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地区科技扶贫任重道远_科技论文

民族地区科技扶贫任重道远_科技论文

民族地区科技扶贫任重而道远,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任重而道远论文,民族地区论文,科技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落后与贫困的根源是生产力落后,特别是科技生产力的落后。民族地区要摆脱贫困,科技扶贫是一项重要而紧迫的工作。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加速科学技术进步的决定》中指出:“要进一步加强科技扶贫工作。大力支持贫困地区发展科技和教育。帮助贫困地区培养技术人才,推广先进适用技术。引导贫困地区人民依靠科技开发当地资源,加快脱贫致富的步伐。”笔者根据中央的这一精神,谈几点具体看法。

一、民族地区科技扶贫要从现实出发

我国几十年的建设经验表明,经济的发展绝非资源的无限使用和政策的无限扩张,而最重要的一点是要对促进经济发展的各要素注入能量(科技是能量之一),待这一能量聚集到一定程度后,再利用政策杠杆促使其大量释放,可获较好效果。短期刺激虽也能起到一定作用,但这种作用是轻微的,有时还会使已聚集的能量无效释放。因此,我们说民族地区依靠科技求发展,就是要从根本上解决吸纳和积蓄科技能量的机制,使其能有一个长远而持续的发展。现在有一种错误认识,就是一提到民族地区发展科技,就认为现有的条件一文不值,或坐等改造,或无规则地改造,结果把发展科技与追求短期效益联系在一起,耗费了许多已存储的能量,却没有得到多大起色。在这方面我们是吃过苦头的。

对于民族地区经济的滞后,我们要有一个全面的实事求是的估计。

首先,从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总体水平来看,总的来说是发展很快、总量增加,但占全国的比重依然很小;经济结构不合理,转型转制节奏不快,流通梗阻未消,经济杠杆启动不力;科技含量较低,科技成果对接乏力,综合实力很弱。这种情况表明,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尽管增长空间很大,但后劲却严重不足。从1952~1990年,我国国民生产总值增长了25.2倍,而少数民族地区只增长了14倍。民族地区经济的增长主要是基于对现有资源的利用,由于缺乏科技的推动,这些资源的增殖部分很有限,所获利润微乎其微。其次,从民族地区工业企业的发展规模和技术水平来看,由于长期忽视新技术的开发应用,工业还停步在追赶数量和模仿阶段。即使有引进,也多是重复引进和布点,与临近省份的趋同,设备的先进程度、产品的开发周期、职工的科技素质都远远落后于发达地区。第三,从民族地区的农业现状来看,原始农业的痕迹——靠天吃饭、粗放耕作还依然可见。农业结构不合理、农产品商品率低也是现实。据测算,广西边远山区县农业科技转化率只有15%,科技进步在农业增长中所占份额仅有18%,这是有代表性的例子。第四,从民族地区人的素质来看,由于教育的落后和某些传统观念的制约,人们的文化素质普遍不高,文盲半文盲大量存在,自然对先进技术的吸收消化就更是困难,创新意识十分淡薄,这已成为经济发展的最大障碍。例如贵州74个县以上农业机关的2.5万名职工中,大专文化程度的仅占10%,文盲半文盲占10%。这是科技扶贫的难点和重点。第五,从民族地区生产关系的变革方面考察,我们有以下几点认识:①民族地区落后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已远不能适应现有的生产关系;②少数民族要真正成为自己的主人,完成现代化的历史进程,没有生产力的大发展和民族经济的大繁荣是难以想象的;③少数民族要摆脱愚昧落后,实现自身科技文化素质的提高,就必须更多地获得受教育的机会,也必须以经济作为后盾。民族科技文化素质提不高,思想得不到解放,观念得不到更新,即使外界帮助扶贫,也只是一种“填鸭式”的效果,并不能形成自我发展的主体性;④民族地区现有生产关系在整合过程中形成的张力,必将推动生产力的变革。加上中央扶持少数民族的政策和扶贫措施,民族地区的生产力必将获得一个大发展。

二、民族地区科技扶贫的目标及重点

笔者认为,民族地区科技扶贫的目标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来实现:第一阶段(从现在起到“九五”末)为切入阶段。主要是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对现有工业企业进行技术改造,实施农业科技的示范、推广,对劳动者进行科技知识的普及教育和技能训练,力争使现有贫困人口的1/3以上脱贫。第二阶段(“九五”末到2010年)为科技扶贫攻坚阶段。在此阶段,先进技术的吸收、消化应初步具备条件,全方位的科技发展战略将得以实施,科学技术将成为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在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中,科学技术的比重应增加到60%以上,促进民族地区基本脱贫。第三阶段(2010年以后),是民族地区科技扶贫的巩固阶段和经济高速增长的阶段。在此阶段,经济的增长将全面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的轨道上来,人民的生活质量将得到全面地提高,与发达地区的差距将大大缩小,最终实现民族地区与全国的同步发展。

要实现这一科技扶贫目标,工作的重点是:

1.抓三个方向。就是一抓科技切入经济的方向,要在全面科学考察的基础上,客观地把握区情,具体分析经济发展的优势和劣势,找准突破口;二抓科技成果流入的方向。就是要经常同国内外的科研院所保持联系,摸清技术发展状况及趋势,找到适合自己发展应用的技术成果;三抓结构调整方向。产业结构、教育模式、发展思路都要有切实的调整,不应被动地等待,不应囿于传统的地域观、产业观,要在看准方向的基础大刀阔斧地改革,那怕暂时会出现阵痛。

2.促三个领域。就是一促农牧业领域。农牧业是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支柱,也是实施科技扶贫的基础。科技扶贫首先要对农牧业来一次技术革命,实现农牧业的稳产高产,农牧产品的升级换代和有效增殖,生产技术的创新发展,使之达到良性循环;二促工业领域。要看到民族地区工业尽管发展很快,但问题不少。首先是工业门类单一,结构失衡,重工业所占比重过大。其次是工业产品结构单一,产品更新换代慢,产品辐射半径小。再次是工业企业设备陈旧,设备改造投入小,企业职工素质普遍不高,技术人才奇缺,工业企业效益不佳。第四是工业布局不合理,资源效益未得以充分发挥。针对这种情况,改变现状的唯一出路就是加大科技投入力度,提高工业企业的装备水平,在高起点、高水平、高效益上下功夫,缩短工业发展的“时间差”,变步步追赶为超前发展;三促人才培养和引进。民族地区要走出人才培养的误区,高层次人才固然需要,而对大众的知识、技能培训更显迫切。就是说,全面提高人的素质,实施广泛的教育,是民族地区人才培养的重点。因为没有人的知识脱贫,那脱贫的动力将无从产生,即使暂时脱贫,也会重新返贫。自然,人才引进刻不容缓,但为什么外面人才不愿到民族地区?本民族的人才(特别是大学毕业生)不愿回来?恐怕缺乏科研工作条件和发挥人才智能的机制是重要原因。

3.实现三个突破。就是一要突破现有的片面追求规模的发展思路,转移到能保持地区特色和优势的发展轨道上来;二要突破政策与效益背离的局面。应当看到,政策也是资源,政策优势也是经济优势之一。但如何利用政策创造效益,则要解决一个“两难问题”。国家给民族地区的政策是优惠的,政策环境是宽松的,但为什么仍起不到招商引资的作用呢?说到底还是缺乏科技成果扎根的土壤。我们应引以反思的是,光有优惠的政策还不能构成经济增长的有效动力,只有科技与政策的有机结合才能形成这种动力源。我们很难设想,一个缺乏科技意识的集体会创造出高效益。再之,一个缺乏科学决策基础保障的政策也是难以实现的。谁愿意在没有保障的政策下贸然进行投资呢?因此,要想突破政策与效益的背离,就必须搞好政策与科技的结合;三要突破等、靠、要思想的羁绊,落后地区坐等发展条件、靠上面拨资金、要项目要技术的传统意识已成为一个难解的死结。这个死结一定要解开,否则许多好机遇将丧失,市场将丢失,好项目、好技术将被人家拿走,自己将永远被动和落后。

三、民族地区科技扶贫的思路和措施

1.加速转变观念。要把扶贫工作从单一的财、物投入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脱贫的轨道上来。7000万贫困人民的扶贫,靠年年给钱、给物不行,光有财物的投入是脆弱的和不持久的。在科学决策和指导下的科技扶贫,并借助扶贫系统各层面之合力,形成一个扶贫攻坚的系统工程,才是有效之举。对于扬科技之势、多元扶贫、立体攻坚,不仅扶贫者应充分认识,对于被扶贫对象来说也应有观念上的转变,这样才能主动配合,加速脱贫步伐。

2.重视基础设施建设。这是为科技扶贫提供环境支持。民族地区大多交通闭塞、能源瓶颈、信息不灵,这些都要花力气去解决。发展交通难度较大,起步不易,要逐步去搞。架通信息通道应首先解决,并保证其接收、处理和使用的衔接。自然其它基础设施建设也应跟上,不能一条腿走路。

3.强化人才培训。当务之急,一是扫盲;二是劳动技能的培训;三是初、中级科技人才的培养。当前比较切合实际的办法是开办农民夜校、技工学校,也可以由职业学校统起来,分批轮训,重点辅导。农民夜校分布广、涵盖面大、效果明显,平时除讲授文化知识、普及科技知识外,应根据农时和产业需要,请专家重点传授某一方面的技术并跟踪指导。应帮助农民夜校开办图书室、声像馆,使之办成科普阵地。民族地区提高工人的技术水平、培养熟练工人已成为企业生存发展的首要条件。和内地相比,那里企业的设备效应和人才效应均有较大的“级差”。同样的设备,别的地方能生产出精品而那里也许产出的是等外品。看来企业人才培养更显突出,突击培训是不行的,要常抓不懈,要从基础抓起。

4.帮助民族地区建好自己的科研开发基地。民族地区的科技开发基地,过去已有部分层次的建设,但存在着体制不清、起点不高、创新意识不强、开发能力偏弱的问题,尚难成为科技扶贫的技术支撑点。另外,国家有关部门在民族地区设立的科研单位,其技术成果不仅未能在民族地区推广应用,反而倒流,形成经济与社会效益被转移。因此,帮助民族地区建立开发—试验—示范—产业—技术市场五位一体的科研开发基地和组建研究队伍势在必行。要结合地区资源和产业来开发适用技术甚至高新技术,拿出有特色、有水平、有前景的成果来。各地政府应把这项工作纳入政府计划,并提供一定资金上的投入,确保民族地区科技发展初期的既得利益及经济、科研的良性循环。

5.从中央到地方应进一步完善民族地区科技扶贫的政策和措施。当前,国家为民族地区提供的优惠政策已不少,但地方政府在执行过程中细分不够、笼统搬用、进行堵漏的现象普遍。就拿《民族区域自治法》来说,大部分自治地方政府虽相应制定了单行条例,但仍然针对性不强,操作起来不顺手。针对这一情况,结合科技扶贫,建议民族自治地方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制定《科技扶贫工作条例》,在国家扶贫总的目标原则下,结合当地情况逐一细分,使之更具操作性,把科技扶贫落到实处。我们应注重政策效益的发挥。政策不等于发展,只有好的政策与科学决策相结合才能促进发展。民族地区要从有政策、要政策的误区中走出来,科学地把握政策和运用政策,在“活”、“足”、“新”上下功夫,不应躺在政策上吃“保护饭”。

6.强化民族地区各级领导的科技意识和管理水平。从科技扶贫的领导和组织工作角度来看,民族地区各级干部是关键因素。现代的领导干部必须脱掉“科盲”的帽子,科学决策需要科技知识,决策能力不强的干部是难以领导好科技扶贫这一系统工程的。中央领导现在邀请科技专家讲课,实行各级干部岗位的轮换制度,实行干部的易地挂职等等措施,都是为了提高干部的素质和工作能力。民族地区也应仿效这样做,以提高自身的科学意识和管理水平。

标签:;  ;  ;  ;  

民族地区科技扶贫任重道远_科技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