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数学教育活动中,常发现孩子在数学方面的认知能力和经验水平、兴趣爱好上差异太大,传统的教育模式已不利于孩子的学习与发展。因此为了让不同程度的孩子都能得到发展,充分调动孩子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兴趣,我提出了数学教育活动中的分组教学。
一、孩子分组
根据孩子的认知能力和观察孩子的表现,将孩子分成能力较强的A组,能力中等的B组,能力较弱的C组。分组不是一成不变的,是动态发展的,随时根据孩子的实际发展水平,适时地调整。
二、活动目标的层次化
活动目标是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因此根据孩子的不同发展水平,制定出不同层次的活动目标是实施分组教学的基础。活动目标可制定为:A组在完全理解知识点的基础上,综合应用所学知识;B组在理解知识点的基础上能简单综合应用;C组能基本理解领会所学知识,简单应用。
三、活动过程中的层次化
1.学习内容的层次化。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学习内容以B组孩子为基准,同时兼顾A、C组,遵循循序渐进,由易到难的学习规律,保证A组在学习过程中能吃饱,B组能较好掌握;C组基本能领会,得到及时辅导。
2.设计提问层次化。如在学习10以内的加减混合运算中,在探究环节中,提问A组孩子:4+5-2=?,让A组孩子根据已有知识迁移,找到新知识的切入口,有效突破新知识的重点;在巩固练习环节,提问C组孩子:2+4+3=?提问的是基础性的问题;提问A组孩子:6+3-2-4+5=?针对A组孩子提出难度较大,探究、开放性的问题;针对B组孩子提出稍有难度,提升性的问题;C组提出一些基础性的问题。使不同层次的孩子都能获得成就感和价值感,激发了孩子学习数学的兴趣,也确实使不同层次的孩子能力和知识技能得到提升。
3.操作练习材料多层次化。如在二等分学习内容中,A组投放的材料是正方形纸、绳子、等边三角形纸、长方体饼干、苹果;B组投放的材料是正方形纸、绳子、长方形饼干;C组投放的材料是正方形纸、绳子。A组投放的材料具有能探究、复杂的材料,种类多;B组投放的既有简单材料,又有较复杂的材料;C组投放的材料简单,种类少。
4.分层指导。因人施教,分组指导,真正地让不同发展水平的孩子都得以提升。对A组孩子以“放”为主,鼓励孩子自主学习或合作探究;B组孩子是“帮”中有“放”;C组孩子以“帮”为主,是教师重点帮助的对象。
四、分层评价
评价是激励孩子学习的有效手段。对C组孩子应采用肯定性评价,发现闪光点,并肯定他们的点滴进步;对B组孩子采用激励性评价,鼓励他们向更高层次前进;对A组孩子采用竞争性评价,坚持严要求,促使他们勿骄勿燥,不断提升自我。面向全体孩子,使每一位孩子都能清楚地了解自己的优点和进步,使不同层次的孩子都感受到成功的欢乐。
综上所述,数学教育活动中的分组教学,突出体现了因人施教的教育原则,重视孩子的个体差异,确实激发了各层次的孩子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各层次的孩子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提升,身心健康地发展。
论文作者:苏春美
论文发表刊物:《素质教育》2019年5月总第306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3/13
标签:孩子论文; 材料论文; 层次论文; 数学论文; 能力论文; 都能论文; 评价论文; 《素质教育》2019年5月总第306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