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对应方法在政治课基本原理讲授中的运用,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政治课论文,基本原理论文,方法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知识是能力的载体,如果没有掌握好知识,能力的提高和运用是无从谈起的。对中学政治课来说,知识最主要的是指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这两部分构成了思想政治课的基本内容。笔者在分析全市中学政治课的教学质量的时候,常常发现这样一个现象:越是考基础知识的理解和运用,学生就越容易失分。究其原因,多是由于学生没有真正理解所学的内容所致。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呢?从教师的教方面来说,就要做到讲透基本原理,让学生学得明明白白,为学生灵活运用知识创造前提。而对应方法在讲透基本原理中具有独特的优势。从哲学上理解,对应是两个有内在的直接联系的要素之间一种互为依存的关系。政治学科的基本原理是由若干个相联系的观点组成的,运用对应方法讲解分析能抓住观点之间的内在联系和理清知识点之间的关系,能使学生从整体上把握基本原理和透彻理解基本原理,从而为学生形成知识体系创造条件。
基本原理中各要素之间、观点之间的具体联系的形式是不同的,因此它们之间的对应关系的形式也各不相同。下面结合高中政治教材的内容,具体地分析各种对应关系在教学中的运用。
1.因果对应关系。这是基本原理中的观点和观点、要素和要素之间一种引起和被引起的关系。以经济常识为例,第一课第三节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与基本作用之间就是一一对应的因果关系。价值规律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各生产部门的分配作用,根源于价值规律的第二方面内容,即等价交换原则;它的表现形式是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以实现价格和价值的一致;在波动中影响供求关系,从而导致某一部门的生产扩大或缩小。价值规律的第二个作用——刺激商品生产者改进技术,改善经营管理,提高劳动生产率,根源于价值规律的第一方面内容,商品生产者只有提高劳动生产率,使个别劳动时间低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才能在竞争中处于有利位置。而价值规律的第三个作用——优胜劣汰则是价值规律两个方面基本内容共同作用的结果,商品生产者在生产经营中只有认识到第一个作用,做到适销对路,同时认识到第二个作用,使个别劳动时间低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才能在竞争中取胜,否则,必将被淘汰。这些关系隐含在教学内容中,教材没有直陈,如果教师在教学中能向学生讲清这些关系,将有助于学生透彻理解教学内容,并对理解后面的内容,如市场的基础作用、为什么要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进一步发挥市场的作用大有裨益。在政治常识中,也广泛存在着这种对应关系。例如,党的性质和党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之间的对应关系,因为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行动指南,所以能制定出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始终保持现代化建设的社会主义方向;因为党的政策符合国情民意,既是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又是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又具有崇高的奋斗目标,所以能正确处理各种矛盾,调动各方面因素,搞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对于这些内容,如果讲析中注意运用对应关系,就能挖掘深度;就事论事,浅尝辄止,就会流于形式,无法解决教学问题。
2.演绎对应关系。这是一般和个别的关系。任何事物和现象都不可能孤立地存在,总是和其他事物相联系,属于同类事物中的一个,和同类事物有着共性。在学生掌握了一般性的原理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运用原理去分析各个不同的事物,推断出有关事物的共性。以政治常识中的政党为例,政党具有以下一般特征:阶级性、组织性和纪律性等。中国共产党作为政党自然也具有这些特征。再具体分析中国共产党与这些一般特征相联系的个性:中国共产党是中国人民的忠实代表,是工人阶级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按民主集中制原则组织起来的坚强整体。通过演绎对应关系就能使学生深刻理解这些特征。利用演绎对应关系还可以构筑新的知识体系。以哲学常识为例,矛盾、联系、发展是三个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概念,其中矛盾是最为一般的概念,运用演绎对应的关系分析,矛盾即对立统一。因此,承认矛盾必然承认联系;而联系分为内部联系和外部联系,内部联系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本原因,外部联系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因此,承认联系必然承认发展。这样就把唯物辩证法的三大特征连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又如,把物质和意识的关系运用到认识论中就可以演绎出实践和认识的关系,在社会历史领域就可以演绎出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具体关系。这样教学就能提高学生掌握新知识的能力。
3.原理和方法论的对应关系。这里主要强调的是哲学常识的教学。哲学中的原理是系统化和理论化的世界观的一部分。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它们之间也是一种对应关系。只有认识到这种对应关系,才能准确地运用哲学原理分析解决各种具体的问题。例如,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的方法论是既要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反对主观主义,又要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反对错误的思想意识。显然,这里的两个方法论分别与原理的两个层次对应。又如,在分析内外因辩证关系原理和方法论的关系时,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本原因,要求我们高度重视内因;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对事物的变化发展起加速或延缓的作用,所以不能忽视外因,并且对外因要作一分为二的分析。事物的变化发展是内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我们要坚持内外因相结合的观点。哲学常识中原理和方法论之间的对应关系教材不可能一一讲清,要靠教师在教学时予以揭示。与哲学常识不同,政治常识和经济常识中一些重要的原理没有提出具体的方法论,因此,教师必须在讲解时概括出隐含的方法论要求,分析和解决问题时要更多地直接借助方法论而不是原理。以价值规律的作用为例,它自发调节资源配置的作用要求商品生产者的经营生产做到适销对路,它刺激生产率的提高的作用要求人们树立效率意识;它优胜劣汰的作用要求人们树立忧患意识,商品生产者只要做到了以上三方面的要求,才能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4.矛盾双方的对应关系。矛盾即对立统一。通常我们把哲学上的矛盾双方称为“对子”。对子间的对立性是比较容易理解的,但是要分析具体事物的同一性有的时候比较困难。同一性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定条件下的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相互促进。在高中政治教材中有很多这样的对子,在经济常识中比较典型的是市场和宏观调控的关系,两者的同一性表现为统一于市场经济中,宏观调控必须以市场为基础,不能代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作用;市场也离不开宏观调控,它的自发性需要宏观调控的行政法律手段加以克服,它的盲目性和滞后性应由宏观调控的总量调控的经济手段加以克服。可见,两者是相互依存和相互促进的。在哲学常识中,最为典型的对子是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经常有学生提问,两者的对立性是不难理解的,但统一性中的相互吸收、促进是比较难理解的。先谈前者,唯物主义吸收了唯心主义的一元论的思想和意识对物质的作用。而辩证法的联系的观点吸收了孤立观点中承认事物之间有界限有区别的合理成分;变化发展的观点吸收了形而上学观点中的静止的合理成分,在承认事物是运动的前提下承认相对静止,使我们能够正确认识事物的性质。在政治常识中也有这样的例子,如国际关系中的国家关系、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的关系,等等。
总之,在教学中重视分析基本原理中的具体的对应关系,能使教师讲得清楚,教得透彻,能使学生学得明白,懂得深刻,从而切实有效地提高教学的实效性。在重视知识运用、注重发展能力的今天,掌握和使用对应关系,对政治课堂的教学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