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劳动的价值与企业家收入的决定,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企业家论文,收入论文,价值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24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766(2002)03-0010-06
管理劳动是指企业家设定某一生产环境和生产模式,并组织企业内各生产要素在此情况下进行协作劳动,使得本企业所生产的产品个别价值小于社会价值以取得超额利润所付出的劳动;而专门从事管理劳动的人我们称之为企业家。
一、管理劳动的内容
(一)组织劳动。组织劳动旨在建立一个经过策划的角色结构,并把它分配给机构中的每一个成员。马克思指出:“凡是直接生产过程具有社会结合过程的形态,而不是表现为生产者的孤立劳动的地方,都必然会产生监督劳动和指挥劳动。不过它具有二重性。一方面,凡是有许多个人进行协作的劳动,过程的联系和统一都必然表现在一个指挥的意志上,表现在各种与局部劳动无关而与工场全部活动有关的职能上,就像一个乐队要有一个指挥一样。这是一种生产劳动,是每一种结合的生产方式中必须进行的劳动……。”[1](431页)
(二)创新劳动。企业为了生存和发展,应付来自行业内存在或是潜在的竞争对手,取得最大的利润,就要“不断进行创新,开拓、开发和创造新的产品、新的市场、新的技术、新的组织(包括管理方法),要捕捉新的市场机遇,把原来不相干的要素或原来不形成有用物的各种要素加以组合或重新组合,创造出新的有用物”[2],这一部分劳动就是创新劳动。
(三)组织劳动与创新劳动的关系。组织劳动是进行创新劳动的基础,而创新劳动则是组织劳动的目的。好的企业家之所以有成就,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们富有创新精神,乐于承担风险和不确定性的责任;而企业家要想使其创新变成能够实现的利润,也必须善于组织企业内务生产要素,以使其创意付诸实施。组织劳动是“进行创造有效而又高效率地实现集体目标的环境的劳动,创新劳动是着眼于创新和创造,把理想和想法变成有利可图的商业经营的劳动。”[3](165页)具体来讲,创新劳动指的是“干什么”,组织劳动指的是“怎么干”。
(四)高级经理与一般管理者。随着社会的发展,企业的规模不断扩大,要求一个管理者事无巨细地管理一个企业的方方面面是不现实的,也是无效率的。“在一个企业内把许多营业单位活动内部化所带来的利益,要等到建立起管理层级制以后才能实现。”[4]这说明,“不同层次的管理人员在拥有权力范围上也会有差别,而所要处理的问题更是千差万别。对于基层管理者来说,具备专业技能是最为重要的,具备人际交往技能在同下属的频繁交往中也非常有用,而理性技能通常对低层主管们则显得不那么重要,而对于高层管理人员而言,理性技能、人际交往技能和设计技能都特别重要,而专业技能相对来说则很低。但不管怎么说,作为管理人员,他们都要为群体卓有成效的努力工作而创造良好的环境,取得预期的效果。”[3](5页)
二、管理劳动的特点
(一)无阶级性。管理劳动本身作为社会化大生产的一项重要活动,本身是没有阶级性的。马克思指出:“只要资本家的劳动不是由单纯作为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那种生产过程引起,因而这种劳动并不随着资本的消失而自行消失;只要这种劳动不只限于剥削别人劳动这个职能;从而只要这种劳动是由作为社会劳动的劳动的形式所引起的,由许多人为达到共同结果而形成的结合和协作引起,它就同资本完全无关,就像这个形式本身一旦把资本主义的外壳炸毁,就同资本完全无关一样。说这种(管理)劳动作为资本主义的劳动,作为资本家的职能是必要的,这无非就是说,庸俗经济学家不能设想各种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内部发展起来的形式,能够离开并且摆脱它们的对立的资本主义的性质。”[1](435页)邓小平同志也提出:“有些东西不能说是资本主义,比如说,技术问题是科学,生产管理是科学,在任何社会,任何国家都是有用的,我们学习先进的技术和科学,先进的管理为社会主义服务,在这些东西并没有阶级性。”[5](351页)可见否认资本主义条件下无阶级性的管理劳动的存在,否认私营企业主也进行管理劳动,这种观点并不符合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并且也是同现阶段我国进行的经济建设主题相背离的。
(二)重要性。中国古代就有“兵熊熊一个,将熊熊一窝”的说法,这说明了同样的资源由不同的企业家管理会产生巨大的差异。由于人类社会越来越依赖集体的努力来完成任务,以及随着许多有组织的群体的壮大,管理劳动也就愈发重要了。企业家的才能和素质直接关系到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当中能否生存、发展和壮大。现实中不乏一个优秀的企业家使一个濒临破产的企业起死回生,也不乏一个无能的企业管理者把一个兴旺的企业搞垮。邓小平同志也认为,先进的技术装备要由人来使用管理,否则不能发挥其先进生产力的作用,他指出:“引进先进技术设备后,一定要按照国际先进的管理方法,先进的经营方法,先进的定额来管理,也就是按照经济规律管理经济。”[5](129-130页)
(三)风险性。管理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也就是说管理既有规律可循,又因人、因地、因时、因事而千变万化。要使活动有成效,必须确立目标,这是管理的基本规律。但怎样确立目标,如何实现目标,却要因实际背景由管理者进行选择。要有适当的管理幅度,这是设计组织、控制组织的基本原则,但管理幅度多大比较合适,要因组织本身的状况,结合各种影响管理幅度的因素来选择确立。管理劳动是一种主观反映客观,并适应客观的过程,其成效既取决于对规律的把握,又取决于丰富的经验和技巧,只有主观对客观情况判断正确,措施得当,才能够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反之则会失败。这表明,商品经济中的管理劳动不可避免地带有机遇性和风险性,正如古语所讲的“谋事在人,成事在天”。
(四)难监督性。管理劳动作为一种高级脑力劳动,极难直接测度它的数量和质量,在企业家和委托人之间就不可避免地存在信息不对称而造成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的问题,例如“委托人不知道一位坐在办公室的经理是在想女朋友还是在想生意问题”[6]。由于管理劳动所固有的风险性,决定企业成功不仅取决于企业家本身劳动的努力程度,还取决于企业外诸多难以捉摸预测的因素。“将在外,主令有所不受”,即使企业经营不好,企业家也可以外界因素为借口而逃避责任。
(五)稀缺性。“千军易得,一将难求”,现代社会对管理劳动的种种要求,决定了企业家的稀缺。企业家要有丰富的知识,敏锐的判断力,清醒的头脑,才能在变幻莫测的市场中找到适合本企业生存和发展的道路;他要有娴熟的组织和协调能力,调动所能运用的一切力量,沿着这条路走下去;“真理总是掌握在少数人的手中”,他要有不甘安于现状,不断创新,顶住各方面的压力以及不达目的不罢休的勇气和毅力;同时,他还要有能力承担风险和不确定性所带来的失败,这一切都是常人所难以想象和达到的。而管理本身又带有艺术性,具有不可传授性,优秀的企业家往往是“可遇而不可求”的。
三、对管理劳动所创造的价值的分析
(一)管理劳动所创造的价值的组成
马克思指出:“一般剩余劳动,作为超过一定的需要量的劳动,必须始终存在。”[1](925页)这说明,管理劳动也可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必要管理劳动时间,用于再生产管理劳动力的价值(这里用Vm表示,同时,由于管理劳动的特殊性,Vm的决定也同工人工资的决定不同,这一点笔者将在下文详细论述),管理工作中超过必要管理劳动时间以外的那一部分管理劳动时间为剩余劳动时间,它创造出管理劳动的剩余价值(这里用Mm表示)。
当企业未采取两权分离形式时,私有企业主同时具有企业家和资本家双重身份。作为企业家,私有企业主进行管理劳动,使其企业生产的商品个别价值小于社会价值,从而取得一定的超额利润;作为资本家,私有企业主进行剥削活动无偿占有工人劳动创造出的剩余价值(这里称其为Mw,相应地,工人的劳动力价值即工人工资称之为Vw),并且这两活动是同一个人在同时进行的。这样私有企业主的收入也就相应地可分为两部分,一部分为其作为企业家的管理劳动收入,要说明的是这部分劳动收入既包括Vm部分,又因为企业家是自己为自己打工而包括Mm部分;另一部分则为其作为资本家的剥削收入,即Mw部分。
随着资本主义生产的社会化程度加深,企业的生产运作主要采用两权分离形式。在这种情况下,私有企业主便完全成为资本家而游离于生产过程之外,取而代之的是直接进行着企业生产、运作管理劳动的企业家。这样企业家的“管理劳动作为一种职能越来越同自有资本或借入资本的所有权相分离”[1](436页),也就是说其活动完全是一种劳动——即管理劳动,那么他取得的收入就是其劳动收入即Vm部分。至于Mm部分,则归生产资料所有者(以下笔者将用“委托人”来表示)占有,在生产资料私有情况下,归资本家所有,在生产资料公有制情况下,归国家或集体所有。
(二)管理劳动创造了超额利润的主体部分
企业家进行企业生产和经营目标的选择,对各种生产要素进行组织,积极引进先进科学技术和管理模式并承担相应的风险以使企业的利润最大化。可以说管理劳动贯穿企业生产的全过程,但本身并不直接参与具体的生产过程。这使得人们无法直接确定商品所包含的价值到底哪一部分是管理劳动凝结而成的。但是在企业劳动力、生产资料数量、质量不变的情况下,通过企业家“化腐朽为神奇”的管理劳动使企业结构发生变化,结果就大不一样。这说明衡量管理劳动的大小只能是看管理劳动目标的实现程度,也就是看企业家通过管理劳动使本企业商品的个别价值相对于其社会价值的减少程度,而产品的社会价值和个别价值之差,就是超额利润,这就说明超额利润主要是由管理劳动创造的。
举例来说,“亨利·福特在20世纪早期改造了传输带和组装线,通过把生产分割为一系列的生产工序,进行劳动分工,他就能够生产一辆标准化的廉价车。尽管他向工人支付了大大超出平均水平的工资,他还是节省了成本。在1914年,他创造了利润分享计划,每年最高让利3000万美元给职工”[7]。
有人认为,对于工人,同改造传输带和组装线之前相比,其自身的劳动强度没有增加,甚至减少,说明没有绝对剩余劳动时间的增加;劳动熟练程度也没有增加,就是说没有相对剩余劳动时间的增加。这说明工人的剩余劳动时间没有增加,所创造的剩余价值没有增加,所以,超额利润不是工人创造的。而工人收入增加,是因为企业家福特的一片“爱心”。但笔者认为,这种观点并不符合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原理。
首先,超额利润中仍有工人劳动创造的部分,也包含着工人劳动创造的剩余价值。这是因为尽管管理劳动作用十分巨大,但如果不同工人的劳动相结合,那超额利润仍然实现不了。例如“软件皇帝”比尔·盖茨在谈到微软成功时,认为这是全体微软员工共同努力的结果。所以,工人也参加了超额利润的创造。具体来讲,管理劳动中的创新劳动为超额利润的实现做了前期准备劳动,而管理劳动中的组织劳动和工人的劳动则最终共同实现了超额利润。
其次,工人取得的工资仍然只是其劳动力价值。这是因为工人的“劳动力价值是由平均工人通常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决定的”[8](567页)。而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雇佣工人为自己铸造的金锁链已经够长够重,容许把它略微放松一点”[8](678页),“在其它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必要劳动将会扩大自己的范围,一方面,工人的生活条件日益丰富,他们的生活需求日益增长。另一方面,是因为现在的剩余劳动的一部分将会列入必要劳动,即形成社会准备基金和社会积累基金所要的劳动”[8](578页)。而在上述例子中,老福特之所以制定利润分享计划,提高工人收入,主要是使工人有能力购买其企业生产的汽车,以达到扩大销量,实现规模经济,并对社会公众起着巨大的广告示范效应。
从全社会角度上来看,由于行业、企业间的竞争压力,为了取得更大的超额利润,企业家们普遍采用先进生产技术、生产工序和管理模式,使全社会的整体生产力得到提高,进而使得企业家、工人和委托人都取得了更高收入,这体现了管理劳动对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巨大贡献。
四、企业家收入的决定
(一)决定企业家收入的因素
通过以上对管理劳动特点的分析,笔者认为企业家收入应当包含三部分:
1.企业家劳动力价值部分。但是与普通工人劳动力价值不同,企业家只能由极少数具有各种极高素质的专门人才来担任,而现阶段对优秀企业家需求过高,使得管理劳动成为一种稀缺资源,这就导致了管理劳动力的价值也就是企业家的工资Vm不再是由生产或再生产劳动力这种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所决定,而是一个垄断价格,这种垄断价格“不是由商品的价值决定,而是由购买者的需要和支付能力决定”[1](861页)。
2.风险补偿部分。由于管理劳动的风险性,企业家的收入还应当包含着风险补偿收入在内。对于在竞争中取得胜利的企业家来说,其收入的风险补偿部分不仅包括其自身的风险补偿,还包括竞争中失败的企业家所应得的部分,也就是“胜者全得”形式,“在一种20个人失败而只有一个人成功的职业中,那个成功的人应当得到那20个失败的人所应得的全部”[9]。这样,会更加激励天性乐观而又自信的企业家的奋斗。
3.资本收益部分。两权分离的现代企业,为了避免信息不对称造成的问题,通常采取激励相容机制,让企业家自己监督自己。委托人将一部分资本如股票让渡给企业家,“这里,存在着经理人员工作的积极性与资本所有者提供资本和选择经理的积极性之间的平衡取舍。最优安排一定是经理与股东之间的剩余分享制。[10](84页)这样,企业家的行为目标即个人收益最大化就同企业目标即企业利润最大化相一致,这又使得企业家的收入部分又有一部分资本收益。
4.非货币收入部分。企业家的收入除上述各部分之外,还有“权力、地位与荣誉等各方面的非货币收入部分”[11]。如在日本,社会承认就是企业家得到的一种报酬。日本文化的一个特点就是在企业中取得成功,会受到社会很高的评价,由于所有企业的价值观都是相同的,在企业中取得成功就等于在生活中取得了成功,所以公司控制权本身也构成了对企业家的一种报酬。
由于管理劳动的无阶级性,私有制企业的企业家收入由此决定,公有制企业的企业家收入也应由此决定。
(二)企业家收入的表现形式(以美国为例)
1.工资。一般企业家工资是普通工人的几十倍甚至上百倍,但在其收入的总额中所占的比重却较低,平均只有2.53%。固定的工资不是激励企业家的主要动力,因为基本工资一般不随公司业绩变化,所以不应是企业家收入的主要部分。
2.奖金。奖金是一项根据企业家业绩决定的重要收入,一般说来,公司业绩好,企业家的奖金就较高,反之就少。但实际上,根据美国经济学家迈克尔·詹森和凯文·墨菲研究,在美国奖金与工资一样几乎与企业的绩效无关了,合理的激励制度应将与股东的财富变化敏感的收入作为激励企业家的主要手段。所以,奖金一般只占企业家收入的一少部分,平均为9.47%。
3.股票。股票是激励企业高层管理人员的主要手段。有些公司往往会赠予新上任的CEO相当数量的股票。这就使CEO们的收入与公司股东的利益更紧密地联系起来,因为公司经营业绩决定股价的升降和股利的分配,同时也决定着总经理的财富分配。但是,若某种行为给CEO带来的利益大于股票产生的损失时,他仍可能损害股东利益。
4.期股。所谓期股,就是总经理在某一段时期内有按照某一约定的价格买进公司股票的权利。在实现股票买入期权时,总经理一般会转手卖出股票,而取得市场卖出价与固定合同买入价之差。总经理的期股收入取决于股票价格的高低,所以CEO们选择股权有效期内股价较高的时候行权,这就将其收入与公司长期经营业绩联系在一起,在一定程度上防止了短期行为。
5.其他收入项目。除了以上主要物质激励手段外,企业家往往还享有诸如补贴、招待费,各种福利计划、免费全家旅行、社会保险计划、退休金计划等多项激励措施。目的主要是为了减少“企业的内部人问题,以防止企业家通过偷懒或虐待非人力资本而使自己受益”[10](83页)。
五、私营企业主的双重身份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私营企业迅猛发展,如健力宝、希望集团等大型私营企业已成为国内乃至国际上有一定知名度和影响力的企业,为我国的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前年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通过了《宪法》修正案,规定其“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而确保了其法律地位。随着国有企业在竞争性行业的退出,私营企业将迅速占领其空间,从而得到更大的发展。
但受传统观点以及某些私营企业出现的不合理现象影响,许多人认为私营企业是剥削制度下的产物,私营企业主是资本家,不是劳动者,本身不劳动,只是剥削工人的剩余价值,是同广大劳动人民对立的,允许私营企业发展是现阶段情况下为大力发展生产力所采取的不得已的事情。笔者认为这种观点是自相矛盾的,因为如果私营企业主不进行劳动,只是剥削工人的剩余价值,那社会的价值总量将保持不变,甚至减少,也就是生产力没有得到发展,这就违背允许私营企业发展的初衷,也与实际情况不符。所以,笔者认为,我国现阶段的私营企业主同时具有资本家和劳动者双重身份。
从生产角度上来看,作为劳动者他们在企业生产过程中投入管理劳动,并且他们是高素质的劳动者,具体表现在具有较高的决策能力,较强的经营能力,较高的管理水平,同时掌握着较多的或较高的技术,他们对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推动作用也表现于此;同时,作为资本家他也进行榨取工人剩余价值的剥削活动。从收入角度上看,作为劳动者,由于企业生产商品的价值中也凝聚着其投入的管理劳动,所以他的总收入中存在着其劳动收入部分;同时,作为资本家,其总收入中当然也存在着凭借其私有的生产资料而占有的工人剩余价值而取得的剥削收入部分。
笔者认为,为使私营企业在社会发展中起更大的作用,在今后有关法规制定时,应当考虑到保障工人的合法权益和福利,限制、减少私营企业主对工人的剥削程度,也就是限制、减少私营企业主的剥削收入,从而使私营企业主为提高收入而把主要精力放在通过引进先进生产技术和生产工序,开发新商品、承担更大风险上,也就是进行更多的管理劳动,使其商品个别价值少于社会价值以取得超额利润,进而增加其劳动收入及其总收入。用通俗的话讲,要使得私营企业主通过把面包做大来取得更多的收入,而不是改变原有面包的分割方式来取得更多的收入。这样做,也有利于保障工人利益,提高工人收入。更重要的是,有利社会经济总量的增加,有利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六、对国有企业改革的一点建议
对十几年来国企改革的实践和大量国企改革调查说明,凡是改革成功的企业,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企业在长期的改革和发展过程中有一位优秀的企业家,并以他为中心形成了一个强有力的领导集体。发达国家的经验也告诉我们,一个国家必须有一大批有魂力、有胆识、有远大经济眼光的企业家,经营一批实力雄厚的大型企业集团,它的经济才能腾飞,国力才能强大。因此,中国经济要强大,国企改革要取得全面成功,企业要发展,当务之急就是要培养和造就一批优秀的企业家。
我国过去实行的收入分配制度中,没有意识到企业家收入决定的特殊性,企业家所取得的收入同工人工资所包含的内容一样,都是维持劳动力所有者所需要的生活资料价值,使得国有企业的企业家收入过低,自身劳动力价值没有得到实现。这使得国有企业中大批优秀企业家纷纷离开原企业,进入三资企业或是私营企业,但对于某些年纪偏大的过去一直低收入的企业家来说,其管理劳动能力如今已部分丧失,便可能利用手中稍纵即逝的职权采取如贪污受贿等非法手段来追求其过去没有得到的利益,也就出现了国有企业中的59岁现象。可见这种现象的产生同国有企业某些领导自身思想道德觉悟差抵制不住诱惑,以及现阶段相应法规、监督机制不健全有关,但其根源是对价值规律的违背。同时,国有企业的企业家是国家干部,其收入并不完全同企业的实际经营状况直接挂钩,使得国企的企业家安于企业现状,缺乏积极引进先进技术和管理模式的动力,这样的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经济竞争中必然遭受到失败的命运。
笔者认为,为培养和造就国有企业的优秀企业家以使国有企业改革取得成功,最为关键的是我们要遵循价值规律,承认管理劳动在现代企业进行社会化大生产中的重要地位,使企业家取得其应得收入,即管理劳动工资收入、风险补偿收入和资本收入。以此为指导,政府要制定和完善相关法规和政策,国有企业内部要建立起有效的激励机制、制约机制、监督机制,使得国有企业的企业家奋发不息,不断提高自己的经营管理能力,从而使国有企业改革取得全面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