不断增加,批判求实的科学精神,丝丝入扣的科学认识方法,日新月异的科学文化知识,将会促使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五爱”为基本要求的社会主义道德,建立在丰富的物质和科技水平的基础之上,成为现实的有效的持久的道德行为,改变以往计划经济体制下集体主义道德原则的抽象化、庸俗化的状况,真正实现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的和谐发展,社会进步与人的全面发展。

其次,科技促进人们职业道德水平的提高。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关系,决定了劳动与生产资料的直接结合,从根本上消灭了私人或某一阶级、阶层垄断科技成果的现象。社会生产和科学技术成果是由全体人民在分工合作下集体创造的,并作为社会的共同财富而存在。这就有利于培育人们互相关心、互相协作、关心集体利益的精神,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同时,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使人们拥有了更先进、更广博的科学知识和技能,更乐于接受新的思想观念、行为规范,更能适应各种职能的变化,工作中不墨守成规陋习,守时、惜时,努力提高工作效率,在推动社会进步的同时,也不断完善自身个体,从而促进人们职业道德水平的不断提高。

3.科学技术是提高文化素质的动力。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对于提高社会主义新人的文化素质具有第一位作用,与社会主义文化的其他部分相统一,服务于人的全面发展。

首先,科技促使社会主义新人在继承前人已有知识的基础上,探索未知,孕育并传播新的思想。科学技术的每一项重大突破,都不可避免地冲击和改变着人们陈旧的观念,建立起新的科学观念,从而使一大批人从落后愚昧中解放出来,并推动人类文明的向前发展。现代科学技术日新月异,新的科学观点层出不穷,每一种新的科学技术成果,都给人类文化输入了新的血液,丰富了原有的文化内容。现代科技成果,如计算机技术、电视技术、通讯技术、激光技术,日益广泛地应用于教育、卫生、新闻出版、图书情报等文化事业,为普及人们的文化知识奠定了物质基础、提供了新的技术手段。

其次,科技促进教育创新与教育改革,有力地推动着教育的发展。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教育是发展科学技术和培养人才的基础,在现代化建设中具有先导性全局性作用,必须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社会主义新人文化素质的提高,离不开教育这条最根本最有效的途径。教育作为一个动态开放系统,同社会大系统之间存在着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其中经济基础是决定教育性质的因素,生产力则是决定教育发展程度的因素。科学技术作为生产力要素中的第一位要素,不仅影响着经济的发展,而且也是促进教育革新和发展的重要物质力量。科学技术的进步,不断丰富教育的内容,为教育提供理论指导,也为优化教育手段、设备提供了可行性。科学技术既是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又对教育的发展提出了各种新的要求,不断改善教育的结构,促进教育质量的提高,推动教育事业的发展。同理,由科学→技术→生产的单向模式向科学→技术→生产的双向因果机制的转化,也要求人们更新教育观念,促使教育从单功能向多功能转化。因此,从教育的角度看,科学技术对提高社会主义新人的文化素质具有革命性的变革作用。

再次,科技是推动文化现代化的重要因素。社会主义新人文化素质的提高,是中国文化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和趋势。现代科学技术是文化现代化的最强有力的推动因素。这种推动作用是通过两方面来完成的:一方面,通过科学技术来实现工业化,这是中国文化现代化的物质基础;另一方面,通过作为意识形态的科学理论、科学思想、科学态度、科学思维、科学方法等,促使精神文化的现代化,这是中国文化现代化的灵魂。二者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现代化之中。

4.科学技术有助于培育人们的纪律素质。科学技术对培育社会主义新人的纪律素质具有重要作用。

首先,促使人们确立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意识。科学技术与社会化大生产相联系,而这种社会化大生产需要严密的组织协调。社会主义公有制把劳动者相互之间的利益从根本上联系在一起,从而使广大劳动者能够形成共同的奋斗目标,形成以集体主义为基础的顾全大局的思想、团结协作的精神和自觉的组织纪律观念。这种精神和观念,是人们实现自己目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的根本动力之一。

在社会主义社会中,科学技术也是组织管理人员进行科学管理、科学思维的决定性因素,并在决策过程中培育管理人员的组织纪律素质。劳动资料与劳动对象是否能够合理地配置和充分利用,从根本上说是决定于决策者的科学文化和管理人员的素质与能力的。大量事实表明,企业组织管理人员如果没有民主与法治意识、以权谋私、挥霍浪费,或者处事不公,既容易造成作为生产构成要素的生产资料的流失和浪费,又必然会挫伤群众的劳动积极性和创造性,甚至还会造成劳动群众内部的矛盾冲突,导致生产过程的不协调以至停滞。因此,人们在追求自身利益的基础上,必然会要求实现社会主义民主和法治。

其次,促进社会主义民主和法治水平的提高。科学技术作为一种社会文化因素和社会文化力量,为提高人们遵纪守法的自觉性及民主法治能力奠定了文化基础。我国的许多法律,除了用于制约和规范人们的政治关系之外,人与自然的关系、科学技术方面问题的法律也日益增多,诸如资源法、森林法、环境法等。人们掌握了一定的科学知识,懂得了各种法律法规,就能比较自觉地遵纪守法,同时也会要求严格执法,依法办事,并在实践中不断提高自己依法监督和依法治国的能力。此外,科学技术的发展还为人们参与各种政治生活提供了物质条件。例如当各种先进的科技设备被运用于人们制约和督促权力运行的实践之中时,必将有助于提高人民的民主法治素质和能力。

[收稿日期]2003-09-11

标签:;  ;  ;  ;  ;  ;  ;  

人的全面发展与科技_人的全面发展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