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十年来中国大陆孝文化研究综述_文化论文

近十年来中国大陆孝文化研究综述_文化论文

近十年中国大陆孝文化研究综述,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国大陆论文,近十年论文,文化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孝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伦理道德的支柱。近些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推进,中国社会结构发生了深刻变化,社会问题日益突出。对古代社会和传统文化的深入研究,以推进中国现实社会问题的解决,成为中国大陆学术研究的一大趋势。在这一趋势的影响下,大陆学者对中国孝文化的研究越来越重视,尤其是近年来,研究的氛围日益浓厚,研究的角度日益多样化,研究成果也日益丰富。本文拟就中国大陆近十年的相关研究成果进行简要梳理。

一、孝文化的起源与内涵

在孝文化的起源上学者们争论不一。任满丽认为“孝”起源于敬老。肖群忠认为孝在其产生之初的周代,是起源于政治上的传子制度,另一个起源是产生于尊祖敬宗的祭礼过程中。舒大刚认为孝起源于祭祀活动。陈筱芳认为孝至迟在商代已经形成,它是个体家庭的产物。丁成际则认为孝在父系氏族公社时就已产生,源于血缘关系而产生的亲亲之情和个体婚制的建立。张祥龙从现象学角度出发,认为孝爱是由社会与文化造成的、最能体现人性的特点而又需要在生活境域中被构成的一种人类现象。①

孝文化的内涵是孝文化研究的一个基础问题。学者们从多个角度对孝及孝文化的内涵进行了研究。有学者从文字学角度对孝的内涵进行研究,得出“孝”的本义应当是晚辈对老者的敬从。②许多研究者从伦理学角度发掘孝及孝文化的内涵。肖群忠认为孝道主要是由爱心、敬意、忠德和顺行构成的,爱、敬、忠、顺是孝道的伦理精神本质。郑晓江认为孝的伦理内蕴有三个方面:奉养长辈;顺从长辈;祭祀先辈。侯欣一则把孝的内容概括为七方面:谨身节用、敬养父母;父母有疾、精心侍奉;家庭和睦、累世同居;容隐父母之过;父母丧,哀伤不已;延续家族、继承父志;为亲复仇。③有研究者从人学角度把握孝文化的内涵,认为孝是一种生命意识,是一种生命价值观,是关于人的生命关怀。④还有从文化学角度将孝文化界定为“中国文化与中国人的孝意识、孝行为的内容与方式,及其历史性过程,政治性归结及其广泛的社会性衍伸的总和”。⑤

可以看出,无论是在孝文化的起源方面还是在孝文化内涵方面,学者的认识既有统一之处,又存在较大分歧,这既与研究的角度有关,同时也反映出研究途径的扩展与深化。

二、孝文化的类型与特点

一般认为中国孝文化从类型上分为儒、释、道三种,以儒家为主导。因此从儒家角度来探讨中国孝文化成为学界的一个着力点,研究成果大致归为三个方面。

1.总体性研究。张践指出儒家孝道观是中华民族区别于世界上其他民族最大的文化特质。曾振宇指出注重忠爱之心是儒家孝文化之精华所在,注重自然亲情、追求人格独立与平等的原生儒家孝论,自秦汉以降便走向了它自身的反面。张淼认为儒家孝道是人类所特有的一种生命价值观,是人类追求生命永恒的一种体现。⑥

2.儒家代表人物孝道观的研究。孔子为儒家孝道学说的创始人为学术界所公认,但在对其孝道理论的内涵把握上却不尽相同。⑦黄开国认为儒家孝道派的真正代表人物不是曾子,而是乐正子春,在孝道派之后成书的《孝经》是孝治派的代表作,孝道派与孝治派是有重大区别的不同学派。何元国认为《论语》中的“曾子曰”记的是曾子的思想,《大戴礼记·曾子大孝》中的“曾子曰”记的是曾子后学的思想。曾振宇认为孟子的孝论与孔子的思想有比较大的偏离。⑧此外,余治平、孟祥红、何乃川、王东梅分别对孟子、董仲舒、朱熹、王阳明等人的孝道观进行了研究。肖群忠则对新儒家三个不同时期的代表人物的孝道观进行了研究。⑨限于篇幅,其观点就不一一介绍。

3.《孝经》的研究。对《孝经》的研究主要有两个角度,一个是从文献学角度进行研究,另一个是对《孝经》思想内涵进行探讨。⑩相对而言,有关《孝经》的文献问题研究要丰富深入一些。

关于佛教孝文化研究有一定进展。孙修身反对佛教传入中国前即提倡孝道的说法。陈一风认为魏晋南北朝时期儒佛的孝道之争促进了儒佛孝道的融合。邱高兴指出佛教将持戒修行转化为救渡父母与对祖先报恩的一种最大之孝行,遂产生了“一人出家,九族升天”之行孝报恩的新方式。(11)

在道教孝文化的研究方面,有关净明道忠孝观的研究成为关注热点,多位学者从不同角度对其进行了研究。(12)李远国认为道教对孝道的理解进一步强调了人在道德实践中的主观能动性,在追求神仙理想的过程中终得圆满。(13)

从孝文化类型研究来看,对儒家孝文化的研究虽比较深入和广泛,但有重复研究的现象,而对佛、道孝文化的深入研究还有待于加强。

三、历代孝文化的主要问题

1.先秦孝文化:朱岚指出西周孝道观念的确立是与其祭祀祖先的制度和礼仪的发达密切相关的。孝既是西周道德规范体系以及道德教化的核心和基础,也是西周礼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徐难于指出西周孝道所涉对象并非所有族人,仅仅是血缘长辈。李岩认为周代尊老观主要有:名人伦,同禽兽相区别;尊老要尊老、养老、贵老并重;尊老在家庭中的表现是孝悌;而统治阶级则认为尊老具有安邦定国的政治作用。陈筱芳认为西周春秋祖先崇拜超出了宗教范围而具有宗法和孝德意义,是中国古代从西周开始形成的独特的文化现象,标志着祖先崇拜世俗化。杨华指出三代以来忠统于孝的忠孝一体,经过春秋战国年间的忠孝冲突,再到汉代以后实现孝统于忠的新的忠孝和谐。我国古代忠与孝的关系刚好走过了一个正、反、合的历程。谭洁指出传统文化中的孝道观经过汉儒的整合,孝“德”无论是在内涵、外延还是社会功能上都较古代宗法社会时期有了大的飞跃,并对这一时期孝道观内在的三大矛盾进行了总结。(14)

2.秦汉孝文化:鲁芳认为孝从一种观念性的存在到在现实生活中为人们所普遍践行,离不开秦汉之际对孝的操作化设计。张仁玺指出汉代将孝作为文化教育的重要内容,并通过多种措施强化孝伦理教育,对汉代的人际关系产生了重要影响。季乃礼、李文玲、咸鸿昌、张杰、王问靖等人从不同角度对汉代的“以孝治天下”进行了诠释。(15)

3.魏晋南北朝孝文化:毛颖指出六朝时期儒佛道三教求同于孝道,形成了独特而丰富的生死观和丧葬习俗。谭洁认为魏晋时期的孝道观具体表现为五大特征:(1)自然亲爱为孝;(2)生孝重于死孝;(3)大孝乃幕父母之长生;(4)孝亲先于忠君;(5)至孝必有报应。高贤栋指出鲜卑民族原来是没有孝悌观念的,孝悌观念在全社会重新树立起来是从孝文帝时期才开始的。(16)

4.隋唐五代孝文化:肖群忠认为唐代不大注重孝道。黄修明则认为孝文化在唐代社会获得了空前的发展。有唐一代封建统治相对稳定,社会秩序相对良好,与唐统治者注重“孝治”所形成的浓厚孝文化气氛,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朱海指出忠先于孝,“死事一君”的忠节观念在唐代尚非主流认识。马继云认为孝观念在唐代的发展主要表现为将世俗的道德规范明确界定为法律规范,使礼入律法,刑惩非孝,以强制性法律手段迫使人们遵从孝道。(17)

5.宋元明清孝文化:黄修明认为宋统治者大力推行“孝治”的结果,形成了宋代民间社会讲孝行孝的浓厚气氛,把中国古代孝道文化的发展推向了明清时代的鼎盛高峰。杨振华指出宋朝孝文化的发展表现出两大明显特征:(1)完成了“移孝于忠”的历史进程,确立了“孝”重于“忠”;(2)将孝道纳入理学之中,将孝理学化。杨建宏指出宋代对民间基层社会的旌表主要分为义门、孝行、妇德和隐逸四类,宋代政权通过对民间基层社会的旌表,为民间社会倡导了与主流文化相一致的时尚与习俗,进而把国家权力悄然深入民间。张锡勤对宋以后的愚忠、愚孝等现象产生过程及影响进行了探讨。(18)

从上述研究来看,对秦汉以前的孝文化研究的比较深入,魏晋至宋代次之,宋代以后的研究比较薄弱。

四、孝文化与其它文化的关系

孝文化不仅是中国文学所反映和倡导的重要主题之一,而且也促进了文学的发展。一是促进了文学形式的发展。王宁指出对孝道的倡导促使元人贤孝剧的兴起。张慧禾认为碑志文体是儒家孝文化的产物。赵楠指出对孝道的宣扬促进了唐诗的实用性走向。(19)二是对文学家的性格和文风产生了影响。(20)

孝文化也是中国艺术反映的主题之一。刘正国考证古代流传的《弹歌》本为孝歌。陈四海、刘健婷指出中国封建社会“孝”与“乐”为二元同构的关系。在绘画艺术中孝子图是反映孝文化的重要形式。赵超等多位学者对古代孝子图画进行了研究。(21)

孝文化与法律文化方面,黄修明认为历代封建王朝“孝治”的法律实践使中国传统法律诉讼文化被打上了鲜明的道德印记。李文玲指出孝伦理在汉代行政法中得到充分体现。(22)

孝文化与医学方面,徐仪明认为在理学仁孝观的影响下,“医为仁术”说和“知医为孝”说,是医儒关系中两个最突出的问题。(23)

孝文化与社会文化方面,夏清瑕指出在孝文化对妇女的影响和作用下,中国传统中确实存在着情感层面的母性崇拜,但其为男尊女卑的父权文化意识所制约。肖群忠认为孝道观念广泛渗透于国人的生活方式和民俗、民间艺术之中。(24)唐兆梅、付林等人就孝文化与家族文化的关系进行了研究。(25)

总体来看,孝文化与其它文化的关系研究方面深层次的成果相对比较少,是孝文化研究中比较薄弱的一个方面。

五、少数民族孝文化和外国孝文化

近年来少数民族孝文化也逐渐受到学界关注。郭康松指出契丹人建立辽后,在很大程度上接受了中原的孝亲等伦理观念。宋德金指出10~13世纪,忠孝已经成为汉、契丹、女真、蒙古等各族一致认同的道德伦理观念和行为准则。司亚勤等认为古代彝族的伦理思想主要体现为重孝贵和。敏生兰认为回族的忠孝道德观源于伊斯兰教义,又吸收融合了儒家伦理思想,形成了“二元忠诚”和“人伦五典”的忠孝观。刘红指出白族孝文化虽受汉文化的较大影响,但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对妇女尊重的民族特点。杨宗红认为哭嫁歌反映了土家族女子的孝道观。谢亚平指出鱼木寨碑刻文化揭示了土家族的孝道观。(26)

在外国孝文化研究上学界多采用比较研究的方法。徐晓风认为日本不象中国那样用“孝”实现自己的统治,而是以“忠”为主。毕艳红等从“忠孝观”角度出发认为中日文化差异的社会根源在于中国是伦理本位社会,而日本是封建本位社会。潘畅和认为从文化机质来看日本是以忠为先的主从秩序,韩国是以孝为先的父子序列。朴钟锦指出西方虽讲究孝道,但未象儒家孝道那样把它发展成为一种终极价值,相反始终以父母子女间的平等地位、独立人格和互尽义务为关系基础。胡元江等认为与中国孝文化的博大精深相比,西方孝文化在历史进程中没有得到发展,内容也很单一,其原因主要是文化上的差异。(27)

少数民族孝文化和外国孝文化的研究可以说是近年孝文化研究的一个新视角,成果不是很多,研究的方法基本上采用与中国传统孝文化比较的方式进行。

六、传统孝文化的评价

关于传统孝文化的历史地位多数研究者给予比较高的评价。肖群忠的评价具有代表性,他认为孝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不仅是一种日常伦理意识、规范和实践,而且它还具有对祖先崇拜、追求永恒的宗法性、人文性宗教意义,另外,它还是中国人珍视生命、保护生命的哲学意识的体现,同时,孝作为人类内发而自然的至诚之爱是中国传统社会与人际关系得以展开的精神基础。可以说,它是中国传统文化内在的、深层的元意识,正因为如此,它成为“百行之首”、“百善之先”、德之根本、政治法律之运作基础、教育教化之核心内容,甚至连中国人的生活方式、民俗、艺术等都深受影响。(28)

关于传统孝文化的历史作用,大多数研究者以辩证法为指导,做两分法的评价,既对其精华进行肯定,又对其糟粕进行批判。陈川雄认为孝的一些特殊含义已随着时代的变迁,显现出它的局限性。而像“爱亲”、“养亲”、“事亲”、“尊亲”“谏亲”等孝的基本含义将与人类共存,具有超时空性。肖群忠认为孝对中国国民性的积极影响表现为促使中国人形成了仁爱敦厚、忠恕利群、守礼温顺、爱好和平的优良品质;消极影响则表现为其权威价值取向导致了国民的因循守旧、保守落后的性格,其片面义务价值取向导致了国人的权利意识淡漠、忍耐不争的人格特质。罗国杰认为孝在一定时期内有力地维护着中华民族的和谐发展,凝聚着以血缘为纽带的宗法氏族关系,为维系家庭团结和保持社会稳定起着特殊重要的作用。同时,在长期等级制度的社会中,主要是自宋明到五四这段时期,它被统治阶级及其思想家们加以扭曲,把“愚孝”当做道德楷模,把牺牲子女的基本权利作为道德教条,把压抑人性作为“孝”的必然归宿。(29)

总体上看,研究者多能理性客观地评价传统孝文化,对其精华与糟粕的分析视角更加广泛和深入,在揭示传统孝文化的历史价值和精神本质上有较大进展。

七、孝文化继承与发展

如何传承孝文化,探寻孝文化的现代价值,实现孝文化的现代化是学者们研究孝文化的一个热点问题。

学者们多从伦理学的视野分析孝文化的现代价值。马宜章提出克服传统忠孝伦理思想的历史局限性和阶级局限性,从五个方面建构其现代伦理价值。谷树新认为“五四”以来对孝道的批判为孝道的现代化提供了理论依据,传统孝道的丰富内涵为孝道的现代化提供了可能性。余玉花等认为孝亲的伦理问题的存在是实现传统孝道现代转换、赋予孝道现代价值的前提。

杨振华指出孝在提升个人道德修养上具有重要价值。路丙辉认为道德要求的对应双向性特质决定了传统孝文化在现代家庭道德建设中的价值。杜振吉认为要摒弃传统孝道的糟粕,建立当代新型的家庭道德伦理关系。张道理认为只有教育才能从根本上解决现代家庭孝道“错位”现象。(30)

在孝道教育现代化方面,肖群忠认为掌握孝道的“爱敬忠礼”的伦理本质精神,有助于提高现代孝道和伦理教育的水平。唐明燕认为孝文化是对青少年教育,培养其责任感和使命感,促使其健康成长的思想源泉。吴俊蓉指出学校孝德教育存在缺失,并提出实施孝德教育的内容与方法。李弘华提出我国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应紧扣孝文化,并将其融入校园文化建设中。(31)

一些研究者从孝文化与代际关系角度探讨孝文化现实价值。马尽举认为五四以来对孝文化的批判形成了子代的单边解放和新的代际不公问题,现代化应该追求公正合理的代际关系的建立。刘同昌指出建立新型的孝道观念对于现代社会的代际和谐及社会稳定和国家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蒙长江以四川为例论证了开发孝资源对于促进代际和谐的重要作用。(32)

一些研究者从养老问题的解决来探讨孝文化的现代化。肖群忠认为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孝都是解决养老问题的重要精神保障。潘剑锋等认为传统孝文化在解决农村养老问题上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康颖蕾等提倡建立一种依托“孝”为文化基础的符合中国国民性格的养老保障制度。姚凤民指出我国养老保险制度的完善应以传统孝文化为依托。张洪玲认为家庭养老与孝文化之间具有“本原关系”。(33)

还有些研究者探讨了孝文化与和谐社会建设及新农村建设的关系。马永庆认为农村孝道德的发展需要构建新的有特色的家庭伦理道德体系、加强家庭美德教育和制度建设及法律监督。潘剑锋等认为随着我国现代化的实现,农村养老模式应走向社会化。朱曼等认为弘扬孝文化是新农村建设的现实选择。潘亚绒、陈昆满认为弘扬孝文化对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34)

孝文化要现代化面临许多现实挑战。隋淑芬认为在社会转型期,孝德情感的缺失,价值定位的转变,崇老文化的消失,相关社会规则与规范的淡出,使传统孝德的现代化陷入了危机。杨昌江认为传统孝文化要现代化需要正确处理孝与公德、民主、科学和法律的关系。吴锋认为自由、平等、民主是对传统孝道的最大冲击,并提出孝的本质在于对父母的爱,而不在于形式。(35)

虽然孝文化如何现代化是当前孝文化研究的焦点问题,研究成果也比较多,但部分成果停留在一般性的分析层面,深入思考不够,还有一些曲意迎合社会热点,分析比较臆断。综观上述研究成果,我们不难看出,近年来不少学者在孝文化的研究方面给予了相当的关注,对于孝文化的起源、内涵、类型、历史演变、历史地位及作用、现代价值等问题均予以较为详尽的考察、分析和有益探讨。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一个相对独立的文化体系,孝文化的基本框架已经确立起来了,并呈现出越来越丰富的内涵。与此同时,这一领域依然存在诸多问题,需要进一步探索和思考。如,孝文化的起源与内涵是孝文化研究中的基本问题,在这个问题上学者依然存在比较大的分歧,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和探讨;释、道两家的孝文化及与儒家孝文化的关系研究有待深入;魏晋以后,尤其是宋代以后的孝文化研究亟需深入;少数民族孝文化的研究和孝文化与其他文化之间的关系研究还相对薄弱,有比较大的研究空间;如何使传统孝文化现代化是孝文化研究的重大课题,虽然目前倍受关注,但研究的深度还有待加强。总之,孝文化研究尚有很大的研究空间,需要学者们继续努力。

注释:

①任满丽:《对“孝”的观念继承的思考》,《贵州社会科学》1997年第3期;肖群忠:《孝与中国国民性》《哲学研究》2000年第7期;舒大刚:《〈周易〉、金文“孝享”释义》,《周易研究》2002年第4期;陈筱芳:《孝德的起源及其与宗法、政治的关系》,《西南民族学院学报》2000年第9期;丁成际:《试论传统“孝道”文化》,《兰州学刊》2006年第9期;张祥龙:《孝意识的时间分析》,《北京大学学报》2006年第1期。

②邹效维、解保军:《孝观念的历史演进及其现代意义》,《学术交流》1997年第4期。

③肖群忠:《“夫孝,德之本也”:论孝道的伦理精神本质》,《西北师大学报》1997年第1期;郑晓江:《孝的伦理内蕴及现代归位》,《南昌大学学报》1997年第4期;侯欣一:《孝与汉代法制》,《法学研究》1998年第4期。

④刘宽亮:《关于孝的人学解读》,《运城学院学报》2005年第1期。

⑤肖群忠:《孝与中国文化》,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3页。

⑥张践:《儒家孝道观的形成与演变》,《中国哲学史》2000年第3期;曾振宇:《儒家孝文化及其影响》,《理论学刊》2000年第1期;曾振宇:《儒家孝论的发生及其变异》,《文史哲》2002年第6期;张淼:《论儒家孝道思想的生命意识》,《学术论坛》2006年第2期。

⑦参见裴传永:《〈论语〉“色难”新解》,《孔子研究》2000年第4期;路丙辉:《孔子孝义平议》,《道德与文明》2005年第2期;周海春:《从〈论语〉和〈孝经〉看孔子“孝”思想的可能意蕴》,《安徽大学学报(哲社版)》2006年第2期。

⑧黄开国:《论儒家的孝道学派——兼论儒家孝道派与孝治派的区别》,《哲学研究》2003年第3期;周海春:《曾子泛化孝再评价》,《湖北大学学报(哲社版)》2006年第1期;曾振宇:《孟子孝论对孔子思想的发展与偏离——从“以正致谏”到“父子不责善”》,《史学月刊》2007年第11期。

⑨余治平、孟祥红:《新孝,何以必须?—孔子与董仲舒对孝道的不同建构》,《新疆大学学报(社科版)》2003年第4期;何乃川:《朱子对孔子“孝”论的继承和发展》,《泉州师范学院学报(社科版)》2002年第1期;王东梅:《良知与孝道》,《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科版)》2006年第4期;肖群忠:《论现代新儒家对孝道的弘扬发展》,《齐鲁学刊》2000年第4期。

⑩参见舒大刚:《论日本传〈古文孝经〉决非“隋唐之际”由我国传入》和《论宋代的〈古文孝经〉学》,《四川大学学报(哲社版)》2002年第2期、2004年第3期;顾永新:《〈孝经郑注〉回传中国考》,《文献季刊》2004年第3期;张锡厚:《敦煌本〈咏孝经十八章〉补校》,《敦煌研究》2005年第2期;秦进才:《两汉〈孝经〉传播与孝行管窥》,《社会科学战线》2005年第1期;胡若飞:《俄藏西夏文草书〈孝经传〉序及篇目译考》,《宁夏社会科学》2005年第5期;王玉德:《试论〈孝经〉与先秦典籍的关系》,《孝感学院学报》2006年第4期;方磊:《〈孝经〉意义新论》,《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社版)》1999年10月专辑;邓立光:《从〈孝经〉说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中国文化研究》2006年春之卷等。

(11)孙修身:《儒释孝道说的比较研究》,《敦煌研究》1998年第4期;陈一风:《魏晋南北朝时期儒佛的孝道之争》,《南都学坛(社科版)》2003年第2期;邱高兴:《孝戒关系论——佛教对中国传统伦理观念调和性解释》,《社会科学战线》2005年第6期。

(12)参见郭武:《〈净明忠孝全书〉研究——以宋、元社会为背景的考察》,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吕锡琛:《论净明道吸纳儒家伦理的方式及其意义》,《世界宗教研究》2003年第3期;章伟文:《净明道的“忠孝”思想及形成原因初探》,《江西社会科学》2003年第6期;杨世华:《浅述净明道的忠孝思想及现代价值》,《中国道教》2002年第6期;赖保荣:《从儒道互补看净明道的特色》,《中国道教》2002年第6期;张继禹:《忠孝与神仙》,《中国道教》2003年第1期;李友金:《略论净明道的忠孝思想》,《中国道教》2006年第4期等。

(13)李远国:《道教的孝道思想》,《文史杂志》2002年第5期。

(14)朱岚:《西周孝观念的确立及其基本特征》,《齐鲁学刊》2000年第4期;徐难于:《再论西周孝道》,《中国历史博物馆馆刊》2000年第2期;李岩:《周代的尊老观》,《社会科学家》2004年第4期;陈筱芳:《周代祖先崇拜的世俗化》,《西南民族大学学报(社科版)》2005年第12期;杨华:《春秋战国时期“宗统”与“君统”的斗争—兼论我国古代忠孝关系的三个阶段》,《学术月刊》1997年第5期;谭洁:《论先秦两汉孝道观的发展及其内在矛盾》,《湖北大学学报(哲社版)》2003年第5期。

(15)鲁芳:《秦汉之际“孝”的操作化之启示》,《湖南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2000年3期;张仁玺:《汉代强化孝伦理的措施及社会影响》,《云南社会科学》2006年第2期;季乃礼:《论汉初的“孝治”》,《学术月刊》2000年第9期;李文玲、咸鸿昌:《先秦儒家孝伦理及其在汉代的变异》,《山东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2004年第5期;张杰等:《华夏孝治的作用——以汉代“以孝治天下”为例》,《科教文汇》2006年第7期下半月;王问靖:《漫谈汉代“以孝治天下”的社会实践》(上)(下),《孝感学院学报》2006年第1期,2007年第1期等。

(16)毛颖:《孝道与六朝丧葬文化》,《东南文化》2000年第7期;谭洁:《魏晋时期的孝道观》,《武汉大学学报(社科版)》2003年第4期;高贤栋:《论孝悌观念在北魏的确立》,《辽宁大学学报(社科版)》2005年第4期。

(17)肖群忠:《孝与中国文化》,人民出版社,2001年;黄修明:《孝文化与唐代社会政治》,《广西大学学报(社科版)》2002年第5期;朱海:《唐代忠孝问题探讨——以官僚士大夫阶层为中心》,《武汉大学学报(社科版)》2000年第3期;马继云:《孝的观念与唐代家庭》,《山东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2003年第2期。

(18)黄修明:《宋代孝文化述论》,《四川大学学报(社科版)》2002年第4期;杨振华:《论宋朝孝文化发展的特征》,《南昌航空工业学院学报(社科版)》2005年第4期;杨建宏:《论宋代的民间旌表与国家权力的基层运作》,《中州学刊》2006年第3期;张锡勤:《论宋元明清时代的愚忠、愚孝、愚贞、愚节》,《道德与文明》2006年第2期。

(19)王宁:《儒家文化与元人贤孝剧的兴起》,《山西师大学报(社科版)》1999年第4期;张慧禾:《儒家孝文化:碑志文体的文化意蕴》,《兵团教育学院学报》2003年第4期;赵楠:《论〈咏孝经十八章〉》,《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社版)》2004年第5期。

(20)参见陈美林:《隆礼与崇孝——四论魏晋风尚对吴敬梓的影响》,《文学遗产》2003年第4期;徐蓓蓓《“全忠”未必忠,“全孝”不能孝——从〈琵琶记〉中蔡伯喈形象的塑造看作者文化心理结构与现实的冲突》,《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2005年第4期;陈昌茂、毛翔:《论〈聊斋志异〉但明伦评点本中的孝悌思想及其现代价值》,《贵阳学院学报(社科版)》2006年第3期。

(21)刘正国:《〈弹歌〉本为“孝歌”考》,《音乐研究》2004年第3期;刘健婷:《“孝”与“乐”的二元同构——论儒家思想与《礼记》中的礼乐文化生成》,《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2005年第1期;赵超:《关于伯奇的古代孝子图画》,《考古与文物》2004年第3期;石国伟:《二十四孝图本事及其文化价值》,《孝感学院学报》2005年第5期;郭肖蕾:《论徽州人物木雕〈二十四孝〉所体现的中国儒家思想》,《艺术百家》2006年第1期;邹清泉:《“子贵母死”与北魏中晚期孝风骤盛及孝子图的刻画》,《文艺研究》2006年第10期;雷虹霁:《历代孝子图像的文化意蕴》,《艺术探索》2006年第4期;刘未:《尉氏元代壁画墓札记》,《故宫博物院院刊》2007年第3期。

(22)黄修明:《论中国古代“孝治”施政的法律实践及其影响》,《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社版)》2003年第1期;李文玲:《儒家孝伦理与汉代行政法》,《求索》2007年第7期。

(23)徐仪明:《理学仁孝观与古代医学》,《史学月刊》1998年第4期。

(24)夏清瑕:《孝文化与传统中的妇女》,《妇女研究论丛》1999年第3期;肖群忠:《孝道观念在国人生活及民俗中的影响渗透》,《西北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1998年第3期。

(25)参见唐兆梅:《论曾国藩的“孝友传家”》,《湘潭大学学报(哲社版)》1997年第5期;付林:《论传统家训的德教思想》,《吉林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2005年第6期;程时用、刘福英:《六朝时期颜氏家族的家风与文化》,《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6年第1期等。

(26)郭康松:《论辽朝契丹人的孝忠妇道观与中原文化的关系》,《北方文物》1999年第Ⅰ期;宋德金:《辽金人的忠孝观》,《史学集刊》2004年第4期;司亚勤:《试析古代彝族的伦理思想》,《贵州文史论丛》2005年第3期;敏生兰:《浅议回族的忠孝道德观》,《宁夏社会科学》1999年第1期;刘红:《白族民间文学的“孝”主题与汉文化》,《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社版)》2006年第2期;杨宗红:《论土家族哭嫁歌的孝道内涵》,《贵州民族研究》2006年第5期;谢亚平:《鱼木寨碑刻孝子图本事及其文化解读》,《中南民族大学学报(社科版)》2007年第2期。

(27)徐晓风:《德川幕府“孝”的思想研究》,《求是学刊》1998年第4期;毕艳红等:《中日文化差异的社会根源探究——以儒家“忠孝观”视角》,《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科版)》2007第1期;潘畅和:《论日本与韩国文化机质的不同特色》,《日本学刊》2006年第5期;朴钟锦:《儒家“孝”道观念的时代价值——中、韩传统“孝”观念及其与西方“孝”观念的比较研究》,《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1999年第2期;胡元江等:《中西方孝文化探析》,《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科版)》2007年第1期。

(28)肖群忠:《论孝之形而上意义》,《社科纵横》1998年第2期。

(29)陈川雄:《论孝》,《孔子研究》1998年第3期;肖群忠:《孝与中国国民性》,《哲学研究》2000年第7期;罗国杰:《“孝”与中国传统文化和传统道德》,《道德与文明》2003年第3期。

(30)马宜章:《传统“忠孝”伦理思想的现代扬弃》,《河南师范大学学报》1999年第4期;谷树新:《传统孝道的现代化》,《兰州学刊》2006年第1期;余玉花:《论孝文化的现代价值》,《伦理学研究》2007年第2期;杨振华:《论“孝”在提升个人道德修养上的价值》,《山东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2005年第3期;路丙辉:《中国传统孝文化在现代家庭道德建设中的价值》,《安徽师范大学学报》2002年第1期;杜振吉:《儒家孝的思想与当代家庭道德建设》,《道德与文明》2005年第1期;张道理:《论现代家庭的孝道“错位”现象》,《江淮论坛》2005年第4期。

(31)肖群忠:《儒家孝道与当代中国伦理教育》,《南昌大学学报(社科版)》2005年第1期;唐明燕:《浅论传统孝文化的时代意义——从青少年教育和养老敬老谈起》,《青海社会科学》2006年第1期;吴俊蓉:《谈学校德育中的孝德教育》,《现代教育科学》2006年第5期;李弘华:《论孝文化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的意义与实践》,《文教论坛》2007年第2期。

(32)马尽举:《孝文化与代际公正问题》,《道德与文明》2003年第4期;刘同昌:《中华孝道文化与现代社会的代际和谐》,《青岛大学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第4期;蒙长江:《孝文化促进代际和谐——以四川省为例》,《西南民族大学学报(社科版)》2006年第11期。

(33)肖群忠:《传统孝道与当代养老模式》,《西北师大学报》2000年第2期;潘剑锋等:《论中国传统孝文化的合理内核及在农村养老中的价值》,《桂海论丛》2005年第2期;康颖蕾等:《试论中国孝文化与养老保障制度》,《西北人口》2007年第1期;姚凤民:《我国养老保险制度的完善与传统文化依托浅论》,《行政与法》2007年第2期;张洪玲:《家庭养老的孝文化透视——试论孝文化与家庭养老的“本原关系”》,《社会工作》2007年第2期下半月。

(34)马永庆:《孝文化对农村家庭道德建设的意义》,《齐鲁学刊》2006年第3期;潘剑锋等:《孝文化与农村精神文明的调查研究》,《文史博览》2006年第2期;朱曼等:《弘扬孝文化是新农村建设的现实选择》,《广东行政学院学报》2006年第5期;潘亚绒:《传统孝文化的合理内核与构建和谐社会》,《天水行政学院学报》2006年第5期;陈昆满:《弘扬孝文化,构建和谐社会》,《理论月刊》2007年第2期。

(35)隋淑芬:《我国传统孝德现代转化的困境—兼论孝德的认同机制》,《中国教育学刊》2005年第9期;杨昌江:《谈“孝文化”的现代化问题》,《湖北社会科学》2006年第4期;吴锋:《传统孝道的困惑与对策》,《江苏社会科学》2005年第2期。

标签:;  ;  ;  ;  ;  ;  ;  ;  ;  

近十年来中国大陆孝文化研究综述_文化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