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概念教学中的四种欺骗策略_地理论文

高中地理概念教学中的四惑四策,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概念论文,高中地理论文,教学中论文,四惑四策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高中地理课程的功能是提供现代公民必备的地理知识,增强学生的地理学习能力和生存能力。必备的地理知识从高中地理教材的主干知识来说主要是地理概念、地理规律和地理原理,而就三者关系来看,地理概念是理解和掌握地理基本原理、基本规律的关键。近年来作为检测评价学生高中地理学业水平和能力的学业水平考试和高考,都把地理基本概念的考查作为命题的重要内容。笔者认为,针对地理概念教与学中的一些问题困惑,采取一些对策加强高中地理概念的教学十分必要。

      困惑一:地理概念数量多,涉及面广,如何梳理?

      高中地理综合性强、涉及面大,教材中出现的概念多,特别是地理术语和地理名词多。据不完全统计,高中地理必修部分涉及地理概念约150多组,对于新进入高一的学生在一年必修教材的学习中要把握理解这些概念并应用难度较大。

      教学对策:课堂小结、分章整理、构建体系

      新知识的传授往往是从概念开始,类似于语文、外语教学中的新词汇,需要巩固理解。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在课堂小结及在本章节内容学习完时适当整理归纳地理概念,通过多次刺激巩固概念,通过整理由零散到系统化。例如在必修1“地壳的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一课的小结中建立概念群(如图1);在必修2“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一章新授内容结束后建立概念联系(如图2)。在教学实践中,教师有意识地帮助学生把各种地理概念上下左右相互联系起来,使之有序化,并使学生抓住地理概念的本质更好地理解和运用,强化地理概念并真正实现概念的有意义学习。

      困惑二:地理重点概念,如何做到深入理解?

      如题1:“读亚洲部分地区某时海平面气压分布图(单位:hPa),在图中A、B、C、D四条虚线中可能存在冷锋的是哪处?”许多学生错选D项。在本题错因分析中发现,学生清楚C、D为低压槽且明白槽线两侧的气流运动方向,失误的原因在于冷锋概念的勿视及冷、暖气团的难断。

      

      

      

      再如题2(2014年浙江高考11题):“地球上某点,每天该点经过昏线的地方时不断前移,则该点所在地与时间段匹配正确的是:A.澳大利亚悉尼、5月;B.美国华盛顿、1月;C.南非好望角、9月;D.印度孟买、4月”。考后与学生交流中得知“昏线的地方时不断前移”过渡到“该地日落地方时提早即白昼变短”有困难,究其实质是对昏线概念欠深度理解,该点经过昏线即日落时刻。

      教学对策:首讲清晰、延伸概念链、力求甚解

      上述题1如果教师在冷锋、暖锋概念的教学中向前延伸讲清冷、暖气团的概念,这样失误可能大大减少。比如“地形雨”概念的教学需要回顾铺垫降水的条件(暖湿气流、冷却上升)及拓展对此概念的理解,这样才能解决新情境问题:迎风坡一定多地形雨吗?为什么冬季北海道西侧多降雪?深度解析地理概念才能消除学生在学习与解题两者之间的盲点,适应考题对概念灵活应用。在概念教学开始阶段不能采用跳跃方式,应在学生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建构讲解,否则会失去牢固的基石,达不到能力提升。

      困惑三:同类地理概念易混淆,如何有效区分?

      高中地理教材中有许多内涵和外延比较接近的地理概念,许多学生由于对这类概念没有真正弄清楚,致使答题时经常出现模棱两可的现象。

      教学对策:归纳对比、巧设情境、点清本质

      对比能使人对事物的印象深刻,教师可对一定章节中易混淆的概念进行及时整理归纳,例如必修地理1第一章中的天体和天体系、太阳高度与正午太阳高度、昼夜之分和昼夜更替、地壳和岩石圈等。对于有些概念在新授时教师可创设情境将概念融入其中,既调动学生积极性又能区分地理概念。再如必修地理2第一章中的环境承载力、人口合理容量两个概念,教学时可以给出一些虚拟数据,如有一片草原,放养一定数量的牛羊,可以供若干人口幸福生活,如果又迁入人口,当地牧民生活水平会下降,但也可维持生活。如果继续迁入,生活水平会继续下降,直到无法保证牧民的基本生活。通过生活水平的变化,学生可以清晰理解这两个概念的不同。对于一些概念在分别讲解后尚需对比小结点清概念本质,例如GIS、RS、GPS的区别主要在于“处理分析地理数据信息”“获取信息”“空间定位”之分等。

      困惑四:地理试题出现新概念,如何快速应对?

      近年来许多试题考查了一些对新概念的理解和应用,如2014年浙江高考文综卷第5、6题“区域人口对资源压力指数”,第9、10题“水分盈亏量”等。在试题情境的创设中也增加了地理概念的理解,如浙江高考文综卷2012年第37题“海油陆采”、2010年第37题“中国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估体系”及2009年“区位商”等。新概念的考查体现了在考试中学习的理念,同时对学生理解概念的能力要求提高。许多学生由于对陌生的概念理解不够,或在解题时轻视对题干、材料中概念的叙述,常常失分,此现象也暴露学生对地理概念学习重视不够,自主学习概念形成剖析概念的能力尚缺。

      教学对策:示范详解、善用概念、提高能力

      教学中对于新概念的题目应重视解决问题的思路,关注正确结论的得出与新概念的关系。如对2014年浙江高考文综卷第5、6题解析:“区域人口对资源压力指数是全国某资源人均占有量与区域该资源人均占有量之比,此比值可作为判断区域人口规模适宜程度的指标之一。”必须让学生理解题干概念:完成区域某资源压力指数越大,说明该区域该资源压力越大的思维过渡,从而根据表中信息“浙江省GDP水平高,水资源压力指数数值小,也即人口对水资源压力小”,可判断A项错误。诸如此类,教师对这些试题的示范解析一定要翔实,让学生不仅知其然,更注重知其所以然。示范详解对消除学生思维断点,提高对概念的理解和运用能力有很大帮助。同时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尝试运用“新概念”命题,对于人口红利、空气质量指数等地理学经典及时事热点相关的概念,教师要做“有心人”,让学生多见、多练、多解才能去陌生化,学生在磨炼中水到渠成,这样才能提高学习理解新概念的能力并灵活运用。

      虽然新课程强调学生学习方法、学习能力,新教材淡化地理概念、地理事实的文字表述,但不能忽视地理概念的教与学。在地理教学过程中不能因噎废食,只注重新的教学理念而轻视地理基础知识及地理概念。地理概念是学生地理思维的起点,学好地理概念且能对相似的概念进行正确、有效的判断,才能明确地理原理的内涵,理清地理知识结构和联系,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生知识的内化和能力的提升,才能为学生解惑释困。

标签:;  ;  ;  ;  

高中地理概念教学中的四种欺骗策略_地理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