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地位潜在危机与对策——再谈港深合一策略,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香港论文,再谈论文,对策论文,地位论文,危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亚太地区周边国家的发展日益冲击着香港三个国际中心地位
面对日新月异的亚太地区经济,香港的优势地位越来越受到来自多方面冲击与威胁。排名亚洲四小龙首位的韩国,目前其汽车制造业的发展正冲击着全世界汽车行业,VCD等电子产品正冲击着日本,它的技术工业发展状况与科技力量薄弱的香港相比大占上风。由于韩国的综合国力加强,占据亚太地区举足轻重地位的呼声越来越高,威逼香港三个国际中心地位的走势越来越强。排名亚洲四小龙第二的新加坡,不但占尽马六甲海峡优势发展集装箱等国际航运事业,而且其国际金融中心地位一直与日本一上一下地将香港夹在中间,只要香港稍不留神就有被新加坡取而代之的危险。例如,1986年它就成功地击败香港,建立起亚洲美元市场,并成为世界上第四大外汇交易中心;1995年外汇交易额达1054亿美元,比香港910亿美元高出144亿。目前,新加坡作为东盟七国的主要成员国站得高,看得远,超前实施全世界最大的“巴西班让新港口建设规划”,并力求在30年内通过四期工程建成3600万标箱巨型港口,目前已实施的一期工程前5个泊位可于1998年底前完成。尽管如此,新加坡仍然有忧患意识,它在很小的国土之外,又跨国界在马来西亚、印尼巴淡岛、中国苏州等地按照新加坡本土上的裕廊工业区模式兴建新的工业园区输出大量资本,编制着新加坡世界工厂的宏伟蓝图。由于新加坡的国家外交优势比香港地区优势大,加上国际金融、转口贸易、旅游、海运、空运、炼油、电子、资讯服务等8个亚太中心目标一起上,足可以影响香港三个国际中心的地位。
二、海峡两岸的直接通航通商及台湾亚太营运中心计划对香港经济的影响
历史形成的大陆与台湾关系,使香港受益非浅。由于台湾当局“直接禁止、间接许可”的对大陆商贸原则,使海峡两岸的交往及经济关系的发展都以香港为中介。80年代以来,经香港转口的两岸间接贸易额直线上升。1994年两岸经港的间接贸易金额达765.14港元。这是香港成为国际贸易和航运中心的重要因素。自台湾当局1987年同意台湾居民赴中国内地探亲之后,台湾赴港游客年平均增长率约60%,自九十年代始成为进入香港旅游者最大来源地,约占来港游客的四分之一,单1994年即达167万人次,在港消费近140亿港元。而中国大陆1996年经出入境部门批准去港澳人数累加起来才达到85.9万人,单一去港人员只相当于台湾去港人员的零头数。十几年来,进入中国大陆台商80%是经香港间接进入大陆投资的,至今台商在港设立分支机构达3000余家。两岸直接通商通航将给香港经济带来不利影响。两岸都在争取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而关于会员国地区在进出口一视同仁的原则也必将使两岸直航成为现实。台湾亦有拟将高雄辟为境外航运中心,使大陆船舶可以直航该港的计划。上述设想若得以全面实施,那么,早在1993年集装箱货柜就超过鹿特丹港的高雄港,在排名世界第三位的基础上就会轻易通过两岸直航的政策调整来削弱或超过香港国际航运中心的地位。
更应引起香港经济界人士关注的是台湾“行政院”1995年初推出的“亚太营运中心计划。”为促进人员、资金及资讯等经济要素的流通,以确立台湾在亚太地区以及海峡两岸间的经济战略地位,台湾当局于1993年公布了“振兴经济方案”,并将“发展成为亚太营运中心”列为其长期经济发展目标。经过一年多的研讨评估规划,“亚太营运中心计划”于1995年元月经台“行政院”通过,“行政院长”连战称其为“跨世纪的大行动”。台湾“亚太营运计划”制定了1995至20(5年的实施计划,试图以贸易投资自由化,放宽人员与资金进出限制等其具体手段,发展与亚太各国、地区全方位的经贸关系,将台湾建设成为亚太地区的制造业、海运、空运、金融、电信、媒体等六大中心。台湾亚太营运中心计划的实施,尤其是其中建构海运、航运、金融中心的计划,对香港的国际航运中心与金融中心必将产生负面影响,不可等闲视之。
香港回归后如能继续保持繁荣发展势必对台湾人民产生感召作用,并用事实阐释了“一国两制”政策的优越性,进而对解决台湾问题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这恰恰是使台湾当局所不安与担心的。台湾当局宣布撤回在港机构与筹划“亚太营运中心计划”,都有削弱香港经济与三个国际中心地位的目的,借以抵消未来香港可能起到的感召与样板作用。基于此,回归后的香港经济可能面临台湾“釜底抽薪”的动作及其产生的负面影响。另外,香港更不应该忽视台湾拥有全世界人均外汇储蓄最多的实力。据1995年6月份统计,台湾美元储备高达1004亿,它足可以冲击香港的金融中心地位。
三、大上海醒狮吼声震颤着香港三大国际中心地位
上海,是旧中国最繁荣发达的地区,也曾是二十年代亚太地区最大的国际金融贸易中心。今日香港的繁荣,与上海有着非比寻常的联系。在本世纪三十年代的抗日战争与四十年代末的解放战争中,大批内地资本持有者避难香港,极大刺激了香港经济的发展。仅1946年至1949年,内地流入香港资金即达5亿美元,其中半数以上来自上海。而伴随资金来港的中国最为成熟的资本家与经济人才对香港的发展更起到不可替代的历史作用。世界船主包玉刚以及首任特区行政长官董建华之父董浩云都是由上海来港,当今活跃于香港各界的一大批出生于上海的重要人物如邵逸夫、吴光正等,更使香港文化经济活动含有海派色彩。有人曾形象地比喻上海为香港的教父,并不为过。
九十年代,随着中国大陆改革开放深入发展,浦东新区已经成为中国最开放的地区。1992年4月,李鹏总理在七届人大五次会议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宣布:“逐步使上海发展成为远东地区经济、金融、贸易的中心之一。”1992年10月江泽民总书记在党的十四大报告中宣布“把上海建成国际经济、金融、贸易中心之一”。1996年1月11至17日,李鹏总理亲临江、浙、沪视察,他要求浙江、江苏、上海两省一市的政府及交通部门齐心协力,密切合作,发挥上海经济、金融、贸易中心优势,发挥宁波北仑深水港优势,发挥上海与江苏集装箱货流优势,以上海为中心,以浙江、江苏为两翼,进行港口组合,建成“上海国际航运中心”。曾任美国《经济学家》杂志记者的杰姆·乔赫维撰文写道:“亚洲将改变这个世界,到2020年,任何一个想去亚洲中心的人都将不会去香港而是去上海。届时,上海将是一个拥有2700万人口的大都市,其富庶的程度,将超过欧洲一半的城市和美国的许多城市,它将成为华人世界巨大的文化和工业中心,也将成为东亚的金融中心。到21世纪头十年的某一年,它将取代香港而成为中国主要的金融服务中心。其后,不用多久,它又将超过东京而成为东亚地区内最先进、最开放的金融市场,同伦敦和纽约并驾齐驱地成为世界金融界不可缺的‘三驾马车’之一……”
大上海有着占中国10%的生产力,有着雄厚的工业经济基础,有着先进的技术条件,更有着良好的商业传统和江浙两省的坚强后盾。从经济总量分析,江浙沪的工农业总产值合计为22049.3亿元(其中江苏11161.73亿元,浙江6492.14亿元,上海4395.43亿元)。与香港10230亿港元总产值相比多出近一倍的产值。这种优势还在逐步增强,例如,上海吴淞口的拦门沙一旦清障打开,5万吨巨轮一旦直航扬子江、黄浦江,那么中国素有“黄金水道”之称的长江就可达到40条铁路的运力,总数约超过10万公里铁路,这种相当于全国5万公里铁路运力总和两倍的庞大运输潜力,必然诱导长江上游九省区源源不断地后方支援并加速大上海的经济膨胀,从而早日推动大上海三个国际中心地位的确立。因此大上海在今后的发展与竞争中将比香港具有更大的优势,对香港的三大国际中心地位也会形成更巨大的冲击。
四、回归之际香港内部的众多变化将削弱香港三个中心的地位
香港目前最难平抑改善的两大问题就是用工成本太高,法律规定每月最低工资7000港币,相当于中国大陆每人20个月工资总和,更相当于越南每人10年累计工资总和。另外,香港物业持高不下,其中写字楼月租金高达95美元,比新加坡55美元高出近一倍。根据香港投资基金公会调查显示,有3%的公司希望迁到比香港成本低的新加坡落户。除写字楼之外,还有更吓人的商业街租价。例如,香港铜锣湾商业街每平方米年租金高达8100美元,比屈居世界第二位的纽约第五街4.844美元悬殊近一倍。比越南最高档的店铺每平方米80美元高出100倍。由此可见,香港的综合成本不如东南亚低成本国家有竞争力。
自1984年中英两国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签定以来,十几年间累计从香港移民向其他国家的共计46.2万人,而这些人中有一定资本的中产阶级占绝大部分,随着移民潮起,一些资本所有者还大量移师投资菲、马、泰、尼及越、柬、老等东南亚国家,使香港不知不觉流失了大量资金。例如,香港近几年仅流入越南一个国家的资金就高达近200亿港币,而香港1991年前流入到菲律宾的资金就已经超过了200亿港币。这种流入到与香港实力不分上下的菲、马、泰、尼等国的资金,是香港人自己亲手扶起来的劲敌,同时也是直接威胁香港三个国际中心地位重要因素。所以,香港方面应早些警觉,设法控制这方面的资金流向。
香港回归中国之际,由于怕政策有变,英国力量逐渐撤出香港,流回英国本土及其他英联邦国家,这样占据最大份额约2000亿港元左右的英资一旦逐渐减弱在港投资,就必然会影响到香港经济的总量增长数额。受英资影响,美资约1000亿港元在香港的投资份额也必有所下降。例如,美国CS第一波士顿银行亚洲总部从香港迁到了新加坡,美国花旗银行亚洲总部则迁徙上海,国泰航空票务系统迁往广州。另外受1990年汇丰银行变相迁册影响,原在香港的日本八佰伴亚洲总部也移师上海。由于受大陆接管香港影响,目前台湾也宣布撤回全部设在香港的“官方”机构。林林总总,回归前后的大批资本或撤出香港,或维持现状静观秋色,势必会对香港经济繁荣产生不利消极影响。
最近几年中,股市风险越来越大。例如:香港股票市场排名在A组14名之前的几乎都是外资企业,当地华资最有名的证券大户——郭炳湘、郭炳江、郭炳联昆仲家族所经营新鸿基地产,虽然拥有1174亿港币雄厚资金,1995年在上海上市公司总值34759亿中投入股金232亿元,占有6.8%股权,但仍然按照香港联交所的经营规划从A股首次降落到B股。
香港回归祖国,中央政府为了体现“一国两制”、港人治港、高度自治原则,曾经三令五申制止内地企业,尤其强调中央各部委办不要再增设新的驻港机构,同时限制中国大陆去港人员通关数量。这种慎重姿态虽然在面上尊重了港人的自身发展,但是在各种力量走向空心化方向发展的香港需要新的力量填充的紧要关头,却恰巧不是个时候,据中国出入境管理部门统计,1996年因私申请出国到新、马、泰等外国土地上旅游的人数达148.5万次,这个数字相当于1994年台湾去香港167万人次的数字,正好是两岸三通后失去的填充数字。因此,中国有关部门有责任鼓励更多有产者去香港旅游经商办企业,并用这块资源支持香港的后劲发展。
综上所述,回归前后种种变化将会削弱香港的经济实力与经济发展潜力,这种“金蛋空心化”发展迹象也必将会不同程度地削弱香港的航运、金融、贸易中心的地位。
五、港深一体化是香港巩固三个中心地位、扩大竞争优势的最佳策略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世道必进,后胜于今。亚太地区各国竞相发展的势头,中国海峡两岸三通迅速发展,以及大上海夺回失去东方明珠地位的吼声,特别是香港百尺杆头再进一尺极限发展的难度,这一切方方面面都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高处不胜寒,作为东方明珠的香港能在过去群芳斗艳中长期坚持三个中心地位不动摇,应该说是一个奇迹。然而,在亚洲经济全面腾飞的二十一世纪里,在更加激烈的竞争中香港如何继续保持与巩固三个国际中心地位?笔者认为只有在回归之后采取新的举措,联合新的后备力量,以彼强我更强的竞技状态才能创造新的发展优势,而港深一体化便是巩固香港三个国际中心地位,扩大香港经济优势的最佳选择。
首先,港深合一后,香港的经济发展空间大增。香港启德机场每天拒绝的100个航班可以分流到深圳,而日趋饱和的维多利亚港与葵涌货柜码头有了盐田港、蛇口港的加入将压力大减,尤其可以使昂贵的仓储费用降低,必将使香港的国际航运中心地位更加稳固。
其次,深圳已形成的初具规模的股票证券金融市场与香港金融市场实现衔接必将会形成两强相加的定势。内地省市为取得政策优势,必将大力加强在特区贸易窗口的建设,内地的整体经济实力和巨大的经济潜力必将大大巩固香港的国际金融中心地位。回眸美国纽约、英国伦敦、日本东京三大国际金融中心地位的确立形式,不难看出,它们强大资本的凝聚力是源源不断的本国后备现代化企业庞大资本输出生物链。而香港目前的金融中心地位,则完全依靠外部企业汇来的避税资本(香港是目前世界上综合税最低的自由港贸易区,它的17%税率比美英等国低出2倍多),这是一种可来可不来的不稳定资本取向。一旦世界上有什么新的国家地区实行比香港更低的税制,那么香港金融中心的地位就会陷入无本之木境地。因此,回归后香港金融系统通过深圳与内地衔接,将使香港的国际金融中心地位获得中国整体经济实力的支持,以改变香港金融过份依赖外部输入的局面。
第三,香港的贸易也将会在港深合一后获得新优势。深圳是中国内地与国际市场进行贸易活动的重要窗口。深港一体化后,贸易总量将超过目前港深贸易量的总和,因为一体化产生的效应决不是目前二者指标的简单相加。换句话说,就是港深合一合的不是一个简单的深圳,而是一个由全国各地区支援起来的深圳。也就是说香港和深圳结合也就等于和全国力量的结合。因此说港深合一必将为香港产生一种无限量的聚合效应。港深合一后,香港更可以方便利用内地的巨大资源,开拓更大的内地市场。更好地结合内地的人才优势与科技力量,实现香港的产业升级与产业结构调整,并使香港成为内地高科技成果商品化的窗口与阵地。
不管将来中央政府划拨深圳给香港,还是香港买断深圳,只要是深港合一都将会使香港即将破堤的三个国际中心获得一个可以依托的巨大基地,获得空前的发展潜力与发展空间。深圳加盟香港,必将使香港三个国际中心地位牢牢地稳固至下个世纪。
六、港深合一不但是抗御香港地位潜在危机的法宝而且更是启动中国新一轮经济热潮的发动机
以港深合一策略抗御亚太各国以及台湾、上海和香港内部产生的三个国际中心地位不稳的危机,不能不说它是一把好的杀手锏,而利用港深合一形成的大香港经济热点则更是带动全国新一轮经济增长的最强的发动机。
深圳现有开发区与工业区厂房空置关停较为严重。港深合一后,低廉的租金与廉价劳动力将吸引更多的港商将工厂由香港迁移过来。现在港商在深圳设厂的最大障碍就是人财物流过关的繁琐以及怕大陆政策会有变化,而港深合一政策进一步开放正可以打掉这一顾虑,香港厂家的内迁将使深圳的经济获得新的发展。港深一体化后,可以将大量过剩的酒店,写字楼售给世界各国涌至的企业设置办事处机构,盘活大量积压在深圳特区房地产中的资金。若按现有50万香港人急切购房数额计算,每人花30万元买一栋100平方米房子,那么就会有1500亿港元新资本回笼。港深合一也必将使深圳现在只及香港10%的地价高扬,给当地财政带来巨大收益,这一切都将促进特区的新一轮开发,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深港合一,将中国这一更加深入开放的政策昭示于世,必将会引起全世界5700万华人的震动。这些海外华人资本共计有20000亿人民币值,属世界五大资本之一。这五大资本分别是欧美人资本、犹太人资本、阿拉伯人资本、日本人资本和海外华人资本。据1993年一次不完全统计,仅东南亚地区华人共有2000多亿美元,其中台湾906亿美元,香港华人327亿美元,新加坡华人437亿美元,泰国华人234亿美元……从本质上讲,他们都是身处异国他乡的海外赤子,所以,他们都盼望“一国两制’的好政策能够长期发展下去。如果深港合一,一国两制政策能够执行下去,那么,在香港基本法的法律保护下,他们就会毫无顾忌地在同族亲缘、佛道神缘,同乡地缘,同学业缘、龙舟物缘亲情等“五缘”牵引下迅速告别有钱财没有地位的异国他乡。通过家族关系,联络各国的唐人衔、同乡会等数万之众;携金带银到港深合一这个新的大舞台上参加经济大汇战。
5月29日江泽民总书记在出席中央党校省部级干部进修班毕业典礼上明确指出:“一切反映社会化生产规律的经营方式和组织形式都可以大胆利用。”另外,他还进一步强调:“要以资本为纽带,通过市场组建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和跨国经营的竞争力较强的大企业集团。”江总书记上述系列讲话,已经让人们清楚地觉得这是新中国历史上从未有过的最务实最开放的一次讲话。它是扫清深港合一政策障碍最强有力的政策性武器。
港深合并后,深圳会如香港一样按国际惯例与世界经济接轨,建立自身在国际竞争中的优势,这正实现了1992年初邓小平南巡讲话中“在内地再造几个香港”的设想,并将给内地广大地区起到良好的示范作用,促进中国经济尽快与国际接轨。合并后的大香港,定全产生巨大的物理“黑体效应”,成为中国吸收全球投资,学习先进技术,扩大对外贸易,向外开拓全球市场的前沿阵地,中国的市场经济将通过这个前沿阵地与国际大市场对接。大香港的实施除了可以消除隐藏在香港三个国际中心地位背后的潜在危机因素,同时也必将会给中国的市场经济建设带来新的冲击波,并且真正可以成为启动中国新一轮经济发展的强大的发动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