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道德与法制《诚实守信》教学谈
张艳香 甘肃省永昌县第六中学 737200
毋庸置疑,道德与法制教材,特别注重人文生态和品性纯化的潜移默化,也就是注重知识、过程和情感熏陶的“深情握手”。在这个意义上说,新世纪的政治教师,应该为学生创设一个开放、多元、植根于人文精神之上的教学时空。这一切,取决于教师理性的选择(包括在选择例子方面,在选择学习方式方面,以及在选择课堂后续环节的走向方面),当然更取决于教师的理念、视野以及高度的警觉和坚守。
一、巧选例子,让教学更有趣
道德与法制的学习,不能在纯理论的圈圈中打转转,而应在新颖活泼的情境或具体生动的生活例子中让学生辩理、悟理和明理。新的教材中,不乏一些活泼新颖的例子,关键就在于教师如何选择,如何甄别和取舍。教材做如是选择,并不意味着我们的教师也要墨守成规,亦步亦趋。教师应该经常反问:道德与法制课堂还可以有怎样的新空间、新发展和新探索?新的课改理念和课改背景下,教师应该巧选那些新颖的、有趣的、摇曳生姿的例子充实于课堂教学,以此打造水一样生机盎然的德育课堂。
比如,一教师在八年级道德与法治教材《诚实守信》的教学中,创设了以下情境设计:
孔子有个学生叫曾子。一天,曾子的妻子要上街,儿子哭闹着要跟去,妻子就哄他说:“我回来给你杀猪炖肉吃。”妻子回来,见曾子正磨刀霍霍准备杀猪,赶忙阻拦说:“你怎么真的要杀猪?我是哄他的。”曾子认真地说:“我们的一言一行对孩子都有影响,我们说话不算数,孩子以后就不会听我们的话了。”他果真把猪杀了。思考: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好的教学,应该巧选“例子”,让道德与法制课堂“离儿童近些,再近些,才能为儿童成长为有爱心、责任心和良好个性品质的公民奠定基础。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显然,这样的例子能让孩子们入了深思:古人尚且能够如此守信,今人又怎能失信于人呢?带着这样的思考,带着这样的追问,孩子们能够以一种更好的心态向学习的深处挺进,以此发现更美的风景。
二、生生互动,让气氛更高涨
好的德育课堂离不开一些凭借和抓手,而这个抓手,就是应该给予孩子们更多的权利:自主解读权、合作交流权、探究反馈权……良好的道德认知正是在生生互动中形成的,正是在教师的放权中形成的。在这个意义上说,道德与法制课堂应该少一些单向灌注,而多一些生生互动;少一些一问一答,而多一些多元合作,以此让课堂气氛更高涨,让课堂教学更高效,如此,课堂教学必将走向多元,必将生机勃勃,必将是“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三、拓展延伸,让教学更厚重
好的教学应当沟通教材资源与社会资源,这样才能让“理”入坎,“情”入心。的确,教师应该盘活更多的资源,应该编创与此相关的材料题、论述题、拓展题,让学生在拓展中明理,在拓展中升华,在拓展中从理论走向实践,从“泛泛而谈”走向“脚踏实地”,以此让教学进入到一种余音袅袅的境界。
以《诚实守信》的教学为例,可以在课末进行以下拓展:
1.材料一:一名成绩优异的名牌大学毕业生准备找工作,他不知道,他的档案袋里有三次乘公共汽车逃票的经历。材料二:2016年7月,共青团中央、国家发展改革委、中国人民银行联合印发《青年信用体系建设规划(2016-2020年)》,全面推进青年信用体系建设。青年信用体系通过记录和评价青年的诚信状况,把志愿服务、获奖、培训等“正面”信息作为加分信息,应用到青年教育、就业、创业、融资、婚恋等方面,营造激励守信的良好氛围,引导青年注重诚信。
(1)思考:你觉得用人单位会录用这名大学生吗?
(2)我们应如何对待自己的诚信记录?
2.一个癌症晚期的病人,生命即将走到尽头,但他还不知道自己得的是不治之症。接诊的医生说:“你的病并不严重,只要你有信心就一定能治好。”思考:医生的谎言是否违反诚信的道德?
从材料一的拓展中,孩子们知道了个人诚信体系和社会信用体系日益受到重视,个人守信激励和失信惩戒机制不断完善,守信者处处受益、失信者处处受限;而从材料二的拓展中,孩子们知道了为了不增加这名患者的心理负担,医生可以这样安慰他,这并不违背诚信的道德。当尊重他人隐私与对人诚实发生冲突时,我们应遵照伦理原则和法律要求,权衡利弊,做到既恪守诚实的要求,又尊重他人的隐私。
从“明理”到“拓展”,教学由理论向着行动转变,正所谓内化为信念,外显于行动,师生何乐而不为呢?想想,当道德与法制教学沿着这样的维度展开和挺进的同时,活泼泼地洞开了学生的多重视域,这样的境界不正是新课程所孜孜以求的理想境界吗?
参考文献
[1]姜春玲 巧用“例子”,让品德教学“亲近”学生[J].中小学德育,2015,(2):52。
[2]麻桂芬 “理”该如何讲清楚[J].中小学德育,2013,(5):61。
论文作者:张艳香
论文发表刊物:《素质教育》2017年11月总第25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12/8
标签:道德论文; 教师论文; 例子论文; 法制论文; 孩子们论文; 课堂论文; 诚信论文; 《素质教育》2017年11月总第252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