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护理干预对老年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效果论文_刘飞燕

博白县中医院内科 广西玉林 537600

【摘 要】目的:研究中医护理干预对老年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效果。方法:将我院于2015年2月~2016年2月收治的80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分为对照组(40例)与实验组(40例)。对照组实施神经内科常规护理,实验组在此基础上开展中医护理干预。结果:与护理干预前相比,两组护理干预后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生活活动能力评分有显著改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相比,护理干预后实验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生活活动能力评分改善更佳,护理满意度更高,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神经内科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开展中医护理干预,有利于改善老年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神经功能缺损以及生活活动能力,提高护理满意度,值得予以推广应用。

【关键词】缺血性脑卒中;老年患者;中医护理干预;效果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是神经内科临床常见疾病,具有较高发病率,以中老年人群为好发群体,患者多伴有一过性或者永久性脑功能障碍表现[1]。本病大部分患者均伴有不同程度后遗症,给患者生活质量造成较大影响。因此,临床开展优质高效的护理服务是极为重要的,本文主要观察研究中医护理干预对老年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效果,希望为临床护理工作提供一定参考。现作如下报告: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5年2月~2016年2月我院收治的80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为本次研究对象,入组病例病情均与中华医学会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订的诊断标准[2]相符。按照奇偶数字法将其均分为对照组(40例)与实验组(40例):对照组中男性患者23例,女性患者17例;年龄最小61岁,最大82岁,平均年龄(67.5±3.3)岁;瘫痪肢体肌力:9例I级,13例II级,10例III级,8例IV级。实验组男性患者21例,女性患者19例;年龄最小63岁,最大85岁,平均年龄(66.2±4.0)岁;瘫痪肢体肌力:10例I级,12例II级,11例III级。7例IV级。两组病例的年龄、性别、瘫痪肢体肌力等基线资料分布均衡,差异具有可比性(P>0.05)。

1.2 方法

对照组实施神经内科常规护理,实验组在此基础上开展中医护理干预:(1)针灸推拿。取风府、风池二穴以“留气法”针刺,结合患者肢体情况以点按、揉捏以及扣拍等推拿手法按摩阳明经穴,保持轻柔手法,以患者舒适为度。另行足底穴位贴敷,中医定向治疗取穴,以阿是穴或者肢体肌腱附着点为贴敷点[3]。(2)中医情志护理。由于急性脑缺血性脑卒中多伴有悲观、烦躁以及抑郁等负性情绪,护理人员应积极有效地开展情志护理,给予心理疏导,利用沟通交流、疾病知识宣教或者听舒缓音乐等方式改善患者不良情绪。(3)功能锻炼。结合患者康复情况给予个体化训练指导,卧床患者首先活动大关节,待逐步适应后再活动小关节,注意保持适度的运动幅度。指导患者开展肢体内收、外展以及屈伸等锻炼活动。可离床后即可开展站立、步行和日常生活锻炼。

1.3 观察指标与评价标准[4]

评估两组神经功能缺损情况,生活活动能力改善情况,并调查两组护理满意度。

1.4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16.0软件对本研究的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

表示;计数资料以百分比表示,方差齐者或者数据符合正态分布者以t检验,方差不齐或者数据不符合正态分布者则行秩和检验,当P<0.05时判定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护理干预前后两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对比见表1。

与护理干预前相比,两组护理干预后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有显著改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相比,护理干预后实验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改善更佳,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护理干预前后两组患者生活活动能力评分对比见表2。

护理干预前相比,两组护理干预后的生活活动能力评分有显著改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相比,护理干预后实验组患者生活活动能力评分改善更佳,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以中老年人群为好发群体,具有较高的发病率以及死亡率,统计数字显示约有10%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于急性发病期死亡。同时,老年患者伴有程度各异的认知障碍、偏瘫、吞咽困难以及失语等症状,容易合并精神忧郁以及焦虑情绪。一旦发病患者机体出现病理变化,脑能量代谢出现严重障碍,伴有脑水肿,导致患者神经功能不同程度受损,生活能力严重减退[5]。本次研究在开展神经内科常规护理的基础上针对实验组开展中医护理干预,患者临床症状得到有效改善。针灸推拿有利于扩张脑血管,降低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强化血浆纤溶活性。中医推拿可活血化瘀,舒筋活血,对关节有良好的保护作用,预防肌肉萎缩。而中药贴敷具有益肾健脑的功能,有利于患者肢体运动功能的改善。中医定向则通过瞬时高压于皮肤角质层脂质双层暂时性开通水通道,利用非对称脉冲电场,确保药物有效成分更好地渗入人体组织,直接对病灶产生靶向作用。本次研究结果表明,与护理干预前相比,两组护理干预后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生活活动能力评分有显著改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相比,护理干预后实验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生活活动能力评分改善更佳,护理满意度更高,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中医护理干预对老年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来说有积极的临床意义。

综上所述,神经内科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开展中医护理干预,有利于改善老年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神经功能缺损以及生活活动能力,提高护理满意度,值得予以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王翠萍.首发脑卒中32例中医护理效果观察[J].齐鲁护理杂志,2011,17(10):33-35.

[2]蒋运兰,王艳桥,冯玉等.脑卒中恢复期患者自我管理项目的构建与评价[J].护理学杂志,2014,29(1):4-7.

[3]刘梨,张月娟,廖若夷等.脑卒中急性期中医护理方案的多中心临床研究[J].护理研究,2015,22(6):654-659.

[4]钟绍敏,吴斌,吴怡等.中医护理促进脑卒中偏瘫患者康复的临床观察[J].中国中医急症,2015,24(1):184-186.

[5]王悠炯,刘隽,熊燕媚等.对脑卒中患者家庭主要照顾者中医康复护理知识宣教的效果[J].解放军护理杂志,2010,27(22):1696-1698.

论文作者:刘飞燕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医学人文》(学术版)2016年6月第1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9/28

标签:;  ;  ;  ;  ;  ;  ;  ;  

中医护理干预对老年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效果论文_刘飞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