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课中如何渗透心理健康教育论文_焦双琴

生物课中如何渗透心理健康教育论文_焦双琴

焦双琴 甘肃省灵台县第一中学 744400

在中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也是推进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 学科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中心环节,也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渠道之一。因此,生物教师要借助学科优势,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在生物教学活动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为学生整体素质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一、让学生树立自信

著名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育的奥秘不在传授,而在激励、唤起和鼓舞”,教师要不失时机地在各个环节有目的地激励、鼓舞学生,使他们产生内驱力。生物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并关注每一个学生,通过目光向学生传递“你能行”,让学生充满自信与力量。心理学告诉我们,自由能使人的潜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 在课堂上努力探求建立一种平等、民主、亲切、和谐的关系,营造宽松愉悦的气氛,让学生在课堂上敢说敢想,潜能得到最大发挥,从而使他们在成长的旅途中变得快乐而自信。生物课要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授人以鱼, 不如授人以渔”。让学生学会自学才是根本,学生有自学的能力才能学到更多的东西,学习起来才更有自信。美国作家爱默生说:“自信是成功的第一秘诀。”没有自信,必将一事无成。

二、让学生正确认识挫折,提高耐挫能力

21世纪的社会竞争日益激烈,优胜劣汰,这是残酷的现实。作为一名生物教师,如何引导学生正确对待生活、学习中的挫折,如何面对人际交往的“碰钉子”或“碰壁”,如何对待人生道路的“坑坑洼洼”,是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一项主要内容。现代中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很多都具有争强好胜、个性十足,却经不起任何挫折和干扰的脆弱的“蛋壳心理”。因此,一旦遇到挫折,往往会采取过激的行为:或攻击,或冷漠退让,或放弃追求,甚至出现轻生行为。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因此,接受挫折教育,提高耐挫能力,对中学生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教师可以利用生物课介绍“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他为了寻找到合适的雄性不育稻株做实验,先后做了3000多个杂交组合,都没有成功。袁隆平在失败中找到了正确的方法,不再在稻田里寻找,而是在野外寻找,终于在1976年拔到了雄性不育稻株。经过努力,使世界第一批雄性不育杂交水稻在中国诞生了,带来了粮食产业的绿色革命。“遗传学之父”孟德尔从1856年开始进行豌豆杂交实验,他通过人工培植豌豆,对不同代的豌豆的性状和数目进行细心的观察、计数、分析,经过8个寒暑的辛勤劳作,孟德尔发现了生物遗传的基本规律,并得到了相应的数学关系式。孟德尔将其研究的结果整理成论文发表,却未引起任何反响。但他从未放弃,继续自己的事业。直到达尔文的名著《物种起源》出版了,孟德尔的著作才引起了科学界的兴趣,几乎全部的生物学家转向生物进化的讨论。这一点也许对孟德尔论文的命运起了决定性的作用。孟德尔逝世16年,豌豆实验后43年孟德尔的时代来临了,三位不同国家的科学家“重新发现”了孟德尔的遗传定律,后来人们分别称孟德尔的发现为“孟德尔第一定律”和“孟德尔第二定律”,它们揭示了生物遗传奥秘的基本规律。还有很多,比如:达尔文、沃森、克里克等科学家,让学生体验在鲜花和掌声背后科学家们为之付出艰苦劳动,没有坚忍不拔的毅力和不畏艰难的科学献身精神,是很难成功的。通过生物课堂教学,我们的中学生真实地面对人生,勇敢地承受人生,大胆地挑战人生,引导中学生认识自我、尊重自我、珍爱自我,用生命的力量去承受暂时的挫折。在挫折中汲取力量,用挫折所转化而来的动力战胜挫折。引导中学生开阔思维,用大宇宙观、大思维观、大自然观、大人生观去直面人生,迎接生命中的每一次挑战。

三、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培养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

人际关系是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又一重要内容。人际关系就是人与人之间的交往。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的未来教育“四大支柱”里就有“学会共同生活”。具有一个良好的人际关系,善于与人合作,是新世纪人才必须具备的素质。 传统的班级授课制是以教师为中心的,从课桌排列看,一律面向老师,从课堂活动看强调的是教师活动。在这样的教学环境中学生之间缺少交流、合作的机会,不利于师生间的人际互动,不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人际关系。如果将研究性学习有机渗透到生物教学过程中,就能很好地弥补传统班级授课制的缺陷。在传统接受式的课堂上,人与人之间好像有堵无形的墙,各自独立存在,缺少人际交往。不存在人际交往,就不存在社会关系,也就无法适应社会的发展。

探究性学习包含全班范围内的交流与讨论活动,需要学生“在合作中竞争,在竞争中合作”,这使得处在探究性学习中的人,不得不暂时放弃独立,走进关系世界。探究性学习中,存在着复杂的人际交往互动关系,如个人与集体、竞争与协作、求胜欲望与规则的限制等,而在对这些关系处理的过程中,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就得到了培养。

优良的心理素质在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必将对二十一世纪人才的质量产生积极而又深远的影响。健康的心理是一个人全面发展必须具备的条件和基础。课堂上对中学生心理素质的教育与培养,全面提高跨世纪人才已成为中学所面临的迫切任务。二十一世纪是一个思想文化激荡、价值观念多元、新闻舆论冲击、社会瞬息万变的世纪,面对如此纷繁复杂的世界,未来人才都可能在某一时刻出现心理危机。二十一世纪人才的心理承受能力将经受更为严峻的考验。为此,就要不断加强对中学生的适应性、承受力、调控力、意志力、思维力、创造力以及自信心等心理素质的教育与培养,使他们真正懂得:要想占有未来,不仅要作思想品德、智能、体魄的储备,更要作战胜各种困难挫折的心理准备,从而引导他们科学地走出自我认识的误区,更新观念,突破时空,超越自我,唯有如此,方能在搏击中,翱翔自如,走向成熟,参与未来人才竞争,迎接新世纪的挑战。

论文作者:焦双琴

论文发表刊物:《素质教育》2015年7月总第180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5-6-18

标签:;  ;  ;  ;  ;  ;  ;  ;  

生物课中如何渗透心理健康教育论文_焦双琴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