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敬业观的生成逻辑研究
王 芳
摘 要: 社会主义敬业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公民个人行为的重要价值准则和基本要求,是职业道德规范的体现,也是职业道德的核心。社会主义敬业观是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下,遵循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原则、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的原则,通过对我国优秀传统职业道德文化的继承和发展、对西方社会敬业思想的批判和借鉴,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中逐步形成的。
关键词: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职业道德;敬业观
党的十八大以来,敬业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组成部分。社会主义敬业观是将职业生活与个人生活相融合的职业认同感,是将专业精神与担当意识相结合的职业责任感,是将个人价值与集体价值相统一的职业成就感。它是以劳动为中心、以集体主义和为人民服务、以人的全面发展为取向的职业价值观。社会主义敬业观是基于对中华优秀传统敬业观的继承与发展,基于对西方现代化国家敬业观的批判与借鉴,在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实践中逐步生成的。
一、社会主义敬业观是对中国优秀传统敬业观的继承和发展
社会主义敬业观的形成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是对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继承和弘扬。而中国优秀传统美德是在中国历代先人们奋发图强、坚韧不拔的努力奋斗中逐步形成的,这种敬业观主要表现为勤于本职、尽心竭力、尽职尽责的职业责任;货真价实、履行契约、童叟无欺的职业品格和职业规范;技艺精湛、刻苦钻研、精益求精的职业态度。中国传统敬业观的特征体现了德业双修的人本关怀、业以载道的重义追求以及业以济世的社会理想。
中国传统敬业观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是对中国传统职业道德的精炼概括,至今仍深刻影响着当代人的工作生活,发挥着重要的时代价值。第一,社会主义敬业观的形成离不开中国传统敬业观这一理论源泉。中国传统敬业观包含勤于本职、忠于职守、敬业乐业等优秀的职业道德品质,与现代职业生活所要求的敬业具有一致性,在道德上是社会主义敬业观不可缺少的重要来源。第二,解决当今职业领域敬业缺乏离不开中国传统敬业观这一重要资源。当今社会各种意识形态不断涌流,导致人们的敬业观念出现多元化现象,而中国传统敬业观中所涵盖的应对职业要遵守敬重的态度、全心全意把工作做好的使命感和重义轻利的职业价值取向,对解决现今职业领域中敬业缺失的情况极为重要。第三,实现“中国梦”离不开中国传统敬业观这一重要力量。当前,我国正处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攻坚阶段,这就需要全体劳动者自觉立足岗位做贡献。继承和弘扬中国优秀传统美德中的敬业精神,教育和引导全体劳动者树立敬业精神,在自己的职业岗位上奉献智慧与力量,在实现个人梦的同时,致力于中国梦的实现。
对待中国传统敬业观,我们不仅要对其予以充分的肯定,同时也要善于发现其中的问题,结合当前敬业观现状,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下对其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首先,要打破传统敬业观的社会关系障碍,寻求传统敬业观的创造性转化。传统社会是以封建关系为主体的社会存在,产生于这种社会的敬业观自然带有浓厚的阶级色彩和家庭属性。封建社会的“敬业”往往表现为单向度的服从,主要是为了维护君主的统治。相反,当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敬业观是个人积极主动参与的职业行为,依据我国的国家性质,是为人民服务的。其次,对于中国传统敬业观中值得认可的地方,也要进行必要的修正或补充,并结合当代社会敬业观的实际状况和新的时代精神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实现创造性转化。中国传统敬业观一般是重道德轻技术、重道义轻利益,主要讲道德修养和道义精神,忽视了技术和利益,没能处理好二者的关系,而当代敬业观则是在坚持道义的基础上,致力于实现道德与技术、道义与利益的统一。最后,中国传统敬业观中所提倡的“精益求精”,主要指娴熟的手工技术和丰富的经验累积,这是职业活动中所必需的,而当今社会生产智能化、自动化等需要科技方面的“精益求精”,因此需将二者结合才能形成当代“精益求精”的准确内涵。
马克思曾经指出:人是环境的产物,人同时也改变着环境。“环境的变化和人的活动或自我改变的一致,只能被看作是并合理地理解为革命的实践。”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与时俱进地适应环境变化的同时,还要主动优化环境、改造环境,以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在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的这一历史时期内,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首先,在经济上实行社会主义公有制制度,逐步实行“三大改造”等一系列公有制的计划经济体制以及公有制的配给制,力图使全体人民富裕起来。这些措施在一定程度上调动了个人劳动的积极性,有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其次,在政治上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社会主义在本质上完全不同于资本主义,它是亿万人民共同的事业,是全体劳动人民作为一个统一整体,不断为之奋斗的事业。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使得人民当家作主在制度上获得了保障,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宗旨,要求全体劳动者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敬业观。再次,在文化上主张发展社会主义文化。人民群众在社会发展变化的过程当中起着重大作用。因此,毛泽东坚持文化要为人民服务,这就要求文艺工作者要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敬业观,创造出人民喜闻乐见的文化产品。此外,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中“提倡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护公共财物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全体国民的公德”。[3]“爱劳动”作为社会主义基本道德规范之一就此确立,随后写入新中国第一部《宪法》当中。爱劳动,体现了对劳动本身的热爱,对社会中各种类型的劳动平等对待,一视同仁。新中国这种人民群众为了共同的事业而奋斗的敬业观,所形成的平等的人际关系以及劳动关系,相比于资产阶级社会为个人而奋斗的敬业观来说,在道德上具有高尚性,在伦理上具有事业的崇高性,是社会主义敬业观形成的前提。
二、社会主义敬业观是对西方敬业观的批判和借鉴
改革开放40多年来,在我国“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的社会主义改革中,人们的职业活动更加丰富,对职业生活有了更深的理解,社会主义敬业观逐渐得到培育和发展。
改革开放初期,邓小平提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思想,指出要推动精神文明建设,培育“四有”新人。精神文明建设离不开社会主义公民道德建设,敬业作为社会主义公民的基本道德要求也必然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毫无疑问,资本主义的敬业观也具有重要作用。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在社会分工的基础上,促进了职业分工,西方各国依据自己国家的发展状况以及自身民族的特点,在具体的规范过程中,逐步形成了符合本国发展的敬业观。比如,在美国,出现了开拓进取、注重实效、积极乐观的“美国精神”的敬业观;在德国,出现了勤劳严谨、勇于创新的“德国制造”的敬业观;在日本,出现了具有家族特点的“明朗、爱和、喜劳”的“企业集团主义”的敬业观。这些国家对敬业观的表述虽有差别,但都存在相通之处。一是强化职业精神的培育,这是推动从业者提升职业认同感进而履行敬业精神的基本方法。二是职业道德制度化和具体化,它在规范人们职业行为进而提升人们的敬业精神方面有着个人德性和道德教育不可替代的独特作用。三是内外监督模式的有机整合,这对促进人们敬业精神的养成发挥着重要的基础性作用。四是借助宗教信仰的力量,将“敬业”从基本的职业伦理规范升华为个人的道德信仰,从而成为提升个人敬业精神的重要手段。我们要学习现代资产阶级主张的在工作中坚持自律与他律、情感与理性的统一;提倡在职业领域中要互帮互助、自由竞争、勤奋努力的工作观念;将借助宗教信仰的力量转变为增强社会主义理想信念教育,这对社会主义敬业观的形成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资本主义社会由分工及私有制而产生的异化劳动,造成劳动者的奴役、压制和不全面发展,劳动者从事职业只能成为谋生的手段,而不是发自内心的敬畏、热爱。马克思对此展开一系列的批判。首先,对异化劳动进行分析,指出扬弃异化劳动的途径。他认为,消除这种异化的首要条件就是要大力提高生产力,因为作为私有财产真正主体的异化劳动只有在生产力高度发展的前提下才能充分暴露出来。其次,马克思认为,敬业应是劳动者自主选择自己热爱的职业,并对职业的未来充满信心,是劳动者在从事职业的过程中不断创造财富以及丰富自身的过程,是劳动者对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一种追求。而资本主义社会存在的对人性的奴役、压制,导致劳动者并不能真正实现自由全面发展。马克思、恩格斯通过多年的努力,最终确立了历史唯物主义的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观,提出共产主义是彻底解决这一问题的途径,正如在《共产党宣言》中所指出的:“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1]最后,唯物史观指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不论哪个时期,如果离开人民群众,离开工人阶级,那么社会就不可能生存下去。资本主义国家之所以能迅速发展,资产阶级之所以能获取高额利润,正是由于工人阶级的劳动带来的。无产阶级如果想获得自由解放,根本方法还是要通过劳动,用劳动来提高社会生产力,摆脱阶级压迫,摆脱对物的依赖,致力于共产主义社会的实现,真正保证人民主体地位。
三、社会主义敬业观是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中生成的
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40年来取得的成就不是天上掉下来的,更不是别人恩赐施舍的,而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用勤劳、智慧、勇气干出来的!我们用几十年时间走完了发达国家几百年走过的工业化历程。在中国人民手中,不可能成为了可能。我们为创造了人间奇迹的中国人民感到无比自豪、无比骄傲!”[2]回顾历史,我们发现当前的创举正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社会主义制度的环境中,全体劳动人民为了实现共产主义的伟大事业,共同奋斗,共同努力的必然结果。
对待中国传统敬业观,我们要坚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态度,要充分肯定中国传统敬业观中的精华部分是当代社会主义敬业观深厚的道德文化资源,对当代职业道德生活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同时,我们还要展开对中国传统敬业观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使其与当代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相结合,更好地为社会主义服务。
1)在单个充电子过程中,随着扫描次数Q的增加,充电失败情况1发生的概率逐步减小直至为0,且减小趋势在扫描次数增加初期尤为显著。通过提高扫描次数能够有效减小在该充电失败情况的发生;而由于充电失败情况2、3、4的发生均基于情况1的发生,随着失败情况1发生概率的减小,情况2、3、4发生的概率均逐步增大直至稳定值;
西方敬业观作为西方伦理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原始社会末期铁器的发明与使用使劳动效率明显提高,社会生产力有所进步。进入奴隶制社会后,奴隶主阶级的思想家对生活秩序进行道德思考并把道德观念融入职业活动中,于是产生了敬业的萌芽。古希腊罗马时期,敬业就被当作一种美德并作为判断个人道德是否高尚的标准,得到进一步的发展。文艺复兴时期,新兴资产阶级提出要以人为中心,倡导个性解放,追求个人幸福,突出对职业权利的尊重,促进敬业思想的形成。直至宗教改革运动中“天职观”的确立,为人们树立主动进取、积极工作的人生态度奠定了基础,进而为西方资本主义的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也为西方现代敬业观的最终形成奠定了基础。到近现代时期,资本主义国家不断扩大社会化大规模生产,商品经济迅速发展,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日趋成熟,职业分工也在快速发展,劳动者拥有独立人格并在职业活动中享有平等发展的机会,劳动积极性和创造性大幅度提升。同时,由资本主义市场经济而产生的竞争意识,促使劳动者努力工作,不断提升工作能力与职业素养,对职业道德规范的形成起到积极促进作用,但也不可避免地存在明显的历史局限性。
首先,在经济上,在社会主义改革的伟大实践中,形成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在很大程度上调动了广大人民的劳动积极性,激发了广大人民爱岗敬业的原动力。人们对于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加深了对劳动的热爱,每个人都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奉献劳动与智慧,建功立业,为实现共同富裕而努力奋斗,由此促进劳动者树立自由平等的就业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极大地促进了职业分工,为劳动者提供更多、更加平等的就业机会,也为他们施展才华提供了舞台。
(3)具有描述性。东北方言重叠式的又一个语法意义是具有描述性。如上面例子中所举的“嘚嘚嗖嗖”,它没有特别具体的实际行为动作,而是通过某些动作表现出一个人不稳当、不安分的状态。
第三,在文化上,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证明,社会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社会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与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过程中经济社会巨大发展相一致,社会主义敬业价值观建设作为社会主义道德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不断得到培育和加强,并逐步上升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地位,在社会生活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价值引领作用。
资产阶级以获取财富为天职,把敬业当做一种价值追求,带来的是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由此加剧了社会分工,产生了私有制,为资产阶级提供更多的利益;而转变到无产阶级身上,则是更加的贫穷和困苦,是毫无止境、毫无人性的压榨和剥削。工人生产的劳动产品,不仅没能使自己的生活变得更好,而且反过来作为一种异己的力量来支配劳动者本身,这就导致了异化劳动现象的产生。
其次,在政治上,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至今,中国共产党不断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建设,民主实质上就是人民当家作主。只有实行民主,才能维护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才能调动人民群众生产劳动的积极性,才能发挥人民群众的聪明才智,巩固社会主义制度。在党的领导下,全体中国人民表现出从未有过的主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乐业奉献,为完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贡献力量。
党的十四大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以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丰富了文化发展战略思想。1996年中央通过的《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提出“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4]的职业道德规范。该决议首次将“爱岗敬业”作为首要原则纳入职业道德的基本内容中。2001年10月20日,中共中央印发了《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指出:“要大力倡导以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为主要内容的职业道德,鼓励人们在工作中做一个好建设者”[5]。并把其归纳为20字公民基本道德规范——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至此,“敬业”被视为首要内容纳入国家职业道德建设当中。
3.选举投票时设有独立写票和秘密投票间。这不仅是一种人文关怀,也是宪法和法律赋予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在基层民主选举中,由于物质条件,更是由于观念的滞后,在经济落后的地区很难做到这一点。因此,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合理设置现代化、人性化的选举场地,亦是我们在细节上需要不断提升的。
党的十六大以来,提出“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的战略途径;倡导要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并将之视为新时期社会主义道德的基本标准。其中“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是对职业道德、敬业精神的一种新的更为直接的表述。此外,主张构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使得公民道德建设在其指导之下不断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关注社会道德建设,注重社会主义敬业观的培育和践行。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6]在《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中以“三个倡导”为基本内容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正式提出,并成为我国当前社会道德建设的指导思想。“敬业”作为个人层面的核心价值观之一被确立起来。进入新时代,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既包括物质方面的,也包括精神方面的,既有索取,也有奉献,以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这也是与马克思主义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思想相契合的。2018年9月10日,习近平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提出“要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形成更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7]劳动作为个人全面发展的基本要求再次被提出来,更加巩固了社会主义敬业观的形成基础。
永磁同步电机直接驱动型转向架舍弃了传统转向架上电机和轮对之间的传动部件,直接将电机输出的力矩传递给车轮或车轴[1]。相对于传统的齿轮传动转向架,动力驱动系统更加简单,重量更轻,可取消变速箱,减少效率损失,降低维护量和传动噪音。同时,永磁同步电机具有功率密度大、低速输出转矩大、效率高等优点,因此将会逐步替代传统异步交流电机,进而实现传动系统的升级。
我国社会主义敬业观的生成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是在历史演变过程中不断继承和发扬我国传统敬业观、借鉴和吸收西方社会的敬业观,并且结合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所形成的以劳动为中心的、具有集体主义和为人民服务为导向的、以人的全面发展为取向的职业价值观。社会主义所倡导的敬业观,既是对个人的价值要求,也是促进整个社会凝心聚力、努力奋斗的基石,目的在于使人们在道德价值的追求和实践过程中,最大限度地挖掘自身的潜力,完善自身的素质,最终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a)You should look up the words whose meanings are unclear.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294.
[2]习近平.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8-12-18.
[3]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四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2056.
[4]中共中央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N].人民日报,1996-10-11.
[5]中共中央关于印发《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的通知[Z].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报,2001.
[6]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EB/OL].(2012-11-8).http://politics.people.com.cn/n/2012/1109/c1001-19529890.html.
[7]习近平.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EB/OL].(2018-9-11).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leaders/2018-09/10/c_1123408400.htm.
DOI: 10.16653/j.cnki.32-1034/f.2019.013.016
[基金项目: 中国矿业大学贯彻落实中发31号文件思想政治工作专项课题“高校党外知识分子思想政治引领研究”(课题编号:2017ZDXM02)]
(作者单位:中国矿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标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论文; 职业道德论文; 敬业观论文; 中国矿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