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河县人民医院 黑龙江省通河县 150900
摘要:目的:对临床护理路径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护理中的应用进行研究与探讨。方法:我院将2013年2月至2014年1月收治的6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进行随机分组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给予患者传统的护理,观察组在传统护理的基础上给予临床护理路径干预,并观察2组患者的住院时间、卧床时间、认知程度评分及护理满意度评分。结果:观察组心肌梗死患者的住院时间、卧床时间少于对照组,P<0.05,其认知程度评分及护理满意度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给予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临床护理路径进行干预可缩短患者的卧床时间、住院时间,提高认知程度评分及护理满意度评分,其效果显著,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实施。
关键词:急性心肌梗死;卧床时间;住院时间;临床护理路径
急性心肌梗死为冠状动脉血流不足或中断而产生心肌急性缺血,从而局部坏死的现象,急性心肌梗死具有较高的发病率及病死率[1]。临床中给予有效的护理对提升临床疗效具有积极意义。我科室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实施临床护理路径获得较好的效果,具体见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基线资料
我院将2013年2月至2014年1月收治的6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作为本次的研究对象,在患者本人及家属知情并允许的情况下采取信封式分组,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30例,具体见下:
对照组:男性18例,女性12例,年龄范围在(45-72)岁,平均年龄为(52.56±4.88)岁,病程为8个月至8年,平均病程为(3.93±0.52)年;
观察组:男性17例,女性13例,年龄范围在(46-73)岁,平均年龄为(53.11±4.75)岁,病程为8个月至8年,平均病程为(4.05±0.61)年;
取2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性别、年龄及病情等基线资料进行对比,我院采用SPSS19.0版数理统计系统进行处理,得出P>0.05,证明2组患者的基线资料无显著差异。
1.2 方法
对照组方法:给予患者传统的护理,主要包括生命体征监测,用药指导等;
观察组方法:在传统护理的基础上给予患者临床护理路径干预,具体见下[2]:
1)入院后教育:在患者入院后即向其介绍主治医师及责任护士,并由主治医师及责任护士向患者介绍该疾病的病因、治疗方法及注意事项,对于在入院后感觉陌生、恐惧的患者,医护人员须针对性的为患者的负面心理进行疏导,使其建立面对疾病的信心,并为患者提供舒适的病房,从而建立和谐的医患关系。
2)用药指导:向患者介绍ACEI、利尿剂、强心苷类药品的使用剂量、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项,并将药物使用后的不良反应告知患者,如患者在用药后出现头晕等情况,在排除其他病因干扰的情况下告知患者为药物不良反应,不必过于担心。
3)饮食护理[3]:叮嘱患者多摄入高蛋白、富含维生素的食物,禁烟、酒,禁止摄入高脂肪、糖类食品,多食新鲜果蔬,同时可给予患者摄入富含纤维的食物,例如芹菜,苹果等,可避免患者在卧床期间便秘的现象。
4)运动指导:指导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科学的运动,以有氧运动为主,例如散步、太极等,活动不宜剧烈,避免患者过度劳累而诱发心肌梗死,每次活动进行20分钟左右为宜,运动指导须遵守循序渐进的原则。
1.3 观察指标
观察并统计2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住院时间、卧床时间、认知程度评分及护理满意度评分。其认知程度评分我科室以调查问卷的方式进行考核,其内容包括急性梗死的病因、治疗方法及治疗期间应注意事项,总分为(0-100)分。由医护人员评定。
1.4 统计学处理
本文研究数据均经过SPSS19.0版进行处理,2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住院时间、卧床时间、认知程度评分及护理满意度评分等指标均采用以(x±s)表示,组间对比采用t检验;以P值小于0.05,表示患者在干预后各项指标差异明显,统计学具有科学意义。
2 结果
观察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住院时间、卧床时间少于对照组,P<0.05,其认知程度评分及护理满意度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具体结果如表1所示:
3 讨论
急性心肌梗死为临床中较为常见的冠心病并发疾病,患者常因冠状动脉堵塞而诱发心肌急性缺血损伤,从而出现胸闷、胸骨后压榨疼痛等症状,如不给予及时的治疗及护理,将导致心律失常、心源性休克及心脏破裂等严重并发症状。
临床护理路径为依据诊疗方法而制定的一套新型护理模式,该护理模式不仅可提升医护人员的职业素养,提高医院管理效能,还可保障患者在治疗期间的生活质量。本文研究数据显示,观察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认知程度评分为(92.66±5.13)分,对照组患者的认知程度评分为(67.55±5.69)分,说明医护人员在患者入院后即给予心理护理及健康教育,不仅消除了患者的负面心理,提高了治疗依从性,还提高了患者对疾病的认知程度,为后期的治疗和护理奠定基础。不仅如此,观察组心肌梗死患者的卧床时间为(2.25±0.69)d,少于对照组,P<0.05,说明给予患者临床护理路径干预可降低其卧床时间,使患者早日康复从而参加强身、强体的有氧运动,有助于缩短住院时间,观察组患者的住院时间为(20.20±2.88)d,少于对照组,P<0.05,亦验证了在患者可以下床后给予有效的运动指导,可加速身体康复进程。临床护理路径不仅可保证患者的生活质量,还可提高护理满意度评分,故患者的护理满意度评分为(91.62±4.87)分亦验证了上述结论。本文研究中数据结果与李粉妮学者[4]在《临床护理路径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的应用》中其卧床天数为(2.8±0.5)d,住院天数为(21.5±2.6d),健康教育知识评分为(89.6±5.4)分及护理满意度90.00%等基本一致,亦验证了实施临床护理路径的优越性。
综上所述,给予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临床护理路径进行干预可缩短患者的卧床时间、住院时间,提高认知程度评分及护理满意度评分,其效果显著,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实施。
参考文献:
[1]田莉萍.人性化护理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的应用[J].中国医药指南,2016,14(12):255-256.
[2]刘晓芳.临床护理路径在急性心肌梗死急救中的效果观察及护理满意度的影响[J].河北医学,2016,22(4):670-673.
[3]杨亚佳,范雪华,江溶.优质护理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疗效观察[J].护士进修杂志,2016,31(8):718-720.
[4]李粉妮.临床护理路径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的应用[J].中国医药指南,2014,12(1):194-195.
论文作者:马跃
论文发表刊物:《健康世界》2016年第1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8/30
标签:患者论文; 心肌梗死论文; 评分论文; 路径论文; 时间论文; 满意度论文; 认知论文; 《健康世界》2016年第14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