涂鸦画童年_亲子成长论文

涂鸦画童年_亲子成长论文

涂鸦绘制童年,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涂鸦论文,童年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涂鸦似乎是每个孩子与生俱来的能力,他们对此的热情也大大超乎了我们成人的想象。简单而又充满想象力的线条,绚丽夺目的色彩和夸张的造型都是他们表达的方式,而在那些我们成人看来四不像东西的背后却隐藏着每个孩子的小秘密。

天生的小画家

我们把孩子拿着笔乱涂乱画的现象称作涂鸦。一般会从1~2岁开始,在没有成人的介入下一直持续到4岁。

自主性的探索活动

每个孩子之所以天生就像一个小画家是因为画画是一个完全由孩子自己掌控的自主活动。

当孩子的小手可以抓住画笔时,他就开始试图去控制它,并惊喜地发现摆弄这些东西还可以留下一些痕迹。此刻他们便开始学习进一步控制自己的身体(特别是手臂)和用自己的身体去控制别的物体。然而,这一点对他们将来要成为一个小画家可是重要的一步哦!

情绪的释放和宣泄

他们对涂鸦的迷恋不仅是因为他们能够进行自主的探索活动,更是在于这是他们宣泄情绪、表达思想的一种有效方式。在绘画的过程中,孩子不仅能够得到认知的建构,还能使他们尽情地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得到满足感和体验成功,建立自信,完善人格,塑造一个健康的心理环境。

画家背后的秘密

当孩子在你面前创造出一幅绘画作品时,你会看到些什么呢?对于孩子来说画画不仅仅是一种美术活动,其中所呈现出来内容更是丰富多彩。

出色的运动画手

○灵活的手指——小肌肉运动

当孩子用灵活的手指握住画笔时,他们就可以在画布上随心所欲的展现他们的个性了。

对于小年龄的孩子来说,画画通常是锻炼小肌肉群发展的重要手段之一,常以手腕旋转的涂鸦动作为主。由此我们可以看到他们会画出许多复杂的涡状形和大小不等的近似圆形轮廓的线条。

当他们用画笔横扫画布的同时,他们的运动细胞也正在得以体现。手部小肌肉运动和手、手腕运动的灵活性正在得到发展。甚至有时候,孩子画画只是为了活动他的手臂而已。

○画到哪里看到哪里——手眼协调

手部的动作在视觉的配合下协调地进行是孩子精细动作发展的一个重要环节,如垒高积木、把糖果放进较小的瓶口、串珠珠等此类动作都需要手眼的协调配合才能完成。

画画也是发展这一动作的重要途径,其中画圆(首尾并拢)和涂色(将颜色填充在界内)就是比较典型的方法。因为孩子对画画的喜爱,老师通常会利用这一点,让孩子画一些圆型的物体(如泡泡、糖果、太阳等)或开展一些涂色活动来锻炼他们手眼协调的能力。

小小探索者

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他们的绘画兴趣也开始明显增强,由于他们的运动技能达到了一定的水平,生活经验的不断丰富,让他们不再局限于画一些单线条的简单事物。他们开始尝试在画布上表现更为复杂的事物,这是孩子认知能力发展的体现,同时也让孩子在画画的过程中对这一认知反复地进行建构。

○画得像什么就是什么

一些孩子(特别是小年龄的孩子)常常会无意识地在画布上涂鸦。虽然没有绘画的对象,但是当被问及画的是什么东西的时候,他也会说出个一二三。这也是儿童绘画过程发展中的一个特点:自己画出来像什么,它就是什么,然而在画之前并没有确定的绘画对象。

○看到什么就画什么

孩子天生就是一个喜好观察的人,对周围的人和事物充满着强烈的好奇心。他们不仅喜欢看,而且还喜欢把所看见的东西用画笔表现出来,这是孩子观察力、形象思维能力及情感发展的体现。他们能够通过画面上的形象表达自己的认知和想象。无论是太阳还是花草,树木还是房子,家里的小狗或者爸爸妈妈都是自己笔下的杰作。

○知道什么就画什么

孩子懂得了许多东西以后就需要通过某种途径表现出来,涂鸦就是其中之一。他们会竭尽所能把自己已经知道的东西部画出来,不管图形有多夸张,也不管事物间复杂的逻辑关系。比如妈妈又长又翘的睫毛、五根手指还有自己的肚脐眼等等。

独创的视觉语言

在孩子还没有掌握流利的口语之前,他们都喜欢用画画来表达他们的所思所想。而不完善的技巧和生活经验的缺乏,使他们的画颇有一点抽象画派大师的味道,有时更使成人对它们难以理解。

○怎么想就怎么画

由于孩子语言表达上的限制,通过画笔更能直接的表达出他们的内心想法。心里在想些什么,他就画些什么,通过画画宣泄自己的情绪,同时也呈现出了儿童特有的思维方式。

也正是因为他们对生活缺乏经验,对事物的认知还不太完善,才使得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完美的融入到画中,带给成人另一种审美的感觉。

内心的告白

一张白纸,几笔画,就能展现孩子内心世界的“秘密”。儿童的涂鸦不只是看上去像一幅画,它更是孩子内心世界的语言。线条之间透露着他的个性,色块中弥漫着他的情绪。在孩子还没有学会或者不愿意用语言来表达某种情感的时候,画画是最好的,也是最直接的表达方式。

你怎么给孩子的画打分

当孩子满心欢喜地将他的画作要与你一起分享时,你会给他一个怎样的回应呢?评价标准成人化、内容片面、重结果轻过程、语言不艺术并缺少激励性是目前成人在儿童画评价中出现的主要问题。面对这些问题,让我们来看看有些什么好办法能够来解决它。

儿童画不要成人化

成人往往用自己的眼光去看待孩子的画,在生活中已屡见不鲜。像不像、好不好看、乱涂乱画之类的评语都让我们忽略了孩子的个性发展。

孩子的画是他们对客观事物的再现,是其认知发展的一种表现。对于认知尚不完善,对客观事物的理解有时还存在一定的片面性的时候,孩子的画自然就会有一些夸张或是与客观事物相去甚远。家长应该理解孩子的这种发展规律,不要以成人的眼光来看待孩子的画。

看结果更重过程

生活中,我们常可以看到一些家长多以横向比较的方式来评价孩子的画,忽视了孩子自身的进步;或对孩子画画的过程缺乏关注,只注重结果的呈现。孩子始终处于被动的地位。

我们去评价孩子的一幅画并不是要给孩子的作品下一个结论,或者是去评判他绘画技巧的高低,而是对孩子艺术天性的一种保护,对孩子的一种关注,同时帮助孩子认识自我,建立自信。

表扬也要讲艺术

“真漂亮”“画得真好”“有进步”这类缺乏针对性的表扬语言有时会让孩子感到一头雾水,不知道自己的画到底好在哪里,这样的表扬并不能真正达到鼓励孩子的目的。所以,家长在给予孩子评价时要避免笼统地回答,语言也不要过于抽象。

家长可以运用拟人化和情景化的语言,开放式的提问方式,甚至和孩子一起讨论他的作品,来鼓励他、启发他,让孩子也参与到评价的过程中来完成评价,把主动权交还给孩子。

缔造神奇小画家

尊重孩子的选择,为孩子创造自由的创作空间,再加上正确的引导方式,每个孩子都会是一个出色的小画家。

让孩子善于观察

一个好的画手也必须是一个好的观察者。当孩子具备了良好的观察能力,就能从真实的世界中看到更多的色彩与不同的造型,丰富的感知是孩子后续绘画活动的基础。

家长不妨平时多带孩子到处走走看看,无论是动物园还是街道或广场,鼓励并引导孩子观察动物、人物及其他各种客观事物,让他们动用全身(大脑、眼睛、耳朵、手等)去感受周围的环境。

尊重原创

幼儿原创性绘画是孩子独立思考,在没有成人介入的状态下完成的。他们运用绘画工具,以简单的线条和色彩表现自己对客观事物的认知并赋予一定的想象力。

坚持孩子绘画原创性的价值在于孩子在画画的过程中实现了独立探索,自我创造精神得到了尊重和保护。一些家长为了让孩子能尽早的画出具体的形象,代笔或者指导过多,都不利于孩子绘画能力的发展。

少干预

家长在指导孩子画画时,如果干预太多,就会影响孩子作画的情绪,不利于孩子独立思维的发展,更不利于孩子原创性绘画能力的发展。

图画书

孩子一定不会拒绝它。如果条件允许家长可以尽可能地给孩子提供大量的优秀图画书,在孩子每一次翻看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影响他们。当孩子感受了大量的平面形象之后,头脑中储存的图形符号就会自然而然地被释放出来,画画时就更得心应手了。

开放和宽容

家长要用开放和宽容的心态去接受孩子的画,接受孩子通过这种方式来完成他的心灵表白;要给予孩子充分自由的绘画创作空间,用宽容的心态来欣赏、理解孩子的绘画作品,并适时地提供帮助和支持。

儿童绘画的一般规律和特点

涂鸦期(1.5~4岁)

无意识涂鸦阶段

1.5岁左右的儿童有机会接触笔、纸时,会在纸上画断断续续、曲曲弯弯的不规则线条,这是一种乱笔画。它是一种不受或少受视觉控制的纯肌肉运动,因而形成无方向的杂乱线条。

控制涂鸦阶段

2岁左右的儿童开始逐步学习控制手的动作,注意手、眼之间的联系,会在纸上画出上下左右有一定规则的线条,并会在纸上重复地画圆圈,能交替使用两种不同颜色的笔。

命题涂鸦阶段

在此阶段,儿童虽不能画出真实的形象,但已有明显的表达意图,常用圆形物代表所要表达的物体。孩子一边画,一边喃喃自语,说出所要画的物体的名称。

命题涂鸦阶段是个很重要的关键期,它已表现出儿童希望凭借绘画与别人交流思想的意向。

象征期(4~5岁)

4岁左右的儿童,能大胆地、独立地按照自己对周围世界的认识,创造出直觉的象征性图式。

由于知觉的不完善并缺乏综合概括能力,因而,描绘的形态多半是粗略的、不完全的,常会遗漏某些部分。

概念画期(5~8岁)

这个时期的儿童画基本上是用线条勾画出平面的二维的物体轮廓。画面上增加了概念的属性。所画物体轮廓大致相似,只能从某些细节部分加以区分不同的事物。

这种概念画的形式,需要把握物体的本质和基本特征,是儿童抽象化能力的萌芽。

标签:;  ;  ;  ;  ;  ;  

涂鸦画童年_亲子成长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