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构建现代学校制度的几点思考_制度建设论文

关于构建现代学校制度的几点思考_制度建设论文

现代学校制度建设若干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制度建设论文,学校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当前为什么要研究现代学校制度

现行的学校教育是工业社会的产物。17世纪中叶以后开始出现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变,形成了社会化的大生产和金字塔式的社会结构。建设与工业社会相适应的学校教育成为时代的呼唤。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提出的班级授课制和学科课程制为新学校的建立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到19世纪初,已形成了一套完善的与工业社会相匹配的学校制度。

这种学校制度有以下几方面的基本特征:其一,在学校教育价值取向上,强调满足社会发展需要,很少考虑个体发展需要。用统一的规格制定培养目标和内容,通过一次性教育向社会输送人才。其二,在课程设置上,以学科中心主义思想为主导构建学科课程体系,以严格的学年制和班级授课制为形式,组织教学活动。其三,在考试评价上,突出考试评价的选拔与淘汰功能,通过层层筛选,把培养的人输送到社会的不同岗位上,在金字塔式的社会结构调节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其四,在学校管理上,主要借鉴或移植企业管理经验或方法,并根据“科层制”理论,设计纵向垂直的学校组织管理结构和运作机制。这种学校制度为工业社会人力资源开发,培养工业社会所需的各级各类人才,推动科技发展和社会进步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随着工业社会的发展,这种学校制度的弊端也逐渐显露出来。20世纪初,美国教育家杜威最先发现问题。他把在这种学校制度框架下进行的教育称为传统教育,并一针见血地指出,这种学校教育以教师为中心、课堂为中心、书本为中心,有意无意地摧残、扼杀了儿童的兴趣、个性及特长。他认为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他提出了以儿童为中心、以社会为中心、以活动为中心的教育理念。他把这种与传统教育相对立的教育称为进步主义教育。

自杜威以后的近一百年中,虽然一直在变革这种学校制度,使之与工业社会相适应,但这种努力收效甚微。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学校教育变革相对缓慢;另一方面是社会发展开始步入了转型期。

自上世纪90年代中叶开始出现了工业社会向知识社会迈进的趋势。知识社会以知识经济与知识文明为基本特征。它使人类的生活、学习、工作方式以及思维方式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同时,纵向垂直的金字塔式的社会结构正在被横向扁平的网络化的社会结构所取代。

由此看来,学校教育要主动适应知识社会发展要求,至少应从以下三方面作出变革的回应。其一,在学校教育价值取向上,应强调满足每一个人自主而和谐发展的需要。所谓自主,主要包含两个方面,一是创造性。知识创新是知识社会的基本特点,要积极营造创造的环境与氛围,增强人的创造意识与激情,培育人的想象力、创造力以及创造精神;二是自律性。它要求每一个人以高度的道德自律性,本着对自己对人类负责的态度正确而合理的使用科技成果。所谓和谐,主要指应按照每一个人的遗传、所处环境以及教育状况三大因素进行设计,积极创造条件与机会,努力把每一个人的潜在能力转变为现实能力,使每一个人身心都获得持续健康地发展。其二,在课程设置上,根据以人的发展为本的理念构建适合每一个人自主而和谐发展的课程体系。具体地说,就是要为每一个人量身定做一套课程,真正做到个别化教育。个别化教育不仅是知识社会的要求,而且能够在知识社会成为现实。其三,在考试评价上,着眼于每一个人的自我诊断、自我分析、自我选择,而选拔、淘汰功能将逐步消亡。这既是知识社会对人的自主性的要求,又是衡量人的自主发展的重要标尺。

综上所述,更新学校制度理念,变革学校制度,使之适应知识社会发展要求是时代赋予的紧迫任务,是当前为什么要研究现代学校制度的目的与意义之所在。

二、什么是现代学校制度

现代学校制度建设的关键是“现代”,它直接关系到学校制度建设的定位与发展方向。何谓“现代”,只有弄清它的正确含义,才能着手现代学校制度建设。

“现代”一词最先使用在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者的著作中。当时用这个词表达一个新的观念体系,即把文艺复兴看成是一个与中世纪对立的新时代。在英文里,“现代”一词至少有两层含义,一是作为时间尺度,它泛指从中世纪以来一直延续到今天的一个“长时程”(借用“年鉴学派”术语);二是作为价值尺度,它指区别于中世纪的新时代精神与特征。

“现代”一词的确切含义究竟是什么?学术界迄今没有一致的看法,更没有公认的定义。一般而言,它是用来概括人类近期发展进程中社会急剧转变的总的动态的新名词。

从学校教育角度看,西方学者把伴随着资本主义社会而建立起来的学校教育称为现代学校教育(也称为近代学校教育),大致产生于17世纪初叶,它与中世纪的教会学校、贵族学校有本质的不同,它面向所有适龄儿童,将科学知识转化为一门门学科课程,将儿童按年龄分班,组织教学活动,使未来的劳动者能掌握适应资本主义生产力发展所需的基本知识与技能。在办学实践中,人们开始探索现代学校制度。到19世纪初,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在其《普通教育学》中提出“教学形式阶段”时,已形成了一套相当完善的学校制度。不过这种学校制度的缺陷与弊端也开始逐渐暴露。于是,就有了20世纪初杜威的批判。

其实,自杜威以后的学校制度变革从未停止过。现代学校教育,或者说学校教育现代化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那么,当下研究现代学校制度建设问题,应放在哪一个时空节点上来讨论、思考,并作出界定呢?

笔者认为,人们应从工业社会向知识社会迈进的背景下,来认识学校教育现代化的内涵,把握其发展方向,并着力研究与建设一套能保证学校教育主动适应知识社会发展的学校制度。由于它涉及到学校教育理念的重塑、学校教育结构的重组、学校教育文化的重建,因此极具挑战性。在这种背景下展开现代学校制度建设是世界各国的学校教育必须共同应对的挑战。就中国而言,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极不平衡,有的地区尚处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变时期,有的地区处于工业社会初期或中期,有的地区则已到工业社会的后期,并开始向知识社会迈进。这种不平衡性,决定了我们既要从知识社会的学校教育的基本内涵上思考现代学校制度,又要从区域实际出发,研究和制订现代学校制度建设的策略、途径与方法,从而使学校教育既能满足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又能尽快融入世界学校教育变革的潮流,真正使中国的学校教育在现代化的进程中实现跨越式发展。

三、怎样建设现代学校制度

学校制度是一个体系,由基本要素与层次构成。一般而言,学校制度由课程、教师、管理、开放四大基本要素构成。其中课程是学校教育的核心,教师是实施课程的关键,管理是教师实施课程的保证,开放则是上述三要素能否有效发挥作用的前提。下面,笔者力图以现代视野,从四个基本要素切入,提出怎样建设现代学校制度的设想。

(一)课程制度

课程是学校教育活动的载体。学校教育究竟能否适应知识社会的要求,核心问题是课程。显然,课程制度也就成为现代学校制度建设的首要问题。目前,应着重从两个方面去探索现代学校课程制度。

第一,构建学校课程体系。在对此概念作出解释之前,须先明白两层意思,一是学校教育活动必须具有课程性,这是学校教育活动区别于其他教育活动的重要特征。考察学校教育活动课程性,不是看是否有教材,而是看是否体现了课程的四个基本要素,即课程目标、内容、实施途径与方法,以及评价。教材不是课程,课程并不一定要有教材,为了使课程有效地实施,可以编制或选择相应的教材。二是当学校教育活动的内容和要求发生变化时,必然要改革课程,即重新选择课程功能,并按新的课程功能要求,重新设计课程结构,从而使课程能充分满足学校教育活动的需要。

可见,课程改革不单单是制度化的学科课程改革,而是要根据人和社会发展需要,以人的发展为本的思想构建学校课程体系。所谓构建学校课程体系,就是将学校的所有教育活动按课程的要素进行设计,一方面要根据学校的定位与发展目标,实现国家课程、地方课程与学校课程的有机整合,实现学科课程与非学科课程的有机整合,实现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的有机整合。另一方面要根据学生的智能倾向和个性特长,努力为每一个学生量身定做一套适合其和谐发展的课程。

第二,组织基于课程的教学。学校课程体系须在实施中加以完善。课堂是课程实施的主渠道,通常称之为课堂教学。课堂不只是指以教室为空间的小课堂,也可以是以学校为空间的中课堂,或以社会为空间的大课堂。一般根据课程的目标与内容作出安排。当然,对课堂作出重新认识是必要的,更重要是要树立新的课堂教学观。是基于教材的教学,还是基于课程的教学。如果不理清此问题,就谈不上真正意义上的课程实施。时下的课堂教学现状是:以书本知识传授到接受为逻辑线索,形成了备课—讲课—作业批改这一基本的课堂教学模式。如果不改变这种课堂教学模式,就无法实现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位一体的新课程功能。要使新课程能真正进入课堂,就应以问题的提出到问题探究为逻辑线索,构建课堂教学方案设计—实施—评价的课堂教学新模式,使课堂教学由以教材为中心,研究书本,组织书本知识教学转向以人为本,研究学生,促进学生和谐发展。

(二)教师制度

教师职业是一个专业已得到普遍认同,加快教师队伍专业化进程,全面提升教师专业化水平是现代学校制度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教师专业主要有四个部分构成:一是职业道德。教师热爱自己的职业,关爱每一个学生。二是教育理念。教师自觉认识教育工作的本质特点,不断更新教育观念,改善教育行为。三是专业结构。教师既有广泛的科学与人文知识基础,又有系统扎实的课程、学科、教育心理、教育研究与方法、信息技术等知识。四是专业能力。教师不但要有教育、教学以及研究能力,而且要有与学生、家长、社区成员以及其他教师交往的能力。

能否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与教师制度密切相关。就政府而言,要从教师资格认定、职称评审、晋级考核、专业培训等方面进一步完善教师制度。就学校而言,要着力构建一套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制度。其中,有两个制度极为重要:一是激励制度。要坚持以教师发展为本,尊重、理解、支持教师,努力为把每一位教师的潜在能力转化为现实能力创造机会和条件,主动为每一位教师走向成功搭建舞台。二是校本培训、教研制度。所谓校本培训与教研,是基于教师在教育实践中问题的培训、教研。某种意义上说,校本培训和教研是更加开放的培训与教研。从问题出发到问题解决为归宿是校本培训与教研的重要特点。其基本路径是:教师具有问题意识,注重观察实践中的问题,对所观察到的问题进行筛选,把最有价值、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设计成研究方案,在组织方案实施过程中边学习、边实践、边思考、边研究,最终形成成果,然后再到实践中去检验和推广成果。这种以问题为导向的培训与教研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

(三)管理制度

合理而有效的管理对于课程实施、教师专业发展是至关重要的。目前学校的管理制度与模式是从企业移植过来的。不可否认,这种以科层制为特征的管理制度对于规范学校管理,促进学校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却没有一套基于课程实施、教师专业发展,并服务于课程实施、教师专业发展的属于学校自己的管理制度。

政府管理职能的转变,学校自主办学地位的确定,为学校管理制度的变革带来了难得的契机。

首先,要在先进的管理理念支配下思考学校管理制度变革。学校应成为最大限度发挥人的主体能动性的场所,其管理的目的在于自主,而非控制。实现自我超越应成为学校每一个成员的价值追求,学校应据此确立学校发展与个体发展相一致的共同目标,要确保目标的实现,就必须不断地自觉更新教育观念,改善教育行为。而更新教育观念,改善教育行为最有效的途径与方法是组织团队学习,从目标推进过程中的问题出发,每一个成员主动参与学习、讨论、研究,一方面找到解决问题的对策;另一方面提高每一个成员系统思考的能力。更重要的是要让学校每一个成员都真正感到,学校办学目标实现之时,也是自身价值体现之时。

其次,要根据上述管理理念构建基于网络的横向扁平的管理制度,使之能适应并促进学校和学校中每一个成员主动发展。一是要按照学校课程体系要求重新设计学校组织结构,以网络管理取代三级管理,实现管理重心下移;二是要按照学校成员自主发展的要求,设计有效的激励机制,既要推出一整套的精神与物质激励相结合的举措,又要营造学校办学价值和每一个成员自我价值实现过程中的宽松的人际氛围和良好的文化环境。

(四)开放制度

开放是现代学校的重要特质。无论是课程制度、管理制度,还是教师制度,是否具有活力,有赖于开放,取决于信息能否实现有机交互与转换的开放结构与功能。在学校结构层面上,主要表现为两个向度的开放:一个是向外的,对网络、媒体的开放,对社区、社会的开放,以及学校间、相关教育机构的相互开放;另一个是向内的,在教育与管理活动中向师生开放,向家长开放,向学生发展的可能世界开放。从封闭走向开放是学校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对学校发展的基本要求。在学校封闭的规范被打破以后,必然要构建相应的开放制度,以保证开放的有序性。从学校开放的两个向度来看,当前,应着力构建以下开放制度。

一是政府支持。随着管理体制改革的深化,政府的职能将重新明确与划定,将把属于学校的职能还给学校,使学校真正确定自主办学的地位。当然,政府对学校的管理制度也将进行变革,政府与学校将建立新型的互动关系,即由命令式的行政领导与管理制度转向建立法律的、行政的、学术的、咨询的、听证的、问责的等一整套支持与保障制度,为学校的主动发展构建开放的体制环境。

二是资源共享。学校除了整合、利用各种资源外,还应特别注重学校资源与社区资源相互开放与共享。学校应主动回归社区,社区应积极融纳学校。要形成这样的局面,就必须彻底打破学校与社区之间由于长期条块分割的管理体制所产生的有形与无形的封闭围墙。而打破“围墙”的有效的途径与方法是相互间全面开放资源。然而,要使资源在开放中得到充分而有效的利用,建立规范、有序的长效制度是十分必要的。

三是校际交流。要彻底改变学校之间不相往来的现象,区域内的学校应主动进行交流。每一所学校在办学中都有优势与弱势,都有经验与问题,只有通过相互间的学习、交流以及切磋,才会有比较与借鉴,才会不断丰富办学思想,进一步明确办学目标。有条件的学校,还应积极展开国内外学校间的交流,进一步拓宽办学视野,优化办学思路,形成办学特色。

四是多方合作。在建设终身教育体系的背景下,教育日益成为社会的共同事业。因此,学校要进一步增强合作共赢意识与能力。一方面要积极寻求其他部门与行业的支持;另一方面要主动为其他部门与行业提供服务。在不断丰富合作的内容与方式的同时,还应努力构建合作制度,以保证合作的可持续性。

五是校长对话。校长作为管理团队的代表,要善于经常倾听教师、学生对学校工作的意见与建议,切实改进学校工作。建立对话制度,既是学校民主管理的要求,又是学校民主管理的体现。不但能保证师生参与学校管理,而且能保持信息渠道的畅通,进而提高学校管理的效率与效能。

六是家长参与。目前,尽管家长关心学校教育的热情持续高涨,但仍缺少主动参与学校教育的有效机制。学校应着力构建家长参与学校教育的制度,充分体现并保障家长对学校教育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问责权等。只有这样,学校才会真正获得家长的关心与支持,才能实现家校联动,共同创造更适合每一个学生和谐发展的良好环境和教育策略。

上述四个制度,只是对怎样建设现代学校制度的初步架构,学校还须从实际出发,研制具体的实施方案,并在实践探索中不断丰富、完善、提升。

标签:;  ;  ;  ;  ;  

关于构建现代学校制度的几点思考_制度建设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